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庸瑪還沒看到院內的場景,都還不敢完全確定那是人的血,仍然遲疑著鼓起勇氣,朝著院門走了幾步。然而幾步後,庸瑪瞥見門內的畫麵,馬上就尖叫起來——
這院中直立著好幾個沒了頭的人,那血霧就從他們被切斷的脖子裏噴出。他們被切去了頭,卻還一動不動,仿佛被什麽無形的刑柱釘在原地。四周的人見狀,有些被嚇呆了,有些正張著嘴高呼救命,有些正試圖奪門而出。
庸瑪嚇得一時懵了,回過神來立即拉過鶯奴逃出小半突地。鶯奴也有些六神無主,任由庸瑪和擠出來的亡命之徒將她推到鐵圍山牆前。她看到這圍牆,忽然倒抽著氣掙脫庸瑪的手:“我不能走,不能走的!”
庸瑪急得差不多跳起來:“鶯奴阿加!”
鶯奴目光空洞而又沉重地看了看她:“我不能走,我也走不了!你快回家去。”
她的心快要從胸中跳出來,那隱約的恐慌已經蔓延到她的全身,正如她每次遇到危險前生出的那種恐慌——自己有一個叫做鶯奴的名字,並不奇怪;她常常因為極小的威脅而膽戰心驚,正如一隻黃鶯落在黑暗的林中,不知道自己身旁潛伏的都是什麽龐然大物。
師父要自己增長膽氣,她都已經看見危機,就不能再躲了。雖然庸瑪在極力將她拉出危險,可這一躲能令她高枕無憂到幾時呢?
鶯奴逆著人流向烏策大殿奔回去,越來越多的香客正從裏麵又哭又叫地衝出來。庸瑪也無法放手,想到鶯奴剛剛說過自己來到吐蕃是為了修行,一定是一個很有法力的覺士,她或許能斬除裏麵的妖孽。這樣想著,她也鬼使神差地跟上前去。
鶯奴靠近那院門時,裏麵的情形已經變得更加混亂驚駭,地上橫七豎八地倒著放完了血的屍身,更有數不清的百姓變成噴血的人柱,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整個烏策大殿上空就像揚起一麵紅旗,連日光都被血霧遮住了,那血霧中竟然還現出一道彩虹來。
這畫麵已經超越了在場者的理解,多凝視一刹那也會錯亂。
鶯奴的雙眼在人群中拚命尋找著方才那名老婦的身影,她預感這一切都是由她引起的,然而掃過所有可見的麵目之後,她卻用眼角的餘光看見那白發的人頭早已被切下來,丟在牆角。
那老嫗早就死了!
正是這個時候,她渾身猛地打起寒戰來,像是被一道金雷劈中。雖然已經目睹那麽多噴著血的屍身,那老婦死去的麵貌仍然驚嚇到了她,因為那張臉上的表情顯得尤其優遊自在,似乎早就料到鐵圍山內的汙穢。
庸瑪走上前推了推她:“還看不夠麽,還看不夠麽?”
鶯奴睜大了眼睛回頭去看庸瑪,恍然發覺自己並不在桑耶寺中,四周圍著的不是鐵圍山欄,而是庸瑪家四壁的毛氈。身旁也沒有庸瑪的身影,她還獨自睡在床鋪。氈房後麵的羊叫了一聲,她才確認自己仍然待在庸瑪家中。
鶯奴在被衾裏心有餘悸地躺著,將那個夢回味了半天,那驚懼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複。為什麽會做了這樣一個夢?
