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從“貪濁”想到了出潁川來的見聞
早前在潁川的時候,因為潁川的士族多名士多黨人多,在潁川為吏的郡守令長尚還算不錯,雖有貪濁殘民之事,不至於比比皆是,百姓尚可勉強度ri,可當他走出潁川,曆經數州數郡,沿途所見,耳聞目睹,卻現處處一派亂世之象
上有天子賣官,下有州郡殘民,諸侯王棄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棄之如敝履,倉皇逃遁不顧,朝廷向叛軍贖回俘王,百姓有冤屈處可訴,哭號於道邊看著貴人們趾高氣昂鮮車怒馬地揚塵馳去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就如趙雲說的:“如果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甚至會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麵,就將會禮崩樂壞,到了那個時候,海內必將大亂”現今已是君君像,臣臣狀了,群盜蜂起,百姓懷怨之時了,這天下如何不亂?
文醜心道:“這大概就是亂世氣象,國將不國了吧”
他不知道在下曲陽戰後閻忠曾密勸皇甫嵩造反的事情
他如果知道,肯定會佩服閻忠的遠見卓識
天下之大,有遠見卓識的不止閻忠一個
如果說在黑山亂前,人們還隻是擔憂天下可能將要生亂,那麽現在,在目睹眼見了漢室朝廷種種的倒行逆施末世氣象之後,卻有許多人已看出這“天”恐怕是真的要換一個了
事實上,就算是拒絕了閻忠建言的皇甫嵩又何嚐沒有看出呢?
他要是沒有看出來,他怎麽可能會擺事實講道理地給閻忠講了三個拒絕造反的理由?他的三個理由是:“創建大功,不是庸才所能做的”,“我麾下的步騎結易散,難以濟業”,“雖遭黑山之亂,但天下的百姓沒有忘主”
他這三句話的次序很有講究
第一句是我不是這個材料,第二句是我麾下的部卒也許不會聽從我的命令,第三句是百姓未忘主第一句話是謙詞,重點是在後兩句上。“兵卒不堪用”和“民未忘主”,並且他把“民未忘主”放在了“兵卒不堪用”之後他看似拒絕了閻忠,而實際上卻是認同閻忠的判斷,也認為漢室將亡了。隻是就目前的可客觀情況來說,他難以成就偉業他看到了漢室將覆,他同時也看到了漢室不會那麽的覆滅,所以,他寧願“委忠本朝”。“猶有令名”,尚且還能得個好名聲要說他不認同閻忠的判斷,有大把的表示忠誠朝廷的話可以說,絕不會說出“猶有令名”四個字這四個字透出的是知事難為,故此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
誠如田元皓所言,在當今之世,怯懦貪濁,名聲雖然不好,還不至於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要是真的罪可恕千夫所指,那元氏相元氏榮父子也不會還有意振作家聲了
文醜收回因“貪濁”而散出去的思緒。把正題落回到中尉主簿和元氏氏的身上,對田元皓說道:“元皓,確乎如是,於當下言之,貪濁怯懦確不算是大的過錯”
田元皓想及當今之世的種種亂象,亦是百感交集,他歎了口氣,放低了聲音,說道:“貪濁逃歸都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元氏氏能為君所用。什麽都好說”
田元皓是寒士出身,平時亦不拘小節,往昔在縣中頗有“負俗之譏”,在選人用才上。他自不會拘泥於“名聲”二字要說起這方麵,文醜與他很是一致
樂峻的兄長樂彪是個現實的人,故此與黃明結交文醜與田元皓也是現實的人,他倆雖不會主動去和閹宦子弟交往,可在用人卻也是不會隻看出身文醜用人的標準隻有兩個:“唯才是舉”和“唯有用是舉”隻要這個人有才幹或者有用處,那就用
當然。現今之世,士子間互相品題彼此標榜,對這個世風文醜卻也不會毫不顧忌所以,他讓荀彧去與樂峻交往令荀彧去和樂峻交往以求其名,辟除元氏榮以求其實
文醜心中已經決定辟除元氏榮為中尉主簿,想起田元皓方才說元氏氏之所以可以用是因為三個緣故,田元皓到現在為止隻說了兩個,因問道:“元皓,其三為何?”
“其三者,便是元氏榮這個人了”
荀彧問道:“元氏榮其人如何?”
