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起伏的大海上,易州號巨大的船體上下起伏,船後方橙紅落日慷慨的給船身染上了一層血色。
環顧四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連隻海鳥都看不到,隻有偶爾躍出水麵的海魚與易州號為伴。
艉樓艦長室裏,宋紀歎了口氣。
此行是應皇帝要求尋找直航朝鮮的航路,如果有機會就順帶著給帶一封信。
可從成山啟程已經兩天了,依然沒有見到陸地的影子。
說起來,這條航路早在唐代就已經開辟出來,可是經過元末戰亂後就失傳了。
時至今日,無論是大明與朝鮮官方來往,還是雙方做走私貿易的海船,都是在登州北上旅順後沿岸或小島駛向朝鮮。
也曾探詢過老水手,隻得到一句話,據說從成山向東直航兩三日即可到達。
“航向多少?”他忍不住再一次詢問大副。
“航向正東。”
大副看一眼羅經後再次確認。
羅經就是指南針,針盤分為二十四個方位以定方向,據說還是從倭國傳來——大明最早使用水羅盤。
朱由檢倒是大概知道六分儀的原理,可計算方法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隻好請湯若望試一試能不能提前搞出來了。
“測速。”
大副孫金隨即走出艦長室,扯著嗓子命令:“測速。”
聽到命令後,負責測速的水手快速跑到船頭扔下一塊木板,隨即向船尾跑去。
到了船尾,探頭看了看道:“報告上官,速度半更。”
更,在海上即是時間單位又是速度單位。
船上有更香,燃盡一支即是一更,一日夜分十更。
海上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順風的時候,一更行駛六十裏為一個速度單位,也叫更。
扔下木片後,有經驗的水手控製跑動速度,到達船尾時若是木片同時到達,就是‘正更’,就是正常速度六十裏。
否則就是‘不上更’或者‘過更’。
這時候就需要水手根據經驗判斷速度多少,比如半更就是三十裏。
此外還有過洋牽星術,通過觀測與星辰的夾角來測定緯度。
過洋牽星術、羅經、更香、木板,這就是明代海航的全部工具。
-----
“擂鼓。”晚飯過後不久,宋紀下令。
隨後,船上響起密集的鼓聲。
水手、炮手與陸戰隊們各自迅速的跑向自己位置,各自檢查火炮等戰備情況。
宋紀從露天甲板開始,不緊不慢的巡視著全艦,檢查有沒有偷著喝酒與賭博的。
“放下吊床。”
這就表示可以休息了。
水手們打開捆綁結實的吊床爬上去,下一更值班人員也抓緊打個盹,免得值班時打盹被抽鞭子。
其實船上生活與陸地沒多少區別,隻是多了患病與掉進海裏的風險。
當軍官都上到艉樓時,他們也同樣會偷偷的喝酒賭博。
“二更時分,小心火燭。”報更的水手的聲音夾雜著梆子聲,在寂靜的甲板上顯得很是刺耳。
“平安無事。”哨兵隨即回答道。
伴隨著海上的風浪聲,值班軍官走動時清晰可聞的腳步聲,宋紀沉沉入睡。
-----
五更報時後,大約四點的樣子,淒厲的哨聲再次響起。
“全體集合。”水手隊長的聲音在船上飄蕩,驚醒了熟睡中的水手。
水手們迅速的跳下吊床,熟練的整理好後掛在艙壁上,各自迅速的奔向自己的崗位,值夜班的人員則打著哈欠下去休息。
如果誰超過一炷香時間沒到,他最好做好了麵對軍官鞭子的心理準備。
炮手與陸戰隊則寬鬆許多,它們隻需起身再檢查一次戰備即可。
早班水手們卷起肥大的褲腳,檢查完船帆、繩索、喞筒之後,拿起水桶與抹布開始擦洗甲板,直到艦長或大副滿意的點頭。
大約七點時,哨聲再次響起。
這次沒有水手覺得刺耳了,因為這是開飯哨。
沒有飯桌,一張油布鋪在甲板上,一個什的人就這麽或蹲或席地而坐的吃。
飯有米飯、粗麵餅,菜依然是醃菜、醃肉燉豆芽,隻有在靠岸或剛起航時才有新鮮蔬菜。
飯後,陸戰隊與炮手開始例行訓練,水手們如果沒有什麽事則可以偷個懶休息會。
鐵匠、木匠等則各自在甲板上忙碌著。
艦長室裏,宋紀、孫金等軍官也照例審閱一日的安排。
有時候,也會有意外的事情,比如喝酒、賭博、鬥毆等,通常都是處以鞭刑。
