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時的南京,確實有一番盛世的景象,一定程度上是東方世界的中心。
朱元璋所設計的城牆到他駕崩還沒有完工,而朱棣對它最後是不是能夠完成也不太放在心上,他要做另一件大工程,那就是為朱元璋豎一個前無古人的大碑,要把父親的豐功偉績都刻在這塊巨大的石碑上,並希望能用這種方式來確立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方孝儒是當時南京文章寫得最好的人,朱棣進城後製定方孝儒為自己寫登基詔書,但方孝儒竟然拒絕了,據說他還在紙上寫了一個“篡”字,於是朱棣一怒之下不隻對方孝儒滿門抄斬,還夷其十族。
在正史中很少見關於朱棣的醜聞,畢竟是篩選過的,野史中五花八門,南京人特別喜歡議論,譬如朱允文在南京想削藩的時候,朱棣是如何在bj街頭裝瘋賣傻。還有一招叫“瓜蔓抄”,比夷十族還要慘烈,凡是有點牽連的人都抓起來問罪。
後來永樂大帝的石碑沒有修成,它太大了,隻能靜靜地躺在南京郊區,朱棣改修《永樂大典》,它保存了十五世紀之前的各種文獻,當時可以說前無古人,大約隻有乾隆時期的《四庫全書》能與之媲美。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朱棣遷都後依舊派人到初尋找朱允文的下落,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一開始朱元璋建新都城,將江西、浙江的富人遷入南京,朱棣遷都,又將這些富人遷入了bj。
雖然說瑞雪兆豐年,但西湖的雪景大概三年賞一次,而且湖水不結冰,bj那地方冷到不儲備煤就要凍死人,況且元朝蒙古人還沒有完全消停,富人並不“自願”去實邊的,即便朱棣開出了免五年賦稅的條件。
萬幸的是還有京杭大運河,富人帶著細軟搬家還比較方便。兩京製度確立起,評價褒貶不一,如黃宗羲這樣的人認為江南之民為了漕運和運輸糧食疲於奔命,即便很多北遷的南方富人後來也開始在bj郊區開荒,bj還是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但是兩京製也構築了華北平原、黃淮流域、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如果僅僅是為了運糧,海運雖然風險較高,但長久來看卻是經濟的,不必對河道本身投以巨資。
實際上大運河暢通不僅保障了京師物資流通需求,而且促成運河沿岸城鎮、鄉村星羅棋布、人口稠密、商業繁榮,諸如造船、瓷器、釀造、紡織、編織、印刷、造紙等難以盡數的行業蓬勃發展。繁忙的大運河凝聚了皇朝,托起了朝廷大一統的局麵。
漕運既是朝廷財政經濟的生命線,也是個花錢的無底洞。運河上失竊的案件經常發生,若是緊急公文,非馬遞不可,分為六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普通的公文傳遞則走的水路,偶有報匣沉入水中,反正舉人寄往bj的那幾封信都不見了。
在康熙的起居注中記載了他第一次過南京的情形,他親率內大臣、侍衛、部院官員去明孝陵,並在孝陵殿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還撒了三杯奠酒,後來他還寫了一篇文章,叫《過金陵論》,就跟賈誼寫《過秦論》一樣,對明孝陵的衰亡做出了評價,認為“承平日久,忽於治安”、“六朝偏安、弗克自振”、“萬曆以後,政史漸弛,宦寺黨朋,互相構陷”。接著他又大書明太祖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還寫下了“治隆唐宋”的禦碑,留在了明孝陵。