她不知為什麽尤其小心地翻出床鋪去,像是怕驚動了誰。這間氈房原是庸瑪家的倉庫,後麵就是羊棚,現在用厚厚的簾子隔開了,前麵的剁草房和雜物間挪給她住;這家人當時本想讓她睡到死去長女的鋪上,也被師父拒絕了。吐蕃的民風雖然強悍好戰,但極其迷信;師父是個不信鬼神的人,希望住得與他們隔絕一些為妙,因此也不許鶯奴太接近他們、沾染了重鬼神的風氣。
她當然是不特意去沾那風氣的。鬼神之氣沒有沾上,但滿身都是羊膻味了;所穿的裘衣是羊毛的,靴子的裏子也是羊毛的,就連自己的頭發也像羊毛,發出溫順的微臭。她並不太在乎,仍然喜歡去逗弄綿羊。師父走後,她除了每天跟著庸瑪和其母親一起到青稞田裏勞作,回來了還要剁好幹草飼喂牲畜。因為庸瑪母親懷著第三個孩子,雖然身體健壯,但不能長時間做這些費力的活,鶯奴總是替她分擔。
庸瑪父親對她喜歡農耕、親近畜牲一事十分驚訝,說她明明是位神女,為什麽要雙手沾泥、身染腥膻?
鶯奴指著大房牆上的七眼度母畫,回答說,我也隻有一張臉和一個頭,隻有兩隻眼睛。我隻是人罷了,如果阿伯認為我的容貌是我修行過人的明證,豈非是說修行也有貧富之分,我是那天生的富人?可佛陀從沒說過美貌與醜陋的人,在覺悟上有高低之分。
庸瑪的父親聽到鶯奴對佛經的教義有這等超越下民的理解,一時磕頭也不是,不磕頭也不是,慌亂中舉起茶碗,向著鶯奴端高。
她將那肮髒的茶碗接過來,一口氣飲盡其中的油茶,隨後平然說道:“阿伯帶我去放牧吧。”
於是鶯奴便向這家人學習農耕飼牧、紡織刺繡。高原地廣人稀,再也不必擔心落在人群裏受到萬眾圍觀,可以讓這美麗的麵龐肆意展露在太陽中。牲畜也是靈物,吃野草和露水長大,鶯奴喜歡它們,與之在一起就沒有恐慌。
到了節日,需要替主人宰殺犛牛,清理幹淨以後送去宴席。她願意幫著殺牛,但這家人不肯讓她插手。原因還是一樣的,他們並不把鶯奴當成俗人,最少也不把她當成與他們一樣的下等子民,這些血腥的髒活不能經過鶯奴的手。如果她要體驗殺戮的快樂,應當騎著馬、背著弓箭,跟著貴族的老爺們去獵場獵野豬。如果她去了,馬上會成為上流官員的妻子,甚至成為讚普的皇妃,寺廟裏會有她的金身塑像。
庸瑪父母不讓她接觸殺生,鶯奴也並不太堅持,但也會遠遠地在河邊看著宰牛的過程,看著小河慢慢變成紅色,血液混進雪水,沿著河道奔騰不息,便再一次想起那個桑耶寺的夢。她極少做夢,那個夢定然有特殊的含義。是誰帶來了這個夢?
殺了牛,他們會留下一些下水和骨頭,用這些煮一點油湯,和青稞飯拌在一起吃——講究的人當然不會吃這樣的東西,而識字的人也是有身份的人,隻要不記錄下來,就沒有人會記得有誰曾靠吃這些生存。
煮湯時並不撇去血沫,隻因為就連這點血沫他們也是舍不得丟棄的;用大鍋滿滿地煮上一天,向裏麵丟進香草和粗鹽;這香草他們也吃,綿羊也吃。需用木勺不斷攪和,加入豆子,直攪拌到大火熄滅,湯的香味引來小野獸和老鼠。鶯奴雖然不被允許殺牛,但可以坐在鍋邊學習烹飪;仿佛那些神與俗的界限中,更有一條男與女的界限,殺生是男人的事,但烹飪是女人的事,因此鶯奴跨過這條線是無錯的。
煮了湯水,第一碗要端給懷孕中的母親。隔著四突地的鄰人善於占卜,認為這一胎是個男孩,是死去的長女重新投胎而來。這對父母終於要迎來第一個兒子,家中終於將有新的支柱,十分感激天神。
喝下牛骨湯,可以使胎兒健壯。這家人無錢請大夫安胎做法,手上所有的唯有沿用了十餘年的一些土方子,隻需要到草地上摘一些隨處可見的草葉、挖一點平凡無奇的草根,用雪水煎半日,每天就著羊奶啜飲。這些活計也都是鶯奴和庸瑪去做,她們為此自得其樂。
