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大奇,拿起一看,整個人頓時不好了。
“...上次覲見陛下時,臣已有一些發現。
這十數日裏,臣率人日夜核銷,又發現無數篡改損毀之處。
冒支錢糧,進庫數目短缺,冒領撫賞,臣就不一一列舉了。
詳細數目尚未得出,但臣預計貪墨總額當在百萬以上。
此案上至巡撫下至軍校,無一不牽扯其間。
臣還訪得,宣府巡撫王成鉞,初上任就收受銀錢5000兩,其後每年俱有1萬兩慣例銀子。
雖然證據確鑿,但臣知滋事甚大,因此密令心腹急報陛下,聽候陛下裁決。
臣巡查宣府太監王坤叩上。”
臥槽。
你不要這麽能幹好不好?
你這麽一揭底,搞的朕很為難的。
又深恨宣府諸人,你們貪墨我也知道,也暫時不與你們計較。
可你們有點職業道德好不好?
後世造假還知道弄個高仿呢。
你們都是朝廷大臣一方諸侯,造這種黑心小作坊水準的賬簿,被人家十天半月的就查出來,對得起貪墨的銀子嗎?
你們但凡在造假上花點本錢,我至於這麽為難嗎?
為難什麽?
怎麽處理啊!
一旦案發,滿天下都會專注於此。
如果不處理或輕輕的放過,置朝廷的威信於何處?
置朝廷的律法於何處?
置皇帝的臉麵於何處?
而且,有此前例,以後再有類似事情會麻煩很多。
如果下重手處理,且不說宣府鎮對邊防的重要。
也不說這很可能是曆年來的積案。
最怕的是引起兵變。
雖然兵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卻犯不著冒這個險。
兵變本身不可怕,估計翻不起什麽大浪。
可後果卻沒法承受。
參考孔有德叛亂,區區千餘人叛亂,愣是延綿兩三年,差點將登萊二府打成了廢墟,直到大明亡了都沒恢複元氣。
你讓朕真的很為難啊!
有證據時,皇帝抓那麽三五個文官武將,沒事。
抓那麽十個二十個,也還能湊合著不出事。
抓上百十個?
皇帝你是生怕不出亂子嗎?
王坤如果查的一清二楚,抓還是不抓?
還是實力不夠,如果有26個兒子在外帶兵……
朱由檢也隻能苦笑了。
“還有誰知道?”
魏忠賢也忙道:“到了宮裏之後,隻有臣知道。”
“快馬通報各處太監,查可以,走漏了風聲,朕要他們好看。”
又補充一句:“最好先別查了。”
“臣遵旨。”
還好,沒人知道。
先冷處理。
急不來,辦是肯定要辦的,但是手法要講究。
先從人做起。
“你去擬旨,將宣府總兵調任右軍都督府,趙率教調任宣府總兵。”想了想又道:“關外以滿桂為山海總兵,總攬關外軍事。
升孫祖壽為薊鎮總兵,原薊鎮總兵調任左軍都督府任事。”
先調將,下一步摻沙子,隻有穩住士卒,才能逐一解決。
“臣遵旨。”
考慮半響,沒有那麽多軍官,或許,讓第二批蔭官提前畢業?
拿不定主意。
————
先放一邊,再看奏疏。
還是彈劾何廷樞的。
看來這些大臣天天閑的蛋疼,每天就知道彈劾何廷樞了。
連續兩日,朱由檢裝聾作啞,所有彈疏一概留中。
今日言辭變本加厲。
‘臣參順天府尹何廷樞,膽大包天,欺世滅祖,變亂祖製。’
‘何廷樞無視本朝二百年養士之規,苛待士子,敗壞國家仁政,臣請陛下治其罪。’
‘官員讀聖人之書,行聖人之道,不意竟有何廷樞之輩……恰似衣冠禽獸。’
‘士子讀書,當為朝堂效力,奈何強以小吏任之?
以致於學業中斷,天下士子嘩然,臣請逮何廷樞下獄,窮究其罪。’
厲害,這位直接要求逮捕何廷樞,還要窮究其罪。
其實稍有些頭腦的大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所以順天府外幾乎隨時都有人盯著,而且不止一人,不止一家。
抓捕士子,沒一會就傳遍京師各處。
很明顯,這事不能不管。
道義上,他們必須有所表示。
做官的隻要有機會,都會體貼照顧後進,提攜後進。
後進呢,也會投桃報李,上位後照顧前輩,遮護前輩。
為官之道就是如此,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盛不衰,所以後進很重要。
這就是道義,道義的一種。
還有一種就是報團欺負皇帝,讓皇帝最好乖乖的呆在宮裏,免得出來妨礙文官們為朝廷效力。
這也是道義。
這事很不幸,符合了兩種道義。
在私下裏說,這事也不能不管。
這年頭,誰家還沒有三兩個仗勢欺人的孩子了,若是失了士子這層保護膜,家裏大人得多操多少心?