昆曲發源自昆山,卻盛於南京,接著沿著大運河一路流傳,湯顯祖寫的《牡丹亭》和孔尚任寫的《桃花扇》都是。
《竇娥冤》是元曲,它早於昆曲流行,唱腔用的是“北調”,並且同樣在大運河流傳。
戲台上演皇帝的演員需要粉墨登場,戲台下的皇帝不施粉黛,卻同樣可以演戲。
尼克可不想和曹曦一樣被忽然抓捕,又或者更糟,昨天提督收到消息,他要啟程去bj了,似乎在南京的申辯一切順利。
這是否意味著尼克也要跟著他一起走呢?還是趁著這個機會找船離開?免得“自投羅網”。
最終尼克決定冒險賭一次,舉人也是同樣的想法,於是他們一起踏上了去bj的官船。
婉寧一直顯得悶悶不樂,可能她還在擔心曹曦,他已經先他們一步去京城了。
舉人的神色看起來也有些惆悵,他說明朝的時候,京內沒有正式王府,所以宮廷而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公主府,永樂遷都後在京城掀起一股建房的熱潮,許多巨宅名苑位於十刹海附近。
公主府由朝廷興建,公侯府一般自建,朝廷給補貼,朝廷重臣有機會獲得賞賜的宅邸,但這屬於公產,重臣去位會被收回。
尼克也不知道他想的是那位在庫倫大臣妻子家做丫鬟的“襲人”,還是想起了和他一起參加科舉,自己娶了大學士女兒,兒子娶了公主,後來又被賜自盡的和珅,但這次不愉快的旅行很快就要結束了,尼克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隨著船逐漸靠近bj,兩岸的景色也發生了變化,地勢有了高低起伏,不想江淮那樣平坦。
整座古城被包裹在綠蔭蔥蔥的樹林裏,那種蔥蔥鬱鬱的效果如同陵墓周邊茂密的森林,廟宇和豪華住宅周圍隱在其間。
從城南看到的風景是這樣的,如果遊客從城北進入,高大的城牆就會擋住他的視線,每段城牆隔開不遠就是一座箭樓,箭樓的造型即新奇又宏偉。
bj城內沒有大河流穿過,原來通往積水潭的運河也已經趨於幹涸,因此他們的船不能直接駛向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也是bj的起點——十刹海。
他們下船登上了轎子,就像皇帝在清江浦棄船登陸,這忽上忽下的道路讓轎夫們吃盡了苦頭。
穿過城牆,進入城裏後,從遠處看到高大的城牆給人的感覺會一掃而空,城內的道路相當寬敞,也相當筆直,大多數房子外牆帶著歲月的斑駁,顯得有些破敗,水井就娃在道路正中間,各處下水道都敞著口字,散發著惡臭,每條小街拐角處都有隨意挖的洞,從那兒飄出一股難聞的騷味。這表明富裕的中國人所追求的精致生活的雅興尚未影響到公眾。
《永樂大典》雖然搜藏豐富資料,卻因為書卷太多,不容易刊印,因此在明嘉靖年間隻留下一個副本,原本不知何時已經被毀壞殆盡,這樣一來這個副本就顯得特別珍貴了。
明末清初時,副本存放在“皇史宬”,雍正時期又移存到東交民巷的翰林院典籍庫。
及至要編寫《四庫全書》時,乾隆帝接受了ah學政朱筠的建議,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現在很少流通很難見到的圖書資料,編入《四庫全書》中,由此庫存的《永樂大典》得以利用。
但是當軍機大臣英連派人去庫中檢查卻發現,該書僅剩下9000本,缺了1000多本,經過有關人員會議,此書入庫時就有遺失,可能是康熙年間開館修書的時候,各位編輯從庫中借出查閱以後沒有交回來,於是乾隆諭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派人前往當年為宮中修書的徐乾學、王鴻緒、高士乾家裏查詢,同時派人各地購買已經流失到民間的書籍,經過一番折騰,《永樂大典》才集齊了。