除了煮牛骨湯和藥草,還有磨青稞粉、釀青稞酒、熬製酥油。麥粉應當篩三次,酒甕應當熏壇口,酥油不可滴進水去。四季中吐蕃的百姓們該做的農事,鶯奴都跟著庸瑪家做過。她是個聰明女兒,不管是從師父那裏學習武功,還是向農人學藝,都能很快領會。
鶯奴從不挑剔先學什麽,就如她從不挑剔吃什麽。殺生之事,她遲早會經手,已經在心中暗自準備多時;第一次殺的若不是牛,恐怕就會是人了。
為了替未來的兄弟祈禱,光這些還不夠。庸瑪一家雖然已經順從讚普的旨意信奉了佛教,但還留存著古時候的習俗。他們自古認為,孩子降生時應當把他的命數與三件事物捆綁在一起,這三件事物被稱為其靈魂的容器,唯有三件魂器和他本身全都毀滅時,他才無奈地離開人世。雖然說不清楚,但這也應當是從古老象雄沿襲下來的苯教習俗。
不單平民如此,即便是已經禁絕了苯教的王公貴族家,也仍然保留著替皇子小公尋找魂器的習慣。有時魂器不但可以是草地和石塊、寶玉和珍珠,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幾百年來,每當讚普薨逝,那些作為魂器的陪伴人也要同時下葬,這是為了讚普的靈魂安然合並,不至於流落在世界各處。
她和庸瑪也替這未來的小兄弟選擇了魂器,一是鶯奴頭上的玉篦子,二是家中新生的綿羊,三是鶯奴自己。初時她還有些驚慌,但庸瑪馬上解釋不是要鶯奴將來陪葬的意思。他們非常看重鶯奴,希望生下的男孩能夠借助她的修為,度過平安的一生。
鶯奴仍然心有不安:“俗世重生死,如果我與他的命運這樣連在一起,將來我死了,他會無由地受創;他死了,我也會心有戚戚啊。”
庸瑪張著眼睛回答道:“可這不就是人世嘛。”
這院中直立著好幾個沒了頭的人,那血霧就從他們被切斷的脖子裏噴出。他們被切去了頭,卻還一動不動,仿佛被什麽無形的刑柱釘在原地。四周的人見狀,有些被嚇呆了,有些正張著嘴高呼救命,有些正試圖奪門而出。
庸瑪嚇得一時懵了,回過神來立即拉過鶯奴逃出小半突地。鶯奴也有些六神無主,任由庸瑪和擠出來的亡命之徒將她推到鐵圍山牆前。她看到這圍牆,忽然倒抽著氣掙脫庸瑪的手:“我不能走,不能走的!”
庸瑪急得差不多跳起來:“鶯奴阿加!”
鶯奴目光空洞而又沉重地看了看她:“我不能走,我也走不了!你快回家去。”
她的心快要從胸中跳出來,那隱約的恐慌已經蔓延到她的全身,正如她每次遇到危險前生出的那種恐慌——自己有一個叫做鶯奴的名字,並不奇怪;她常常因為極小的威脅而膽戰心驚,正如一隻黃鶯落在黑暗的林中,不知道自己身旁潛伏的都是什麽龐然大物。
師父要自己增長膽氣,她都已經看見危機,就不能再躲了。雖然庸瑪在極力將她拉出危險,可這一躲能令她高枕無憂到幾時呢?
鶯奴逆著人流向烏策大殿奔回去,越來越多的香客正從裏麵又哭又叫地衝出來。庸瑪也無法放手,想到鶯奴剛剛說過自己來到吐蕃是為了修行,一定是一個很有法力的覺士,她或許能斬除裏麵的妖孽。這樣想著,她也鬼使神差地跟上前去。
鶯奴靠近那院門時,裏麵的情形已經變得更加混亂驚駭,地上橫七豎八地倒著放完了血的屍身,更有數不清的百姓變成噴血的人柱,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整個烏策大殿上空就像揚起一麵紅旗,連日光都被血霧遮住了,那血霧中竟然還現出一道彩虹來。
這畫麵已經超越了在場者的理解,多凝視一刹那也會錯亂。
鶯奴的雙眼在人群中拚命尋找著方才那名老婦的身影,她預感這一切都是由她引起的,然而掃過所有可見的麵目之後,她卻用眼角的餘光看見那白發的人頭早已被切下來,丟在牆角。
那老嫗早就死了!