文醜見過元氏榮一次,說道:“我上次在樂彪家中,雖然與元氏榮隻是於席中相見,一麵之緣,可觀其言談舉止,此人甚是爽朗,人聰明,有果決氣”
荀彧頷,說道:“剛健敢行聰明有果決氣如此,其人可用也”
文醜整治郡兵控製城防插手縣中治安征募壯勇等等計劃,雖然在前期是文醜自己籌思的,不過到後來,田元皓與荀彧也都是知道的,不但知道,兩人且參與到了其中的謀劃裏,深知要想把這幾件事在短期內辦成是很有難度的
今天文醜得到了國相李瑾的同意,看似是可以著手進行整治郡兵控製城防插手縣中治安三件事了,可實際上,要想順利地辦好這三件事,隻得到李瑾的同意是不行的,還得經過下邊具體負責的人比如整治郡兵,常山國的豪強大族多有安插人手在郡兵裏的,要想把他們中不堪用的逐走,隻憑權力是不行的,得有本地人的呼應配合;比如控製城防,派兵接防容易,可要想在短期內適應就不易,這也得有本地人的配合;再比如插手縣中治安,此事不易,需要搞定元氏縣尉,插手縣中治安,這是在侵奪元氏縣尉的權,縣尉怎會不反對?得有非乘解本地情況的人來協助配合而要想順順利利地完成以上諸事,這個協助配合的本地人還不能文懦,還得有膽氣,能壓得住陣,還得有勇氣大刀闊斧地來協助配合文醜
元氏榮有果決氣,剛健敢行,又聰明,正合其用
田元皓說元氏氏可用有三個原因:一是元氏士族冠於常山國,二是元氏氏重振家聲心切,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心態裏使之為文醜所用,三是元氏榮這個人有能力
文醜笑對田元皓荀彧說道:“二君均以為元氏榮可用,那此人就定是可用的了!”
荀彧說道:“君今已得相君允諾,可著手郡兵城防縣治安諸事。那麽以攸之見,辟用元氏榮就宜早不宜遲早辟用了他,可早得元氏氏之助力”
“然!”文醜當即鋪紙提筆,行以篆書。數行寫畢,蓋上“趙中尉”之蠅卷折封起,拿在手中,笑對荀彧說道,“文若。這辟除之書就麻煩你明天送去給元氏家裏吧?”
一如文醜叫荀彧去與樂峻交往,荀彧雖非中尉府吏,然是文醜之族侄,由他去送聘書可顯文醜之重視,勝過以中尉府吏去送
定下辟除元氏榮為中尉主簿,寫好聘書,文醜望向堂外,此時夜sè已漸深
……
暮sè濃時,夜未至前,元氏相回到了家中
他一家裏。便即召元氏榮來見
元氏榮正半裸上身在住屋前搬石以強身,聞元氏相召喚,丟下石頭,令婢女取來水巾,昂分腿而立,舒展開手臂,命其給自己略拭了下汗水,穿上衣服,又叫婢女取來佩劍,親手插入腰中。細心地調正位置,然後大步流星地來到堂上,向元氏相行了一禮,跪坐側席。問道:“阿翁可見到中尉了?”
“中尉將召你為功曹或主簿了,你做好準備”
元氏榮訝然問道:“阿翁怎麽知道的?……,中尉對阿翁說要辟用我了麽?”
元氏相搖了搖頭,說道:“沒有今暮我與中尉相見,從頭到尾都未說私事,講的都是公事”
“然則阿翁何以說。中尉將召我為功曹或主簿了?”
元氏相先不回答元氏榮所問,而是因為元氏榮的這句問而教誨他說道:“榮!我元氏諸後起之士,以魏暢樂峻與你最為知名見微知著,你不如魏暢;砥礪名行,你不如樂峻榮!我且問你,你是憑什麽與他兩人齊名的?”
元氏榮肅容說道:“榮所以憑者,猛豺鷙攫,剛健敢行;鷹隼奮翰,誌存高遠”
“說的好!雖然見微知著你不如魏暢,砥礪名行你不如樂峻,可要論剛健有為,他倆卻遠不如你這就是你和他倆齊名的資本名者,何也?‘名者,實之賓也’實,則將名榮!你的‘實’就是你的‘剛健’和‘高遠之誌’,此兩者是你立於天地間的倚仗,你要時刻牢記,不可或忘!”
