皇宮深處,宦官張讓的值房裏,十常侍密謀曰:“何進這個殺豬的,竟敢謀害國母,真是賊膽包天。若不是我們抬舉他,他焉能有今日,真是靠山山倒,靠人人亡。”
“眼下太皇太後被何進鴆殺,我等無所依靠,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唯有見風使舵而已,不如去投靠何進,反正有何太後……”
“糊塗!”趙忠出言喝止道:“何進無謀,易於哄騙,他能放過我們,可他背後那些大臣哪個不恨我們,當初若不是他們慫恿煽動,何進怎麽敢在先帝靈前搶先立皇子劉辯為帝。今日他敢鴆殺太皇太後,明日就該論到我等了,若是再遲疑不動,咱們性命危在旦夕。”
張讓讚同道:“不錯!眼下唯有先除何進,方能遏製百官之逆。要知道,我等之事隻在內廷有用,隻有掌握皇上或者太後,才能任我等隨心所欲。”
趙忠道:“太後已是無用之人,不可為我所用也。”
“何出此言?”眾人不解。
趙忠解釋說:“中山太守趙厶正在把太皇太後的靈柩從河間運來,一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現在天下人都知道是大將軍何進鴆殺了國母,此等彌天大罪,誰敢再跟何進兄妹同謀。”
張讓恍然大悟,隨即眼珠一轉,露出一臉壞相,似笑非笑的說道:“真是天賜良機,萬幸讓咱們給撿著了。”
“哦?”眾人又不理解了。
張讓一臉陰險地說道:“隻要除掉了何進兄妹,皇帝便是個無主的人,他年幼不曉事,還不乖乖聽我們擺布。”
“妙!妙啊!”十常侍個個欣喜若狂,當即拍板:“好!就這麽辦。”
且說何進鴆殺太皇太後,自知理虧,為躲避閑言碎語,隻好托病不出,又緊閉府門,不與外人相見,因此消息閉絕,並不知道趙厶已經護送太皇太後的靈柩前來京師要跟他當麵對質。
朝中百官連日不見何進的蹤跡,又打聽到消息稱太皇太後的靈柩已經運到鄴城,趙厶大起兵馬,欲來洛陽興師問罪。
事態緊急,於是百官齊聚袁紹府中商議:“何進鴆殺太皇太後雖是大罪,然而十常侍才是禍亂之源,唯有先除十常侍,方能再論大將軍之罪,不然,社稷危矣。趙厶此舉實屬不妥,萬萬不能讓他出兵。”
司隸校尉袁紹不屑一顧,輕視道:“小小太守何足掛齒,吾有上將顏良、文醜,隨便一人足可以敵之。”
曹操製止道:“鴆殺太皇太後,罪在大將軍;趙厶興義兵而來,其理在他,若以兵拒之,則於理不順,難免落人口實,無異於引火燒身。依我之意,不如派使者前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趙厶明白此中利害關係,勸其先誅十常侍然後再議大將軍之罪才是上策。”
袁紹心裏不服氣,卻懶得跟他爭辯,起身道:“隨你怎麽辦,我去見大將軍。”
曹操提醒他道:“隻以掃除十常侍為緊要,萬萬不可說趙厶攜靈柩來京之事。”
袁紹怪他多事,冷哼一聲,扭頭走了,那神色,明顯在說:“就你話多,老子用你提醒?”