為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古書,軍機大臣兼四庫全書總裁劉統勳英廉等人請示,要求將翰林院衛門內迤西的房屋作為校對《永樂大典》的辦公室。同時由於《永樂大典》篇幅浩大,頭緒紛繁,乾隆決定從翰林院官員中挑選出30名工作人員擔任分校,並派軍機司員若幹人作為提典,專門負責提取圖書,典籍廳的官員則負責收回圖書。
正當這場工作在順利而緊張進行時,一起意想不到的《永樂大典》被盜案發生了。當時,纂修官庶吉士黃壽齡被分派輯大典中的散篇《考古質疑》《坦齋通編》二部。白天校閱未能完成,晚上下班時,他將大典原本6冊,用包裹布包好隨身攜帶,打算回家連夜校閱。當他趕到米市胡同時突然一陣肚子疼,想必是腹瀉作怪,他急忙要求停轎下來,走進廁所裏去,等他出來再上轎時突然發現自己帶回家的書已不在轎中。有人從轎旁路過時順手牽羊拿走了。他再四處一看,什麽情況都沒有,隻好連夜上報。
乾隆帝聞知此事,十分生氣。他在上諭中說:《永樂大典》是世間所稀有的圖書,本來就不允許纂修私自攜帶回家。況且朝延每天有桌飯,各位吃飽喝足,一心辦公,一天的時間,校物下來足夠完的任務,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回家繼續用功。軍機處二人負起責任來,如果纂修官將書攜帶出去而不知曉,應有失察之罪,如果纂修官跟他們打過了招呼,二者應以同罪論處。所丟失的圖書,叫英廉加緊緝查,不準少ー本。為此,黃壽齡經過刑部的討論,受到降一級留任、扣罰一年薪的處分。
英廉等人派出各路人馬,在京師乃至直隸各地搜求訪查,經過一番偵破,此書如石沉大海査無音信,滿心焦慮。正在這時事情突然逆轉。七月十五日晚上,黃壽齡所丟失的大典6冊在禦河岸上送到禁軍值班處,原書失而複得,英廉等人頓時鬆了一口氣。據猜測,這書丟失了一個多月,偷書人拿了書之後肯定跑到書店或紙的店裏出售,因為此人知道書是官家的,現在通查很嚴,自不敢收存。但商人們也看得出來這是官書,也不敢要。小偷怕此書引火燒身,隻好黑夜扔於河邊,還給官家。
因為有此事的發生,乾隆下論嚴格圖書的登記管理製度,除了每為寫書單,造檔案外,每天都要檢查,再也不許任何人私自攜帶外出。
幸好當時是夏天,天氣熱,否則這《永樂大典》恐怕已經被小偷當成燃料燒了,而不是扔到禦河裏。
從中國首都的建築布局來看,整座城市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皇城外牆塗成紅色,牆頭上覆蓋黃瓦,內城有高大的城牆護衛,如今內城依舊被視為一種作戰場所,盡管它已經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市場。
而外城,也就是bj南郊也用城牆包了起來,因為那裏有兩座祭天祈穀的聖壇。許多南來北往的客商都會在此駐留,有人把這地界看作各種貨物的集散地,琳琅滿目的商品銷往bj城各處。這一地界沒有嚴格的軍事管製,很快就成為無所事事的有錢人的娛樂場所。前門、鮮魚口和大柵欄就是城內有錢人消遣的好去處。
提督在京城的居住地在皇城東門外,距離俄羅斯文館僅一步之遙,離那裏不遠有三座喇嘛寺,還有著名的景山,山頂上對稱排列五座亭子,俯瞰整座紫禁城。
三座喇嘛廟裏有一座便是雍和宮,如果說雍和宮真的是傳說中粘杆處的辦公地點,那麽居住在提督家也很容易被監視。
提督家並不大,至少沒有公主府或和珅家那麽大,考慮到他不可能把尼克和婉寧同時安排在家中,尼克就問提督他要住哪兒?
