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下麵負一層既是出入口也是招待大廳,也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這個廳名叫拿破侖廳。
在很多人的映像裏,金字塔是用來埋葬法老的,然而並非所有法老的陵寢都在金字塔地下。
金字塔的下方是個失落的地下世界,有隧道和洞穴,並且不僅僅安葬精英階級,普通人、甚至動物的木乃伊也可以在金字塔下方安葬。其中一個墓穴裏安置有供奉奧西裏斯的祭桌,牆上刻畫著冥界的主宰奧西裏斯,他負責對亡者進行審判。
其實在拿破侖之前,埃及的王陵就有很多已經被盜了,金字塔上的石灰層被運往開羅修建建築,值錢的隨葬品也被盜墓賊給洗劫一空。
要是隻是拿走那些金銀器還好一點,關鍵是那些盜墓賊會破壞牆上的壁畫,留下自己曾經來過的痕跡。就算沒有拿破侖,埃及的文物也在“自然消耗”。
早從第一位法老下葬開始,盜墓現象就存在了。為了防範這些盜墓賊,墳墓的設計者可謂是想盡了辦法,有重重機關防守。
流沙豎井、巨型石門、隱藏入口。藏住了墓穴的入口,憑借著金字塔本身堅固的結構,盜墓賊就沒法進入了。
除此之外墓穴的設計者還會設計“迷宮”,隻要入侵者不進入停放棺槨的地方就不用擔心隨葬品被盜。
然而即便如此大費周折,生前位高權重的法老們依舊沒有辦法阻擋住盜墓賊的鶴嘴鎬。
不僅是貴族的墓會被盜,事實上人人都難以幸免,如果局勢艱難,地上的活人就會向死者“借錢”。家族成員會偷走祖先的財產,這些“家賊”比外麵遊蕩的盜墓賊還難防範。
盜墓賊們來自各個階層,不隻是窮瘋了的底層,曾經統治底比斯的貴族,阿蒙大祭司也曾多次進入帝王穀,將當地墓葬一個接著一個打開,取走一切他們覺得有價值的物品。
機關設計地再精巧,也擋不住知道怎麽破解的人。
盜墓和考古最大的區別就是挖掘的速度,考古學家會拿著小刷子,將墓穴上的封土、灰塵一層一層地刷走。
盜墓賊則掠走能夠被快速打包的一切,比如首飾和器物,然後拿到市場上去出售。
西方人“考古”則狠絕了一些,就連那些不能搬走的石頭雕塑也被炸藥炸過後帶走了。
盧浮宮埃及館的第一任館長,被譽為“埃及學之父”的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將整個古埃及都搬過來了,力圖複原一個完整的古埃及世界。
不隻是法老的棺槨,古埃及人用過的書寫工具、農作物標本、服飾、樂器、玩具,全部都被收藏了。可能西方人所了解的古埃及,比現代埃及人了解自己的祖先還要多。
波莫娜沒有去看那些法老的坐像,也沒去看那個很有名的書吏雕塑,她關注的是一個小型雕塑。
它的底座是鑲銀的,一隻大小比例失調的金色巨鷹麵前跪著一個雙膝跪著的人,他的手裏拿著兩個球形的東西。
鷹在埃及象征著神聖,奧西裏斯的兒子荷魯斯便是一個鷹頭神,不過塞特隻奪走了荷魯斯一隻眼睛,也就是代表月亮的左眼,這個雕塑似乎是荷魯斯兩隻眼睛都失去了。
荷魯斯的右眼代表太陽,埃及人也崇拜太陽,是什麽讓埃及人失去了太陽?
