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四月,畿輔依然滴雨未下。


    朱由檢雖然很是憂心,卻也知道這事急也沒用。


    隻得派人追趕還未到任的溫體仁,命令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漕糧為先,其餘商船官船全部靠後排隊。


    說起官船,也是一大弊端。


    由於官船免稅,還有優先通過權,因此但凡有官員北上南下,運河上都有商船會奉上銀子請官員坐自己的船。


    官員如果同意,船頭上打出官員的牌號儀仗,好處就不必細說了。


    -----


    還有,彈劾崔呈秀的奏章一封接著一封。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明代鹽業,幾經改製,現在實行的是綱鹽法。


    拋開舊引新引的因素不說,本質就是兩淮鹽商承包了鹽引,然後銷售到指定地點。


    但是,問題來了,官鹽是要收稅的,而且是劃定銷售區域的。


    比如淮鹽就是指定在南直隸江北湖廣等地銷售。


    這就不劃算了。


    如果走私,既節省了稅銀,又不受區域限製,何樂而不為呢!


    結果,私鹽泛濫。


    很嚴重。


    以產量來講。


    淮北以煎鹽為主,盤鐵(大鐵鍋,直徑一丈多)數量約1926個,每個每日夜煎鹽600斤,總計每年約416070000斤。


    小灶鍋,一日夜60斤,灶戶9308,總計每年約201052800斤。


    淮南鹽池,一人一日200斤,一年可曬120日,灶丁17382人,每年總計約417168000斤。


    總計超過10億斤!


    這還是在冊的數量,黑窩點不在其內。


    當然灶戶也有逃亡,就按照10億斤算。


    而兩淮額定鹽引幾經改製,萬曆時每引570斤,70.5萬引,大約4億斤。


    後來遼餉又每引加15斤鹽,多收0.1兩,不過這點數量是毛毛雨。


    在整個大明來說,每年鹽引定額大約在5-6億斤。


    但是大明有1.5億人,即使每人每年消費10斤,也得15億斤。


    之間的差距就是私鹽。


    甚至,由於官鹽私鹽價格差距太大,很多官鹽銷售點幹脆也以私鹽充官鹽,許多鹽商也兼職私鹽販子。


    價格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兩淮本地,官鹽價格百斤5錢,私鹽價格百斤不到2錢。


    湖廣,官鹽價格百斤1兩,最貴的時候,能到6兩,而私鹽百斤才幾錢銀子。


    福建,交通困難運費激增,官鹽價格百斤最貴能到30兩,私鹽價格百斤也僅僅幾錢。


    惡性循環,官鹽愈貴愈賣不動。


    而且還有個副作用,鹽引積壓了。


    就是說,有鹽引,官府沒鹽給了——鹽都拿去走私了。


    而私鹽的利益大頭在誰手裏,不言而喻


    崔呈秀以前就是想巧立名目擠出這部分利益,結果卻被一頓痛扁,落了個黯然離場。


    ——


    三月初,崔呈秀就到了揚州,兩淮都轉運使司衙門就在這裏。


    剛到就召見衙門官員。


    衙門大堂上,新任梳理鹽務大臣崔呈秀端坐在上首。


    下首處,都轉運使程於倫.同知王毓雅.副使趙謙梁分坐左右。


    “諸位,陛下命本官梳理鹽政,什麽用意想必都明白。


    本官曾任兩淮巡鹽禦史,多餘的話也不用說了,本官隻想問問諸位,預計能將鹽稅提高多少?”


    一路優哉遊哉的來到揚州,與上次灰溜溜的離開相比,崔呈秀的心情明顯很好。


    在座三人都沉著臉,沒人說話。


    崔呈秀被彈劾貪腐的舊事,與他們多有牽連。


    如今這貨居然殺了個回馬槍,實在是大出意料之外。


    得知消息後,三人商議多次,也隻得出隨機應變四字真言。


    說起來,當年也是這廝實在是欺人太甚。


    本來兩淮每年上繳太倉餘鹽銀是定額60萬兩,這廝巧立名目硬是要加上百萬之多,這讓大夥如何能忍。


    崔呈秀也不說話,隻是悠然自得的品著茶。


    雖然廠公來信叮囑不許大動幹戈引起動蕩,可是若不顯一顯威風,從兩淮鹽商官員手裏撕下一塊肥肉,豈不是對不住‘梳理鹽務大臣’這個諾大的名號?