“是”
“榮!鳥翅不飛,人名不立大丈夫如果想要做大事,就必須得先有大的名聲,而要想有大的名聲,不但要有‘實’要有才能,而且還必須要不畏艱難,迎難而上,這樣才行啊”
“是”
告誡過元氏榮要時刻牢記著他所以能和魏暢樂峻齊名的資本後,元氏相這才說道:“魏暢能見微知著,換了是他,他就不會問我剛才你問的那個問題”
“榮愚鈍,請父親教之”
“中尉來到我們常山國後,連續委任手下的人充任門下掾史屬佐,卻一直沒有委任中尉功曹和主簿,這顯然是為我郡人留的之所以遲遲未定,是因為他初來乍到,不熟悉情況,不知道該委任誰家的子弟好現在他到任半個月了,與本地的士族大姓都有過接觸了,也該任命功曹主簿了,卻還是遲遲不任命,沒有別的原因,隻能是因為他還在觀望”
元氏榮說道:“是”
“我郡右姓以我元氏為冠,我元氏右姓以我元氏魏樂三家為冠,如是,中尉若選用功曹和主簿,隻會從我等三家裏選用”
“是”
“魏氏雖盛貴,中尉若有意用魏氏子弟,早就該下送檄文辟除了”
“是”
“而中尉卻沒有辟除他家的子弟,這說明中尉之意不在魏氏不在魏氏,就必在我家與樂氏”
“是”
“若用樂氏,則隻能是樂峻;若用我家,則隻能是你”
樂氏家兄弟兩人,樂彪已然出仕,能選用的隻能是樂峻元氏氏家的子弟雖眾,可元氏榮名氣最大,且是嫡長子,依照兩漢的慣例,兄未出仕,弟通常就不會出仕,即使被州郡辟除了。做弟弟的也很多都會謝辭,不肯接受,所以要用元氏氏,文醜隻可能辟用元氏榮
“是”
“樂峻與你各有優劣用樂峻。則得名;用你,則得實名與實不可兼得,故此中尉遲疑不決”
“是”
“名有名的好,實有實的好,對中尉而言。這是兩難之抉擇在這個時候,若是有‘名’與‘實’之間有一方主動向他示好,那麽不必說,他定然就會選擇示好的這一方了”
“所以阿翁今去見中尉?”
“然也”
“榮聽阿翁之意,似是早看出了中尉為何遲遲不辟功曹和主簿,卻為何直到今ri才去與他相見?”
“長吏如君,我家的家聲是否能夠重振如今全在你的肩上,我為你擇君,豈可不慎?得一明君,事半功倍;得一庸主。徒費光中尉雖出自潁川荀氏,族為名門,然我聞他非荀氏嫡係,隻是出自旁支,且是以軍功取得的功名,又年少早貴,其人究竟如何?不可不細細察看觀之”
元氏榮見過文醜,對文醜自有評價,但他現在想聽聽他父親對文醜的看法,問道:“中尉是個什麽樣的人?”
“先我聞其事跡便已奇之。今下午在樓上見他,已知他非常人也,今暮於相君車上聞得了他平賊的方略,我隻有六個字評他”
“何六字也?”
“‘醜固足以幹事’”
此六字出自《易經》。本意是:“君子堅守正道,就能把事幹好”元氏相用在此處,卻是以“醜”指文醜,說他足以成就大事
元氏榮沒有聽過他父親對別人有過這麽高的評價,心道:“前幾天在樂伯節家的席上,我與中尉對麵而坐中尉以二十餘之齡。從軍征戰,以軍功位致比二千石,固一時之傑也,然我視之,中尉之能似也不出常人範疇父親為何對他如此高的評價?”因說道,“榮從未聞翁對人有此等美評,此評卻是因何而得?他的平賊方略有何出奇之處?”
“平常人說平賊,隻講賊事而已,中尉卻先言防疫備糧,眼光長遠,防患於未然”
“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到任才半個月,對郡西的賊寇就了如指掌,比我等本地人了解的還多還深”
元氏榮默然片刻,試想了一下若是自己在常山國的中尉上能不能在半個月內就了然賊情,說道:“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平賊之方略共有三條,先防疫備糧,次及早進擊,次徐徐圖之”元氏相把文醜的方略轉述給元氏榮,說道,“你可看出中尉的深意了麽?”
“深意?中尉此方略由遠及近,從先解決以後之大患到如何解決眼前之小患,層次分明,條理整齊,甚是jing當阿翁說的‘深意’是這個麽?”
“此非中尉之深意也”
“那什麽是中尉之深意?”
“郡兵城防方是中尉之深意!”
元氏榮霍然醒悟,回思文醜此三條方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而最終落腳到郡兵城防上,因其前邊的鋪墊使人自然地接受,不覺拍案叫絕,說道:“真妙策也!”隨即又說道,“不過,雖是妙策,卻也瞞不住人……,阿翁不就看出來了麽?”
“我看出來是因我旁觀者清,身處局中者卻不一定能看得出來再則說了,中尉又何需瞞人!有他前邊防疫備糧及早擊之的鋪墊,便算被人看出又如何?”
元氏榮細細想來,確實如此,就算被人看出文醜的最終目的是郡兵和城防,可有他前邊數條的鋪墊,卻誰也不能說出他的錯處,誰也不能反對他去整治郡兵和控製城防,以及插手縣中治安這卻是因為他占著道理“先入為主”,既然文醜占著道理,而聽者又接受了他的道理,那麽自就法反對他的最終目的這乃是光明正大之陽謀
元氏相問元氏榮:“中尉此策你亦可為之麽?”
