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府。
“偽朝廣西方麵軍,有意進攻廣州?”
看著教眾冒死傳來的情報,史榮軒陷入了沉思中。
官軍這是不按套路出牌,哪有自家轄區尚未收複,就去收複隔壁鄰居疆土的。
新任廣東巡撫還沒有出京,就這麽主動送上門去幫忙,人家也不會領情。
真要是賣人情,那也是等人到了前線之後。
“聖皇,消息我們核實過了。
廣西的偽朝官員,在是否出兵廣東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吵,兩派誰沒能說服誰。
接下來會不會出兵廣東,誰也不敢保證。”
吳澤楷開口解釋道。
未知,往往才是令人棘手的。
倘若確定廣西官軍會出兵廣東,那麽直接加強廣東沿海的防禦即可。
怕就怕敵人鬧的厲害,等他們完成了調兵遣將,敵人突然換了攻擊目標。
從雙方的控製區域來看,廣西官軍一共有三個進攻方向。
要麽西進雲南,要麽北伐桂林,要麽東征廣東。
相比前麵兩個選擇,東征廣東的選擇方向,可供選擇的攻擊點就太多了。
無論是從潯州方向進攻梧州,還是從陸路進攻高州府、廣海衛,又或者是從海上出擊沿海諸多州府均可。
這麽多地方需要防備,根本顧不過來。
真要是有足夠的兵力兼顧所有地區,不如再組織一次廣西會戰。
“盡快搞清官軍的真實目標,朕不信大虞那幫昏官,這麽快就變了樣!”
史榮軒皺著眉頭下令道。
白蓮聖國前期能夠高歌猛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提前掌握了官軍的動向,進行了針對性布局。
在廣西戰場的節節失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情報優勢失靈了。
在發起大戰前,李牧從來不把具體的作戰計劃拿出來討論。
即便是提前確定好的進攻目標,到了大戰爆發時,也會經常發生變化。
教眾冒著殺頭風險,搜集了一堆沒用的情報,一定程度上還誤導了前線將領。
這一次敵人更進一步,充滿不確定性的情報,直接出現在了白蓮聖皇的麵前。
在這種時候,任何戰略誤判,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
武昌府。
在出兵方向選擇上,廣西方麵沒能吵出結果來,最後皮球被踢到了徐文嶽跟前。
優先進攻桂林,還是先取廣州,直接讓他犯了難。
兩座重城,都具備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無論收複哪一座城池,對平叛大業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閣老,廣西方麵爭執不休,怕是會影響後續作戰。
不能讓他們一直鬧下去。”
呂景軒委婉的勸說道。
這些都是為官經驗。
通常在雙方爭執不休的時候,處於下風的一方,都會想方設法讓對方幹不成。
隻有對方失敗了,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從地方到中央,整個大虞帝國的官場鬥爭,無不是如此。
和平年底這麽搞,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兩派互相監督、捅刀子,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有利於保障皇權的地位。
可現在是戰爭時期,扯後腿很有可能導致前線大敗。
這樣的後果,無疑是徐文嶽不能容忍的。
對廣西方麵軍,他可是寄予了厚望,絕不允許有人搞破壞。
“嗯!”
“傳老夫的命令,讓廣西那些官員各司其職,不要想著什麽地方都去插手。
派人警告一下廣西巡撫張思翰,告訴他如果管不好手下的人,就早點兒脫下官帽回家去種地!”
徐文嶽冷漠的下令道。
巡撫管不好下麵的人,實在是太普遍了。
大虞奉行的就是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互相製衡,通常地方文官會圍繞三人分成多個派係。
各自分管著一攤子事,誰也無法一家獨大。
隻不過布政使賈博是徐閣老的親信,按察使周振邦又剛剛到任,估摸著連具體情況都沒搞清楚。
板子打下去,就活該張思翰倒黴。
作為被貶官員,他的任何失誤,都會被人為放大。
“閣老,廣西方麵軍往哪兒打,您還是給拿個主意吧!
