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珊自然也懷著此般美好的幻想,但她沒有想到現實用這樣驚世駭俗的方式來實現她的幻想。他們都來追求她的愛情,一下子叫她眼花繚亂,措手不及。事實上,她那虛無縹緲的幻想絕對無法和現實統一起來,那些抽象的概念經過藝術般天才的裝點早已撲朔迷離,這種宛如夢境的想象力每每與現實拉開距離就會變得愈加清晰,愈加真實,並在思維之境不斷的上演——上演的那些朦朧的畫麵帶給她期待中熟悉的夢想成真的愉悅——但現實往往像烈火一樣讓這些光怪陸離的泡沫破滅,這往往使得幻想的愉悅和現實的失望不斷循環,不得不迫使它不斷打破、重建幻想。幻想之抽象與現實之具象互相矛盾——雖然兩者互相依存——要使得兩者調和,就必須讓過多的幻想離開,這就讓如同驅散迷霧,才能看得清風景一樣。但年輕的孩子們,卻寧願選擇相反的做法(即增強幻想之力),也便讓青春在愈來愈濃的迷障中度過;他們錯把這種不清晰、朦朧、粗糙的畫麵當成某種精神快感的來源,誤以為打破鏡像就會出現的真實是自己永遠不能麵對的(盡管他們內心已經承認這即是真實),寧願望著天空中的海市蜃樓自欺欺人地稱讚那才是真正的風景。這種從幻想到現實的過渡怕是每種思想形態都必須經曆的過程,愛情亦不例外——它可以穿過現實在幻想和現實之間搖擺或者重新回到幻想,但絕不可以不入現實之門而窮居幻想之所。
田木則沒有此般幻想,她不過提前走過了這條必經之路。當有人在她耳畔提起近日惹大家紛紛注目的“郵苑雙嬌”的時候,她幾乎無動於衷。繼而,有人說,“郵苑雙嬌”其一就是她,她略作驚訝,覺得這都是小孩子的把戲。她又聽說自己已經出名,已然眾星捧月。不少人在練舞房看她跳舞,她安然處之,更能舒展開自己的身體,以更加精湛的舞姿展現魅力。觀眾為她的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覺得他們的讚許的目光就是掌聲,不知不覺間她仿佛已經進入了一個舞台當中,圍在一旁的同誌們全部變成了觀眾,一束橘黃色的燈光打在舞台中央,她穿上水晶鞋開始獨舞,緩緩的鋼琴獨奏像潺潺溪水一樣慢慢流淌,而她的腳法、雙臂、雙腿、身軀也似乎化作了流水,她的麵前有一張大大的落地鏡,她也欣賞著自己的舞姿——就仿佛她的靈魂已經逃逸出她的身體,而她的身體卻邁著夢幻般的舞步,像精靈一樣把身體的靈巧發揮到極限。台下沒有掌聲,觀眾們早已踏進了由她的舞步營造的神秘空間,他們看到的不是身軀之舞,而是靈魂之舞。她的靈魂也坐到了觀眾席,時刻矯正著她姿勢的瑕疵之處,她顯然比觀眾更吹毛求疵,有時甚至流露出憤怒的樣子。舞蹈結束,觀眾們鼓起了掌。他們本不是來看她跳舞的,卻也被她所感染。他們都想結識她,她一個也沒有拒絕——但她冷冰冰的臉上冰雪般的笑意釋放出如同冬日的凜冽:“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
田木訓練結束,照例給她的觀眾們嫣然一笑,邁著十分輕巧的腳步離開了。田木課餘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一些思維深邃的書。她討厭小說中談情說愛的描寫,她批判作家們的那些你依我濃的真實性——她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她受了傷——她尤其喜歡魯迅和巴爾紮克的作品,他們撕開了現實世界的外衣,露出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盡管普魯斯特在他的作品中說與他們家族交往的一些德高望重的公爵夫人諷刺巴爾紮克隻是一個無法體驗貴族生活便隻好諷刺的家夥,但她對這些所謂公爵夫人的意見視如草芥。她來回翻看這些含有真知灼見的句子,就仿佛給自己的思想擰上螺絲,好不讓生活之手輕易地鬆動他的思想之弦。她試圖通過這些作品去審查人性的方方麵麵,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戰士。