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欽飛快地權衡了一番厲害,隻得躬身領命。
“臣遵旨!”
聽到徐欽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應聲遵旨,朱元璋果然沒有對他發飆,而是微微頷首,同時抬手示意他起身辦事,同時用詭異的眼神往旁邊輔考官的區域瞟了一眼。
他的這個動作,迅速讓徐欽安心了不少。很顯然,皇帝陛下這是得到了某些小道消息,才故意將黃紹烈點出來的,甚至不排除他是本身就對黃紹烈的這番空洞無物,卻又不好正麵駁斥的策論有不滿,這才把明顯本身觀點相左的自己點出來做擋箭牌。總之,皇帝陛下這番略顯詭異的操作,不是真看好這位黃貢生的策論,那自己就可以敞開噴了。
而當黃紹烈聽到朱元璋讓徐欽來點評自己的時候,本就一直強忍著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鬥大的汗珠洶湧而出,麵色也是青灰一片。當看到徐欽露出那種在錦衣衛衙門裏似曾相識的和熙笑容之時,更是感覺自己全身都在不斷顫栗。
“在臣看來,黃貢生此論可謂是:一,派,胡,言!”
徐欽首先一字一頓的給他定了性,也引起了殿中全體人員的驚愕。要知道,文化人最講究一個禮字,尤其是自己的禮儀風度,哪怕就是完全的撕破臉罵人,也很少見如此直白的。文化人就算真是跳腳罵娘,起碼也是引經據典,最好讓人似懂非懂,畢竟智商碾壓才是王道。哪有這樣,直接擼起袖子,二話不說上來就掄圓了一巴掌的?更何況這還是在金殿對策的莊重場合?
而黃貢生此時就感覺是有人用盡全力掄圓了,一棍子砸在自己頭上,瞬間是星光璀璨,可偏偏還沒真暈過去。這要是在超現實世界裏,一首“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配樂就該適時響起了。
另一邊,作為殿試輔考官之一的黃寺卿也是突然眼前一黑,身形搖搖欲墜,還是旁邊大了他一輪有餘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再度伸手將其扶住,才沒有禦前失儀。
本來,朱元璋欽點黃紹烈策問,熟知規則的他還極為高興,畢竟就算文章上確實差了張信、景清等拔尖者一絲,但也絕對差得不多,若是合了皇帝心意,就算不能進一甲,點個二甲靠前的位置還是有希望的。
可當皇帝詭異地點徐欽來代替點評的時候,黃子澄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問題。合不合規矩暫且不論,自己與那徐家豎子,自己侄子與那徐家豎子之間的過節,他可是“一清二楚”,那徐欽可是被自家侄子撞破了不法之事,還反咬一口,蓄意陷害、濫用職權,弄進詔獄差點兒弄死。更何況,此人就是個赳赳武夫,不學無術之輩,能評出什麽好話來?
不得不說,黃子澄的這個判斷,雖然細節上有些謬誤,但從結果上來看卻是正確的。隻是他最開始還抱有萬分之一的期望,希望徐欽本著不自己露怯,大家得過且過的原則,隨便說兩句支應過去就好。
等徐欽一字一頓地說完“一派胡言”這幾個字,他還是覺得打擊來得過於猛烈了些。不過現在還是徐欽被欽點的點評環節,他也知道這個場合也不是跟他爭辯的地方,更何況若是牽扯出了本家這一層關係,說不定還要更麻煩,因此隻得強行將湧上喉頭的這一口鮮血給咽了下去。
“蠻夷、韃虜者為何?為化外之民,不通教化、不知聖賢、不尊綱常,甚至茹毛飲血!道之不存,何以感化?!我朝之所以能得無數蠻夷投效,首要的是陛下的赫赫武功!以及數以百萬計仁人誌士之鮮血與頭顱!豈能歪曲事實信口雌黃?不可否認,對蠻夷當以文武並重之策方為長遠,可單說感之以教化便可水到渠成,何其荒謬?蘇武持節守義十九載,可曾感動匈奴?靠的還不是千萬漢家兒郎拋頭顱灑熱血?魏晉名士風流長存,可曾感化五匈奴、鮮卑、羌氐?又有幾個突厥、契丹感於盛唐詩篇?宋時風流又可曾敵過遼、金蒙元?沒有,全都沒有!中原富庶、賊子覬覦,守護江山社稷、黎民蒼生的首先是那些馬革裹屍的將士,先要打到他們不敢來搶,打到他們怕,然後才能談教化!若黃貢生真有十足把握僅憑王道教化就能讓四夷臣服,不如就請奏陛下,遣爾北駐草原,或南巡生番,不興刀兵以開疆拓土、平靖邊陲,若黃貢生真有此豪情壯誌和不世偉才,我徐家當即為君立祠建廟,相信陛下也願為你起閣表功,天下必將傳頌爾之英名,後世也必將永世長傳這遠超蘇武、衛霍之曠世奇功!”
