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看似複雜,但其實隻要不涉及到真正高深的理論知識,對於專業人士而言,也就是一層窗戶紙,一點就通。有徐欽這樣提點,即使隻是一個大方向,不涉及細節問題,可在場的大部分具備一定火器知識的人,也都很快就意識到了他說得大多數方案都是極為可行的,至少在方向上沒有問題。


    在目前的技術環境中,直接整體澆鑄而成的鐵器,強度肯定是不如鍛打的,甚至不用徐欽繼續深入的解釋,幾個老工匠便意識到了,如果火銃槍管用多層鍛卷的工藝,必然能極大地提升強度,與之相對的,就是在威力不減的條件下,極大地減輕火器重量。雖然這樣可能會增加一定的製造成本,但相比於性能的提升,這絕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至於整體澆鑄的槍托,更隻是之前大家腦子都沒轉過彎來,完全是屬於一種愚蠢的思維慣性。


    最重要的是燧石擊發這個方案,在他們看來簡直是神來之筆。要知道,其實燧石發火幾乎是人類主動利用火的最原始方案之一,甚至有上萬年的曆史。可思維誤區就是這麽強悍,非但是在火槍最初誕生的這差不多兩百年的時間裏,壓根兒沒人想到還能這麽玩,甚至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人們愣是也沒意識到這個方案,而是先走進了帶有明火火繩的火繩槍這條死胡同裏逛了一大圈,然後腦子才轉過彎來。


    可一旦方案被提出,還是被一個極有分量的人提出,讓大家正視起來,那麽這也就是一層一捅就破的窗戶紙,尤其是大家的思維誤區還沒形成的時候。


    “小公爺,這,這實乃天縱之才,老朽等真算是白活了這些歲數。”為首的老工匠資格最老,見識也最為廣博,隻是微微楞了一瞬,便意識到了這幾個看似簡單的設想,將會是個多麽巨大的進步。


    “老師傅們不必自謙,小子不過是紙上談兵,這些想法也不過是靈光一現,具體的改進和製造,自然還是要諸位師傅們親力親為才是。”徐欽一向秉承的原則就是,能不親自動手的就不親自動手,所以以後的具體製造,自然還是要靠這些專業的工匠。


    “小公爺客氣了。不過,改進火器自是可行,隻是…”


    “老師傅有話直說便是。”


    “隻是這軍器製造所涉頗多,怕是連尚書、侍郎大人們都無法輕易決斷,恐怕,此事還得仰仗小公爺從中斡旋才是。”這些老工匠自然也不是隻知道製造和技術開發的死宅,在體製內混了這麽久,基本的原則還是明白的。


    “諸位師傅不必擔心,今日小子既然前來與諸位商議此事,那定然會竭盡所能。”


    有了徐欽的這個保證,眾工匠自然是信心大增。對於他們而言,能大幅度的改進火器,不僅僅是一樁功勞,更是人生的追求,因此在得到徐欽的創意和政策的雙重支持後,便馬上要開始驗證。徐欽也承諾提供他之前從城裏鐵匠鋪訂購的成品槍管作為測試和驗證之用,也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技術驗證。


    順利地搞定了實際實施計劃的工匠,接下來就隻需要向朱元璋匯報和申請一番就行了。按照徐欽對他的了解,對於火器的改進和升級,他應該也沒有理由反對,隻要自己詳細地向他剖析一番,再適當地畫個餅,說服其支持此事難度並不大。


    不過另一方麵,錦衣衛的本職工作一定不能落下,這可是皇帝陛下的臂指,一旦失職後果堪憂,說是滿盤皆墨亦不為過。因此徐欽也不急著回城,而是又回頭裝模作樣地詳細查驗了一番營內錦衣衛的訓練情況,順道勉勵了幾位主持工作的千戶官,還挑選了一些訓練賣力的下級軍官和士卒來予以嘉獎。


    次日,朝會後,乾清宮禦書房。


    “嗯,這倒是一件好事。火器之利漸甚弓弩,若匠人真能大大改進,確可大漲我大明軍威。”


    “陛下聖明!乃天下之福!”


    徐欽拍完龍屁,微微一頓之後繼續說道。


    “然則現下唯一所慮,即火器開發之多方掣肘。軍器局、匠戶們都屬工部轄下,而驗收優劣則屬錦衣衛,更有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對器械規製、數量有嚴格定製。所涉頗為繁雜,故匠人們空有抱負,卻難以施展。”


    “哈哈哈,怕是你小子空有抱負吧?”朱元璋精明絕頂,豈能不知其意欲何為?


