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純粹瞎編的經曆,誤打誤撞居然契合張家的隱秘,難怪沒費什麽口舌,就被接納為嫡係子弟,而且老者對張易很親,是當親孫子看待,張易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也當他是親爺爺。


    “爺爺,今天宗譜最上麵的祖宗過世才上百年,是遷來這裏第一代人嗎?”


    “第二代才是遷來這裏的祖上,第一代人是留地老家的人,他是我們在祖宅的根,震澤張家遷到這裏不過百餘年,你師傅的長輩可能是第三代人,當時這裏互相攻伐,同樣很混亂,未勝要先慮敗,才派他們出去尋找退路,最終家族打贏了,得以獨占馬跡島,現在名列二十八家都是祖上拚來的,以後你跟著我算輩分,是這裏的第七代。


    對了,你師傅讓你到這裏來,是希望你長大後,從這裏帶人去開拓他找的海島。你還能記得來時的路嗎?”


    “記得,什麽時候去,我給你們帶路。那裏島嶼很多,有幾個比馬跡島要大很多。”張易信口胡謅的島嶼,隻能著落在大船群島上,那個地方在錢江口外的海上,張易讀書時去旅遊過,住幾萬人都沒有問題,變換了時空,方位不會變,張易依然能摸得到。


    “不急,總要等你長大後再去。你現在的任務是讀書,你跟著師傅苦讀十年,我得考考你學了多少?”老爺子撚著胡須,笑眯眯問道。


    如果沒有剛才的對話,張易肯定會挑《論語》《孟子》這些書背給他聽,現在嘛,當然是張家祖傳的書籍才好。


    “主要是《素書》和《六韜》,我都會背。”《素書》是張良偽托黃石公所傳的奇書,《六韜》是《太公兵法》,都和張良有關,作為曆史係學生,還喜歡研究兵法,張易確實會背這兩本書。


    見到老爺子點頭,卻沒說話,張易立刻就背起來:“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老爺子聽完張易背誦的第一章,才說話:“現在你知道我們張家後代為什麽要分散隱居了?”


    張易立刻說:“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孺子可教也,哈哈,獨石吾子後繼有人兮。”


    獨石是張錚的字,也就是張易現在名義上的父親,老爺子潛心教導二十年,才把張錚放出去遊學,確實是很快展露頭角,隻是他太激進,剛進太學裏,就串聯太學生反對梁冀,隨後就被當成出頭鳥,杖脊而死,他的死也在世族中引發強烈反彈,質帝趁機利用宦官誘殺了梁冀,不僅沒有人為梁冀報仇,反而互相攀誣,宦官利用他們的矛盾,最終把梁家根基也拔了。


    聽老爺子講古,張易才知道,曆史從本初元年出現拐點,梁冀沒殺死漢質帝,隨後就當成傀儡擺著,但是曆史又頑強地拐了回去,梁冀專權,朝廷都是他黨羽,漢質帝有心殺賊,卻無人可用,最後利用宦官幹掉了梁冀,群龍無首之下,宦官開始當政,張錚之死就是這場政變的導火索。


    時至今日,漢質帝還頑強地活在皇宮中,主要事情是修道打坐,國家大事都托付給宦官,還美其名曰,學文景時期的無為而治。


    冥冥之中好像有個大手,在曆史的長弦上撥弄了一下,沒有影響曆史大局,卻讓憑空來的張易有個好出身。


    張易所讀的曆史中,沒有這個張錚,結果到了這裏,張易卻過繼給他,以後隻要出仕,留候後代,張錚之子的身份,絕對比中山靖王之後要實用。


    昨晚一宿沒睡,白天又鬧哄哄忙著認祖歸宗,張易吃晚飯時,哈欠連天,飯後,老爺子就安排張易就寢,自己去找莊主等人聊天。


    “絕對不會錯,他說從小啟蒙後,進學的是《素書》和《六韜》,還給我背了《素書》第一篇,一個字都沒有錯,這可是張氏的傳家經文,外人很難見到,而且這孩子對世道了解很少,連現在皇帝是誰都不知道,確實像海外歸來的。”


    莊主笑著說:“能背誦《素書》,那就真的可以放心了,其實他說師傅是道人,是島上的後代,讓他來這裏歸宗,我就大體相信他了,這種秘密隻有本家族內部人才知曉,連跟我們幾代的莊戶人都不清楚。”


    少莊主張雲對老爺子說:“我也相信他是化外異人傳授的,三叔,你如果見到他渡湖用的竹筏,就知道他絕不會是周圍勢力送來的臥底,因為整個震澤範圍都沒見過這種竹筏,雙層設計,非常精巧適用,吳郡城北水邊確實有大片竹林,看竹子的新鮮程度,可以確定是這兩天砍伐的,和他說的完全吻合。”


    “竹筏?哦,這麽好,那我真要長長見識了。”


    竹筏已經被抬回來,見到的人都被精巧的竹筏震撼,尤其是交叉雙槳配上竹凳,讓人可以坐在竹筏上慢慢搖,很省力,還不沾水,再深的水麵也不影響航行。


    “他還會看星辨位,一晚上就從吳郡岸邊渡過來,就是行船的老把式也沒有這本事,確實是異人才能教出來。”


    “聽他說,從小不僅學文,還練武,身手應該很好,那個武藝高強的密探,是被他一腳踹到湖裏的,就算大意了,這點小孩,也得有這個力氣才行。”