元氏榮佩服地說道:“中尉心思jing密,深謀遠慮,臨陣破敵用以堂堂之陣,使人就算看出其目的亦能為也我不及之”
“中尉才二十餘歲就這樣的才幹,以後肯定能立下大的功勳,難怪州伯器重他振興我元氏家的機會就在眼前了你要盡心盡力地輔佐他”
“是!”
元氏相問道:“你準備怎麽輔佐他?”
元氏榮想了想,說道:“中尉外州人也,初來我郡,地方不熟,要想控製郡兵掌控城防管控縣中治安必阻力重重。我當竭力助之”
“還有呢?”
“中尉名族子弟,年二十餘,為比二千石,早貴。必存大誌,他來常山國是不可能屍位素餐的,必是想要再建立功業,我熟知地形,當助他擊賊”
“還有呢?”
“舉薦賢士。助他收攏人望”
“還有呢?”
“還有?”
“還有!”
元氏榮屈指心算,想道:“先諸中尉掌控住軍事,再助中尉擊賊立功,再助中尉得人望,獲郡縣美譽此三者足矣,還能有什麽?”問道,“請父親教之”
“糧食”
“糧食?”
“中尉所部雖然jing銳,多為豫州兵,不熟地理山形,yu要及早擊賊就非得以本郡壯勇為主不可郡兵不堪戰。這連我都能看得出來,何況中尉?中尉肯定是要重招募本郡義勇的
“招募義勇就得要有糧食國中的情況我等都清楚,今年秋收沒收上來多少,缺糧缺糧,就需要從地方大姓豪強那裏借貸,你可以在這方麵助他”
“是了,我家可捐糧給他”
“錯”
“錯?”
“我一家之存穀,豈夠養一郡之兵?”
“阿翁的意思是?”
“助他從國中借糧”
“這,……,這恐怕要得罪人”
“天下多事。中尉英才,ri後當致位公卿,我家重振家聲取功名富貴在此一舉,何惜得罪人!”
元氏榮以為然
父子深談至此時。堂外夜已漸深
……
次ri,文醜傳檄,由荀彧親送至,辟元氏榮為中尉主簿
元氏榮當天就任,獻計文醜,言願為文醜借糧
次ri。文醜傳檄,由荀彧親送至,辟元氏榮為中尉主簿網書網
元氏榮接過檄文衣服印綬,告個罪,回到屋中把衣服換上印綬係好,高冠在頭,插劍在腰,氣宇軒昂地出來,向荀彧一揖,說道:“不可勞中尉久候,我等這就去中尉府吧”
荀彧笑道:“君乃元氏俊才,中尉自知德薄能鮮,資淺望輕,今雖為趙郡百姓計,鬥膽辟君為中尉主簿,實不敢以主簿之位拘君攸來之前,中尉吩咐說道:‘今如能得君不嫌,接受辟除已是喜事,至若何時上任,悉憑主簿’主簿可以等幾天,擇一吉ri再就任不遲”
元氏榮按劍昂頭,大聲說道:“榮野澤愚人,不良之材,荷蒙殊遇,被中尉辟為親從近密,委任腹心,敢不竭股肱之力,即刻就發奮報效之?何須等吉ri!”
主簿是長吏的親近吏,故此元氏榮說被文醜辟為“親從近密”“委任腹心”荀彧觀其慨然之狀,聞其金鼓之音,心道:“中尉說元氏榮爽朗有果決氣,果然不假”
這要換成是個俗人,肯定不會在接到辟除檄文的當天就去上任的,怎麽也得在家待上一天,等到次ri再去上任,要不然顯得多想當官似的元氏榮卻絲毫沒有這個顧忌
荀彧壯其氣,當下也就就不再客套,笑道:“既如此,那就請主簿稍候,待攸歸中尉府把主簿的坐車送來”主簿秩百石,是吏,坐的車和百姓不同
“何必麻煩!我與君同乘君車去中尉府就是大丈夫為人,做的是實事,不求虛名”
荀彧益發壯其氣,當下辭別元氏相,與元氏榮同上己車,去往中尉府
……
文醜正在堂上與田元皓等商議“都試”的籌辦工作,沒有想到元氏榮這麽快就來上任了,見元氏榮與荀彧步入堂上,頗是吃驚,不過臉上沒有露出異樣,起身相迎
元氏榮撩衣下拜,行跪拜之禮
文醜忙下去把他扶起,笑道:“主簿來何之速也!我不是讓文若轉告主簿了麽?我雖翹足相盼君來,然卻斷不敢以吏職約束君的君大可在家多待幾ri,擇時上任不遲”(未完待續。)
早前在潁川的時候,因為潁川的士族多名士多黨人多,在潁川為吏的郡守令長尚還算不錯,雖有貪濁殘民之事,不至於比比皆是,百姓尚可勉強度ri,可當他走出潁川,曆經數州數郡,沿途所見,耳聞目睹,卻現處處一派亂世之象
上有天子賣官,下有州郡殘民,諸侯王棄祖宗打下來的江山棄之如敝履,倉皇逃遁不顧,朝廷向叛軍贖回俘王,百姓有冤屈處可訴,哭號於道邊看著貴人們趾高氣昂鮮車怒馬地揚塵馳去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就如趙雲說的:“如果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甚至會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麵,就將會禮崩樂壞,到了那個時候,海內必將大亂”現今已是君君像,臣臣狀了,群盜蜂起,百姓懷怨之時了,這天下如何不亂?