此時何進正在府中閑坐,忽聽門外傳來吵鬧聲,便喝道:“誰在喧嘩?”門人報曰:“屬下罪該萬死,司隸校尉袁紹闖入府中,我等阻攔不住。”
何進沒奈何,擺手說道:“算了,讓他進來吧。”
袁紹來到堂上,先喊聲:“大將軍!”其實早在心裏想好了說辭,於是委婉說道:“大將軍可知張讓、段珪等人散布流言蜚語,言公鴆殺國母。此事如果傳開,恐怕對大將軍不利。何不就此時誅殺閹黨,以絕後患,機不可失,望大將軍早下決心。”
何進聽得膽戰心驚,卻滿臉無奈的說道:“太後不許,如之奈何。”
袁紹急道:“當斷不斷,必為大禍。”
何進歎息道:“我何嚐不想消滅閹黨,怎奈太後說,宦官統領禁省,乃是先朝立下的製度,不可隨意廢除。又說先帝晏駕不久,便要誅殺舊臣,乃是不尊重宗廟之舉。老夫無能為也。”
袁紹不死心,又進言道:“吾帳下眾位將軍,皆英俊之士,唯大將軍用之。”
何進默然無語。
袁紹見他好賴話不聽,也有些急了,情急之下突然想出個餿主意,於是說道:“若如此,大將軍何不召四方英雄之士,引兵進京,盡除閹患。到那時,兵臨城下,不容太後不從。”
此言一出,何進兩眼放光,讚歎道:“真乃妙策也!”又誇讚袁紹:“袁公妙計安天下,待計成之日,可位立三公之職。”
袁紹拜謝曰:“此為國家之計,敢不用心,廢寢達旦爾。”
“有本初這等忠心為國之士,何愁閹黨不除,何愁天下不太平乎。”何進大手一揮,叫道:“傳主薄陳琳,立刻下傳檄文。”
正在這時,曹操也闖入大將軍府中求見,拜曰:“曹操參見大將軍。”
此時何進正在興頭上,也不怪他無禮闖入,便邀請曹操入座,又對他說了剛才所議之事,曹操一愣,再拜曰:“大將軍掃除宦黨易如反掌,隻須交給一獄吏就能做到,何必招外兵進京。”
何進、袁紹麵露不悅之色,怪他什麽都不懂,於是扭過頭去,誰也不正眼看他一眼。曹操見之,心下不爽,卻耐著性子好言相勸道:“此事隻須剪除元凶,餘者自然分散瓦解,何必要盡數除之?若要殺盡,事必泄露,吾料此事必敗。”
“噢……”何進突然故作恍然大悟狀,回過頭來看著曹操,取笑道:“我知道了,孟德乃是宦官之後,故而懷有私心,特來求情乎?”
引得袁紹哈哈大笑。
“你……你們……”曹操氣到吐血,一口老痰湧上胸口,差點憋過氣去,遂甩袖而去,一路急走到府門外,才順過氣來,氣得跺腳咒罵道:“亂天下者,必何進也。”
何進、袁紹見氣走了曹操,就像打了勝仗一樣,兀自開懷大笑。主薄陳琳看在眼裏,對他二人大失所望,不禁輕歎一聲,開口勸道:“諺雲,掩目而捕雀,是自欺也。今外檄大臣,臨犯京師,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正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致生亂也。”
何進笑曰:“此腐儒之見。”
陳琳正色道:“中山太守趙厶正護送太皇太後之靈柩趕往京師,毒殺太皇太後之凶手,也一並押在軍中,不日就到城下,大將軍可知否?”