不然下麵那幫家夥,還是會繼續鬧下去。
張巡撫的威望不夠,很有可能壓不住群臣!”
楊炎開口提議道。
作為福建兵備道,他需要為福建的局勢負責。
一旦廣西方麵軍殺入廣東,被叛軍壓製的福建方麵軍,就有了用武之地。
兩家合力出擊,很有可能光複整個廣東。
這樣的大功落下來,作為福建兵備道,他也能從中分潤一份。
多了這份履曆,他的未來仕途,將變得一片光明。
“讓他們商議著辦,不知道怎麽選,就多問問武將的意見。
李指揮使和景總兵家學淵源,都是我朝難得的將才,他們知道該怎麽把握戰機!”
徐文嶽沒好氣的說道。
作為文官,他自然不想武將占據主導地位。
怎奈下麵的人不給力,不給武將放權,就要吃敗仗。
迫於現實需要,他隻能默認由武將來指揮。
不過這種事情,他不可能直接下令,隻能通過暗示讓下屬自行領會。
從各路戰場上的情況來看,基本是可以確定,各省文官都給武將們放了權。
區別僅限於放出去的權限大小。
……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等到徐閣老的命令傳回來,已經到了永寧元年的末尾。
外界關於出兵收複廣東的消息,更是傳播的滿天飛。
作為戰略計劃提出者,李牧依舊沒有拿出具體的作戰方案,仿佛對外界的呼聲充耳不聞。
“指揮使大人,廣東那邊傳來消息,叛軍向廣州城增兵了五千。
其他沿海州府,也獲得了少量增兵。”
聽了項星翰帶來的消息,李牧嘴角微微一笑。
釋放假消息調動叛軍的計劃,無疑是成功的。
看似叛軍增兵數量不多,但算軍事賬不是單看兵力多寡。
叛軍此時選擇增兵,無疑是高層承受不住壓力,采取的應變措施。
向廣東方向投入的資源多一分,叛軍投入其他地區的資源,就會減少一分。
最關鍵的是靠著一係列的消息忽悠,叛軍居然沒有第一時間組織大軍反攻廣西。
多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緩衝,廣西的局勢已然大不相同。
在原來六個衛的基礎上,李牧又新增了三個衛的編製。
距離巔峰時期的十衛、二十二千戶所編製,已經非常的接近。
手中的直屬兵力,此刻已然膨脹到了五萬餘人。
雖然後麵補充的部隊,尚未完成軍事訓練戰鬥力堪憂,但量變終歸會引起質變。
加上景逸風手中的一萬募兵,廣西地區的軍隊數量,一躍突破了六萬大關。
擁有這麽多部隊,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新收複的失地迅速穩定下來。
許多潛伏的白蓮教信徒,也被陸續挖了出來。
在民眾心目中,曾經那個大虞,又回來了。
民心安定之後,在維護治安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幅度減少。
到了這一步,白蓮聖國已經喪失了最佳反攻的機會。
後麵再想要打回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是數倍的增長。
有利自然有弊。
急劇的擴軍,李牧手中的親信,變得不夠用了。
不光跟著他的那幫家丁,一個個變成了基層軍官。
就連他麾下將領的家丁,也成為各地衛所的軍官。
即便是如此,人手還是不夠用。
停止向叛軍發動進攻,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如此迅速的擴充軍隊,影響戰鬥力是必然的。
打順風仗的時候,不會有什麽感覺。
一旦遇上了強敵,老兵數量不足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最佳的選擇就是擾亂敵人的判斷,為軍隊訓練爭取時間。
為了忽悠住叛軍,他隻能連自己人一起騙。
“安南人,最近沒有動作麽?”
