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壞的事情發生時就像噩夢,睡一覺醒來就消失了。
被窩是我們安全的堡壘,薄薄的毯子能擋住一切危險。
可人總有長大的一天,我們逐漸明白“奇跡”就和聖誕老人一樣隻是個傳說。
不過還是有人會相信童話故事裏的劇情,比如三兄弟的故事,以及謙遜的老三用來躲過死神視線的隱形衣。
那薄薄的布料並不能真的能抵禦住什麽,但隻要壞人無法發現,那躲在鬥篷裏的人就是安全的。
直到有一天,原本已經放棄的“奇跡”居然以噩夢的形式再次降臨,原本已經在萬聖節之夜消失的黑魔王又重新回來了,這對於處於深深絕望之中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即便阿不思已經知道複活石不能真的複活什麽,而是格林德沃用來召喚陰屍的魔法道具。
希望、美夢、噩夢,就像旋轉木馬一樣不斷轉換,逐漸轉換成絢爛的幻影。
人在彌留之際會看到什麽?是他最愛的人,還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人?
伏地魔和哈利不一樣,或者說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湯姆·裏德爾對素未謀麵的父親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以為他的父親是個巫師,即便他以前的孤兒院和19世紀的孤兒院相比並不是很糟糕。
他們這一類人其實都有相似之處,當一個人沒有自己家的時候,就會將“大家”當成自己的家,隻是“白巫師”和“黑巫師”與人相處的模式“略有不同”。
人有時候不得不麵對轉變,這種轉變有時發生得是如此突然,讓你完全猝不及防。
詛咒就像是不斷擴散的癌症,就算把那隻漆黑的手給切了,它還是會在阿不思的身體裏蔓延。
如果詛咒讓阿不思覺得痛苦,那麽他早點死也是一種解脫,繼續讓他痛苦、掙紮得活著,雖然對活著的人是一種寬慰。同樣他死了,對活著的人則是痛苦的。
死亡就是這樣的,它一點都不酷。
即便她不想當那種自己什麽都對的“父母”,她也認為加入食死徒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年輕人有時確實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大環境都是如此的情況。
其實很多問題是通過教育就可以解決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掌握學校對自己的好處。
太多人在課堂上說不要學伊卡洛斯那樣,背著蠟做的翅膀飛向太陽,卻沒人提不能沒有下限的事。
這樣是會方便踐踏,但後果是“蟲子”被“閣下”踩死了。
最方便的辦法是發動戰爭,打贏了別的國家,讓對方開放自己的市場,這也是19世紀的英國人常幹的,“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很輕鬆就能獲得同樣唯利是圖的人的認同,並且認為那是真理他都唯利是圖了,你還能指望他能聽進去多少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東西呢?
麻煩的是打仗需要兵源,英國總人口就那麽點,不多花錢請雇傭兵,就憑自己那點人口消耗不起,然後就有了丟盔棄甲,輜重都不要,隻要把人撤走的敦刻爾克“大捷”了。
換一個比喻,以前有錢的時候隨意揮霍,等揮霍到沒錢了,一個先令花出去了都想要把它給拿回來。
固本培元、與民休養生息才是正途,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讓很多外國移民來到了英國,尤其是芙蓉那樣的法國青年,“剪羊毛”也不能隻逮著一隻羊剪呐。
一瞬間大家好像又回到了人口就是資源的上古時期。
她想了太多,忽然發現已經沒什麽可以想的了,於是她找了個可以照到諾曼底陽光的室內曬太陽。
這對21世紀的人來說還是很常見的,19世紀的人看到她穿著比基尼躺在沙灘上肯定會把她關起來,這穿著比巴黎的那些穿著透明衣服的時尚女郎更誇張。
她慘白得像個鬼,曬了太陽是會看不見皮膚下麵的藍色的血管,不過,她又不是“藍血貴族”。
波拿巴覺得新鮮,他自己穿得嚴嚴實實,卻給她塗了橄欖油避免她曬傷,然後他們就這麽一邊曬太陽,一邊等著“世界末日”。
反正拿破侖不會簽那個鬼條約的,大不了曆史重演。
厄爾巴也是個熱帶島嶼,那裏曬太陽估計很舒服,她就當是預演那時的生活了。
貪婪就像是癌細胞,是不受控製的,人得了癌症不會死麽?
當你發現身體的各個機能開始停止,如同多器官衰竭,這時已經離死不遠了。
聖奧古斯丁的母親說過,用淚水澆灌的孩子是不會枯萎的。
哭得越多,孩子就越茁壯,以前她哭得夠多了,現在該輪到別的人哭了。
“把果汁遞給我。”她伸手,悠閑得說,波拿巴還真的把果子露給她遞過來了。
她盯著他。
“什麽?”他奇怪得問。
在她過去的夢裏,她希望給自己遞果汁的是金發的德拉科·馬爾福少爺,誰能想到最後給她遞果汁的居然是“科西嘉怪物”。
“沒什麽?”她很“貴婦”得說,喝了一口橙汁“我們該給它換一個名字,就叫它勝利怎麽樣?”
