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朱由檢也知道有些急躁了,可也隻能如此。


    他覺得現在心裏很不踏實,四麵受敵的感覺。


    因此才決定要在半年內將禁軍列裝完畢,甚至更快。


    訓練也要加速,最好在一年內成軍,不指望立即能與後金對陣,隻要能壓服大明的各路軍頭就行。


    現實與計劃偏差太大!


    本來是打算穩住文官,大略的清理下邊軍擠一擠軍費,重點打擊勳貴清理京營。


    而現在與文官關係緊張,與武將關係緊張,與勳貴關係更緊張。


    說到底,他低估了這些人維護自己利益的決心。


    也低估了執行中出現的偏差的程度。


    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比如關寧軍,從削減糧餉硬生生變成了現在徹底解決的局勢。


    現在又多了一個隱患,宣府。


    朱由檢憂心忡忡,大明這個體係裏,幾乎所有利益方都在與他或明或暗的作對。


    而宣府之事實在棘手,如果傳出去,著實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事實證明,他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


    ————


    召集諸將監軍。


    這一次沒有酒宴,軍營裏,朱由檢不會自己帶頭破壞軍法。


    諸人見皇帝心事重重的樣子,都很摸不著頭腦,沒聽說最近有什麽事啊?


    “你們給朕交個底,禁軍現在戰力是什麽水準?”


    沉默片刻,曹文詔小聲問道:“要看對誰,陛下的意思是?”


    “比如京營,各邊軍。”


    這位自從登基就勵精圖治,各種動作不斷,諸人聽了倒不是很驚駭。


    曹文詔沒猶豫:“邊軍的話,以禁軍的戰力,單獨對上哪一個邊鎮都不落下風,如果裝備齊全,邊軍將毫無還手之力。”


    “哦?”朱由檢有些不確定。


    畢竟,關外軍隊被吹的不得了,人數也擺在那裏。


    曹文詔繼續解釋:“末將久在關外,深知其中內情。


    以末將的看法,大明的邊軍其實就是一些精銳家丁率領著一群農夫。


    打仗順手時,固然奮勇爭先,可稍有挫折就會做鳥獸散。


    而且,培養家丁花費巨大,數量有限,關外諸將個個以貪財為首要,哪裏舍得如李成梁一般養著數千上萬家丁,能有數百千餘就不錯了。


    這樣一來,也就沒有哪個軍官會舍得輕易消耗家丁。


    邊軍之所以不能也不敢打硬仗,原因就在於此。”


    “禁軍訓練,都是按照家丁的標準,十日七操,還要超過家丁的標準。


    現在還不敢能與家丁比肩,可再有一年半載,末將敢保證都不弱於家丁。


    即使現在,對上邊軍也毫不遜色。


    至於京營末將就不是很明白了。”


    朱由檢點頭,指著周遇吉道:“你說。”


    周遇吉言簡意賅:“京營如果能拉出三五萬農夫就不錯了,隻能說不堪一擊。”


    朱由檢略一思索:“明日各帶精銳隨朕回京,大漢將軍營全部回京,各自回去準備。”


    “末將遵旨。”眾人齊齊起身,心內卻是驚駭不已,這是出什麽事了?


    ------


    “魏忠賢,不是告訴王坤停止了嗎?算了,不說這個。


    到底怎麽回事,現今京師什麽情況?”


    朱由檢一大早就啟程趕回京師,看上去滿臉的疲憊。


    現在不是追究查賬之事的時候,實際上也很難追究。


    幾十號人查賬,必然會有人時刻盯著,即使不知道送回京師的消息內容,知道有消息送回京師就足夠了。


    田爾耕低聲道:“事發突然,探子隻送來這些消息,詳細的還在繼續打探。”


    魏忠賢也是憂心忡忡的樣子:“京師都在私下議論,勳戚尤其關注。”


    朱由檢歎氣,他必須對此做出一個姿態,如果他還想有所作為的話。


    “你怎麽看?”朱由檢破天荒的詢問魏忠賢的看法。


    魏忠賢沉吟片刻:“臣以為,隻誅首惡為上,其餘諸人等一段時間再說。”


    “太輕,不足以震懾世人。”朱由檢搖頭。


    “陛下的意思?”