李牧關心的詢問道。
造反這種遊戲,一旦戰略判斷失誤,就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白蓮聖國給他留下了整軍,安撫民心的時間,就為敗亡埋下了苦果。
等到下一次大戰爆發,廣西方麵能夠調動的兵力就不是兩萬,而是翻倍的增長。
一旦剿滅了叛軍,最大的敵人就變成了安南人。
盡管敵人尚未打過來,可安南王敢暗中支持叛軍,那就不能留。
“安南人正在厲兵秣馬,就在這個月初,安南王在朝會上提出了擴軍十五萬。
一旦擴軍計劃完成,安南國的總兵力將高達四十五萬。
目前計劃尚在討論中,文官們反對的非常激烈,甚至有一名禦史當廷血諫,被侍衛攔了下來。”
項星翰的回答,沒有令李牧感到意外。
安南國深受大虞文化的影響,官場上那些習慣,自然也學了過去。
進入王朝中後期,君主想要擴軍備戰,必定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抵製。
安南國能夠在中南半島所向匹敵,不是因為他們太強,而是在於敵人太弱。
繼續往南的很多地區,依舊停留在部落時代。
誕生的幾個政權,也多是部落聯盟。
無論是生產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能和安南國相比。
論起戰爭強度,還趕不上大虞的平叛戰爭。
當然,一係列的勝仗下來,安南人的軍事實力還是獲得了長足增長。
不斷虐菜鳥,同樣能夠讓新兵完成向老兵的蛻變。
多贏幾次之後,軍心士氣一下子就上去了。
如果沒有點兒家底,安南王也不敢打大虞的主意。
“繼續加強滲透,尤其是邊界地區的安南官府,必須要有我們的人。
地位不一定太高,有時候下麵的小吏,在關鍵時刻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李牧當即吩咐道。
內心深處,他已經打定主意,要安排人鼓吹安南威脅論。
不奢望朝廷下定決心發起遠征,最少也要嚇住廣西地區的文官。
隻有外敵在側的時候,他們才不會極力壓製武將。
“偽朝廣西方麵軍,有意進攻廣州?”
看著教眾冒死傳來的情報,史榮軒陷入了沉思中。
官軍這是不按套路出牌,哪有自家轄區尚未收複,就去收複隔壁鄰居疆土的。
新任廣東巡撫還沒有出京,就這麽主動送上門去幫忙,人家也不會領情。
真要是賣人情,那也是等人到了前線之後。
“聖皇,消息我們核實過了。
廣西的偽朝官員,在是否出兵廣東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吵,兩派誰沒能說服誰。
接下來會不會出兵廣東,誰也不敢保證。”
吳澤楷開口解釋道。
未知,往往才是令人棘手的。
倘若確定廣西官軍會出兵廣東,那麽直接加強廣東沿海的防禦即可。
怕就怕敵人鬧的厲害,等他們完成了調兵遣將,敵人突然換了攻擊目標。
從雙方的控製區域來看,廣西官軍一共有三個進攻方向。
要麽西進雲南,要麽北伐桂林,要麽東征廣東。
相比前麵兩個選擇,東征廣東的選擇方向,可供選擇的攻擊點就太多了。
無論是從潯州方向進攻梧州,還是從陸路進攻高州府、廣海衛,又或者是從海上出擊沿海諸多州府均可。
這麽多地方需要防備,根本顧不過來。
真要是有足夠的兵力兼顧所有地區,不如再組織一次廣西會戰。
“盡快搞清官軍的真實目標,朕不信大虞那幫昏官,這麽快就變了樣!”