    “不敢欺瞞陛下,臣確有意助其一臂之力。臣雖未曆戰陣,但也知道一件好兵器對戰場勝負的重要性。且這火器也正是我朝力克蒙古騎兵的法寶,未來的平狄之舉,怕還是要仰仗更新、更輕、更強的火器才能辦到。”


    “好!既然你有此等誌向,也對這火器之事頗為上心,那朕就將此事全權交由你去辦。這樣吧,朕再加你一個工部主事銜,專職籌辦新火器,兼管軍器局工坊的新火器開發事宜,一應所需可向工部申報所需,但不得率性而為,影響兵部的原有火器製造。”


    朱元璋是從基層摸爬滾打起來的,自然知道不可好高騖遠的道理。新火器雖然讓他極為心動,卻也知道暫時而言,軍隊的基本戰鬥力還是要用原有的製式火器來支撐,故而不忘叮囑道。


    “臣明白,領旨謝恩!”


    “好,下去吧。”


    朱元璋見他知趣,自然也是極為滿意,很是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雖然目前徐欽最重要的任務是搞定蔣瓛,搞定錦衣衛,不過現下的形勢他也心知肚明,這事已經基本敲定,隻等找個合適的時機發動。徐欽要做的事情其實也已經不多,而且看起來做得也確實不錯,以謙恭懷柔為鞘,深藏利刃鋒芒,待君王有急再拔劍出鞘本就是他對錦衣衛的期待。


    同時,朱元璋心裏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徐欽未來的路,不可能就限於錦衣衛這一方小小的天地,現在有機會讓他抽空在其他方麵鍛煉鍛煉,將來勢必可以給後人留下一個更有能力的肱骨。


    而徐欽得到朱元璋的許諾,直接主持新武器的開發工作,自然也是激動不已。


    這個結果遠遠超出他之前的預期,畢竟從旁輔助哪有親自主導來得方便?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的價值了,真要是放手去搞,快則一兩年,慢則三五年,必然就能掀起一波軍事改革的高潮,並且能保證在大方向上不出問題!六百年!六百年內全世界趟過的所有的雷,基本上都可以完美回避。再加上帝國當世無雙的國力,不敢說統一全球,但將太平洋變成帝國內湖的夢想,仿佛已經在向著自己招手了!


    徐欽懷著激動的心情出了皇宮,提著那幾根“劣質鋼管”就一頭紮進了軍器局工坊和錦衣衛外城兵營。搞得錦衣衛上下都有些莫名其妙:這位小爺不該是來辦案的麽?怎麽搖身一變就成了火器發燒友了?


    對此最為著急的當屬蔣瓛,畢竟這是關乎其身家性命的大事,就算表麵上裝得再波瀾不驚,心裏也難免七上八下。不過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現在確實不便顯得過於著急,而且該落下的子,都已經落下,唯有耐心等待皇帝的最終裁決。或許徐欽這種表現,更說明了其已經是勝券在握?


    不過他心裏始終是有些突突,說不得隻能想法子敲敲邊鼓了。


    這一日,徐欽照例在早朝結束之後,便一溜煙兒地跑來工坊和眾工匠商討新式火槍的開發問題。


    由於有事先定製的鋼管打底,槍管這個最核心的部件問題其實已經解決,而經過工匠們的測試,這些在非官方作坊裏生產的槍管也完全合用。一方麵說明了這種交疊鍛造的方法完全可行,同時也讓徐欽對未來的大規模生產有了一個粗略的設想。


    剩下的部分,木質槍托的造型倒是好解決,有徐欽的從旁指點,再加上他們自己對人機工程的感受,做出合用的不難。至於材料,則需要衡量各方麵的屬性,以及獲取成本,這方麵放手交給這些經驗豐富的工匠們處理就行了。


    最麻煩的還是擊發裝置的製作。徐欽一口氣就打算吃成一個胖子,直接越過火繩上馬燧發,對於處在最簡陋的火門槍階段的工匠們來說,還是有些挑戰的。


    “這個,這裏這個機括需要用最好的百煉鋼,讓其在保證能夠有效擊發的情況下,也能保證不會走火。下麵的扳機倒是其次,鑄鐵都行…這個鐵蓋子的角度還要再改一改,要反複測試,保證擊錘下來不會被卡住。”


    一大堆製作細節方麵的掌控都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工匠雖然手藝沒問題,但畢竟見都沒見過這種東西,對一些關鍵細節的把控肯定是很難一步到位。


    徐欽的指手畫腳,非但沒有引起工匠們的不滿,反而是被奉若神明。很多細節上,或許他們一開始想不到,甚至有一定的誤讀,但一經徐欽提醒,馬上就能理解到其應有的作用和關鍵點。而在他們眼裏,徐欽居然能全憑“想象”,就將之一一點出,此等有如神助的能力,就算是有人說他是魯班轉世,怕這群工匠裏麵都有超過一半的人會相信。


    然而正當徐欽在工坊這邊和工匠們打得火熱的時候,突然本該留守錦衣衛大營的一位千戶官,表情略顯詭異、慌張地跑過來,也不顧禮儀,直接就衝到他耳旁一番密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妖嬈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子江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子江山並收藏我的妖嬈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