波莫娜想起了埃及十難,其中有一難便是黑暗之災。
也有可能這尊雕塑不是用來“寫實”,而是表達了埃及人的某種情緒,對黑暗的恐懼。
然而埃及館裏卻不乏用黑色的石材雕塑的石像。黑色給人的感覺總是莊嚴肅穆,用於墓葬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黑色的裙子一開始代表喪服,現在卻成了日常穿著,似乎人們已經不在乎這種忌諱了。
西裏斯·布萊克,他的名字“西裏斯”代表著古埃及人崇拜的天狼星,每當天狼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也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
泛濫的河水不代表災難,反而代表著豐收,它會從上遊將肥沃的土壤衝到下遊來。
這麽重要的日子當然會有獻祭活動,古埃及人會蓋神廟來供奉雕塑,獻上祭品給雕塑。
古埃及人這麽做不是尋找心理安慰,而是在舉行一種儀式,目的是讓神明住進那些被供奉的雕塑和畫像裏。
供奉尼羅河神的除了要念經文外,還要用一隻鷹,取十一滴血,將它灑在尼羅河神地雕塑旁邊,請尼羅河神的靈附身於雕塑上。
意思就是說這些存放在埃及館裏的雕塑,很可能是曾經舉行過降靈儀式的,它們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
很多埃及雕塑的鼻子都沒了,其中包括著名的獅身人麵像,科普讀物裏寫的那是自然風化的原因。
在科學欠發達的時代,人們試探一個人是死了還是活著,通常是探鼻吸,呼吸沒了,人就死了。
古埃及的雕像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和之前在女神柱廳看過的古希臘雕塑不一樣。或者說,古埃及人沒有藝術這個概念,這些雕塑全部都是“裝備”。
雕像代表的是神明和塵世的交匯點,破壞雕塑就是在破壞雕塑裏蘊含的強大力量,打斷雕塑的鼻子會讓雕像無法呼吸。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雕塑鼻子都會被破壞,這些破壞雕塑的人能很精準地把雕塑的鼻子破壞了,卻不破壞雕塑的其他位置,至少證明了他們訓練有素。
在早期基督時期,這些附身在雕像上的古埃及神明被當作異教惡魔。
中國的造紙術傳入西方之前,莎草紙和羊皮紙是主要的書寫工具,尤其是莎草紙,那是教會的官方書寫工具,連教皇的法令都是用它來書寫,這種輕薄的紙張比牛皮紙和羊皮紙在潮濕的環境下更耐用。
同時,埃及也是基督教傳播的重要場所。
倘若早期基督教修士是認識莎草紙上所寫的象形文字的,那麽他們可能是照著銘文上的描述,有目的地破壞那些雕塑。
隨著時間流轉,一千年過去,認識象形文字的人幾乎沒有了,一直到羅塞塔石碑出土,人們才重新獲得了破譯這門語言的能力。
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象形文字,並且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他就像是明星一樣,走到哪裏都會被禮遇,教皇利奧十二世想認命他為紅衣主教,法蘭西學院為了向他表示敬意,專門給他一個埃及學主席的職位。
但是他死於中風時年僅四十一歲。大部分中風出現在六十五歲的老年人身上,少數年輕人也有,中風並沒有特定的年齡限製,畢竟引起中風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一個夜涼如水的夏天,商博良忘了關上窗戶,讓夜風吹了臉,然後就一命嗚呼了。
當商博良的名聲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個名叫約翰·加德納·威爾金森的年輕人來到了亞曆山大港。
他不像其他“埃及學者”般熱衷於挖掘,而是抄寫那些銘文拓印下來的複製件,默默地將它們整理起來。
他幾乎是一個人工作,當時翻譯埃及象形文字幾乎是一件民族主義的事件。法國人率先找到了翻譯的辦法,而那些有文字的文物幾乎都被英國人給搜到了大英博物館。
又加上當時的上流社會流行收藏,每家都會有那麽一兩件埃及文物放在自己的展櫃裏,因此從事埃及文字翻譯是有政府資金支持的。
與擁有龐大資源支持的商博良不同,威爾金森完全是靠最少的資源,將商博良那位專橫的權威給推翻的。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商博良破譯了象形文,威爾金森卻認為商博良隻是認識一部分文字,還不到破譯的程度。
和那位在繁華的巴黎,在社交場合出入的權威不同,威爾金斯住在底比斯西岸一座早被盜空的墳墓裏,鋪上地毯,擺上他的埃及家居,布置好圖書館,一邊欣賞著尼羅河的日落,一邊抄寫那些古代文卷。
據阿不思說,當時的埃及學者有個奇怪的習慣,冬天的時候壁爐裏會焚燒木乃伊的木頭棺槨。
這不知道是誰開始的習俗,那些木頭燃燒會發出一種極其難聞的臭味,木乃伊在下葬前都會做好防腐處理,撒上香料,不會有屍油和屍水之類的物質穿過裹屍布,將木頭給汙染了。
不過威爾金森沒有在意這些細節,他很開心地在自己的隱居地招待朋友們,並且那股臭味雖然刺鼻卻很淡,一頓豐盛的早餐就足以將它給驅散了,遠不如巴黎糞山散發的惡臭難聞。
威爾金森很長壽,活到了1875年,隻是因為他的研究結果,底比斯遺跡被毀了,神廟的石材被拆了下來建工廠,很多石像被丟進了尼羅河裏。
阿不思喜歡聽室內樂,有首歌是他年輕時在開羅聽過的哀調,一位豎琴師是這樣唱的:
他們的居所已如何?