    何況,有仇不報就不是崔大人的風格,否則他也不會投靠閹黨了。


    許久,程於倫拱了拱手道:“崔部堂的意思是?”


    “本官沒什麽意思,也不敢有什麽意思,免得再被人上書彈劾。”崔呈秀陰陽怪氣的道:“隻不過陛下命本官前來,本官怎麽也要做些事給陛下一個交代的。”


    王毓雅苦笑:“崔部堂,以前的是是非非就別提了。


    兩淮鹽務的情況您也清清楚楚,就別為難下官了。”


    “嗬嗬,本官呢,也知道其中的難處。隻不過現在朝廷度支困難,陛下又催得緊,本官也是身不由己。”崔呈秀依然是不陰不陽的樣子。


    三人麵麵相覷,這位擺明了就是來找茬的,問題是,他們還就得忍著。


    崔呈秀的頭銜與以前相比大不相同,本朝也沒有這個前例。


    按照慣例,巡查禦史都會冠以巡查某處的字樣,可這位是梳理鹽務,根本沒提管轄範圍,反過來說,隻要與鹽沾邊的,這位都能管得到。


    其中的意味他們還是分得清的,很顯然,他們惹不起。


    程於倫咳嗽一聲:“崔部堂,淮鹽之弊已經有百年之久,不是一時半會能厘清的。


    其中錯綜複雜處,想必您也清楚的很。”


    崔呈秀臉色一沉,心裏嗬嗬幾聲。


    拿權貴勢豪嚇唬我?


    幾年前爺就不怕,現在更不怕!


    雖然幾年前是為了撈銀子。


    不怒反笑:“嗬嗬,幾年前本官欲整治兩淮鹽法時,尚是小小的禦史。”


    言下之意很明顯。


    程於倫一聽,壞了,這廝誤會了,趕緊道:“部堂誤會了,下官的意思是,整頓兩淮鹽法,兩淮都轉運使司有心無力。”


    崔呈秀點頭:“既然如此,本官也不為難大夥。


    本官決定先從稽查私鹽開始做,既然轉運使司有心無力,本官會奏請陛下,從別處調一些軍兵前來稽查。”


    程於倫大怒,這廝居心不良,連起碼的規矩都不講了。


    我這裏叫幾聲苦,你表示表示理解,我再表示一下會努力的,大夥商議個都能接受的方案來。


    這才是做事的正道。


    你丫的這是什麽意思?


    張口就欲再說,卻被崔呈秀止住了:“本官一路奔波,很是疲憊,今日就先這樣了。”


    很明顯,這是趕人了,順便鵲巢鳩占。


    三人一肚子氣,卻也無可奈何,隻得起身告退。


    回到衙門後院,三人卻得知崔呈秀約了兩淮鹽商代表見麵,愈加惱怒。


    ————


    “小的見過崔尚書。”


    “小的叩見崔尚書。”


    轉運使是三品大員,可以與崔呈秀行作揖禮,他們可不行,得跪拜。


    “各位請坐,請坐。


    來人,奉茶。”崔呈秀和顏悅色的道。


    五六人分別坐下。


    “本官記得,當初鹽法改製,定下的是今年完成大部分舊引,餘下再有兩年就全完成。


    不知諸位手裏囤引還有多少?”


    舊引,指的是曆年因無鹽給付而拖欠鹽商的鹽引。


    這其中部分是沒有背景的鹽商拿引領不到鹽,也有很多是鹽商插手私鹽生意的原因。


    “回崔尚書,尚有七十餘萬舊引。”


    崔呈秀笑了,合著這十幾年了,就沒消化多少舊引。


    實際上,這還是好的,曆史上幾年後舊引數量達到200多萬引,鹽稅大幅下降,崇禎束手無策。


    假惺惺的道:“本官也知道諸位做生意不容易,這幾十萬引的鹽本想必壓的大夥喘不過氣來吧。”


    這戲路不對啊!


    從來都是官老爺按著鹽商的頭皮做事,這位怎麽這麽體貼?


    事出反常必有妖。


    幾人互相遞個眼色,為首的張舉小心翼翼的道:“謝崔尚書諒解,為了朝廷,小的們也隻能勉力支持。”


    崔呈秀微笑:“本官明白,所以本官會奏請陛下,從別處調動衛軍來嚴查私鹽,讓諸位能順利行銷官鹽。”


    都傻眼了。


    “崔尚書...”


    “不必多說,本官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崇禎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邋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邋遢並收藏新崇禎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