此例絕不可開!
---
但是,士子羞辱朝廷官員在前,這個不好分說,隻能在何廷樞身上打主意了。
朱由檢本來就心情不好,怒道:“王之心呢?召內閣與九卿覲見。”
“陛下息怒。”魏忠賢沒有叫王之心進來,忙勸道:“此事不需大動幹戈。”
“怎麽說?”
“陛下,隻要做些小小的讓步,臣就能平息此事。”
又讓步?
朱由檢有些不甘。
魏忠賢心道,您一點不讓也不是辦法啊!
做生意還有個討價還價呢。
說起來,這大明朝廷諸大臣,其實也與菜販無異,每日裏就是盯著自己那點利益,什麽國家大事,他們是不管的。
又勸解道:“陛下,臣以為這強製簽發生員要改一改,改成自願即可。”
“嗬嗬!”朱由檢冷笑道:“平時吃著朝廷給的祿米,朝廷要用時卻不能用?”
“不願意者,停發祿米,取消優免。”魏忠賢胸有成竹。
考慮一會,朱由檢覺得可以接受,既然不拿朝廷的好處,那人家不願意幹,也不能勉強:“就照你說的辦,還有事嗎?”
“臣告退。”
-----
內閣中,四位閣老冷著臉,一言不發。
魏忠賢將方案一說,幾人就知道這事黃了。
皇帝已經讓步了,再鬧就不識趣了。
朝廷使喚不動你,朝廷也不與你計較,可你再拿朝廷的好處同樣也不合適。
可這辦法確實不能令人滿意。
不幹事,就不給祿米不給優免,這與強製有什麽區別?
祿米無所謂,優免可是士紳的立身之本。
如果沒有優免,誰會投獻田地?
誰會獻身為奴?
哪天簽發到士紳頭上怎麽辦?
看這勢頭,不是不可能的。
別奇怪,大明的奴仆確實有很大比例是自願的。
不為別的,就一條,很多地方雜役太多,都超過賦稅了,獻身為奴就不用服役了,也不交役銀了。
田地一個道理,投獻給士紳,攤派沒了,火耗沒了,不用遞解了。
可這話沒法說。
半響,李國榗為難的道:“士子們怕是不服。”
“讓他們找咱家說道就是,再不服,各門都有登聞鼓,敲吧。”魏忠賢還是很和善的樣子。
“...上次覲見陛下時,臣已有一些發現。
這十數日裏,臣率人日夜核銷,又發現無數篡改損毀之處。
冒支錢糧,進庫數目短缺,冒領撫賞,臣就不一一列舉了。
詳細數目尚未得出,但臣預計貪墨總額當在百萬以上。
此案上至巡撫下至軍校,無一不牽扯其間。
臣還訪得,宣府巡撫王成鉞,初上任就收受銀錢5000兩,其後每年俱有1萬兩慣例銀子。
雖然證據確鑿,但臣知滋事甚大,因此密令心腹急報陛下,聽候陛下裁決。
臣巡查宣府太監王坤叩上。”
臥槽。
你不要這麽能幹好不好?
你這麽一揭底,搞的朕很為難的。
又深恨宣府諸人,你們貪墨我也知道,也暫時不與你們計較。
可你們有點職業道德好不好?
後世造假還知道弄個高仿呢。
你們都是朝廷大臣一方諸侯,造這種黑心小作坊水準的賬簿,被人家十天半月的就查出來,對得起貪墨的銀子嗎?
你們但凡在造假上花點本錢,我至於這麽為難嗎?
為難什麽?
怎麽處理啊!
一旦案發,滿天下都會專注於此。
如果不處理或輕輕的放過,置朝廷的威信於何處?
置朝廷的律法於何處?
置皇帝的臉麵於何處?
而且,有此前例,以後再有類似事情會麻煩很多。
如果下重手處理,且不說宣府鎮對邊防的重要。
也不說這很可能是曆年來的積案。
最怕的是引起兵變。
雖然兵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卻犯不著冒這個險。
兵變本身不可怕,估計翻不起什麽大浪。
可後果卻沒法承受。
參考孔有德叛亂,區區千餘人叛亂,愣是延綿兩三年,差點將登萊二府打成了廢墟,直到大明亡了都沒恢複元氣。
你讓朕真的很為難啊!
有證據時,皇帝抓那麽三五個文官武將,沒事。
抓那麽十個二十個,也還能湊合著不出事。
抓上百十個?
皇帝你是生怕不出亂子嗎?
王坤如果查的一清二楚,抓還是不抓?
還是實力不夠,如果有26個兒子在外帶兵……
朱由檢也隻能苦笑了。
“還有誰知道?”