文醜心道:“這大概就是亂世氣象,國將不國了吧”
他不知道在下曲陽戰後閻忠曾密勸皇甫嵩造反的事情
他如果知道,肯定會佩服閻忠的遠見卓識
天下之大,有遠見卓識的不止閻忠一個
如果說在黑山亂前,人們還隻是擔憂天下可能將要生亂,那麽現在,在目睹眼見了漢室朝廷種種的倒行逆施末世氣象之後,卻有許多人已看出這“天”恐怕是真的要換一個了
事實上,就算是拒絕了閻忠建言的皇甫嵩又何嚐沒有看出呢?
他要是沒有看出來,他怎麽可能會擺事實講道理地給閻忠講了三個拒絕造反的理由?他的三個理由是:“創建大功,不是庸才所能做的”,“我麾下的步騎結易散,難以濟業”,“雖遭黑山之亂,但天下的百姓沒有忘主”
他這三句話的次序很有講究
第一句是我不是這個材料,第二句是我麾下的部卒也許不會聽從我的命令,第三句是百姓未忘主第一句話是謙詞,重點是在後兩句上。“兵卒不堪用”和“民未忘主”,並且他把“民未忘主”放在了“兵卒不堪用”之後他看似拒絕了閻忠,而實際上卻是認同閻忠的判斷,也認為漢室將亡了。隻是就目前的可客觀情況來說,他難以成就偉業他看到了漢室將覆,他同時也看到了漢室不會那麽的覆滅,所以,他寧願“委忠本朝”。“猶有令名”,尚且還能得個好名聲要說他不認同閻忠的判斷,有大把的表示忠誠朝廷的話可以說,絕不會說出“猶有令名”四個字這四個字透出的是知事難為,故此退而求其次的意味
……
誠如田元皓所言,在當今之世,怯懦貪濁,名聲雖然不好,還不至於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要是真的罪可恕千夫所指,那元氏相元氏榮父子也不會還有意振作家聲了
文醜收回因“貪濁”而散出去的思緒。把正題落回到中尉主簿和元氏氏的身上,對田元皓說道:“元皓,確乎如是,於當下言之,貪濁怯懦確不算是大的過錯”
田元皓想及當今之世的種種亂象,亦是百感交集,他歎了口氣,放低了聲音,說道:“貪濁逃歸都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元氏氏能為君所用。什麽都好說”
田元皓是寒士出身,平時亦不拘小節,往昔在縣中頗有“負俗之譏”,在選人用才上。他自不會拘泥於“名聲”二字要說起這方麵,文醜與他很是一致
樂峻的兄長樂彪是個現實的人,故此與黃明結交文醜與田元皓也是現實的人,他倆雖不會主動去和閹宦子弟交往,可在用人卻也是不會隻看出身文醜用人的標準隻有兩個:“唯才是舉”和“唯有用是舉”隻要這個人有才幹或者有用處,那就用
當然。現今之世,士子間互相品題彼此標榜,對這個世風文醜卻也不會毫不顧忌所以,他讓荀彧去與樂峻交往令荀彧去和樂峻交往以求其名,辟除元氏榮以求其實
文醜心中已經決定辟除元氏榮為中尉主簿,想起田元皓方才說元氏氏之所以可以用是因為三個緣故,田元皓到現在為止隻說了兩個,因問道:“元皓,其三為何?”
“其三者,便是元氏榮這個人了”
荀彧問道:“元氏榮其人如何?”