何進聞言大驚,登時汗流浹背,哆哆嗦嗦指著陳琳:“你……你……”空著嗓子喊了半天也沒說出下文。
袁紹見事不妙,一躍而起,替何進罵道:“豎子敢爾。”
陳琳絲毫不懼,挺直了身板,冷哼一聲,拂袖而去,頭也不回的一直走出大將軍府,連主簿也不打算做了,竟棄官而去。剛出府門卻見盧植等人都在門外等著求見何進,盧植攔住陳琳問道:“陳主薄哪裏去,大將軍可在府中。”
陳琳歎息一聲,也不答話,神情悲愴的走了。盧植料想情況有變,急領著百官強行闖入大將軍府中,正好看見何進癱坐於榻上,顫聲說著:“這可如何是好。”
袁紹道:“大將軍不必憂慮,悠悠眾口止絕於耳,區區中山太守何足掛齒,眼下先除閹黨為緊要,可急詔四方英雄引兵進京,不然,悔之晚矣。”
“哎!”何進一跺腳,終於下定了決心:“詔令西涼董卓即刻進京,務必盡除閹黨。”
“眼下太皇太後被何進鴆殺,我等無所依靠,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唯有見風使舵而已,不如去投靠何進,反正有何太後……”
“糊塗!”趙忠出言喝止道:“何進無謀,易於哄騙,他能放過我們,可他背後那些大臣哪個不恨我們,當初若不是他們慫恿煽動,何進怎麽敢在先帝靈前搶先立皇子劉辯為帝。今日他敢鴆殺太皇太後,明日就該論到我等了,若是再遲疑不動,咱們性命危在旦夕。”
張讓讚同道:“不錯!眼下唯有先除何進,方能遏製百官之逆。要知道,我等之事隻在內廷有用,隻有掌握皇上或者太後,才能任我等隨心所欲。”
趙忠道:“太後已是無用之人,不可為我所用也。”
“何出此言?”眾人不解。
趙忠解釋說:“中山太守趙厶正在把太皇太後的靈柩從河間運來,一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現在天下人都知道是大將軍何進鴆殺了國母,此等彌天大罪,誰敢再跟何進兄妹同謀。”
張讓恍然大悟,隨即眼珠一轉,露出一臉壞相,似笑非笑的說道:“真是天賜良機,萬幸讓咱們給撿著了。”
“哦?”眾人又不理解了。
張讓一臉陰險地說道:“隻要除掉了何進兄妹,皇帝便是個無主的人,他年幼不曉事,還不乖乖聽我們擺布。”
“妙!妙啊!”十常侍個個欣喜若狂,當即拍板:“好!就這麽辦。”
且說何進鴆殺太皇太後,自知理虧,為躲避閑言碎語,隻好托病不出,又緊閉府門,不與外人相見,因此消息閉絕,並不知道趙厶已經護送太皇太後的靈柩前來京師要跟他當麵對質。
朝中百官連日不見何進的蹤跡,又打聽到消息稱太皇太後的靈柩已經運到鄴城,趙厶大起兵馬,欲來洛陽興師問罪。
事態緊急,於是百官齊聚袁紹府中商議:“何進鴆殺太皇太後雖是大罪,然而十常侍才是禍亂之源,唯有先除十常侍,方能再論大將軍之罪,不然,社稷危矣。趙厶此舉實屬不妥,萬萬不能讓他出兵。”
司隸校尉袁紹不屑一顧,輕視道:“小小太守何足掛齒,吾有上將顏良、文醜,隨便一人足可以敵之。”
曹操製止道:“鴆殺太皇太後,罪在大將軍;趙厶興義兵而來,其理在他,若以兵拒之,則於理不順,難免落人口實,無異於引火燒身。依我之意,不如派使者前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趙厶明白此中利害關係,勸其先誅十常侍然後再議大將軍之罪才是上策。”
袁紹心裏不服氣,卻懶得跟他爭辯,起身道:“隨你怎麽辦,我去見大將軍。”
曹操提醒他道:“隻以掃除十常侍為緊要,萬萬不可說趙厶攜靈柩來京之事。”
袁紹怪他多事,冷哼一聲,扭頭走了,那神色,明顯在說:“就你話多,老子用你提醒?”