他們的牆壁已殘破。
他們的居所已消失。
就像他們從未存在過。
也許這就是他如此看重和曆史學家巴沙特之間友誼的原因吧。
即便他已經上了巧克力蛙畫片,被每一個當代的巫師記住了,他還希望以後的巫師們知道他。
‘別忘了我。’
這或許是阿不思內心真實想法。
然而他卻說,當所有人都忘了他的時候,他才會真的離開。
但阿不思是什麽時候說的這句話的?
波莫娜皺著眉回憶,怎麽都沒有映像,她轉頭,奇怪地看向那個告訴她這句話的人,此刻他正在看一尊很寫實的雕塑,一個書吏攤開了莎草紙卷,在一尊狒狒雕塑前閱讀。
那個雕塑臉書吏手上莎草紙上寫的字都清晰可辨,就狒狒的鼻子被“風化”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可真會找地方。
她冷笑著搖頭,沒有問西弗勒斯是在哪兒聽到阿不思說這句話的,繼續參觀這個昔日輝煌,如今被人們遺忘的展廳。
在很多人的映像裏,金字塔是用來埋葬法老的,然而並非所有法老的陵寢都在金字塔地下。
金字塔的下方是個失落的地下世界,有隧道和洞穴,並且不僅僅安葬精英階級,普通人、甚至動物的木乃伊也可以在金字塔下方安葬。其中一個墓穴裏安置有供奉奧西裏斯的祭桌,牆上刻畫著冥界的主宰奧西裏斯,他負責對亡者進行審判。
其實在拿破侖之前,埃及的王陵就有很多已經被盜了,金字塔上的石灰層被運往開羅修建建築,值錢的隨葬品也被盜墓賊給洗劫一空。
要是隻是拿走那些金銀器還好一點,關鍵是那些盜墓賊會破壞牆上的壁畫,留下自己曾經來過的痕跡。就算沒有拿破侖,埃及的文物也在“自然消耗”。
早從第一位法老下葬開始,盜墓現象就存在了。為了防範這些盜墓賊,墳墓的設計者可謂是想盡了辦法,有重重機關防守。
流沙豎井、巨型石門、隱藏入口。藏住了墓穴的入口,憑借著金字塔本身堅固的結構,盜墓賊就沒法進入了。
除此之外墓穴的設計者還會設計“迷宮”,隻要入侵者不進入停放棺槨的地方就不用擔心隨葬品被盜。
然而即便如此大費周折,生前位高權重的法老們依舊沒有辦法阻擋住盜墓賊的鶴嘴鎬。
不僅是貴族的墓會被盜,事實上人人都難以幸免,如果局勢艱難,地上的活人就會向死者“借錢”。家族成員會偷走祖先的財產,這些“家賊”比外麵遊蕩的盜墓賊還難防範。
盜墓賊們來自各個階層,不隻是窮瘋了的底層,曾經統治底比斯的貴族,阿蒙大祭司也曾多次進入帝王穀,將當地墓葬一個接著一個打開,取走一切他們覺得有價值的物品。
機關設計地再精巧,也擋不住知道怎麽破解的人。
盜墓和考古最大的區別就是挖掘的速度,考古學家會拿著小刷子,將墓穴上的封土、灰塵一層一層地刷走。
盜墓賊則掠走能夠被快速打包的一切,比如首飾和器物,然後拿到市場上去出售。
西方人“考古”則狠絕了一些,就連那些不能搬走的石頭雕塑也被炸藥炸過後帶走了。
盧浮宮埃及館的第一任館長,被譽為“埃及學之父”的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將整個古埃及都搬過來了,力圖複原一個完整的古埃及世界。
不隻是法老的棺槨,古埃及人用過的書寫工具、農作物標本、服飾、樂器、玩具,全部都被收藏了。可能西方人所了解的古埃及,比現代埃及人了解自己的祖先還要多。
波莫娜沒有去看那些法老的坐像,也沒去看那個很有名的書吏雕塑,她關注的是一個小型雕塑。
它的底座是鑲銀的,一隻大小比例失調的金色巨鷹麵前跪著一個雙膝跪著的人,他的手裏拿著兩個球形的東西。
