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四年(193年)十月中,此時薑滔已經在陰平城外帶兵圍困陶謙兩月有餘了。
這兩月以來,薑滔沒有派兵強行攻城,陶謙也沒有帶兵試圖突圍。
沒有想到此次圍城,會花這麽長的時間,薑滔已經有些急切了。
“我欲明日發動強攻,諸位先生以為何?”
薑滔向帳內的戲誌才、郭嘉等人問道。
“使君不可,我軍已在此圍困多時,那陶恭祖隻是在做最後掙紮。
若是現在強攻,我等之前所做,皆功虧一簣,怕還有損兵折將的危險。”
戲誌才等人連忙勸阻道。
聽到他們反對,薑滔也有些無奈。
若要強攻,當初就該強攻。
現在花了這麽多時間來圍困陶謙,再來強行攻城的話,確實是不智的。
“哎。”
薑滔歎了一口氣,然後出帳巡營去了。
……
“父親,該喝藥了。”
陶應端著一碗藥,來到陶謙病床前。
這段時間,陶謙病情越來越嚴重。
陰平城小,缺醫少藥。
且自那彭城相薛禮也來到陰平城下,言武安侯已經全取徐州各郡國,並在城外勸降陶謙及其守軍後。
陶謙更是再次被氣倒,病情加重了許多。
其沒有想到彭城相薛禮居然也會投降薑滔,更沒有想到薑滔會如此之快攻占徐州全境。
陶謙沒有接過陶應端來的藥,而是看向曹宏,有氣無力的問道:“袁術的援軍可有到達?”
這個問題陶謙已經問過曹宏無數次了,曹宏也是滿臉愁容道:“還是未曾到達,怕是,怕是……”
後麵的話,曹宏沒敢說出來。
但陶謙也知道他想說什麽。
這已經兩個月過去了,若是袁術願意來救自己,怕是早就帶兵來了。
如今其還沒有帶軍前來,怕是其怕了薑滔,不敢與之開戰。
“城中糧草還有多少?”
“之前向城中富戶借了一些糧食,此時我軍糧食還能再堅持半月。
若是實在不行,可向城中百姓征集糧食。”
曹宏向陶謙匯報道。
之前軍中糧食告急,陶謙不得已同意曹宏向城中大戶“借”一些糧食。
如今聽到曹宏再次提議向城中百姓借糧,陶謙沉思一下後道:“算了,城中百姓此時還能有多少糧食。
如今看來,是天要亡我。
我看,不如你等拿了我項上人頭,去投降那薑滔算了。”
聽到陶謙如此說,曹宏等人連忙跪拜道:“使君不可如此輕易放棄,我等願與使君共生死。”
陶謙看著自己的這些心腹,聽到其如此說,心中還是很欣慰的。
“父親,不如父親降了武安侯。
來時武安侯讓我給父親帶句話,武安侯說了,隻要父親願意歸降與他,其必善待父親,善待我家陶謙。
武安侯還說了,其必會讓我與兄長做一個富家翁,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啪”……
陶應還沒有說完,陶謙拿起眼前的藥碗,用盡全身力氣,砸向了陶應。
“畜生。”
陶應摸著被砸的頭,聽著陶謙的怒罵,心中十分委屈,但也隻能逃到一旁,不敢再吭聲。
陶謙砸完陶應,一時用力過度,有些喘不過氣來。
還好一旁的曹宏見此,立馬上前安撫陶謙。
“使君不可如此動怒,當心氣壞身體。”
陶謙被曹宏安撫一陣後,才緩過勁來。
眼含淚水道:“想我陶恭祖,一世英名,卻隻能生出如此蠢兒。
那薑家小兒,不過一魚販之子,卻能有如此成就。
老天何其不公也。”
陶謙吼出最後的怨氣,噴出一口血,然後再次昏倒了過去。
……
兩日後的深夜,陶謙那一倒,就沒能再次醒來。
就在剛剛,其再也沒有了呼吸。
“使君”……
“父親”……
得了醫師的告知,確定風光一世的溧陽侯、安東將軍、徐州牧陶謙真的死了。
一時一直守護在旁的從事、部將、還有其兒子陶應,皆是大悲。