此時何進正在府中閑坐,忽聽門外傳來吵鬧聲,便喝道:“誰在喧嘩?”門人報曰:“屬下罪該萬死,司隸校尉袁紹闖入府中,我等阻攔不住。”
何進沒奈何,擺手說道:“算了,讓他進來吧。”
袁紹來到堂上,先喊聲:“大將軍!”其實早在心裏想好了說辭,於是委婉說道:“大將軍可知張讓、段珪等人散布流言蜚語,言公鴆殺國母。此事如果傳開,恐怕對大將軍不利。何不就此時誅殺閹黨,以絕後患,機不可失,望大將軍早下決心。”
何進聽得膽戰心驚,卻滿臉無奈的說道:“太後不許,如之奈何。”
袁紹急道:“當斷不斷,必為大禍。”
何進歎息道:“我何嚐不想消滅閹黨,怎奈太後說,宦官統領禁省,乃是先朝立下的製度,不可隨意廢除。又說先帝晏駕不久,便要誅殺舊臣,乃是不尊重宗廟之舉。老夫無能為也。”
袁紹不死心,又進言道:“吾帳下眾位將軍,皆英俊之士,唯大將軍用之。”
何進默然無語。
袁紹見他好賴話不聽,也有些急了,情急之下突然想出個餿主意,於是說道:“若如此,大將軍何不召四方英雄之士,引兵進京,盡除閹患。到那時,兵臨城下,不容太後不從。”
此言一出,何進兩眼放光,讚歎道:“真乃妙策也!”又誇讚袁紹:“袁公妙計安天下,待計成之日,可位立三公之職。”
袁紹拜謝曰:“此為國家之計,敢不用心,廢寢達旦爾。”
“有本初這等忠心為國之士,何愁閹黨不除,何愁天下不太平乎。”何進大手一揮,叫道:“傳主薄陳琳,立刻下傳檄文。”
正在這時,曹操也闖入大將軍府中求見,拜曰:“曹操參見大將軍。”
此時何進正在興頭上,也不怪他無禮闖入,便邀請曹操入座,又對他說了剛才所議之事,曹操一愣,再拜曰:“大將軍掃除宦黨易如反掌,隻須交給一獄吏就能做到,何必招外兵進京。”
何進、袁紹麵露不悅之色,怪他什麽都不懂,於是扭過頭去,誰也不正眼看他一眼。曹操見之,心下不爽,卻耐著性子好言相勸道:“此事隻須剪除元凶,餘者自然分散瓦解,何必要盡數除之?若要殺盡,事必泄露,吾料此事必敗。”
“噢……”何進突然故作恍然大悟狀,回過頭來看著曹操,取笑道:“我知道了,孟德乃是宦官之後,故而懷有私心,特來求情乎?”
引得袁紹哈哈大笑。
“你……你們……”曹操氣到吐血,一口老痰湧上胸口,差點憋過氣去,遂甩袖而去,一路急走到府門外,才順過氣來,氣得跺腳咒罵道:“亂天下者,必何進也。”
何進、袁紹見氣走了曹操,就像打了勝仗一樣,兀自開懷大笑。主薄陳琳看在眼裏,對他二人大失所望,不禁輕歎一聲,開口勸道:“諺雲,掩目而捕雀,是自欺也。今外檄大臣,臨犯京師,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正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致生亂也。”
何進笑曰:“此腐儒之見。”
陳琳正色道:“中山太守趙厶正護送太皇太後之靈柩趕往京師,毒殺太皇太後之凶手,也一並押在軍中,不日就到城下,大將軍可知否?”
何進聞言大驚,登時汗流浹背,哆哆嗦嗦指著陳琳:“你……你……”空著嗓子喊了半天也沒說出下文。
袁紹見事不妙,一躍而起,替何進罵道:“豎子敢爾。”
陳琳絲毫不懼,挺直了身板,冷哼一聲,拂袖而去,頭也不回的一直走出大將軍府,連主簿也不打算做了,竟棄官而去。剛出府門卻見盧植等人都在門外等著求見何進,盧植攔住陳琳問道:“陳主薄哪裏去,大將軍可在府中。”
陳琳歎息一聲,也不答話,神情悲愴的走了。盧植料想情況有變,急領著百官強行闖入大將軍府中,正好看見何進癱坐於榻上,顫聲說著:“這可如何是好。”
袁紹道:“大將軍不必憂慮,悠悠眾口止絕於耳,區區中山太守何足掛齒,眼下先除閹黨為緊要,可急詔四方英雄引兵進京,不然,悔之晚矣。”
“哎!”何進一跺腳,終於下定了決心:“詔令西涼董卓即刻進京,務必盡除閹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