幸好今日沒有。
大約十點時,船上淒厲的哨聲再次響起:“發現船隻,所有人各自就位。”
頓時,甲板上一片忙亂。
陸戰隊迅速在船中部集合,水手準備好水桶、沙子。
炮手們飛奔到炮位,打開炮窗並目測距離,後勤兵迅速將炮彈火藥運送到位。
宋紀、孫金站在船舷邊看著。
前方出現了孤零零的一艘戰船,看樣式與明軍早期水師的‘蒙衝’相似。
船上有鬥樓,上覆牛皮,兩側開有射擊口。
五六丈的船長,在易州號麵前就似漁船一般。
敵船正在降下速度,似乎在猶豫著是不是靠過來。
“發炮,命令對方保持距離,升起龍旗。”
旗子是朱由檢設計的。
龍的傳人嘛,龍旗是必須的。
不過金龍旗好像不怎麽威風,再者也與皇家標識有衝突,幹脆選了一隻做仰天咆哮狀的黑龍。
這個時代,還沒有一種通用的旗語供雙方交流,幸好有一種語言是雙方都能聽懂的。
“砰。”
片刻後一發炮彈落在敵船兩三丈外,濺起一片水花。
-----
這艘船顯然聽懂了,掉轉方向與易州號保持距離。
船上眾人被嚇了一跳,隨即就是一陣喧嘩,船長樸勇則瞅著對方的黑龍旗猶豫不決。
看對方船型與龍旗,這應該是明國的戰船,可兩側的窗子卻是沒見過的。
而且也沒聽說明國有使節要過來啊。
即使是大明使節,也是經由平安道那邊過來,不會在這裏忽然出現的。
不過對方似乎沒有惡意。
否則的話,也不會隻打了一發炮彈就住手了。
何況,即使有惡意,他又能怎樣呢?
樸勇猶豫半響,決定親自過去看看。
命令放下舢板,親自坐了上去。
也沒叫翻譯,這時候朝鮮兩班貴族都自小學習漢語與儒學,而朝鮮的官員全部是兩班貴族出身,非兩班貴族隻能擔任些雜職。
雙方一交流,果然與猜測一致。
“上國使節前來,怎麽沒有通知鄙國,鄙國也好安排沿途供奉。”
大明與朝鮮,官方往來都是由所在國供應的。
“本官不是朝廷使節,此來是代表皇帝陛下個人前來貿易。”
樸勇聽了有些迷糊。
不是朝廷使節,卻又是明國皇帝派來的?
這一聲不響的來了,我們怎麽接待?
這些就都不說了,可明國除了朝貢之外是禁止私下貿易往來的。
這些到底是明國官員,還是假借官員之名走私的商人?
“可這不合規矩啊!”
孫金笑了:“撮爾小國,哪來那麽多規矩?”
環顧四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連隻海鳥都看不到,隻有偶爾躍出水麵的海魚與易州號為伴。
艉樓艦長室裏,宋紀歎了口氣。
此行是應皇帝要求尋找直航朝鮮的航路,如果有機會就順帶著給帶一封信。
可從成山啟程已經兩天了,依然沒有見到陸地的影子。
說起來,這條航路早在唐代就已經開辟出來,可是經過元末戰亂後就失傳了。
時至今日,無論是大明與朝鮮官方來往,還是雙方做走私貿易的海船,都是在登州北上旅順後沿岸或小島駛向朝鮮。
也曾探詢過老水手,隻得到一句話,據說從成山向東直航兩三日即可到達。
“航向多少?”他忍不住再一次詢問大副。
“航向正東。”
大副看一眼羅經後再次確認。
羅經就是指南針,針盤分為二十四個方位以定方向,據說還是從倭國傳來——大明最早使用水羅盤。
朱由檢倒是大概知道六分儀的原理,可計算方法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隻好請湯若望試一試能不能提前搞出來了。
“測速。”
大副孫金隨即走出艦長室,扯著嗓子命令:“測速。”
聽到命令後,負責測速的水手快速跑到船頭扔下一塊木板,隨即向船尾跑去。
到了船尾,探頭看了看道:“報告上官,速度半更。”
更,在海上即是時間單位又是速度單位。
船上有更香,燃盡一支即是一更,一日夜分十更。
海上約定俗成的規矩,在順風的時候,一更行駛六十裏為一個速度單位,也叫更。
扔下木片後,有經驗的水手控製跑動速度,到達船尾時若是木片同時到達,就是‘正更’,就是正常速度六十裏。
否則就是‘不上更’或者‘過更’。
這時候就需要水手根據經驗判斷速度多少,比如半更就是三十裏。
此外還有過洋牽星術,通過觀測與星辰的夾角來測定緯度。
過洋牽星術、羅經、更香、木板,這就是明代海航的全部工具。
-----
“擂鼓。”晚飯過後不久,宋紀下令。