次日一早,這些人聚在陶謙靈堂前,開始商討是戰是降。
“如今我父已死,當速速投降於武安侯,好讓我迎我父回家,由我兄長組織安葬。”
陶應最先提議開城投降。
堂前眾人聽到陶應的話,皆是低頭不語。
從事曹宏道:“我等阻擋武安侯多時,怕是其必不會輕易饒恕我等。
不若率眾殺出,前往投奔左將軍袁公路。”
聽到曹宏提到袁術,部將呂由大怒:“使君之死,那袁術難逃其咎。
若不是使君一直苦等那袁術的救兵,或殺出重圍,或降薑滔,皆不會病死在此。”
陶謙另一個從事蕭建道:“如今城內將士皆早已歸鄉心切,能守到今日,全靠使君威望撐著。
如今使君不在,怕是再無人能約束那些將士。
其若知使君已病故,必定開城投降武安侯,以求歸家。
若是我等阻止,怕其會取我等人頭,獻與武安侯。”
堂前眾人聽了蕭建的話皆懼怕不已。
那陶應聽了,更是害怕至極,連忙道:“對,對,對。如今徐州皆已被武安侯所得。
城中士卒想要歸家,隻能投降武安侯。
我等該趁其還未叛亂,自行帶領其出城投降。
如此,我等皆能活命。”
許是怕還有人反對,害了他的性命,陶應難得硬氣一回道:“不管諸位如何做,我現在就帶人開城投降。”
說完,就出了靈堂。
堂前眾人見陶謙的這個小兒子如此,隻得搖搖頭,跟了上前。
……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十七,陰平守軍,在陶謙之子陶應的帶領下,開城投降。
如此,圍困兩個多月的陰平被薑滔所得。
最重要的是,徐州最後,也是最大的抵抗軍歸降薑滔,標誌著徐州已真的被薑滔所有。
薑滔為此大悅,赦免了城內守軍一切罪責。
薑滔得知陶謙已死後,還親自把陶謙的棺木一起護送回了東海郯城,並且將其厚葬。
特別是對陶應還有陶商兩兄弟,薑滔也十分厚待他們,各賞了良田千畝,讓其衣食無憂。
徐州官吏以及百姓,見薑滔如此善待其對手陶謙,善待陶謙的家人,皆言薑滔品德高尚,心胸寬廣。
從此,徐州官吏百姓,也皆歸心薑滔。
這兩月以來,薑滔沒有派兵強行攻城,陶謙也沒有帶兵試圖突圍。
沒有想到此次圍城,會花這麽長的時間,薑滔已經有些急切了。
“我欲明日發動強攻,諸位先生以為何?”
薑滔向帳內的戲誌才、郭嘉等人問道。
“使君不可,我軍已在此圍困多時,那陶恭祖隻是在做最後掙紮。
若是現在強攻,我等之前所做,皆功虧一簣,怕還有損兵折將的危險。”
戲誌才等人連忙勸阻道。
聽到他們反對,薑滔也有些無奈。
若要強攻,當初就該強攻。
現在花了這麽多時間來圍困陶謙,再來強行攻城的話,確實是不智的。
“哎。”
薑滔歎了一口氣,然後出帳巡營去了。
……
“父親,該喝藥了。”
陶應端著一碗藥,來到陶謙病床前。
這段時間,陶謙病情越來越嚴重。
陰平城小,缺醫少藥。
且自那彭城相薛禮也來到陰平城下,言武安侯已經全取徐州各郡國,並在城外勸降陶謙及其守軍後。
陶謙更是再次被氣倒,病情加重了許多。
其沒有想到彭城相薛禮居然也會投降薑滔,更沒有想到薑滔會如此之快攻占徐州全境。
陶謙沒有接過陶應端來的藥,而是看向曹宏,有氣無力的問道:“袁術的援軍可有到達?”
這個問題陶謙已經問過曹宏無數次了,曹宏也是滿臉愁容道:“還是未曾到達,怕是,怕是……”
後麵的話,曹宏沒敢說出來。
但陶謙也知道他想說什麽。
這已經兩個月過去了,若是袁術願意來救自己,怕是早就帶兵來了。
如今其還沒有帶軍前來,怕是其怕了薑滔,不敢與之開戰。
“城中糧草還有多少?”