他還是沒有搞懂她在說什麽,眉頭都皺了起來。
她朝著他搖頭,又喝了一口果汁,看著太陽逐漸下沉,最後變成一輪落日,將整個天空染紅。
如同鮮血和烈火的顏色。
搞了半天太陽還是會落下去的,日不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那麽喜歡“事實”、“真理”的人們怎麽會相信這種話呢?還不如相信有聖誕老人,至少第二天早晨會看到聖誕樹下的禮物作為他來過的證據。
被窩是我們安全的堡壘,薄薄的毯子能擋住一切危險。
可人總有長大的一天,我們逐漸明白“奇跡”就和聖誕老人一樣隻是個傳說。
不過還是有人會相信童話故事裏的劇情,比如三兄弟的故事,以及謙遜的老三用來躲過死神視線的隱形衣。
那薄薄的布料並不能真的能抵禦住什麽,但隻要壞人無法發現,那躲在鬥篷裏的人就是安全的。
直到有一天,原本已經放棄的“奇跡”居然以噩夢的形式再次降臨,原本已經在萬聖節之夜消失的黑魔王又重新回來了,這對於處於深深絕望之中的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即便阿不思已經知道複活石不能真的複活什麽,而是格林德沃用來召喚陰屍的魔法道具。
希望、美夢、噩夢,就像旋轉木馬一樣不斷轉換,逐漸轉換成絢爛的幻影。
人在彌留之際會看到什麽?是他最愛的人,還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人?
伏地魔和哈利不一樣,或者說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湯姆·裏德爾對素未謀麵的父親抱有太大的希望,他以為他的父親是個巫師,即便他以前的孤兒院和19世紀的孤兒院相比並不是很糟糕。
他們這一類人其實都有相似之處,當一個人沒有自己家的時候,就會將“大家”當成自己的家,隻是“白巫師”和“黑巫師”與人相處的模式“略有不同”。
人有時候不得不麵對轉變,這種轉變有時發生得是如此突然,讓你完全猝不及防。
詛咒就像是不斷擴散的癌症,就算把那隻漆黑的手給切了,它還是會在阿不思的身體裏蔓延。
如果詛咒讓阿不思覺得痛苦,那麽他早點死也是一種解脫,繼續讓他痛苦、掙紮得活著,雖然對活著的人是一種寬慰。同樣他死了,對活著的人則是痛苦的。
死亡就是這樣的,它一點都不酷。
即便她不想當那種自己什麽都對的“父母”,她也認為加入食死徒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年輕人有時確實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大環境都是如此的情況。
其實很多問題是通過教育就可以解決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掌握學校對自己的好處。
太多人在課堂上說不要學伊卡洛斯那樣,背著蠟做的翅膀飛向太陽,卻沒人提不能沒有下限的事。
這樣是會方便踐踏,但後果是“蟲子”被“閣下”踩死了。
最方便的辦法是發動戰爭,打贏了別的國家,讓對方開放自己的市場,這也是19世紀的英國人常幹的,“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很輕鬆就能獲得同樣唯利是圖的人的認同,並且認為那是真理他都唯利是圖了,你還能指望他能聽進去多少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東西呢?
麻煩的是打仗需要兵源,英國總人口就那麽點,不多花錢請雇傭兵,就憑自己那點人口消耗不起,然後就有了丟盔棄甲,輜重都不要,隻要把人撤走的敦刻爾克“大捷”了。
換一個比喻,以前有錢的時候隨意揮霍,等揮霍到沒錢了,一個先令花出去了都想要把它給拿回來。
固本培元、與民休養生息才是正途,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讓很多外國移民來到了英國,尤其是芙蓉那樣的法國青年,“剪羊毛”也不能隻逮著一隻羊剪呐。
一瞬間大家好像又回到了人口就是資源的上古時期。
她想了太多,忽然發現已經沒什麽可以想的了,於是她找了個可以照到諾曼底陽光的室內曬太陽。
這對21世紀的人來說還是很常見的,19世紀的人看到她穿著比基尼躺在沙灘上肯定會把她關起來,這穿著比巴黎的那些穿著透明衣服的時尚女郎更誇張。
她慘白得像個鬼,曬了太陽是會看不見皮膚下麵的藍色的血管,不過,她又不是“藍血貴族”。
波拿巴覺得新鮮,他自己穿得嚴嚴實實,卻給她塗了橄欖油避免她曬傷,然後他們就這麽一邊曬太陽,一邊等著“世界末日”。
反正拿破侖不會簽那個鬼條約的,大不了曆史重演。
厄爾巴也是個熱帶島嶼,那裏曬太陽估計很舒服,她就當是預演那時的生活了。
貪婪就像是癌細胞,是不受控製的,人得了癌症不會死麽?
當你發現身體的各個機能開始停止,如同多器官衰竭,這時已經離死不遠了。
聖奧古斯丁的母親說過,用淚水澆灌的孩子是不會枯萎的。
哭得越多,孩子就越茁壯,以前她哭得夠多了,現在該輪到別的人哭了。
“把果汁遞給我。”她伸手,悠閑得說,波拿巴還真的把果子露給她遞過來了。
她盯著他。
“什麽?”他奇怪得問。
在她過去的夢裏,她希望給自己遞果汁的是金發的德拉科·馬爾福少爺,誰能想到最後給她遞果汁的居然是“科西嘉怪物”。
“沒什麽?”她很“貴婦”得說,喝了一口橙汁“我們該給它換一個名字,就叫它勝利怎麽樣?”
他還是沒有搞懂她在說什麽,眉頭都皺了起來。
她朝著他搖頭,又喝了一口果汁,看著太陽逐漸下沉,最後變成一輪落日,將整個天空染紅。
如同鮮血和烈火的顏色。
搞了半天太陽還是會落下去的,日不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那麽喜歡“事實”、“真理”的人們怎麽會相信這種話呢?還不如相信有聖誕老人,至少第二天早晨會看到聖誕樹下的禮物作為他來過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