徐欽很清楚,自己胸中若論經史子集的墨水,怕是連童生都夠嗆,要從這篇專業人士出品的策論中找出文學瑕疵,或者是語法錯誤,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在這個領域辮過一群專業人士。可大學時代的辯論隊生涯讓他學會了係統性避實就虛的抬杠技巧,抓漏洞、講事實、扣帽子、挖大坑一氣嗬成。
黃紹烈除非真的剛烈到不怕被發配到草原或者南蠻之地,去跟蒙古人講道理,或者去給生番傳道,否則保證他連屁都不敢放一個。他現在恨隻恨自己怎麽鬼迷了心竅,為了迎合皇帝,別出心裁地選了這麽個主旨。
當然,副作用還是有的,在場的大多是文臣高官,聽到他這番近似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言論,肯定是多少有些不爽。
不過這也沒關係了,若是因為這種程度的言論就直接對自己產生敵對情緒,那也沒融洽相處的必要了。
“黃貢生畢竟年輕,一心隻讀聖賢書,忽略了其他也不過是常情。再說了,這還是答對了一半嘛!”朱元璋看夠了笑話,這才出麵做和事佬,順帶好像還瞄了一眼眾輔考官的反應。不過也不等他們再說什麽,便直接下令殿試讀卷儀式繼續。
然而結果已經很明顯,張信被欽點為甲戌科殿試頭名,一甲第一,狀元及第!而景清則摘取一甲第二,位列榜眼;戴德彝獲一甲第三,居於探花。餘下二甲三十,三甲六十七。
榜單出爐,大多沒什麽爭議,尤其是張信和景清,確實實至名歸。唯一比較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在金殿策問環節中,被皇帝陛下欽點了的黃紹烈,居然位於榜尾:三甲第六十七名!
要知道,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算是張信奪得了甲戌科狀元,但也絕不敢稱當世第一。可就和二十一世紀讀書一樣,不管是在什麽場合,這倒數第一,可都不是什麽好名聲,更何況這全是學霸同場競技,和天生學渣和爛圈不同,更是看重麵子。
更何況,他們黃家還號稱詩書豪門,在文人圈子裏也算是名聲顯赫,十年前才出了個會元、探花,十年後卻出了個倒數第一,更是近乎丟人現眼。
據說黃寺卿在當天出宮之後連太常寺衙門都沒去,直接就回家幾乎將整個府邸砸了一半。不過這些跟他徐大少已經沒什麽關係了,或者說,這個效果甚至是他希望看到的,如果不讓這位黃寺卿把自己恨得牙癢,主動來給自己找麻煩,朱棣那邊怕就是要多想了。
何況這可是在洪武朝,他黃子澄雖然已是東宮核心人物,朱允炆最信任和倚重的人,但畢竟連朱允炆都還是個空架子。單憑他黃子澄太常寺卿這個頭銜,可以說是對自己一點兒威脅都沒有。
再說了,現在朱允炆還基於現實的因素,不得不把自己往他的陣營裏麵拉,豈有因為一些“小事”而放棄大業的道理?所以自己和黃子澄的矛盾,甚至可以成為割裂東宮這個草台班子的由頭,讓他們露出更多破綻。
再兩日之後,殿試皇榜公布之時,整個應天城也迎來了這次科舉真正的高潮。
雖說即使是中了狀元,通常也不過是頂天從五六品幹起,而且一般開始都是實權不重的翰林侍讀、侍講之類的閑官,在真正的大佬看來,也不過就是就是比芝麻綠豆稍好一些而已。可這畢竟是文壇盛事,是讀書人的榮耀,也是帝國穩定統治的基石之一,而且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文曲星下凡,也是一件頂天的大事。於是隨著金榜的傳出,整個應天都沸騰了起來。
與此同時,宮內正在舉行科舉流程當中最盛大的傳臚儀,這非但是正式公布本屆科舉最終名次的重要場合,也是皇帝陛下親賜新科進士們官職的儀式。雖說都是不大的小官,可架不住一次性數量多啊!
而且這和普通的授官還有不同,因為欠缺經驗的緣故,這些新科進士們最開始都是授的翰林院的散官,先鍛煉一段時間,再外放實職。而且一般來說,授實職的規律按照從低到高,由外至內的原則。大致就是從三甲開始安排,快的一兩個月就會從翰林院外放,反而是一甲的幾個,通常會在翰林院裏麵待得比較久。
而且三甲之流,通常是外放至地方,先從州府輔官之類的做起,至少在國初,皇帝都還比較重視官員的實幹經驗,是不可能直接外放新科進士去做地方一把手的。當然,後來隨著文官勢力的無限製做大,那就隨他們高興了。
“臣遵旨!”