“我已經考慮到你的難處。”提督說“我在宮廷為女兒謀得一件差事,皇上沒有拒絕我的請求,明天我女兒就要進宮去學習宮廷禮儀,你就留在我的身邊吧。”
朱元璋所設計的城牆到他駕崩還沒有完工,而朱棣對它最後是不是能夠完成也不太放在心上,他要做另一件大工程,那就是為朱元璋豎一個前無古人的大碑,要把父親的豐功偉績都刻在這塊巨大的石碑上,並希望能用這種方式來確立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方孝儒是當時南京文章寫得最好的人,朱棣進城後製定方孝儒為自己寫登基詔書,但方孝儒竟然拒絕了,據說他還在紙上寫了一個“篡”字,於是朱棣一怒之下不隻對方孝儒滿門抄斬,還夷其十族。
在正史中很少見關於朱棣的醜聞,畢竟是篩選過的,野史中五花八門,南京人特別喜歡議論,譬如朱允文在南京想削藩的時候,朱棣是如何在bj街頭裝瘋賣傻。還有一招叫“瓜蔓抄”,比夷十族還要慘烈,凡是有點牽連的人都抓起來問罪。
後來永樂大帝的石碑沒有修成,它太大了,隻能靜靜地躺在南京郊區,朱棣改修《永樂大典》,它保存了十五世紀之前的各種文獻,當時可以說前無古人,大約隻有乾隆時期的《四庫全書》能與之媲美。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朱棣遷都後依舊派人到初尋找朱允文的下落,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一開始朱元璋建新都城,將江西、浙江的富人遷入南京,朱棣遷都,又將這些富人遷入了bj。
雖然說瑞雪兆豐年,但西湖的雪景大概三年賞一次,而且湖水不結冰,bj那地方冷到不儲備煤就要凍死人,況且元朝蒙古人還沒有完全消停,富人並不“自願”去實邊的,即便朱棣開出了免五年賦稅的條件。
萬幸的是還有京杭大運河,富人帶著細軟搬家還比較方便。兩京製度確立起,評價褒貶不一,如黃宗羲這樣的人認為江南之民為了漕運和運輸糧食疲於奔命,即便很多北遷的南方富人後來也開始在bj郊區開荒,bj還是無法做到自給自足。
但是兩京製也構築了華北平原、黃淮流域、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如果僅僅是為了運糧,海運雖然風險較高,但長久來看卻是經濟的,不必對河道本身投以巨資。
實際上大運河暢通不僅保障了京師物資流通需求,而且促成運河沿岸城鎮、鄉村星羅棋布、人口稠密、商業繁榮,諸如造船、瓷器、釀造、紡織、編織、印刷、造紙等難以盡數的行業蓬勃發展。繁忙的大運河凝聚了皇朝,托起了朝廷大一統的局麵。
漕運既是朝廷財政經濟的生命線,也是個花錢的無底洞。運河上失竊的案件經常發生,若是緊急公文,非馬遞不可,分為六百裏加急、八百裏加急,普通的公文傳遞則走的水路,偶有報匣沉入水中,反正舉人寄往bj的那幾封信都不見了。
在康熙的起居注中記載了他第一次過南京的情形,他親率內大臣、侍衛、部院官員去明孝陵,並在孝陵殿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還撒了三杯奠酒,後來他還寫了一篇文章,叫《過金陵論》,就跟賈誼寫《過秦論》一樣,對明孝陵的衰亡做出了評價,認為“承平日久,忽於治安”、“六朝偏安、弗克自振”、“萬曆以後,政史漸弛,宦寺黨朋,互相構陷”。接著他又大書明太祖朱元璋的豐功偉績,還寫下了“治隆唐宋”的禦碑,留在了明孝陵。
昆曲發源自昆山,卻盛於南京,接著沿著大運河一路流傳,湯顯祖寫的《牡丹亭》和孔尚任寫的《桃花扇》都是。
《竇娥冤》是元曲,它早於昆曲流行,唱腔用的是“北調”,並且同樣在大運河流傳。