文醜見過元氏榮一次,說道:“我上次在樂彪家中,雖然與元氏榮隻是於席中相見,一麵之緣,可觀其言談舉止,此人甚是爽朗,人聰明,有果決氣”
荀彧頷,說道:“剛健敢行聰明有果決氣如此,其人可用也”
文醜整治郡兵控製城防插手縣中治安征募壯勇等等計劃,雖然在前期是文醜自己籌思的,不過到後來,田元皓與荀彧也都是知道的,不但知道,兩人且參與到了其中的謀劃裏,深知要想把這幾件事在短期內辦成是很有難度的
今天文醜得到了國相李瑾的同意,看似是可以著手進行整治郡兵控製城防插手縣中治安三件事了,可實際上,要想順利地辦好這三件事,隻得到李瑾的同意是不行的,還得經過下邊具體負責的人比如整治郡兵,常山國的豪強大族多有安插人手在郡兵裏的,要想把他們中不堪用的逐走,隻憑權力是不行的,得有本地人的呼應配合;比如控製城防,派兵接防容易,可要想在短期內適應就不易,這也得有本地人的配合;再比如插手縣中治安,此事不易,需要搞定元氏縣尉,插手縣中治安,這是在侵奪元氏縣尉的權,縣尉怎會不反對?得有非乘解本地情況的人來協助配合而要想順順利利地完成以上諸事,這個協助配合的本地人還不能文懦,還得有膽氣,能壓得住陣,還得有勇氣大刀闊斧地來協助配合文醜
元氏榮有果決氣,剛健敢行,又聰明,正合其用
田元皓說元氏氏可用有三個原因:一是元氏士族冠於常山國,二是元氏氏重振家聲心切,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心態裏使之為文醜所用,三是元氏榮這個人有能力
文醜笑對田元皓荀彧說道:“二君均以為元氏榮可用,那此人就定是可用的了!”
荀彧說道:“君今已得相君允諾,可著手郡兵城防縣治安諸事。那麽以攸之見,辟用元氏榮就宜早不宜遲早辟用了他,可早得元氏氏之助力”
“然!”文醜當即鋪紙提筆,行以篆書。數行寫畢,蓋上“趙中尉”之蠅卷折封起,拿在手中,笑對荀彧說道,“文若。這辟除之書就麻煩你明天送去給元氏家裏吧?”
一如文醜叫荀彧去與樂峻交往,荀彧雖非中尉府吏,然是文醜之族侄,由他去送聘書可顯文醜之重視,勝過以中尉府吏去送
定下辟除元氏榮為中尉主簿,寫好聘書,文醜望向堂外,此時夜sè已漸深
……
暮sè濃時,夜未至前,元氏相回到了家中
他一家裏。便即召元氏榮來見
元氏榮正半裸上身在住屋前搬石以強身,聞元氏相召喚,丟下石頭,令婢女取來水巾,昂分腿而立,舒展開手臂,命其給自己略拭了下汗水,穿上衣服,又叫婢女取來佩劍,親手插入腰中。細心地調正位置,然後大步流星地來到堂上,向元氏相行了一禮,跪坐側席。問道:“阿翁可見到中尉了?”
“中尉將召你為功曹或主簿了,你做好準備”
元氏榮訝然問道:“阿翁怎麽知道的?……,中尉對阿翁說要辟用我了麽?”
元氏相搖了搖頭,說道:“沒有今暮我與中尉相見,從頭到尾都未說私事,講的都是公事”
“然則阿翁何以說。中尉將召我為功曹或主簿了?”
元氏相先不回答元氏榮所問,而是因為元氏榮的這句問而教誨他說道:“榮!我元氏諸後起之士,以魏暢樂峻與你最為知名見微知著,你不如魏暢;砥礪名行,你不如樂峻榮!我且問你,你是憑什麽與他兩人齊名的?”
元氏榮肅容說道:“榮所以憑者,猛豺鷙攫,剛健敢行;鷹隼奮翰,誌存高遠”
“說的好!雖然見微知著你不如魏暢,砥礪名行你不如樂峻,可要論剛健有為,他倆卻遠不如你這就是你和他倆齊名的資本名者,何也?‘名者,實之賓也’實,則將名榮!你的‘實’就是你的‘剛健’和‘高遠之誌’,此兩者是你立於天地間的倚仗,你要時刻牢記,不可或忘!”