    聊天的幾人,七嘴八舌說著張易的優點,心裏充滿自豪,島上來了這麽一位小能人,是全島人的福氣。


    老爺子咳嗽一聲,止住他們話題後,才說:“他手裏有很多島嶼,最大的海島,比我們這裏要大得多,如果按照老規矩,就要選一批後生跟著他一起學習,一起訓練,然後由他帶著去開拓新據點。


    還有條路是讓他用心讀書,去朝廷博一個功名,原本錚兒會有出息的,結果出了意外,他是不是接著錚兒的路闖下去,有錚兒打下的基礎,他出仕會順利很多。”


    張錚是幫皇帝對抗梁籍才死的,皇帝和宦官都是既得利益者,必須承認這個功勞,主家族可以利用張易去繼承這筆政-治遺產。


    分散隱居是避禍,卻不能一直隱居不出,定期還得送些優秀後代出仕,讓主家族保持影響力,這才是大家族延續的底蘊。


    莊主點點頭,覺得都有理,然後一錘定音:“這得看他誌向才行,反正現在還小,過幾年再決定吧,人手可以先分配給他,就算出仕,身邊也要用人的,讓他自己訓練貼心人吧。”


    張易昨天確實累壞了,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起床後發現外麵聚著四十幾個半大小子,一聲不吭排坐在院牆外。


    見到張易出門,這些半大孩子主動上前來自報姓名,裏麵除了幾個是張氏庶出的子弟外,其他都是莊戶家的孩子,有的連姓氏都沒有。沒有人事先對張易說過,不過聽完介紹後,張易知道他們以後就是自己的人。


    張易接手這些人後,就自成一支,長大後,要帶這些人,離開這裏去海島發展家族。


    這就是分家避禍,隻要不犯誅九族的大罪,分家後的旁支就少受牽連。和普通家族就近分家不同,張家分家執行得更狠,也更徹底,是從小就開始籌備,在成長中學習管理,還有人負責找地方,等成年後直接遷走,還都是去隱秘的地方,幾百年下來,外人很難知道張氏家族有多大。


    因為都是遷往南方的隱秘山穀中,活得很滋潤,子弟卻是黑戶口,如果需要出仕,都會去主家族求推薦,弄到留候子孫的身份才行。


    江北留地主家祠堂供奉著留候的牌位,那裏是張氏家族的根。子弟功成名就後,獲得好處的首先是留地主家族,其次才是自己本家,當然,做官倒黴時,替他扛下來的也是主家族。


    譬如張錚遊學,起步的地方不是吳郡,而是留地,張錚死後,梁冀就死了,沒有禍害波及到留地,因為張錚死得壯烈,反而讓世家對張氏高看了一等。


    而是因為有這種因果,主家族對旁係子弟的考核就很嚴格,如果出仕,主家該支持會全力支持,該管束也毫不留情,對子弟來說,主家族的安危是高於一切的。


    張錚所為,其實是不符合張氏韜光養晦家規,隻是效果很好,確實幫張氏揚了大名,這十幾年來,官府對張氏也多有優容,隻要有合適人才,肯定會舉薦的。


    換一種說法,主家族是顯宗,旁係家族都是隱宗,顯宗是對外窗口,隱宗保留家族元氣,一明多暗,同氣連枝,才能保證家族勢力不會被人連根拔起。


    旁係家族壯大後,同樣要分拆,始終保持不顯眼的地位,才能不被人忌憚,這種分拆,事先會把利益交割清楚,避免禍起蕭牆。


    張易了解內情後,不得不歎服:“留候作為千古名相,果然行事周密,就看這留下的家規,就讓人歎為觀止。”


    昨天摸到這裏,今天就成了張氏家族的旁支小家主,以後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享受利益的同時,也背負上發展、維護家族的責任。


    四十幾個孩子,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隻有八歲,他們要跟著張易一起學習成長,以後就要輔佐張易,而他們的兄弟和父母依然隸屬於這裏,和張易無關。隻有等孩子跟著張易發跡了,才會照顧到他們。


    莊裏把人交給張易後,除了定下訓練成例後,其他都是張易做主,也就是說,張易掌握著這些孩子的生殺大權,還得養活他們。


    “讀書認字的有哪些?不要一個個匯報,向我這樣舉手就行。”莊裏有現成的學堂,現在的爺爺就是校長,張易估計他們都經曆過啟蒙。


    結果,舉手的隻有六個,全是張家庶出的孩子,莊戶的孩子沒有一個舉手。


    “想讀書認字的舉手。”張易又問。


    見到還是剛才六人舉手,張易又說:“忘記你們身份,隻要心裏想讀書認字的,就舉手。”


    所有孩子都舉手,那幾個歲數最大的,把手舉得筆直,恨不得腳都塹起來。他們當然想讀書,可是讀書從來不是他們敢想的事情。


    “一年內,我會教你們所有人讀書,能不能讀好書,要看你們是不是認真,現在讀過書的六人留下,其他人都去找一塊青磚,然後把兩麵磨平。”


    六個讀過書的,都是八到十歲的孩子,全都是啟蒙階段,張易拿出爺爺的啟蒙書籍,然後讓他們分別背誦,然後默寫,最多的也就認識幾百個字,最少的那個一百字都寫不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試練東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山尊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山尊者並收藏試練東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