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方法成功率大排行
曾接到一個讀者電話。他說他來自北方,這幾天按報紙上提供的某些招聘信息去應聘,可連著幾家都有點貓膩,企業的真實麵目與招聘崗位並不如廣告中所言。於是他很生氣也很疑惑:現在怎麽會有那麽多的騙子公司?我很理解他當時的心情,但不同意他的結論。應該說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職場上確實存在一些招聘“黑幕”,但大多數媒體都會對要求登招聘廣告的企業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當然,難免也有偽裝出色而騙得信任的招聘廣告出籠,這時候就需要廣大求職者擦亮眼睛了。
有些“蛛絲馬跡”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如,某些廣告沒有公司名稱,隻有郵箱號碼或是隻有一個電話號碼,你就不必花時間去研究或是詢問了,因為一則信息不完全的廣告是不值得信賴的。而且還有另一種風險。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看見某公司正招聘銷售主管一職,他看見情況與自己蠻符合,工資比現在略高,於是就回應了這則廣告。結果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他被解雇了,因為那則廣告正是他所在的公司登出的。
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無論什麽時候,總有工作(職位)空缺等著你去填補。如果你正在求職,並且還沒有找到那些空著的職位,你需要的是改變你正在使用的求職方法。
事實上,有些求職方法已經過時了。據調查,通過互聯網、通過隨機地郵寄簡曆給用人單位、通過與你專業相關的大眾雜誌或者專業性雜誌上的招聘廣告以及通過私人職業中介等方法求職,其成功率分別為1%、7%、7%、5%-24%、5-24%。如果你還一味地采取這些糟糕的求職方法,你的情況就不太妙了。
那麽哪些求職方法是值得借鑒的呢?
1.向你的家人、朋友、社區成員以及職業介紹中心的員工尋求幫助。你可以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是否知道你工作的地方或者其他地方有空缺的職位?”據調查,這種求職方法成功率為33%。
2.敲開你所感興趣的公司或者辦公室的大門。你勇敢地把自己介紹給別人,據調查,這種求職方法成功率為47%。
3.利用電話簿黃頁。圈定你所在的城市中你感興趣的專業或行業,然後按照清單向這些行業的各個公司詢問他們是否正在招人,而這個職位又正好是你能夠做並且能做得很好的。這種方法的成功率為69%。
4.和其他求職者結成小組,再利用電話簿黃頁。接下去的工作與第3種方法相同。
5.有創意的求職方法。
關於有創意的求職方法,《職場指南》2003年第18期的封麵人物劉慧最有體會。初到上海,嚐遍了傳統的求職方法,總覺得付出與收獲難成正比,於是經過3個星期的“考察”終於決定做一次封麵人物。結果,對她感興趣最終也讓她感興趣的工作機會出現了。這是一次很有創意的求職,也是一次需要勇氣的體驗,幸運的是她成功了———不足一年,她現在是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
祝願每一未求職者都可以找到稱心如意的職位!
把你的夢想交給自己
19世紀初,美國一座偏遠的小鎮裏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富商,富商有個19歲的兒子叫伯傑。
一天晚餐後,伯傑欣賞著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的街燈下站著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著一件破舊的外套,清瘦的身材顯得很羸弱。
他走下樓去,問那青年為何長時間地站在這裏?
青年滿懷憂鬱地對伯傑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自己能擁有一座寧靜的公寓,晚飯後能站在窗前欣賞美妙的月色。可是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太遙遠了。”
伯傑說:“那麽請你告訴我,離你最近的夢想是什麽?”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能夠躺在一張寬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覺。”
伯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於是,伯傑領著他走進了堂皇的公寓。然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指著那張豪華的軟床說:“這是我的臥室,睡在這兒,保證像天堂一樣舒適。”
第二天清晨,伯傑早早就起床了。他輕輕推開自己臥室的門,卻發現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齊齊,分明沒有人睡過。伯傑疑惑地走到花園裏。他發現,那個青年人正躺在花園的一條長椅上甜甜地睡著。
伯傑叫醒了他,不解地問:“你為什麽睡在這裏?”