聽到徐欽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應聲遵旨,朱元璋果然沒有對他發飆,而是微微頷首,同時抬手示意他起身辦事,同時用詭異的眼神往旁邊輔考官的區域瞟了一眼。
他的這個動作,迅速讓徐欽安心了不少。很顯然,皇帝陛下這是得到了某些小道消息,才故意將黃紹烈點出來的,甚至不排除他是本身就對黃紹烈的這番空洞無物,卻又不好正麵駁斥的策論有不滿,這才把明顯本身觀點相左的自己點出來做擋箭牌。總之,皇帝陛下這番略顯詭異的操作,不是真看好這位黃貢生的策論,那自己就可以敞開噴了。
而當黃紹烈聽到朱元璋讓徐欽來點評自己的時候,本就一直強忍著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鬥大的汗珠洶湧而出,麵色也是青灰一片。當看到徐欽露出那種在錦衣衛衙門裏似曾相識的和熙笑容之時,更是感覺自己全身都在不斷顫栗。
“在臣看來,黃貢生此論可謂是:一,派,胡,言!”
徐欽首先一字一頓的給他定了性,也引起了殿中全體人員的驚愕。要知道,文化人最講究一個禮字,尤其是自己的禮儀風度,哪怕就是完全的撕破臉罵人,也很少見如此直白的。文化人就算真是跳腳罵娘,起碼也是引經據典,最好讓人似懂非懂,畢竟智商碾壓才是王道。哪有這樣,直接擼起袖子,二話不說上來就掄圓了一巴掌的?更何況這還是在金殿對策的莊重場合?
而黃貢生此時就感覺是有人用盡全力掄圓了,一棍子砸在自己頭上,瞬間是星光璀璨,可偏偏還沒真暈過去。這要是在超現實世界裏,一首“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配樂就該適時響起了。
另一邊,作為殿試輔考官之一的黃寺卿也是突然眼前一黑,身形搖搖欲墜,還是旁邊大了他一輪有餘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再度伸手將其扶住,才沒有禦前失儀。
本來,朱元璋欽點黃紹烈策問,熟知規則的他還極為高興,畢竟就算文章上確實差了張信、景清等拔尖者一絲,但也絕對差得不多,若是合了皇帝心意,就算不能進一甲,點個二甲靠前的位置還是有希望的。
可當皇帝詭異地點徐欽來代替點評的時候,黃子澄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問題。合不合規矩暫且不論,自己與那徐家豎子,自己侄子與那徐家豎子之間的過節,他可是“一清二楚”,那徐欽可是被自家侄子撞破了不法之事,還反咬一口,蓄意陷害、濫用職權,弄進詔獄差點兒弄死。更何況,此人就是個赳赳武夫,不學無術之輩,能評出什麽好話來?
不得不說,黃子澄的這個判斷,雖然細節上有些謬誤,但從結果上來看卻是正確的。隻是他最開始還抱有萬分之一的期望,希望徐欽本著不自己露怯,大家得過且過的原則,隨便說兩句支應過去就好。
等徐欽一字一頓地說完“一派胡言”這幾個字,他還是覺得打擊來得過於猛烈了些。不過現在還是徐欽被欽點的點評環節,他也知道這個場合也不是跟他爭辯的地方,更何況若是牽扯出了本家這一層關係,說不定還要更麻煩,因此隻得強行將湧上喉頭的這一口鮮血給咽了下去。
“蠻夷、韃虜者為何?為化外之民,不通教化、不知聖賢、不尊綱常,甚至茹毛飲血!道之不存,何以感化?!我朝之所以能得無數蠻夷投效,首要的是陛下的赫赫武功!以及數以百萬計仁人誌士之鮮血與頭顱!豈能歪曲事實信口雌黃?不可否認,對蠻夷當以文武並重之策方為長遠,可單說感之以教化便可水到渠成,何其荒謬?蘇武持節守義十九載,可曾感動匈奴?靠的還不是千萬漢家兒郎拋頭顱灑熱血?魏晉名士風流長存,可曾感化五匈奴、鮮卑、羌氐?又有幾個突厥、契丹感於盛唐詩篇?宋時風流又可曾敵過遼、金蒙元?沒有,全都沒有!中原富庶、賊子覬覦,守護江山社稷、黎民蒼生的首先是那些馬革裹屍的將士,先要打到他們不敢來搶,打到他們怕,然後才能談教化!若黃貢生真有十足把握僅憑王道教化就能讓四夷臣服,不如就請奏陛下,遣爾北駐草原,或南巡生番,不興刀兵以開疆拓土、平靖邊陲,若黃貢生真有此豪情壯誌和不世偉才,我徐家當即為君立祠建廟,相信陛下也願為你起閣表功,天下必將傳頌爾之英名,後世也必將永世長傳這遠超蘇武、衛霍之曠世奇功!”