史榮軒皺著眉頭下令道。
白蓮聖國前期能夠高歌猛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提前掌握了官軍的動向,進行了針對性布局。
在廣西戰場的節節失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情報優勢失靈了。
在發起大戰前,李牧從來不把具體的作戰計劃拿出來討論。
即便是提前確定好的進攻目標,到了大戰爆發時,也會經常發生變化。
教眾冒著殺頭風險,搜集了一堆沒用的情報,一定程度上還誤導了前線將領。
這一次敵人更進一步,充滿不確定性的情報,直接出現在了白蓮聖皇的麵前。
在這種時候,任何戰略誤判,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
武昌府。
在出兵方向選擇上,廣西方麵沒能吵出結果來,最後皮球被踢到了徐文嶽跟前。
優先進攻桂林,還是先取廣州,直接讓他犯了難。
兩座重城,都具備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無論收複哪一座城池,對平叛大業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閣老,廣西方麵爭執不休,怕是會影響後續作戰。
不能讓他們一直鬧下去。”
呂景軒委婉的勸說道。
這些都是為官經驗。
通常在雙方爭執不休的時候,處於下風的一方,都會想方設法讓對方幹不成。
隻有對方失敗了,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從地方到中央,整個大虞帝國的官場鬥爭,無不是如此。
和平年底這麽搞,不會出什麽大問題。
兩派互相監督、捅刀子,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權力過度集中,有利於保障皇權的地位。
可現在是戰爭時期,扯後腿很有可能導致前線大敗。
這樣的後果,無疑是徐文嶽不能容忍的。
對廣西方麵軍,他可是寄予了厚望,絕不允許有人搞破壞。
“嗯!”
“傳老夫的命令,讓廣西那些官員各司其職,不要想著什麽地方都去插手。
派人警告一下廣西巡撫張思翰,告訴他如果管不好手下的人,就早點兒脫下官帽回家去種地!”
徐文嶽冷漠的下令道。
巡撫管不好下麵的人,實在是太普遍了。
大虞奉行的就是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互相製衡,通常地方文官會圍繞三人分成多個派係。
各自分管著一攤子事,誰也無法一家獨大。
隻不過布政使賈博是徐閣老的親信,按察使周振邦又剛剛到任,估摸著連具體情況都沒搞清楚。
板子打下去,就活該張思翰倒黴。
作為被貶官員,他的任何失誤,都會被人為放大。
“閣老,廣西方麵軍往哪兒打,您還是給拿個主意吧!
不然下麵那幫家夥,還是會繼續鬧下去。
張巡撫的威望不夠,很有可能壓不住群臣!”
楊炎開口提議道。
作為福建兵備道,他需要為福建的局勢負責。
一旦廣西方麵軍殺入廣東,被叛軍壓製的福建方麵軍,就有了用武之地。
兩家合力出擊,很有可能光複整個廣東。
這樣的大功落下來,作為福建兵備道,他也能從中分潤一份。
多了這份履曆,他的未來仕途,將變得一片光明。
“讓他們商議著辦,不知道怎麽選,就多問問武將的意見。
李指揮使和景總兵家學淵源,都是我朝難得的將才,他們知道該怎麽把握戰機!”