鷹在埃及象征著神聖,奧西裏斯的兒子荷魯斯便是一個鷹頭神,不過塞特隻奪走了荷魯斯一隻眼睛,也就是代表月亮的左眼,這個雕塑似乎是荷魯斯兩隻眼睛都失去了。
荷魯斯的右眼代表太陽,埃及人也崇拜太陽,是什麽讓埃及人失去了太陽?
波莫娜想起了埃及十難,其中有一難便是黑暗之災。
也有可能這尊雕塑不是用來“寫實”,而是表達了埃及人的某種情緒,對黑暗的恐懼。
然而埃及館裏卻不乏用黑色的石材雕塑的石像。黑色給人的感覺總是莊嚴肅穆,用於墓葬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黑色的裙子一開始代表喪服,現在卻成了日常穿著,似乎人們已經不在乎這種忌諱了。
西裏斯·布萊克,他的名字“西裏斯”代表著古埃及人崇拜的天狼星,每當天狼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時,也是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
泛濫的河水不代表災難,反而代表著豐收,它會從上遊將肥沃的土壤衝到下遊來。
這麽重要的日子當然會有獻祭活動,古埃及人會蓋神廟來供奉雕塑,獻上祭品給雕塑。
古埃及人這麽做不是尋找心理安慰,而是在舉行一種儀式,目的是讓神明住進那些被供奉的雕塑和畫像裏。
供奉尼羅河神的除了要念經文外,還要用一隻鷹,取十一滴血,將它灑在尼羅河神地雕塑旁邊,請尼羅河神的靈附身於雕塑上。
意思就是說這些存放在埃及館裏的雕塑,很可能是曾經舉行過降靈儀式的,它們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
很多埃及雕塑的鼻子都沒了,其中包括著名的獅身人麵像,科普讀物裏寫的那是自然風化的原因。
在科學欠發達的時代,人們試探一個人是死了還是活著,通常是探鼻吸,呼吸沒了,人就死了。
古埃及的雕像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和之前在女神柱廳看過的古希臘雕塑不一樣。或者說,古埃及人沒有藝術這個概念,這些雕塑全部都是“裝備”。
雕像代表的是神明和塵世的交匯點,破壞雕塑就是在破壞雕塑裏蘊含的強大力量,打斷雕塑的鼻子會讓雕像無法呼吸。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雕塑鼻子都會被破壞,這些破壞雕塑的人能很精準地把雕塑的鼻子破壞了,卻不破壞雕塑的其他位置,至少證明了他們訓練有素。
在早期基督時期,這些附身在雕像上的古埃及神明被當作異教惡魔。
中國的造紙術傳入西方之前,莎草紙和羊皮紙是主要的書寫工具,尤其是莎草紙,那是教會的官方書寫工具,連教皇的法令都是用它來書寫,這種輕薄的紙張比牛皮紙和羊皮紙在潮濕的環境下更耐用。
同時,埃及也是基督教傳播的重要場所。
倘若早期基督教修士是認識莎草紙上所寫的象形文字的,那麽他們可能是照著銘文上的描述,有目的地破壞那些雕塑。
隨著時間流轉,一千年過去,認識象形文字的人幾乎沒有了,一直到羅塞塔石碑出土,人們才重新獲得了破譯這門語言的能力。
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象形文字,並且破譯羅塞塔石碑的學者。他就像是明星一樣,走到哪裏都會被禮遇,教皇利奧十二世想認命他為紅衣主教,法蘭西學院為了向他表示敬意,專門給他一個埃及學主席的職位。