    “直接涉事之人外,文官從巡撫到分巡,武將自總兵至遊擊,一個不漏,以下不追究了。”


    他也不想牽連這麽多人,可有賬簿在,查辦的少了,反而會顯得皇帝軟弱。


    “陛下,太重了。”魏忠賢搖頭:“您這一來,宣府可就亂套了,也容易出事。”


    又道:“臣不是說不該辦,可現在不該辦。”


    朱由檢考慮好一會才道:“就這麽決定了。


    不過,如果他們主動上疏請罪並上繳一些贓物,朕可以網開一麵。


    總兵巡撫除籍流放,以下文武官員各自去職除籍。


    既然喜歡銀子,那就回家做個富家翁,別礙朕的事。


    這事你去辦,具體章程你拿主意,要快。


    如果沒有好消息,朕的處置旨意於三日後明發天下。”


    朱由檢再三考慮,還是決定給他們一個選擇,交出部分錢財,開革了事。


    下層軍官慢慢的換,也不會鬧出什麽動靜。


    這也是長久以來考慮的結果,為以後解決各邊軍提供一個模式。


    因為九邊十三鎮數萬文武官員,他不可能殺個幹淨。


    但是也不會輕輕的放過,交出些銀子是前提,革職除籍是必須的。


    至於文官,有眼色主動點,這樣也未嚐不可;沒眼色還繼續手癢的,對不起,誰叫你沒有兵權,抄家。


    對於貪墨來說,曆史上的崇禎可以說是反麵教材的典型。


    徐光啟過手的六萬兩銀子沒了,地方官扣留了部分葡萄牙人追償,崇禎和稀泥,朕不要了。


    後來的南明名臣馬士英,剛就任宣府巡撫,就拿了5000兩公款,崇禎將其遣戍了事。


    就這,滿朝文武還不滿意。


    也不分東林黨還是閹黨了,紛紛上疏說這不是貪墨,是慣例,是太監構陷。


    很顯然,這對製止貪墨不但無益,反而助長了貪墨之風。


    很顯然,必須在錢財與官位兩方麵都懲治,才會讓這些人稍有顧忌。


    想到這裏,又深恨宣府諸人太過貪婪。


    宣府每年京運銀近30萬兩,民運糧餉60餘萬,還有屯糧十幾萬幹脆不見了。


    這麽多銀子,拿出十萬八萬的,他還能再派太監清查嗎?


    看看遼西,看看薊鎮。


    這兩處同樣貪墨,可不管怎麽說,人家給了麵子,削減了兩成多糧餉,他也隻能既往不咎——雖然沒有明言。


    當然,這不包括煽動士卒嘩變的祖大壽集團。


    “臣遵旨。”魏忠賢舒了口氣。


    雖然還是很苛刻,卻勉強能接受了。


    他真怕這位爺脾氣上來,再次鬧的不可開交。


    還有。


    “將上次去宣府的禦史下獄嚴查。


    召內閣九卿覲見。”


    最好是與內閣事先協商好,免得內閣找茬橫生枝節。


    雖然朱由檢看內閣很不爽,可製度就是製度。


    在有能力改變與重建之前,最好不要破壞它,否則隻會導致無序與混亂。


    這方麵例子太多。


    -----


    “臣有話說。”聽完處理方案,李國榗第一個開口。


    “講。”


    “陛下,此乃百年慣例,非一人之力可以改變。


    諸官也隻是沿襲而已,此為痼疾,非有意貪墨。


    陛下如此懲處,臣以為過重了。


    何況,禦史沒查出問題,隻是無能,並無其他過錯。”


    “慣例大,還是律法大?”朱由檢徑直問道。


    “法者,無外乎世故人情也。


    陛下,時勢不同,法自然要因時而變。”


    佩服!


    這口舌,放後世一個金牌律師是跑不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崇禎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邋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邋遢並收藏新崇禎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