隨後,船上響起密集的鼓聲。
水手、炮手與陸戰隊們各自迅速的跑向自己位置,各自檢查火炮等戰備情況。
宋紀從露天甲板開始,不緊不慢的巡視著全艦,檢查有沒有偷著喝酒與賭博的。
“放下吊床。”
這就表示可以休息了。
水手們打開捆綁結實的吊床爬上去,下一更值班人員也抓緊打個盹,免得值班時打盹被抽鞭子。
其實船上生活與陸地沒多少區別,隻是多了患病與掉進海裏的風險。
當軍官都上到艉樓時,他們也同樣會偷偷的喝酒賭博。
“二更時分,小心火燭。”報更的水手的聲音夾雜著梆子聲,在寂靜的甲板上顯得很是刺耳。
“平安無事。”哨兵隨即回答道。
伴隨著海上的風浪聲,值班軍官走動時清晰可聞的腳步聲,宋紀沉沉入睡。
-----
五更報時後,大約四點的樣子,淒厲的哨聲再次響起。
“全體集合。”水手隊長的聲音在船上飄蕩,驚醒了熟睡中的水手。
水手們迅速的跳下吊床,熟練的整理好後掛在艙壁上,各自迅速的奔向自己的崗位,值夜班的人員則打著哈欠下去休息。
如果誰超過一炷香時間沒到,他最好做好了麵對軍官鞭子的心理準備。
炮手與陸戰隊則寬鬆許多,它們隻需起身再檢查一次戰備即可。
早班水手們卷起肥大的褲腳,檢查完船帆、繩索、喞筒之後,拿起水桶與抹布開始擦洗甲板,直到艦長或大副滿意的點頭。
大約七點時,哨聲再次響起。
這次沒有水手覺得刺耳了,因為這是開飯哨。
沒有飯桌,一張油布鋪在甲板上,一個什的人就這麽或蹲或席地而坐的吃。
飯有米飯、粗麵餅,菜依然是醃菜、醃肉燉豆芽,隻有在靠岸或剛起航時才有新鮮蔬菜。
飯後,陸戰隊與炮手開始例行訓練,水手們如果沒有什麽事則可以偷個懶休息會。
鐵匠、木匠等則各自在甲板上忙碌著。
艦長室裏,宋紀、孫金等軍官也照例審閱一日的安排。
有時候,也會有意外的事情,比如喝酒、賭博、鬥毆等,通常都是處以鞭刑。
幸好今日沒有。
大約十點時,船上淒厲的哨聲再次響起:“發現船隻,所有人各自就位。”
頓時,甲板上一片忙亂。
陸戰隊迅速在船中部集合,水手準備好水桶、沙子。
炮手們飛奔到炮位,打開炮窗並目測距離,後勤兵迅速將炮彈火藥運送到位。
宋紀、孫金站在船舷邊看著。
前方出現了孤零零的一艘戰船,看樣式與明軍早期水師的‘蒙衝’相似。
船上有鬥樓,上覆牛皮,兩側開有射擊口。
五六丈的船長,在易州號麵前就似漁船一般。
敵船正在降下速度,似乎在猶豫著是不是靠過來。
“發炮,命令對方保持距離,升起龍旗。”
旗子是朱由檢設計的。
龍的傳人嘛,龍旗是必須的。
不過金龍旗好像不怎麽威風,再者也與皇家標識有衝突,幹脆選了一隻做仰天咆哮狀的黑龍。
這個時代,還沒有一種通用的旗語供雙方交流,幸好有一種語言是雙方都能聽懂的。
“砰。”
片刻後一發炮彈落在敵船兩三丈外,濺起一片水花。
-----
這艘船顯然聽懂了,掉轉方向與易州號保持距離。
船上眾人被嚇了一跳,隨即就是一陣喧嘩,船長樸勇則瞅著對方的黑龍旗猶豫不決。
看對方船型與龍旗,這應該是明國的戰船,可兩側的窗子卻是沒見過的。
而且也沒聽說明國有使節要過來啊。
即使是大明使節,也是經由平安道那邊過來,不會在這裏忽然出現的。
不過對方似乎沒有惡意。
否則的話,也不會隻打了一發炮彈就住手了。
何況,即使有惡意,他又能怎樣呢?
樸勇猶豫半響,決定親自過去看看。
命令放下舢板,親自坐了上去。
也沒叫翻譯,這時候朝鮮兩班貴族都自小學習漢語與儒學,而朝鮮的官員全部是兩班貴族出身,非兩班貴族隻能擔任些雜職。
雙方一交流,果然與猜測一致。
“上國使節前來,怎麽沒有通知鄙國,鄙國也好安排沿途供奉。”
大明與朝鮮,官方往來都是由所在國供應的。
“本官不是朝廷使節,此來是代表皇帝陛下個人前來貿易。”
樸勇聽了有些迷糊。
不是朝廷使節,卻又是明國皇帝派來的?
這一聲不響的來了,我們怎麽接待?
這些就都不說了,可明國除了朝貢之外是禁止私下貿易往來的。
這些到底是明國官員,還是假借官員之名走私的商人?
“可這不合規矩啊!”
孫金笑了:“撮爾小國,哪來那麽多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