但是他死於中風時年僅四十一歲。大部分中風出現在六十五歲的老年人身上,少數年輕人也有,中風並沒有特定的年齡限製,畢竟引起中風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一個夜涼如水的夏天,商博良忘了關上窗戶,讓夜風吹了臉,然後就一命嗚呼了。
當商博良的名聲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個名叫約翰·加德納·威爾金森的年輕人來到了亞曆山大港。
他不像其他“埃及學者”般熱衷於挖掘,而是抄寫那些銘文拓印下來的複製件,默默地將它們整理起來。
他幾乎是一個人工作,當時翻譯埃及象形文字幾乎是一件民族主義的事件。法國人率先找到了翻譯的辦法,而那些有文字的文物幾乎都被英國人給搜到了大英博物館。
又加上當時的上流社會流行收藏,每家都會有那麽一兩件埃及文物放在自己的展櫃裏,因此從事埃及文字翻譯是有政府資金支持的。
與擁有龐大資源支持的商博良不同,威爾金森完全是靠最少的資源,將商博良那位專橫的權威給推翻的。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商博良破譯了象形文,威爾金森卻認為商博良隻是認識一部分文字,還不到破譯的程度。
和那位在繁華的巴黎,在社交場合出入的權威不同,威爾金斯住在底比斯西岸一座早被盜空的墳墓裏,鋪上地毯,擺上他的埃及家居,布置好圖書館,一邊欣賞著尼羅河的日落,一邊抄寫那些古代文卷。
據阿不思說,當時的埃及學者有個奇怪的習慣,冬天的時候壁爐裏會焚燒木乃伊的木頭棺槨。
這不知道是誰開始的習俗,那些木頭燃燒會發出一種極其難聞的臭味,木乃伊在下葬前都會做好防腐處理,撒上香料,不會有屍油和屍水之類的物質穿過裹屍布,將木頭給汙染了。
不過威爾金森沒有在意這些細節,他很開心地在自己的隱居地招待朋友們,並且那股臭味雖然刺鼻卻很淡,一頓豐盛的早餐就足以將它給驅散了,遠不如巴黎糞山散發的惡臭難聞。
威爾金森很長壽,活到了1875年,隻是因為他的研究結果,底比斯遺跡被毀了,神廟的石材被拆了下來建工廠,很多石像被丟進了尼羅河裏。
阿不思喜歡聽室內樂,有首歌是他年輕時在開羅聽過的哀調,一位豎琴師是這樣唱的:
他們的居所已如何?
他們的牆壁已殘破。
他們的居所已消失。
就像他們從未存在過。
也許這就是他如此看重和曆史學家巴沙特之間友誼的原因吧。
即便他已經上了巧克力蛙畫片,被每一個當代的巫師記住了,他還希望以後的巫師們知道他。
‘別忘了我。’
這或許是阿不思內心真實想法。
然而他卻說,當所有人都忘了他的時候,他才會真的離開。
但阿不思是什麽時候說的這句話的?
波莫娜皺著眉回憶,怎麽都沒有映像,她轉頭,奇怪地看向那個告訴她這句話的人,此刻他正在看一尊很寫實的雕塑,一個書吏攤開了莎草紙卷,在一尊狒狒雕塑前閱讀。
那個雕塑臉書吏手上莎草紙上寫的字都清晰可辨,就狒狒的鼻子被“風化”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可真會找地方。
她冷笑著搖頭,沒有問西弗勒斯是在哪兒聽到阿不思說這句話的,繼續參觀這個昔日輝煌,如今被人們遺忘的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