戲台上演皇帝的演員需要粉墨登場,戲台下的皇帝不施粉黛,卻同樣可以演戲。
尼克可不想和曹曦一樣被忽然抓捕,又或者更糟,昨天提督收到消息,他要啟程去bj了,似乎在南京的申辯一切順利。
這是否意味著尼克也要跟著他一起走呢?還是趁著這個機會找船離開?免得“自投羅網”。
最終尼克決定冒險賭一次,舉人也是同樣的想法,於是他們一起踏上了去bj的官船。
婉寧一直顯得悶悶不樂,可能她還在擔心曹曦,他已經先他們一步去京城了。
舉人的神色看起來也有些惆悵,他說明朝的時候,京內沒有正式王府,所以宮廷而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公主府,永樂遷都後在京城掀起一股建房的熱潮,許多巨宅名苑位於十刹海附近。
公主府由朝廷興建,公侯府一般自建,朝廷給補貼,朝廷重臣有機會獲得賞賜的宅邸,但這屬於公產,重臣去位會被收回。
尼克也不知道他想的是那位在庫倫大臣妻子家做丫鬟的“襲人”,還是想起了和他一起參加科舉,自己娶了大學士女兒,兒子娶了公主,後來又被賜自盡的和珅,但這次不愉快的旅行很快就要結束了,尼克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隨著船逐漸靠近bj,兩岸的景色也發生了變化,地勢有了高低起伏,不想江淮那樣平坦。
整座古城被包裹在綠蔭蔥蔥的樹林裏,那種蔥蔥鬱鬱的效果如同陵墓周邊茂密的森林,廟宇和豪華住宅周圍隱在其間。
從城南看到的風景是這樣的,如果遊客從城北進入,高大的城牆就會擋住他的視線,每段城牆隔開不遠就是一座箭樓,箭樓的造型即新奇又宏偉。
bj城內沒有大河流穿過,原來通往積水潭的運河也已經趨於幹涸,因此他們的船不能直接駛向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同時也是bj的起點——十刹海。
他們下船登上了轎子,就像皇帝在清江浦棄船登陸,這忽上忽下的道路讓轎夫們吃盡了苦頭。
穿過城牆,進入城裏後,從遠處看到高大的城牆給人的感覺會一掃而空,城內的道路相當寬敞,也相當筆直,大多數房子外牆帶著歲月的斑駁,顯得有些破敗,水井就娃在道路正中間,各處下水道都敞著口字,散發著惡臭,每條小街拐角處都有隨意挖的洞,從那兒飄出一股難聞的騷味。這表明富裕的中國人所追求的精致生活的雅興尚未影響到公眾。
《永樂大典》雖然搜藏豐富資料,卻因為書卷太多,不容易刊印,因此在明嘉靖年間隻留下一個副本,原本不知何時已經被毀壞殆盡,這樣一來這個副本就顯得特別珍貴了。
明末清初時,副本存放在“皇史宬”,雍正時期又移存到東交民巷的翰林院典籍庫。
及至要編寫《四庫全書》時,乾隆帝接受了ah學政朱筠的建議,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現在很少流通很難見到的圖書資料,編入《四庫全書》中,由此庫存的《永樂大典》得以利用。
但是當軍機大臣英連派人去庫中檢查卻發現,該書僅剩下9000本,缺了1000多本,經過有關人員會議,此書入庫時就有遺失,可能是康熙年間開館修書的時候,各位編輯從庫中借出查閱以後沒有交回來,於是乾隆諭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派人前往當年為宮中修書的徐乾學、王鴻緒、高士乾家裏查詢,同時派人各地購買已經流失到民間的書籍,經過一番折騰,《永樂大典》才集齊了。