“是”
“榮!鳥翅不飛,人名不立大丈夫如果想要做大事,就必須得先有大的名聲,而要想有大的名聲,不但要有‘實’要有才能,而且還必須要不畏艱難,迎難而上,這樣才行啊”
“是”
告誡過元氏榮要時刻牢記著他所以能和魏暢樂峻齊名的資本後,元氏相這才說道:“魏暢能見微知著,換了是他,他就不會問我剛才你問的那個問題”
“榮愚鈍,請父親教之”
“中尉來到我們常山國後,連續委任手下的人充任門下掾史屬佐,卻一直沒有委任中尉功曹和主簿,這顯然是為我郡人留的之所以遲遲未定,是因為他初來乍到,不熟悉情況,不知道該委任誰家的子弟好現在他到任半個月了,與本地的士族大姓都有過接觸了,也該任命功曹主簿了,卻還是遲遲不任命,沒有別的原因,隻能是因為他還在觀望”
元氏榮說道:“是”
“我郡右姓以我元氏為冠,我元氏右姓以我元氏魏樂三家為冠,如是,中尉若選用功曹和主簿,隻會從我等三家裏選用”
“是”
“魏氏雖盛貴,中尉若有意用魏氏子弟,早就該下送檄文辟除了”
“是”
“而中尉卻沒有辟除他家的子弟,這說明中尉之意不在魏氏不在魏氏,就必在我家與樂氏”
“是”
“若用樂氏,則隻能是樂峻;若用我家,則隻能是你”
樂氏家兄弟兩人,樂彪已然出仕,能選用的隻能是樂峻元氏氏家的子弟雖眾,可元氏榮名氣最大,且是嫡長子,依照兩漢的慣例,兄未出仕,弟通常就不會出仕,即使被州郡辟除了。做弟弟的也很多都會謝辭,不肯接受,所以要用元氏氏,文醜隻可能辟用元氏榮
“是”
“樂峻與你各有優劣用樂峻。則得名;用你,則得實名與實不可兼得,故此中尉遲疑不決”
“是”
“名有名的好,實有實的好,對中尉而言。這是兩難之抉擇在這個時候,若是有‘名’與‘實’之間有一方主動向他示好,那麽不必說,他定然就會選擇示好的這一方了”
“所以阿翁今去見中尉?”
“然也”
“榮聽阿翁之意,似是早看出了中尉為何遲遲不辟功曹和主簿,卻為何直到今ri才去與他相見?”
“長吏如君,我家的家聲是否能夠重振如今全在你的肩上,我為你擇君,豈可不慎?得一明君,事半功倍;得一庸主。徒費光中尉雖出自潁川荀氏,族為名門,然我聞他非荀氏嫡係,隻是出自旁支,且是以軍功取得的功名,又年少早貴,其人究竟如何?不可不細細察看觀之”
元氏榮見過文醜,對文醜自有評價,但他現在想聽聽他父親對文醜的看法,問道:“中尉是個什麽樣的人?”
“先我聞其事跡便已奇之。今下午在樓上見他,已知他非常人也,今暮於相君車上聞得了他平賊的方略,我隻有六個字評他”
“何六字也?”
“‘醜固足以幹事’”
此六字出自《易經》。本意是:“君子堅守正道,就能把事幹好”元氏相用在此處,卻是以“醜”指文醜,說他足以成就大事
元氏榮沒有聽過他父親對別人有過這麽高的評價,心道:“前幾天在樂伯節家的席上,我與中尉對麵而坐中尉以二十餘之齡。從軍征戰,以軍功位致比二千石,固一時之傑也,然我視之,中尉之能似也不出常人範疇父親為何對他如此高的評價?”因說道,“榮從未聞翁對人有此等美評,此評卻是因何而得?他的平賊方略有何出奇之處?”
“平常人說平賊,隻講賊事而已,中尉卻先言防疫備糧,眼光長遠,防患於未然”
“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到任才半個月,對郡西的賊寇就了如指掌,比我等本地人了解的還多還深”
元氏榮默然片刻,試想了一下若是自己在常山國的中尉上能不能在半個月內就了然賊情,說道:“此我亦能為之”
“中尉平賊之方略共有三條,先防疫備糧,次及早進擊,次徐徐圖之”元氏相把文醜的方略轉述給元氏榮,說道,“你可看出中尉的深意了麽?”
“深意?中尉此方略由遠及近,從先解決以後之大患到如何解決眼前之小患,層次分明,條理整齊,甚是jing當阿翁說的‘深意’是這個麽?”
“此非中尉之深意也”
“那什麽是中尉之深意?”
“郡兵城防方是中尉之深意!”
元氏榮霍然醒悟,回思文醜此三條方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而最終落腳到郡兵城防上,因其前邊的鋪墊使人自然地接受,不覺拍案叫絕,說道:“真妙策也!”隨即又說道,“不過,雖是妙策,卻也瞞不住人……,阿翁不就看出來了麽?”
“我看出來是因我旁觀者清,身處局中者卻不一定能看得出來再則說了,中尉又何需瞞人!有他前邊防疫備糧及早擊之的鋪墊,便算被人看出又如何?”
元氏榮細細想來,確實如此,就算被人看出文醜的最終目的是郡兵和城防,可有他前邊數條的鋪墊,卻誰也不能說出他的錯處,誰也不能反對他去整治郡兵和控製城防,以及插手縣中治安這卻是因為他占著道理“先入為主”,既然文醜占著道理,而聽者又接受了他的道理,那麽自就法反對他的最終目的這乃是光明正大之陽謀
元氏相問元氏榮:“中尉此策你亦可為之麽?”
