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之後,新教除了革除了主教,還將七聖事簡化成兩樣,隻保留了洗禮和聖餐。


    除此之外,加爾文還禁止新教徒念玫瑰經,不準崇拜聖母瑪利亞,彌撒也變成了布道。


    新教修士布道就像是燉菜,參雜了幽默、滑稽、大人物的玩笑,彌撒儀式則充滿了莊重感。


    新教在堅持《聖經》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的同時又在樹立自己的權威。


    路德曾為聖母馬利亞冠以基督徒“屬靈母親”這一職分,教會中有兩種信徒,一種是有屬靈生命的信徒,另一種是屬世生命的信徒。


    屬靈的信徒相信人所有的行動都躲不過上帝的眼睛,上帝會公平得獎懲人的行為,而不是按照世俗的追求和看法去做,追求的是心靈的安寧和死後上天堂永生的資格。


    屬世就是屬於世俗的那一部分,比如對金錢名利的追求,對情欲的放縱。


    馬丁·路德相信聖母馬利亞的始胎無玷,她的靈魂並沒有被原罪玷染。


    世俗就質疑這一點,沒有男性介入,女人怎麽懷孕?這是違背生物學常識的。


    極端的羅馬教人說:“伊拉斯謨生下蛋,路德孵蛋。”


    路德和加爾文的關係也類似於一個下蛋,一個孵蛋。


    伊拉斯謨是愛維持和平的人,他所期望的改革隻限於內部的改革。


    馬丁路德則是視整個中世紀的神學及其宣傳者的能力與神的啟示之間的平衡全部報廢了,尤其是贖罪卷的問題,更是大力抨擊。


    當時的人們認為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裏,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因此他們相信隻要用贖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張贖罪卷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而贖罪劵可以在教堂裏購買,因此當時的教堂和牧師都很有錢。馬丁路德發現這樣的說法與作法完全不能見容於聖經與理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加爾文教派主張發財致富,支持商業和高利貸,崇尚節儉、主張克製欲望,鼓勵積累資金,據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為了靈魂的得救。


    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一書,不僅是名著,而且是名著中的名著,它深刻地影響了西方的曆史,進而也影響了整個人類曆史——積累財富是合理合法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條成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基礎。


    發展到今天,資本主義已經走向了人的一生是為了積累財富而活,一個人的價值與他個人財富積累等同,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與他的財富有關,富豪榜上的人全部都是“英雄”、“傳奇”以及年輕人學習的典範。


    邏輯上沒有什麽問題,但是就像馬克思說的一樣:資本從誕生之日就透著肮髒。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家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


    資本家對財富的追求是瘋狂並且不計後果的,聖奧古斯丁說“沒有慈悲,信仰可以存在,卻毫無意義。”


    資本家做慈善的那點小恩小惠是為了批上偽善的白袍,他們不僅要利了,還要權力和名望,接下來就是永生,像神一樣統治這個世界。


    然而他們終究還是凡人,雖然這一點他們早就已經忘了,病態的競爭第二條:一個人並非無所不能的,不能又是建築師、又是醫生、又是小提琴手。


    但他覺得自己非常聰明,這些全部都可以勝任,如果別人比他優秀不是他的問題,他頭一個做的就是把對方打壓下去,因為隻有他可以當“贏家”。


    專家的意見他不聽,非要一意孤行。


    如果這種人掌權,幾乎可以預見結果,他藐視普通人的權力,包括生存權。


    如果後天那部電影裏的總統沒有聽傑克的意見,不讓美國人撤離,那麽死亡的人就更多了。


    在他的眼裏錢比人命重要,人沒了可以再生,錢沒了,怎麽辦?


    沒錢了他覺得羞恥侮辱,隻要有錢,被人怎麽罵他都覺得無所謂,那不過是“失敗者”、“檸檬精”嫉妒心作祟的抱怨而已,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需要懺悔。


    新教徒對罪的感知力很低,但他們好歹知道崇尚節儉、主張克製欲望。


    消費主義則連最後的崇尚節儉和克製欲望都扔了,每天都像在過狂歡節一樣,把今天的、明天的都用光,後天怎麽辦根本不去想,給子孫留下些什麽也不去想。


    有的時候人類抨擊社會達爾文主義,卻不自覺得按照這個標準行事。


    伊拉斯謨曾經受邀在劍橋大學作講座教授,他曾用拉丁文寫下這樣一句名言:


    vellemeammihiliberatemfatasinerentnaturaquantcontulit.