徐文嶽沒好氣的說道。
作為文官,他自然不想武將占據主導地位。
怎奈下麵的人不給力,不給武將放權,就要吃敗仗。
迫於現實需要,他隻能默認由武將來指揮。
不過這種事情,他不可能直接下令,隻能通過暗示讓下屬自行領會。
從各路戰場上的情況來看,基本是可以確定,各省文官都給武將們放了權。
區別僅限於放出去的權限大小。
……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等到徐閣老的命令傳回來,已經到了永寧元年的末尾。
外界關於出兵收複廣東的消息,更是傳播的滿天飛。
作為戰略計劃提出者,李牧依舊沒有拿出具體的作戰方案,仿佛對外界的呼聲充耳不聞。
“指揮使大人,廣東那邊傳來消息,叛軍向廣州城增兵了五千。
其他沿海州府,也獲得了少量增兵。”
聽了項星翰帶來的消息,李牧嘴角微微一笑。
釋放假消息調動叛軍的計劃,無疑是成功的。
看似叛軍增兵數量不多,但算軍事賬不是單看兵力多寡。
叛軍此時選擇增兵,無疑是高層承受不住壓力,采取的應變措施。
向廣東方向投入的資源多一分,叛軍投入其他地區的資源,就會減少一分。
最關鍵的是靠著一係列的消息忽悠,叛軍居然沒有第一時間組織大軍反攻廣西。
多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緩衝,廣西的局勢已然大不相同。
在原來六個衛的基礎上,李牧又新增了三個衛的編製。
距離巔峰時期的十衛、二十二千戶所編製,已經非常的接近。
手中的直屬兵力,此刻已然膨脹到了五萬餘人。
雖然後麵補充的部隊,尚未完成軍事訓練戰鬥力堪憂,但量變終歸會引起質變。
加上景逸風手中的一萬募兵,廣西地區的軍隊數量,一躍突破了六萬大關。
擁有這麽多部隊,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新收複的失地迅速穩定下來。
許多潛伏的白蓮教信徒,也被陸續挖了出來。
在民眾心目中,曾經那個大虞,又回來了。
民心安定之後,在維護治安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幅度減少。
到了這一步,白蓮聖國已經喪失了最佳反攻的機會。
後麵再想要打回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是數倍的增長。
有利自然有弊。
急劇的擴軍,李牧手中的親信,變得不夠用了。
不光跟著他的那幫家丁,一個個變成了基層軍官。
就連他麾下將領的家丁,也成為各地衛所的軍官。
即便是如此,人手還是不夠用。
停止向叛軍發動進攻,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如此迅速的擴充軍隊,影響戰鬥力是必然的。
打順風仗的時候,不會有什麽感覺。
一旦遇上了強敵,老兵數量不足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最佳的選擇就是擾亂敵人的判斷,為軍隊訓練爭取時間。
為了忽悠住叛軍,他隻能連自己人一起騙。
“安南人,最近沒有動作麽?”
李牧關心的詢問道。
造反這種遊戲,一旦戰略判斷失誤,就不會有第二次機會。
白蓮聖國給他留下了整軍,安撫民心的時間,就為敗亡埋下了苦果。
等到下一次大戰爆發,廣西方麵能夠調動的兵力就不是兩萬,而是翻倍的增長。
一旦剿滅了叛軍,最大的敵人就變成了安南人。
盡管敵人尚未打過來,可安南王敢暗中支持叛軍,那就不能留。
“安南人正在厲兵秣馬,就在這個月初,安南王在朝會上提出了擴軍十五萬。
一旦擴軍計劃完成,安南國的總兵力將高達四十五萬。
目前計劃尚在討論中,文官們反對的非常激烈,甚至有一名禦史當廷血諫,被侍衛攔了下來。”
項星翰的回答,沒有令李牧感到意外。
安南國深受大虞文化的影響,官場上那些習慣,自然也學了過去。
進入王朝中後期,君主想要擴軍備戰,必定會遭到文官集團的抵製。
安南國能夠在中南半島所向匹敵,不是因為他們太強,而是在於敵人太弱。
繼續往南的很多地區,依舊停留在部落時代。
誕生的幾個政權,也多是部落聯盟。
無論是生產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能和安南國相比。
論起戰爭強度,還趕不上大虞的平叛戰爭。
當然,一係列的勝仗下來,安南人的軍事實力還是獲得了長足增長。
不斷虐菜鳥,同樣能夠讓新兵完成向老兵的蛻變。
多贏幾次之後,軍心士氣一下子就上去了。
如果沒有點兒家底,安南王也不敢打大虞的主意。
“繼續加強滲透,尤其是邊界地區的安南官府,必須要有我們的人。
地位不一定太高,有時候下麵的小吏,在關鍵時刻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李牧當即吩咐道。
內心深處,他已經打定主意,要安排人鼓吹安南威脅論。
不奢望朝廷下定決心發起遠征,最少也要嚇住廣西地區的文官。
隻有外敵在側的時候,他們才不會極力壓製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