正是這個時候,她渾身猛地打起寒戰來,像是被一道金雷劈中。雖然已經目睹那麽多噴著血的屍身,那老婦死去的麵貌仍然驚嚇到了她,因為那張臉上的表情顯得尤其優遊自在,似乎早就料到鐵圍山內的汙穢。
庸瑪走上前推了推她:“還看不夠麽,還看不夠麽?”
鶯奴睜大了眼睛回頭去看庸瑪,恍然發覺自己並不在桑耶寺中,四周圍著的不是鐵圍山欄,而是庸瑪家四壁的毛氈。身旁也沒有庸瑪的身影,她還獨自睡在床鋪。氈房後麵的羊叫了一聲,她才確認自己仍然待在庸瑪家中。
鶯奴在被衾裏心有餘悸地躺著,將那個夢回味了半天,那驚懼的心情還久久不能平複。為什麽會做了這樣一個夢?
她不知為什麽尤其小心地翻出床鋪去,像是怕驚動了誰。這間氈房原是庸瑪家的倉庫,後麵就是羊棚,現在用厚厚的簾子隔開了,前麵的剁草房和雜物間挪給她住;這家人當時本想讓她睡到死去長女的鋪上,也被師父拒絕了。吐蕃的民風雖然強悍好戰,但極其迷信;師父是個不信鬼神的人,希望住得與他們隔絕一些為妙,因此也不許鶯奴太接近他們、沾染了重鬼神的風氣。
她當然是不特意去沾那風氣的。鬼神之氣沒有沾上,但滿身都是羊膻味了;所穿的裘衣是羊毛的,靴子的裏子也是羊毛的,就連自己的頭發也像羊毛,發出溫順的微臭。她並不太在乎,仍然喜歡去逗弄綿羊。師父走後,她除了每天跟著庸瑪和其母親一起到青稞田裏勞作,回來了還要剁好幹草飼喂牲畜。因為庸瑪母親懷著第三個孩子,雖然身體健壯,但不能長時間做這些費力的活,鶯奴總是替她分擔。
庸瑪父親對她喜歡農耕、親近畜牲一事十分驚訝,說她明明是位神女,為什麽要雙手沾泥、身染腥膻?
鶯奴指著大房牆上的七眼度母畫,回答說,我也隻有一張臉和一個頭,隻有兩隻眼睛。我隻是人罷了,如果阿伯認為我的容貌是我修行過人的明證,豈非是說修行也有貧富之分,我是那天生的富人?可佛陀從沒說過美貌與醜陋的人,在覺悟上有高低之分。
庸瑪的父親聽到鶯奴對佛經的教義有這等超越下民的理解,一時磕頭也不是,不磕頭也不是,慌亂中舉起茶碗,向著鶯奴端高。
她將那肮髒的茶碗接過來,一口氣飲盡其中的油茶,隨後平然說道:“阿伯帶我去放牧吧。”
於是鶯奴便向這家人學習農耕飼牧、紡織刺繡。高原地廣人稀,再也不必擔心落在人群裏受到萬眾圍觀,可以讓這美麗的麵龐肆意展露在太陽中。牲畜也是靈物,吃野草和露水長大,鶯奴喜歡它們,與之在一起就沒有恐慌。
到了節日,需要替主人宰殺犛牛,清理幹淨以後送去宴席。她願意幫著殺牛,但這家人不肯讓她插手。原因還是一樣的,他們並不把鶯奴當成俗人,最少也不把她當成與他們一樣的下等子民,這些血腥的髒活不能經過鶯奴的手。如果她要體驗殺戮的快樂,應當騎著馬、背著弓箭,跟著貴族的老爺們去獵場獵野豬。如果她去了,馬上會成為上流官員的妻子,甚至成為讚普的皇妃,寺廟裏會有她的金身塑像。
庸瑪父母不讓她接觸殺生,鶯奴也並不太堅持,但也會遠遠地在河邊看著宰牛的過程,看著小河慢慢變成紅色,血液混進雪水,沿著河道奔騰不息,便再一次想起那個桑耶寺的夢。她極少做夢,那個夢定然有特殊的含義。是誰帶來了這個夢?