巴爾紮克的作品中,她不喜歡《空穀幽蘭》,她覺得這個作品儼然從現實主義轉化成了浪漫主義,那些愛情和道德之間的掙紮讓她感到痛苦,她也明白愛情在現實中的表現總是困難重重(這種困難重重又給一波三折的愛情鍍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衣紗,不過並非柏拉圖式的浪漫主義),她也明白十全十美的愛情可遇不可求,即使如此,她懷著對愛情偏執的憤恨來看待生活。歐洲的貴族生活裏充滿了虛情假意,在那個情婦縱橫的時代,財產、爵位似乎決定了一切,這本身已徒增譏諷,但貴族們卻樂在其中並引以為傲,而平民更是擠破腦門從外省來到巴黎,來經曆一場場幻滅的遭遇。她隱隱喜歡“人間的撒旦”伏脫冷,他用自己同樣肮髒的手段對抗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冷酷無情,愛情是一筆交易,在他的手裏是使人降服的武器,他把自己的靈魂依附在青年詩人呂西安的身上(他的靈魂隨著金迷紙醉的物質生活漸漸消亡),仿佛借屍還魂一般,讓他的肉體繼續偽裝教士,卻把精神注入呂西安的肉體,來對抗銀行家、貴族、野心家、妓女、犯人、警察。田木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腐朽的人性,仿佛“鬼上當”隻是在自我解剖,把體內的垃圾、毒瘤、腐爛物掏出來擺在桌麵上並且大聲高呼:“看吧!看吧!這就是我們的社會!這就是我們的時代!”正如她看魯迅的書時,看到了那些舊社會的阿q,祥林嫂,她同樣看到了血淋淋的現實。她覺得如果可以,她可以成為一個女戰士。自從她失了戀情,她總是喜歡這類悲劇。
關於田木和文珊的傳聞就像秋天的暗雲一樣,層層渲染,愈積愈厚,終於形成了一片雲堆。最初的那團雲稀裏糊塗地匯聚了這麽多雲氣,又感到身體沉重,一些流雲就變成了雨滴往下墜落。有人認為她們應該一比高下。她們無動於衷,置之不理。但她們想擺脫這稱號為時已晚,就像某個人遠近遐邇的綽號一樣,他想去除這個綽號,除非和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吵一架——盡管如此,他無法大家繼續在背後使用他的綽號。流言賜予的東西幾乎難以退回,它們就像“紅字”一樣不僅烙印在犯罪者的胸前,也烙印在他們的心裏。文珊無可奈何,索性聽之任之。田木排斥無果,就嗤之以鼻。由於她們各處一院,且兩大院素有學術之爭,這學術之爭後來慢慢發展到學術之外的方方麵麵,甚至連“美人”也要比上一比,以至於她們二人名聲大噪。
田木則沒有此般幻想,她不過提前走過了這條必經之路。當有人在她耳畔提起近日惹大家紛紛注目的“郵苑雙嬌”的時候,她幾乎無動於衷。繼而,有人說,“郵苑雙嬌”其一就是她,她略作驚訝,覺得這都是小孩子的把戲。她又聽說自己已經出名,已然眾星捧月。不少人在練舞房看她跳舞,她安然處之,更能舒展開自己的身體,以更加精湛的舞姿展現魅力。觀眾為她的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覺得他們的讚許的目光就是掌聲,不知不覺間她仿佛已經進入了一個舞台當中,圍在一旁的同誌們全部變成了觀眾,一束橘黃色的燈光打在舞台中央,她穿上水晶鞋開始獨舞,緩緩的鋼琴獨奏像潺潺溪水一樣慢慢流淌,而她的腳法、雙臂、雙腿、身軀也似乎化作了流水,她的麵前有一張大大的落地鏡,她也欣賞著自己的舞姿——就仿佛她的靈魂已經逃逸出她的身體,而她的身體卻邁著夢幻般的舞步,像精靈一樣把身體的靈巧發揮到極限。台下沒有掌聲,觀眾們早已踏進了由她的舞步營造的神秘空間,他們看到的不是身軀之舞,而是靈魂之舞。她的靈魂也坐到了觀眾席,時刻矯正著她姿勢的瑕疵之處,她顯然比觀眾更吹毛求疵,有時甚至流露出憤怒的樣子。舞蹈結束,觀眾們鼓起了掌。他們本不是來看她跳舞的,卻也被她所感染。他們都想結識她,她一個也沒有拒絕——但她冷冰冰的臉上冰雪般的笑意釋放出如同冬日的凜冽:“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