元氏榮佩服地說道:“中尉心思jing密,深謀遠慮,臨陣破敵用以堂堂之陣,使人就算看出其目的亦能為也我不及之”
“中尉才二十餘歲就這樣的才幹,以後肯定能立下大的功勳,難怪州伯器重他振興我元氏家的機會就在眼前了你要盡心盡力地輔佐他”
“是!”
元氏相問道:“你準備怎麽輔佐他?”
元氏榮想了想,說道:“中尉外州人也,初來我郡,地方不熟,要想控製郡兵掌控城防管控縣中治安必阻力重重。我當竭力助之”
“還有呢?”
“中尉名族子弟,年二十餘,為比二千石,早貴。必存大誌,他來常山國是不可能屍位素餐的,必是想要再建立功業,我熟知地形,當助他擊賊”
“還有呢?”
“舉薦賢士。助他收攏人望”
“還有呢?”
“還有?”
“還有!”
元氏榮屈指心算,想道:“先諸中尉掌控住軍事,再助中尉擊賊立功,再助中尉得人望,獲郡縣美譽此三者足矣,還能有什麽?”問道,“請父親教之”
“糧食”
“糧食?”
“中尉所部雖然jing銳,多為豫州兵,不熟地理山形,yu要及早擊賊就非得以本郡壯勇為主不可郡兵不堪戰。這連我都能看得出來,何況中尉?中尉肯定是要重招募本郡義勇的
“招募義勇就得要有糧食國中的情況我等都清楚,今年秋收沒收上來多少,缺糧缺糧,就需要從地方大姓豪強那裏借貸,你可以在這方麵助他”
“是了,我家可捐糧給他”
“錯”
“錯?”
“我一家之存穀,豈夠養一郡之兵?”
“阿翁的意思是?”
“助他從國中借糧”
“這,……,這恐怕要得罪人”
“天下多事。中尉英才,ri後當致位公卿,我家重振家聲取功名富貴在此一舉,何惜得罪人!”
元氏榮以為然
父子深談至此時。堂外夜已漸深
……
次ri,文醜傳檄,由荀彧親送至,辟元氏榮為中尉主簿
元氏榮當天就任,獻計文醜,言願為文醜借糧
次ri。文醜傳檄,由荀彧親送至,辟元氏榮為中尉主簿網書網
元氏榮接過檄文衣服印綬,告個罪,回到屋中把衣服換上印綬係好,高冠在頭,插劍在腰,氣宇軒昂地出來,向荀彧一揖,說道:“不可勞中尉久候,我等這就去中尉府吧”
荀彧笑道:“君乃元氏俊才,中尉自知德薄能鮮,資淺望輕,今雖為趙郡百姓計,鬥膽辟君為中尉主簿,實不敢以主簿之位拘君攸來之前,中尉吩咐說道:‘今如能得君不嫌,接受辟除已是喜事,至若何時上任,悉憑主簿’主簿可以等幾天,擇一吉ri再就任不遲”
元氏榮按劍昂頭,大聲說道:“榮野澤愚人,不良之材,荷蒙殊遇,被中尉辟為親從近密,委任腹心,敢不竭股肱之力,即刻就發奮報效之?何須等吉ri!”
主簿是長吏的親近吏,故此元氏榮說被文醜辟為“親從近密”“委任腹心”荀彧觀其慨然之狀,聞其金鼓之音,心道:“中尉說元氏榮爽朗有果決氣,果然不假”
這要換成是個俗人,肯定不會在接到辟除檄文的當天就去上任的,怎麽也得在家待上一天,等到次ri再去上任,要不然顯得多想當官似的元氏榮卻絲毫沒有這個顧忌
荀彧壯其氣,當下也就就不再客套,笑道:“既如此,那就請主簿稍候,待攸歸中尉府把主簿的坐車送來”主簿秩百石,是吏,坐的車和百姓不同
“何必麻煩!我與君同乘君車去中尉府就是大丈夫為人,做的是實事,不求虛名”
荀彧益發壯其氣,當下辭別元氏相,與元氏榮同上己車,去往中尉府
……
文醜正在堂上與田元皓等商議“都試”的籌辦工作,沒有想到元氏榮這麽快就來上任了,見元氏榮與荀彧步入堂上,頗是吃驚,不過臉上沒有露出異樣,起身相迎
元氏榮撩衣下拜,行跪拜之禮
文醜忙下去把他扶起,笑道:“主簿來何之速也!我不是讓文若轉告主簿了麽?我雖翹足相盼君來,然卻斷不敢以吏職約束君的君大可在家多待幾ri,擇時上任不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