青年笑笑說:“你給我這些已經足夠了,謝謝……”說完,青年頭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後的一天,伯傑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請柬,一位自稱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請他參加一個湖邊度假村的落成慶典。
在這裏,他不僅領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築,也見到了眾多社會名流。接著,他看到了即興發言的莊園主。
“今天,我首先感謝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傑……”說著,他在眾多人的掌聲中,徑直走到伯傑麵前,並緊緊地擁抱他。
此時,伯傑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名聲顯赫的大亨特納,原來就是30年前那位貧困的青年。
酒會上,那位名叫特納的“青年”對伯傑說:“當你把我帶進寢室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夢想就在眼前。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那張床不屬於我,這樣得來的夢想是短暫的。我應該遠離它,我要把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尋找真正屬於我的那張床!現在我終於找到了。”
小事情大機遇
讀報,看到一則故事。
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市有一個名叫約翰的無業漢子,在家搞衛生時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祖上傳下來的瓷花瓶,很心痛,於是琢磨著黏補。他先是用樹膠,再用蛋清,後來又用角膠……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先後試用了十多種膠液,都不理想。直到1935年,他將幾種膠液調合,調出了一種不但黏得很堅牢而且粘痕很淺的膠液。他因此從一個無業漢子成為風光無限的大企業家。
這則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丹麥大學生的故事。他叫雅各布博爾。有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快下課時,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玻璃瓶子。在清掃玻璃碎片的時候,雅各布博爾突發奇想,將那些碎片分為大的、次大的、次小的和最小的4類,接著拿去稱重量。結果他發現,這幾類碎片,大的與次大的重量比率為16比1,次大的與次小的也是16比1,次小的與最小的也是16比1。他對這同樣的比率很感興趣,於是又故意往地上摔爛了幾個玻璃瓶和瓷瓶,結果發現幾種碎片的比率都接近16比1!這就是著名的雅各布博爾碎片規律。
這一規律,現在已廣泛應用於考古和天體研究,人們據此從已知瓷器、隕石的碎片來推測它們原來的形狀和麵積。雅各布博爾也因此出了名,成了科學家。
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隱藏著某種大機遇,關鍵是你怎麽對應。
曾接到一個讀者電話。他說他來自北方,這幾天按報紙上提供的某些招聘信息去應聘,可連著幾家都有點貓膩,企業的真實麵目與招聘崗位並不如廣告中所言。於是他很生氣也很疑惑:現在怎麽會有那麽多的騙子公司?我很理解他當時的心情,但不同意他的結論。應該說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職場上確實存在一些招聘“黑幕”,但大多數媒體都會對要求登招聘廣告的企業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當然,難免也有偽裝出色而騙得信任的招聘廣告出籠,這時候就需要廣大求職者擦亮眼睛了。
有些“蛛絲馬跡”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如,某些廣告沒有公司名稱,隻有郵箱號碼或是隻有一個電話號碼,你就不必花時間去研究或是詢問了,因為一則信息不完全的廣告是不值得信賴的。而且還有另一種風險。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看見某公司正招聘銷售主管一職,他看見情況與自己蠻符合,工資比現在略高,於是就回應了這則廣告。結果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他被解雇了,因為那則廣告正是他所在的公司登出的。
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無論什麽時候,總有工作(職位)空缺等著你去填補。如果你正在求職,並且還沒有找到那些空著的職位,你需要的是改變你正在使用的求職方法。
事實上,有些求職方法已經過時了。據調查,通過互聯網、通過隨機地郵寄簡曆給用人單位、通過與你專業相關的大眾雜誌或者專業性雜誌上的招聘廣告以及通過私人職業中介等方法求職,其成功率分別為1%、7%、7%、5%-24%、5-24%。如果你還一味地采取這些糟糕的求職方法,你的情況就不太妙了。
那麽哪些求職方法是值得借鑒的呢?