徐欽很清楚,自己胸中若論經史子集的墨水,怕是連童生都夠嗆,要從這篇專業人士出品的策論中找出文學瑕疵,或者是語法錯誤,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在這個領域辮過一群專業人士。可大學時代的辯論隊生涯讓他學會了係統性避實就虛的抬杠技巧,抓漏洞、講事實、扣帽子、挖大坑一氣嗬成。
黃紹烈除非真的剛烈到不怕被發配到草原或者南蠻之地,去跟蒙古人講道理,或者去給生番傳道,否則保證他連屁都不敢放一個。他現在恨隻恨自己怎麽鬼迷了心竅,為了迎合皇帝,別出心裁地選了這麽個主旨。
當然,副作用還是有的,在場的大多是文臣高官,聽到他這番近似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言論,肯定是多少有些不爽。
不過這也沒關係了,若是因為這種程度的言論就直接對自己產生敵對情緒,那也沒融洽相處的必要了。
“黃貢生畢竟年輕,一心隻讀聖賢書,忽略了其他也不過是常情。再說了,這還是答對了一半嘛!”朱元璋看夠了笑話,這才出麵做和事佬,順帶好像還瞄了一眼眾輔考官的反應。不過也不等他們再說什麽,便直接下令殿試讀卷儀式繼續。
然而結果已經很明顯,張信被欽點為甲戌科殿試頭名,一甲第一,狀元及第!而景清則摘取一甲第二,位列榜眼;戴德彝獲一甲第三,居於探花。餘下二甲三十,三甲六十七。
榜單出爐,大多沒什麽爭議,尤其是張信和景清,確實實至名歸。唯一比較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在金殿策問環節中,被皇帝陛下欽點了的黃紹烈,居然位於榜尾:三甲第六十七名!
要知道,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算是張信奪得了甲戌科狀元,但也絕不敢稱當世第一。可就和二十一世紀讀書一樣,不管是在什麽場合,這倒數第一,可都不是什麽好名聲,更何況這全是學霸同場競技,和天生學渣和爛圈不同,更是看重麵子。
更何況,他們黃家還號稱詩書豪門,在文人圈子裏也算是名聲顯赫,十年前才出了個會元、探花,十年後卻出了個倒數第一,更是近乎丟人現眼。
據說黃寺卿在當天出宮之後連太常寺衙門都沒去,直接就回家幾乎將整個府邸砸了一半。不過這些跟他徐大少已經沒什麽關係了,或者說,這個效果甚至是他希望看到的,如果不讓這位黃寺卿把自己恨得牙癢,主動來給自己找麻煩,朱棣那邊怕就是要多想了。
何況這可是在洪武朝,他黃子澄雖然已是東宮核心人物,朱允炆最信任和倚重的人,但畢竟連朱允炆都還是個空架子。單憑他黃子澄太常寺卿這個頭銜,可以說是對自己一點兒威脅都沒有。
再說了,現在朱允炆還基於現實的因素,不得不把自己往他的陣營裏麵拉,豈有因為一些“小事”而放棄大業的道理?所以自己和黃子澄的矛盾,甚至可以成為割裂東宮這個草台班子的由頭,讓他們露出更多破綻。
再兩日之後,殿試皇榜公布之時,整個應天城也迎來了這次科舉真正的高潮。
雖說即使是中了狀元,通常也不過是頂天從五六品幹起,而且一般開始都是實權不重的翰林侍讀、侍講之類的閑官,在真正的大佬看來,也不過就是就是比芝麻綠豆稍好一些而已。可這畢竟是文壇盛事,是讀書人的榮耀,也是帝國穩定統治的基石之一,而且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文曲星下凡,也是一件頂天的大事。於是隨著金榜的傳出,整個應天都沸騰了起來。
與此同時,宮內正在舉行科舉流程當中最盛大的傳臚儀,這非但是正式公布本屆科舉最終名次的重要場合,也是皇帝陛下親賜新科進士們官職的儀式。雖說都是不大的小官,可架不住一次性數量多啊!
而且這和普通的授官還有不同,因為欠缺經驗的緣故,這些新科進士們最開始都是授的翰林院的散官,先鍛煉一段時間,再外放實職。而且一般來說,授實職的規律按照從低到高,由外至內的原則。大致就是從三甲開始安排,快的一兩個月就會從翰林院外放,反而是一甲的幾個,通常會在翰林院裏麵待得比較久。
而且三甲之流,通常是外放至地方,先從州府輔官之類的做起,至少在國初,皇帝都還比較重視官員的實幹經驗,是不可能直接外放新科進士去做地方一把手的。當然,後來隨著文官勢力的無限製做大,那就隨他們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