殺了牛,他們會留下一些下水和骨頭,用這些煮一點油湯,和青稞飯拌在一起吃——講究的人當然不會吃這樣的東西,而識字的人也是有身份的人,隻要不記錄下來,就沒有人會記得有誰曾靠吃這些生存。
煮湯時並不撇去血沫,隻因為就連這點血沫他們也是舍不得丟棄的;用大鍋滿滿地煮上一天,向裏麵丟進香草和粗鹽;這香草他們也吃,綿羊也吃。需用木勺不斷攪和,加入豆子,直攪拌到大火熄滅,湯的香味引來小野獸和老鼠。鶯奴雖然不被允許殺牛,但可以坐在鍋邊學習烹飪;仿佛那些神與俗的界限中,更有一條男與女的界限,殺生是男人的事,但烹飪是女人的事,因此鶯奴跨過這條線是無錯的。
煮了湯水,第一碗要端給懷孕中的母親。隔著四突地的鄰人善於占卜,認為這一胎是個男孩,是死去的長女重新投胎而來。這對父母終於要迎來第一個兒子,家中終於將有新的支柱,十分感激天神。
喝下牛骨湯,可以使胎兒健壯。這家人無錢請大夫安胎做法,手上所有的唯有沿用了十餘年的一些土方子,隻需要到草地上摘一些隨處可見的草葉、挖一點平凡無奇的草根,用雪水煎半日,每天就著羊奶啜飲。這些活計也都是鶯奴和庸瑪去做,她們為此自得其樂。
除了煮牛骨湯和藥草,還有磨青稞粉、釀青稞酒、熬製酥油。麥粉應當篩三次,酒甕應當熏壇口,酥油不可滴進水去。四季中吐蕃的百姓們該做的農事,鶯奴都跟著庸瑪家做過。她是個聰明女兒,不管是從師父那裏學習武功,還是向農人學藝,都能很快領會。
鶯奴從不挑剔先學什麽,就如她從不挑剔吃什麽。殺生之事,她遲早會經手,已經在心中暗自準備多時;第一次殺的若不是牛,恐怕就會是人了。
為了替未來的兄弟祈禱,光這些還不夠。庸瑪一家雖然已經順從讚普的旨意信奉了佛教,但還留存著古時候的習俗。他們自古認為,孩子降生時應當把他的命數與三件事物捆綁在一起,這三件事物被稱為其靈魂的容器,唯有三件魂器和他本身全都毀滅時,他才無奈地離開人世。雖然說不清楚,但這也應當是從古老象雄沿襲下來的苯教習俗。
不單平民如此,即便是已經禁絕了苯教的王公貴族家,也仍然保留著替皇子小公尋找魂器的習慣。有時魂器不但可以是草地和石塊、寶玉和珍珠,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幾百年來,每當讚普薨逝,那些作為魂器的陪伴人也要同時下葬,這是為了讚普的靈魂安然合並,不至於流落在世界各處。
她和庸瑪也替這未來的小兄弟選擇了魂器,一是鶯奴頭上的玉篦子,二是家中新生的綿羊,三是鶯奴自己。初時她還有些驚慌,但庸瑪馬上解釋不是要鶯奴將來陪葬的意思。他們非常看重鶯奴,希望生下的男孩能夠借助她的修為,度過平安的一生。
鶯奴仍然心有不安:“俗世重生死,如果我與他的命運這樣連在一起,將來我死了,他會無由地受創;他死了,我也會心有戚戚啊。”
庸瑪張著眼睛回答道:“可這不就是人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