魏忠賢也忙道:“到了宮裏之後,隻有臣知道。”
“快馬通報各處太監,查可以,走漏了風聲,朕要他們好看。”
又補充一句:“最好先別查了。”
“臣遵旨。”
還好,沒人知道。
先冷處理。
急不來,辦是肯定要辦的,但是手法要講究。
先從人做起。
“你去擬旨,將宣府總兵調任右軍都督府,趙率教調任宣府總兵。”想了想又道:“關外以滿桂為山海總兵,總攬關外軍事。
升孫祖壽為薊鎮總兵,原薊鎮總兵調任左軍都督府任事。”
先調將,下一步摻沙子,隻有穩住士卒,才能逐一解決。
“臣遵旨。”
考慮半響,沒有那麽多軍官,或許,讓第二批蔭官提前畢業?
拿不定主意。
————
先放一邊,再看奏疏。
還是彈劾何廷樞的。
看來這些大臣天天閑的蛋疼,每天就知道彈劾何廷樞了。
連續兩日,朱由檢裝聾作啞,所有彈疏一概留中。
今日言辭變本加厲。
‘臣參順天府尹何廷樞,膽大包天,欺世滅祖,變亂祖製。’
‘何廷樞無視本朝二百年養士之規,苛待士子,敗壞國家仁政,臣請陛下治其罪。’
‘官員讀聖人之書,行聖人之道,不意竟有何廷樞之輩……恰似衣冠禽獸。’
‘士子讀書,當為朝堂效力,奈何強以小吏任之?
以致於學業中斷,天下士子嘩然,臣請逮何廷樞下獄,窮究其罪。’
厲害,這位直接要求逮捕何廷樞,還要窮究其罪。
其實稍有些頭腦的大臣都明白皇帝的意思,所以順天府外幾乎隨時都有人盯著,而且不止一人,不止一家。
抓捕士子,沒一會就傳遍京師各處。
很明顯,這事不能不管。
道義上,他們必須有所表示。
做官的隻要有機會,都會體貼照顧後進,提攜後進。
後進呢,也會投桃報李,上位後照顧前輩,遮護前輩。
為官之道就是如此,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盛不衰,所以後進很重要。
這就是道義,道義的一種。
還有一種就是報團欺負皇帝,讓皇帝最好乖乖的呆在宮裏,免得出來妨礙文官們為朝廷效力。
這也是道義。
這事很不幸,符合了兩種道義。
在私下裏說,這事也不能不管。
這年頭,誰家還沒有三兩個仗勢欺人的孩子了,若是失了士子這層保護膜,家裏大人得多操多少心?
此例絕不可開!
---
但是,士子羞辱朝廷官員在前,這個不好分說,隻能在何廷樞身上打主意了。
朱由檢本來就心情不好,怒道:“王之心呢?召內閣與九卿覲見。”
“陛下息怒。”魏忠賢沒有叫王之心進來,忙勸道:“此事不需大動幹戈。”
“怎麽說?”
“陛下,隻要做些小小的讓步,臣就能平息此事。”
又讓步?
朱由檢有些不甘。
魏忠賢心道,您一點不讓也不是辦法啊!
做生意還有個討價還價呢。
說起來,這大明朝廷諸大臣,其實也與菜販無異,每日裏就是盯著自己那點利益,什麽國家大事,他們是不管的。
又勸解道:“陛下,臣以為這強製簽發生員要改一改,改成自願即可。”
“嗬嗬!”朱由檢冷笑道:“平時吃著朝廷給的祿米,朝廷要用時卻不能用?”
“不願意者,停發祿米,取消優免。”魏忠賢胸有成竹。
考慮一會,朱由檢覺得可以接受,既然不拿朝廷的好處,那人家不願意幹,也不能勉強:“就照你說的辦,還有事嗎?”
“臣告退。”
-----
內閣中,四位閣老冷著臉,一言不發。
魏忠賢將方案一說,幾人就知道這事黃了。
皇帝已經讓步了,再鬧就不識趣了。
朝廷使喚不動你,朝廷也不與你計較,可你再拿朝廷的好處同樣也不合適。
可這辦法確實不能令人滿意。
不幹事,就不給祿米不給優免,這與強製有什麽區別?
祿米無所謂,優免可是士紳的立身之本。
如果沒有優免,誰會投獻田地?
誰會獻身為奴?
哪天簽發到士紳頭上怎麽辦?
看這勢頭,不是不可能的。
別奇怪,大明的奴仆確實有很大比例是自願的。
不為別的,就一條,很多地方雜役太多,都超過賦稅了,獻身為奴就不用服役了,也不交役銀了。
田地一個道理,投獻給士紳,攤派沒了,火耗沒了,不用遞解了。
可這話沒法說。
半響,李國榗為難的道:“士子們怕是不服。”
“讓他們找咱家說道就是,再不服,各門都有登聞鼓,敲吧。”魏忠賢還是很和善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