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具體來講就是小學時代,水果是我的最愛。


    在水果中我最喜歡的是香蕉。


    當時還處於日中交戰時期,由於貿易尚未自由化,所以香蕉屬於遙遠南方異國的水果。


    我被香蕉吸引的最大原因就是味甜。它本來是水果卻那麽甜美,我感到特別不可思議。


    正因如此,當我看到車站前水果店裏擺的黃色香蕉時,總會央求母親“買香蕉吧”。


    這種時候母親就會說“那太貴了,不買”。而且,即使偶爾買了也頂多是兩三根。


    但是,如果我央求鄰居“老師媽媽”時,她就會給我買來一串香蕉。


    可能是因為這對夫妻沒有孩子,所以他們經常給我買各種東西。


    衣服和襪子什麽的自不必說,甚至還給我買來了帶輔助輪的兒童自行車呢!


    因為當時還沒有兒童兩輪車,所以我一放學就先騎上它向大家炫耀一番。


    “老師爸爸”特別喜歡相機,他擁有一部在當時相當高級的相機,經常給我們拍照。


    托這位“老師爸爸”的福,我有很多幼年時代的照片,還保留著引以為驕傲的騎自行車照。


    再次回到水果的話題,除了香蕉,我最愛吃的就是蘋果和西瓜。


    由於劄幌附近就是蘋果產地,所以一到秋天我就常去住在平岸區的朋友家,到蘋果園碩果累累的樹下盡情饕餮。


    北海道幾乎不能種植水稻,隻有旭川市附近的上川盆地能收獲少量稻米。


    但是,當時的道產大米沒有黏性而且比較硬,不是很好吃。


    取而代之,我常吃的是土豆。因為北海道是國內最大的土豆產區,所以毫無疑問好吃極了。


    雖然不能像現在這樣就著黃油吃,但仍然是越嚼越甜。


    不過,就薯類而言,我還是愛吃甜甜的紅薯。


    後來,當我上初中時了解到,在德國等國家也能大量收獲土豆,而且是作為主食來吃。


    是嗎?可能因為土豆不像紅薯那麽甜,所以就成了主食——我記得自己就是這樣理解的。


    那時我才注意到,並不是隻要味甜就什麽東西都好。


    四月的鯡魚捕撈季


    當時也常吃海產品。


    北海道四麵環海,而且劄幌市離石狩海岸較近,所以一年四季都不缺魚吃。


    在這些魚貝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鯡魚。


    這種魚就像別名“報春魚”所表示的那樣,每年一到初春四月,魚店門前就會擺滿鯡魚。


    特別是隨著戰爭日漸激烈,大米的配給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就會多吃魚貝類,特別是鯡魚。


    當時,我提著鐵桶去魚店,店家就用鐵鍬鏟起鯡魚裝進桶裏。


    桶裝滿後我說“行了”,可店家還是硬往裏塞。結果,我提著滿桶鯡魚回家路上常常會掉出好幾條。


    總而言之,初春捕撈的鯡魚又大又肥,美味無比。


    雖然我當時還小,但常常能一頓吃兩條鯡魚。


    那時我去過小樽市,途中經過的海岸線上就能看到熱火朝天的捕魚場景。


    這裏的人們把鯡魚向海岸聚攏叫做“鯡魚群來”,據說對麵遠處的海岸線會被大群鯡魚染成乳白色。


    雖然我不曾見過那種奇景,但我從鯡魚小屋的瞭望台上確認時,隻見漁民們一齊乘上捕鯡船駛向海麵。


    當他們衝到魚群中時,立刻開始鏖戰般地用漁網和鐵鍬撈起鯡魚裝進船艙。


    在把船艙裝滿之後,漁船就返回岸邊卸掉,然後再次衝向魚群。


    據說在鯡魚豐收的時候,這樣的作業要反複多次。


    那首以“鯡魚群來了……”這句道白開始、以“索——蘭、索——蘭”的號子聲為人熟悉的《拉網小調》,既是豐收之歌,據說也是叫漁民不要貪睡、勤奮勞作的歌曲。


    那些漁民都是隻在捕撈鯡魚時出海的所謂季節性漁工,好像很多都是來自青森、秋田、新潟等東北地區的打工者。


    從鯡魚捕撈船上卸下的鯡魚都被集中到海岸中段的鯡魚集散處。


    承擔搬運作業的主要是漁場的女性。


    她們都是用網籃把鯡魚背到集散處去。


    在捕撈鯡魚的季節,隻要海麵還有魚群,捕撈作業就會持續一天,於是海上作業和岸上作業都不會停歇。


    因此,有些人把鯡魚卸在集散處後往往累得原地坐下動不了。


    據說,由於鯡魚被接連不斷地運來,所以背魚工在歇腳喘息之間會被堆成山的鯡魚包圍起來。


    這是聽來的往事:有一次在分運集散處的鯡魚山時,裏麵還出現了一具背魚工的屍體。


    這件事情聽起來挺慘的,卻也說明了那時鯡魚捕撈量有多麽大。


    但不知怎麽回事兒,如今這一帶的日本海麵卻幾乎捕撈不到鯡魚了。


    據說是因為海洋溫度發生了變化,可是海洋似乎長期以來一直都在變化。


    由於這個緣故,昔日曾因捕撈鯡魚繁極一時的漁鎮和鯡魚捕撈業主們的暴富狀態,如今也隻能通過留在鯡魚神殿的各種展覽品來了解了。


    據說那些暴富魚商和他們的富二代都很短命。


    其原因就是由於他們每到初春季節隻憑鯡魚捕撈就能賺得盆滿缽滿,於是每天大魚大酒弄壞了身體。


    如今再去那豪華的鯡魚神殿參觀,覺得確實像是那麽回事兒。


    總而言之,鯡魚曾經滿足了道民的食欲並使他們富裕起來——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該吃飯啦


    在我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由於日本與中國的戰爭,糧食越來越困難了。


    首先是用於主食的大米越來越少,不過,其他的薯類和南瓜還很豐富。


    在這樣的狀態下,新登場的就是雜菜粥了。簡單地說,就是加入足量薯類和南瓜等蔬菜之類以補充短缺的大米。


    雖然由於大米短缺而吃起來不像正餐,但雜菜粥的味道並不差。不、非但不差,因為加入了味道多樣的蔬菜類食材,菜粥有它本身獨具的風味。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外邊玩耍,姐姐來叫我回家。


    “該吃飯啦!”


    雖然姐姐說得漫不經心,可聽到這話我嘟囔了一聲。


    “是菜粥吧?”


    因為說起來是“吃飯”,但實際上是喝菜粥,所以我才會這樣反問。但姐姐卻像是沒有聽見。


    不過,她身旁的男朋友“噗嗤”地笑了一下。所以,我明白自己的譏諷有了反應。


    不管怎麽說,從那時起大米短缺日益嚴重,各種所謂“代用食品”廣泛應用,這是確實存在的情況。


    我求鄰居“老師爸爸”“老師媽媽”給我買了一輛兒童自行車每天放學回家立刻騎上出去玩街坊小朋友們跟在我後邊,就像遊行但我不會給任何人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永遠的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渡邊淳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渡邊淳一並收藏我永遠的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