“之前向城中富戶借了一些糧食,此時我軍糧食還能再堅持半月。
若是實在不行,可向城中百姓征集糧食。”
曹宏向陶謙匯報道。
之前軍中糧食告急,陶謙不得已同意曹宏向城中大戶“借”一些糧食。
如今聽到曹宏再次提議向城中百姓借糧,陶謙沉思一下後道:“算了,城中百姓此時還能有多少糧食。
如今看來,是天要亡我。
我看,不如你等拿了我項上人頭,去投降那薑滔算了。”
聽到陶謙如此說,曹宏等人連忙跪拜道:“使君不可如此輕易放棄,我等願與使君共生死。”
陶謙看著自己的這些心腹,聽到其如此說,心中還是很欣慰的。
“父親,不如父親降了武安侯。
來時武安侯讓我給父親帶句話,武安侯說了,隻要父親願意歸降與他,其必善待父親,善待我家陶謙。
武安侯還說了,其必會讓我與兄長做一個富家翁,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啪”……
陶應還沒有說完,陶謙拿起眼前的藥碗,用盡全身力氣,砸向了陶應。
“畜生。”
陶應摸著被砸的頭,聽著陶謙的怒罵,心中十分委屈,但也隻能逃到一旁,不敢再吭聲。
陶謙砸完陶應,一時用力過度,有些喘不過氣來。
還好一旁的曹宏見此,立馬上前安撫陶謙。
“使君不可如此動怒,當心氣壞身體。”
陶謙被曹宏安撫一陣後,才緩過勁來。
眼含淚水道:“想我陶恭祖,一世英名,卻隻能生出如此蠢兒。
那薑家小兒,不過一魚販之子,卻能有如此成就。
老天何其不公也。”
陶謙吼出最後的怨氣,噴出一口血,然後再次昏倒了過去。
……
兩日後的深夜,陶謙那一倒,就沒能再次醒來。
就在剛剛,其再也沒有了呼吸。
“使君”……
“父親”……
得了醫師的告知,確定風光一世的溧陽侯、安東將軍、徐州牧陶謙真的死了。
一時一直守護在旁的從事、部將、還有其兒子陶應,皆是大悲。
次日一早,這些人聚在陶謙靈堂前,開始商討是戰是降。
“如今我父已死,當速速投降於武安侯,好讓我迎我父回家,由我兄長組織安葬。”
陶應最先提議開城投降。
堂前眾人聽到陶應的話,皆是低頭不語。
從事曹宏道:“我等阻擋武安侯多時,怕是其必不會輕易饒恕我等。
不若率眾殺出,前往投奔左將軍袁公路。”
聽到曹宏提到袁術,部將呂由大怒:“使君之死,那袁術難逃其咎。
若不是使君一直苦等那袁術的救兵,或殺出重圍,或降薑滔,皆不會病死在此。”
陶謙另一個從事蕭建道:“如今城內將士皆早已歸鄉心切,能守到今日,全靠使君威望撐著。
如今使君不在,怕是再無人能約束那些將士。
其若知使君已病故,必定開城投降武安侯,以求歸家。
若是我等阻止,怕其會取我等人頭,獻與武安侯。”
堂前眾人聽了蕭建的話皆懼怕不已。
那陶應聽了,更是害怕至極,連忙道:“對,對,對。如今徐州皆已被武安侯所得。
城中士卒想要歸家,隻能投降武安侯。
我等該趁其還未叛亂,自行帶領其出城投降。
如此,我等皆能活命。”
許是怕還有人反對,害了他的性命,陶應難得硬氣一回道:“不管諸位如何做,我現在就帶人開城投降。”
說完,就出了靈堂。
堂前眾人見陶謙的這個小兒子如此,隻得搖搖頭,跟了上前。
……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十七,陰平守軍,在陶謙之子陶應的帶領下,開城投降。
如此,圍困兩個多月的陰平被薑滔所得。
最重要的是,徐州最後,也是最大的抵抗軍歸降薑滔,標誌著徐州已真的被薑滔所有。
薑滔為此大悅,赦免了城內守軍一切罪責。
薑滔得知陶謙已死後,還親自把陶謙的棺木一起護送回了東海郯城,並且將其厚葬。
特別是對陶應還有陶商兩兄弟,薑滔也十分厚待他們,各賞了良田千畝,讓其衣食無憂。
徐州官吏以及百姓,見薑滔如此善待其對手陶謙,善待陶謙的家人,皆言薑滔品德高尚,心胸寬廣。
從此,徐州官吏百姓,也皆歸心薑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