為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古書,軍機大臣兼四庫全書總裁劉統勳英廉等人請示,要求將翰林院衛門內迤西的房屋作為校對《永樂大典》的辦公室。同時由於《永樂大典》篇幅浩大,頭緒紛繁,乾隆決定從翰林院官員中挑選出30名工作人員擔任分校,並派軍機司員若幹人作為提典,專門負責提取圖書,典籍廳的官員則負責收回圖書。
正當這場工作在順利而緊張進行時,一起意想不到的《永樂大典》被盜案發生了。當時,纂修官庶吉士黃壽齡被分派輯大典中的散篇《考古質疑》《坦齋通編》二部。白天校閱未能完成,晚上下班時,他將大典原本6冊,用包裹布包好隨身攜帶,打算回家連夜校閱。當他趕到米市胡同時突然一陣肚子疼,想必是腹瀉作怪,他急忙要求停轎下來,走進廁所裏去,等他出來再上轎時突然發現自己帶回家的書已不在轎中。有人從轎旁路過時順手牽羊拿走了。他再四處一看,什麽情況都沒有,隻好連夜上報。
乾隆帝聞知此事,十分生氣。他在上諭中說:《永樂大典》是世間所稀有的圖書,本來就不允許纂修私自攜帶回家。況且朝延每天有桌飯,各位吃飽喝足,一心辦公,一天的時間,校物下來足夠完的任務,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回家繼續用功。軍機處二人負起責任來,如果纂修官將書攜帶出去而不知曉,應有失察之罪,如果纂修官跟他們打過了招呼,二者應以同罪論處。所丟失的圖書,叫英廉加緊緝查,不準少ー本。為此,黃壽齡經過刑部的討論,受到降一級留任、扣罰一年薪的處分。
英廉等人派出各路人馬,在京師乃至直隸各地搜求訪查,經過一番偵破,此書如石沉大海査無音信,滿心焦慮。正在這時事情突然逆轉。七月十五日晚上,黃壽齡所丟失的大典6冊在禦河岸上送到禁軍值班處,原書失而複得,英廉等人頓時鬆了一口氣。據猜測,這書丟失了一個多月,偷書人拿了書之後肯定跑到書店或紙的店裏出售,因為此人知道書是官家的,現在通查很嚴,自不敢收存。但商人們也看得出來這是官書,也不敢要。小偷怕此書引火燒身,隻好黑夜扔於河邊,還給官家。
因為有此事的發生,乾隆下論嚴格圖書的登記管理製度,除了每為寫書單,造檔案外,每天都要檢查,再也不許任何人私自攜帶外出。
幸好當時是夏天,天氣熱,否則這《永樂大典》恐怕已經被小偷當成燃料燒了,而不是扔到禦河裏。
從中國首都的建築布局來看,整座城市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皇城外牆塗成紅色,牆頭上覆蓋黃瓦,內城有高大的城牆護衛,如今內城依舊被視為一種作戰場所,盡管它已經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市場。
而外城,也就是bj南郊也用城牆包了起來,因為那裏有兩座祭天祈穀的聖壇。許多南來北往的客商都會在此駐留,有人把這地界看作各種貨物的集散地,琳琅滿目的商品銷往bj城各處。這一地界沒有嚴格的軍事管製,很快就成為無所事事的有錢人的娛樂場所。前門、鮮魚口和大柵欄就是城內有錢人消遣的好去處。
提督在京城的居住地在皇城東門外,距離俄羅斯文館僅一步之遙,離那裏不遠有三座喇嘛寺,還有著名的景山,山頂上對稱排列五座亭子,俯瞰整座紫禁城。
三座喇嘛廟裏有一座便是雍和宮,如果說雍和宮真的是傳說中粘杆處的辦公地點,那麽居住在提督家也很容易被監視。
提督家並不大,至少沒有公主府或和珅家那麽大,考慮到他不可能把尼克和婉寧同時安排在家中,尼克就問提督他要住哪兒?
“我已經考慮到你的難處。”提督說“我在宮廷為女兒謀得一件差事,皇上沒有拒絕我的請求,明天我女兒就要進宮去學習宮廷禮儀,你就留在我的身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