1.向你的家人、朋友、社區成員以及職業介紹中心的員工尋求幫助。你可以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是否知道你工作的地方或者其他地方有空缺的職位?”據調查,這種求職方法成功率為33%。
2.敲開你所感興趣的公司或者辦公室的大門。你勇敢地把自己介紹給別人,據調查,這種求職方法成功率為47%。
3.利用電話簿黃頁。圈定你所在的城市中你感興趣的專業或行業,然後按照清單向這些行業的各個公司詢問他們是否正在招人,而這個職位又正好是你能夠做並且能做得很好的。這種方法的成功率為69%。
4.和其他求職者結成小組,再利用電話簿黃頁。接下去的工作與第3種方法相同。
5.有創意的求職方法。
關於有創意的求職方法,《職場指南》2003年第18期的封麵人物劉慧最有體會。初到上海,嚐遍了傳統的求職方法,總覺得付出與收獲難成正比,於是經過3個星期的“考察”終於決定做一次封麵人物。結果,對她感興趣最終也讓她感興趣的工作機會出現了。這是一次很有創意的求職,也是一次需要勇氣的體驗,幸運的是她成功了———不足一年,她現在是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
祝願每一未求職者都可以找到稱心如意的職位!
把你的夢想交給自己
19世紀初,美國一座偏遠的小鎮裏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富商,富商有個19歲的兒子叫伯傑。
一天晚餐後,伯傑欣賞著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的街燈下站著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著一件破舊的外套,清瘦的身材顯得很羸弱。
他走下樓去,問那青年為何長時間地站在這裏?
青年滿懷憂鬱地對伯傑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自己能擁有一座寧靜的公寓,晚飯後能站在窗前欣賞美妙的月色。可是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太遙遠了。”
伯傑說:“那麽請你告訴我,離你最近的夢想是什麽?”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能夠躺在一張寬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覺。”
伯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於是,伯傑領著他走進了堂皇的公寓。然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指著那張豪華的軟床說:“這是我的臥室,睡在這兒,保證像天堂一樣舒適。”
第二天清晨,伯傑早早就起床了。他輕輕推開自己臥室的門,卻發現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齊齊,分明沒有人睡過。伯傑疑惑地走到花園裏。他發現,那個青年人正躺在花園的一條長椅上甜甜地睡著。
伯傑叫醒了他,不解地問:“你為什麽睡在這裏?”
青年笑笑說:“你給我這些已經足夠了,謝謝……”說完,青年頭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後的一天,伯傑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請柬,一位自稱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請他參加一個湖邊度假村的落成慶典。
在這裏,他不僅領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築,也見到了眾多社會名流。接著,他看到了即興發言的莊園主。
“今天,我首先感謝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傑……”說著,他在眾多人的掌聲中,徑直走到伯傑麵前,並緊緊地擁抱他。
此時,伯傑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名聲顯赫的大亨特納,原來就是30年前那位貧困的青年。
酒會上,那位名叫特納的“青年”對伯傑說:“當你把我帶進寢室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夢想就在眼前。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那張床不屬於我,這樣得來的夢想是短暫的。我應該遠離它,我要把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尋找真正屬於我的那張床!現在我終於找到了。”
小事情大機遇
讀報,看到一則故事。
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市有一個名叫約翰的無業漢子,在家搞衛生時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祖上傳下來的瓷花瓶,很心痛,於是琢磨著黏補。他先是用樹膠,再用蛋清,後來又用角膠……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先後試用了十多種膠液,都不理想。直到1935年,他將幾種膠液調合,調出了一種不但黏得很堅牢而且粘痕很淺的膠液。他因此從一個無業漢子成為風光無限的大企業家。
這則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丹麥大學生的故事。他叫雅各布博爾。有一天,他在實驗室做實驗,快下課時,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玻璃瓶子。在清掃玻璃碎片的時候,雅各布博爾突發奇想,將那些碎片分為大的、次大的、次小的和最小的4類,接著拿去稱重量。結果他發現,這幾類碎片,大的與次大的重量比率為16比1,次大的與次小的也是16比1,次小的與最小的也是16比1。他對這同樣的比率很感興趣,於是又故意往地上摔爛了幾個玻璃瓶和瓷瓶,結果發現幾種碎片的比率都接近16比1!這就是著名的雅各布博爾碎片規律。
這一規律,現在已廣泛應用於考古和天體研究,人們據此從已知瓷器、隕石的碎片來推測它們原來的形狀和麵積。雅各布博爾也因此出了名,成了科學家。
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隱藏著某種大機遇,關鍵是你怎麽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