田木訓練結束,照例給她的觀眾們嫣然一笑,邁著十分輕巧的腳步離開了。田木課餘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一些思維深邃的書。她討厭小說中談情說愛的描寫,她批判作家們的那些你依我濃的真實性——她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她受了傷——她尤其喜歡魯迅和巴爾紮克的作品,他們撕開了現實世界的外衣,露出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盡管普魯斯特在他的作品中說與他們家族交往的一些德高望重的公爵夫人諷刺巴爾紮克隻是一個無法體驗貴族生活便隻好諷刺的家夥,但她對這些所謂公爵夫人的意見視如草芥。她來回翻看這些含有真知灼見的句子,就仿佛給自己的思想擰上螺絲,好不讓生活之手輕易地鬆動他的思想之弦。她試圖通過這些作品去審查人性的方方麵麵,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個戰士。巴爾紮克的作品中,她不喜歡《空穀幽蘭》,她覺得這個作品儼然從現實主義轉化成了浪漫主義,那些愛情和道德之間的掙紮讓她感到痛苦,她也明白愛情在現實中的表現總是困難重重(這種困難重重又給一波三折的愛情鍍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衣紗,不過並非柏拉圖式的浪漫主義),她也明白十全十美的愛情可遇不可求,即使如此,她懷著對愛情偏執的憤恨來看待生活。歐洲的貴族生活裏充滿了虛情假意,在那個情婦縱橫的時代,財產、爵位似乎決定了一切,這本身已徒增譏諷,但貴族們卻樂在其中並引以為傲,而平民更是擠破腦門從外省來到巴黎,來經曆一場場幻滅的遭遇。她隱隱喜歡“人間的撒旦”伏脫冷,他用自己同樣肮髒的手段對抗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冷酷無情,愛情是一筆交易,在他的手裏是使人降服的武器,他把自己的靈魂依附在青年詩人呂西安的身上(他的靈魂隨著金迷紙醉的物質生活漸漸消亡),仿佛借屍還魂一般,讓他的肉體繼續偽裝教士,卻把精神注入呂西安的肉體,來對抗銀行家、貴族、野心家、妓女、犯人、警察。田木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腐朽的人性,仿佛“鬼上當”隻是在自我解剖,把體內的垃圾、毒瘤、腐爛物掏出來擺在桌麵上並且大聲高呼:“看吧!看吧!這就是我們的社會!這就是我們的時代!”正如她看魯迅的書時,看到了那些舊社會的阿q,祥林嫂,她同樣看到了血淋淋的現實。她覺得如果可以,她可以成為一個女戰士。自從她失了戀情,她總是喜歡這類悲劇。
關於田木和文珊的傳聞就像秋天的暗雲一樣,層層渲染,愈積愈厚,終於形成了一片雲堆。最初的那團雲稀裏糊塗地匯聚了這麽多雲氣,又感到身體沉重,一些流雲就變成了雨滴往下墜落。有人認為她們應該一比高下。她們無動於衷,置之不理。但她們想擺脫這稱號為時已晚,就像某個人遠近遐邇的綽號一樣,他想去除這個綽號,除非和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吵一架——盡管如此,他無法大家繼續在背後使用他的綽號。流言賜予的東西幾乎難以退回,它們就像“紅字”一樣不僅烙印在犯罪者的胸前,也烙印在他們的心裏。文珊無可奈何,索性聽之任之。田木排斥無果,就嗤之以鼻。由於她們各處一院,且兩大院素有學術之爭,這學術之爭後來慢慢發展到學術之外的方方麵麵,甚至連“美人”也要比上一比,以至於她們二人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