    我希望命運準許我擁有同等程度的自由,就像自然賦予我的那樣。


    什麽樣的人應該被淘汰呢?一個腦力弱的人,可能擅長協調群體關係;一個社交能力弱的人,可能創造出博弈論這樣的數學理論。


    在多元環境中,衡量的標準也是豐富的,但是沒錢就看不起病,則讓窮人被“自然淘汰”了。


    比如一個作家,他不想寫太世俗的文學作品,而一個資本運作者,卻奔著盈利的目的讓他寫符合大眾需求的作品。


    柯南道爾想寫曆史小說,可是大眾想看福爾摩斯,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讓已經死了的福爾摩斯“複活”,然後有了《巴斯克維爾的獵犬》這部充滿了驚悚元素的小說了。


    伊拉斯謨的思想不僅影響了馬丁路德,還影響了拉伯雷。


    他在父親的莊園裏度過了自由自在而快樂幸福的童年,後來就跟所有的男孩一樣,被送到了修道院裏去上學。


    修士的生活刻板乏味,充滿了清規戒律的束縛,他早就膩歪了,後來開始學習希臘文,通過希臘文了解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文化。


    在希臘神話裏,創世的是泰坦,而非上帝,當時修道院反對學習古代文化,認為學習希臘文是追求異端學說,所以修道院搜走了拉伯雷的所有書籍,拉伯雷憤怒之下換了一個修道院。


    在新修道院裏,他幸運地遇上一個也喜歡古代文化的主持人,加上他們又是老相識,拉伯雷終於可以自由地研究古代文化了。後來,拉伯雷跟隨大主教出使羅馬,遊覽文藝複興運動的發祥地意大利,訪問了許多名人和古跡,學習了宗教、哲學、數學、音韻、法律、考古、天文等許多知識,終於成了一個博學的人。


    36歲時拉伯雷進大學攻讀醫學,但他用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學士學位,當上了醫師。


    在此期間他以那西埃的筆名發布了《巨人傳》這部小說。書出版後,受到了城市資產階級和社會下層人民的熱烈歡迎。


    第一部《高康大故事》以龐大固埃之父高康大作為小說主人公。高康大的母親懷孕長達十一個月之久,臨盆那天,她吃了太多的牛腸,敷了一種收斂劑,不料藥性太猛,結果把包衣給弄破了,孩子鑽進大動脈通過橫膈膜和肩膀,從左耳朵裏鑽了出來。他一落地,不像別的嬰孩呱呱啼哭,而是大聲叫嚷:“喝呀!喝呀!喝呀!”


    高康大是個不折不扣的“巨嬰”,他一天要吃一萬七千多頭奶牛的奶,不到兩歲就長了一個十八層的下巴,全身上下珠光寶氣,光一件錦袍就得用上近萬碼絲絨。從三歲到五歲,他的生活就是喝、吃、睡;吃、睡、喝;睡、喝、吃。


    高康大的父親大肚量先後請來多位老師教高康大,但是他卻越學越呆頭笨腦。失魂落魄,口嚅舌鈍。最後大肚量不得不決定讓高康大遠赴巴黎就學。在巴黎他大受歡迎,大家緊緊跟隨他。逼得他隻好上聖母堂鍾樓暫避,摘取聖母堂的大鍾當馬鈴鐺,引起了全城騷動。


    清真寺有宣禮塔,教區的鍾樓則是教區的群體象征,那口鍾樓上的鍾不僅可以用來預警,還能號召集會。


    休息的時候要敲鍾、幹活的時候要敲鍾、祈禱、議事、舉行洗禮和葬禮的時候也要敲鍾,有雷擊或者有強盜來了,鍾聲是亂敲的,一直到18世紀這個傳統才被廢止,當時有個波旁的總督,正在和私鹽販子的武裝戰鬥,那口鍾卻一直不停得響,等總督打完了仗他就命人把那口鍾拆下來,然後讓劊子手用鞭子抽那口背信棄義的鍾,結果抽一下那口鍾就響一次,“duangduangduang”得響個不停。


    當波莫娜和西弗勒斯跟著牧師穿行在這個深山中的修道院時,修道院的鍾也在不斷得響。


    一路上遇到的修士都直勾勾得看著她。


    她身上有帶兜帽的鬥篷,不過她不打算穿它。


    她挽著西弗勒斯的胳膊,光明正大得在這個女人禁止踏足得地方橫行。


    “看什麽看,沒見過女人麽!”她衝著那些修士刁蠻得說道。


    修士們個個嚇得魂飛魄散,胸口畫十字祈求保佑,就差學東方的巫師一樣大喝,“這是何方來的妖孽”了。


    “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幹什麽?”西弗勒斯問牧師。


    “來見一個人。”牧師頭也不回得說道。


    “他是誰?”


    “一個退休的神甫。”牧師很平靜得說道,語氣帶著一絲悵然。


    兩個巫師對視了一眼,沒有說什麽。


    等他們走後,中庭裏的修士們繼續剛才在做的事,他們看起來,很像是一群在散步的精神病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哈利波特之晨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吾不禁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吾不禁夜並收藏哈利波特之晨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