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祖聽完,也並不作答,而是又回到書案前,拿起那份新軍編練計劃,再度翻開來看了看,神情極度詭異。
徐欽看他不說話,也看不出心裏怎麽想的,一時也不敢再說什麽。他想過徐輝祖在看到這份計劃之後的各種可能的反應,哪怕就是看一眼之後就勃然大怒,稱之為狗屁不通的情況都預料到了,卻完全沒料到,會出現這種詭異的情況。
就這樣沉默了好一會兒,徐輝祖才像是下定了決心似的,轉頭過來盯著他。
“你這計劃也算是用心了,為父覺得可行,聖上多半也會心動。可關鍵還是在朝堂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編練新軍涉及的是兵部、工部、戶部等諸多方麵,現在又正是敏感時期,恐怕朝堂上很難通過,聖上也需全盤考慮,最終…”徐輝祖微微歎了一口氣,話雖沒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原來他非但不是看不起這個方案,反而是極為中意,隻是考慮到這樣的良策,竟然有可能因為朝堂的掣肘而無法實施,內心糾結無比。
徐欽被他這麽一提醒,也意識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確實,這算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雖然當前朝堂上文武之爭並未進入白熱狀態,更不像是後來文臣徹底壓製武將的畸形政治生態,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武勳還是要壓文臣一頭的。
然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朱元璋作為一個優秀的帝王,對於平衡之術的應用自然是爐火純青的,尤其是在考慮到天下平定,未來的治國要更多的依靠文臣的情況下,已經有非常明顯的重文傾向。雖不至於處處打壓武勳,但卻在總體的國政方針上更傾向於聽從文臣的意見,至少是不會無視文臣的意見而蠻幹。
如此一來,這種未雨綢繆,看起來短期卻難以見到真正效果,而又耗費極大的計劃,恐怕前途就堪憂了。
“身為臣子,身受皇恩,世蔭國祿,自當為君盡忠,為國盡力,既然是有利於國的事,豈能因為這等小事而畏首畏尾?置國家存亡之大事於不顧?”徐欽在稍微考慮之後,以更加大義凜然的語氣說道。
其實這件事雖然麵臨很大的困難,然而於公於私這一步都是必須走出去!
於公而言,這是未來曆史發展的必然,中國不邁出這一步,自然也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邁出這一步,到時候一步錯步步錯,落後挨打不可避免。同時,這也是文武之爭的前奏,走上了這條路,大明帝國就有避免文人一家當權且無畏黨爭,最後武備廢弛、民不勝擾的希望。
而於私,徐家作為武勳之首,家族的榮耀和權柄不容旁落。人都是有私心的,尤其是在得到了顯赫的權柄榮耀富貴之後,肯定是絕對不願意失去的。
為了這一切,徐欽不能退縮,有些事始終是要麵對的,既然準備好了,就不能落了自己的氣勢。
更何況,徐欽腦中靈光一閃,這說不定還是個機會!自古謀大事者,一錘定音少之又少,往往都是要穩打穩紮,步步蠶食對手,最終積小勝為大勢,方才能定鼎天下。
“嗯,你說得不錯,此乃國之大事,豈能因個人榮辱而廢,況且先做個小範圍的試探倒也不失為一個良策。你先不要急著上奏,待為父先問問武定侯等宿老們的意見,就算到時候在朝堂上要辯論一番,也好…”徐輝祖思慮良久,還是覺得這個練新軍的計劃可以奏上去,不過按照他的想法,這肯定會受到文臣集團的全麵反對,所以需要先串聯一下武勳集團才好。
“父親大人,此舉恐怕不妥!”倒是徐欽反應極快,馬上就考慮到了他這個方案存在致命問題。
“哦!是了,可若是直接上奏,你有把握麽?”徐輝祖也是聰明人,根本不用徐欽提醒,便立刻就明白不妥之處。若是武勳集團統一意見,到時候一起發動,保不準就會讓皇帝陛下心裏產生一些別的想法。然而若是不這樣做,他又擔心在朝堂上受到的阻力會太大,徐欽一人抗不下來。
“為今之計,怕是隻能讓孩兒來試試了。”徐欽微微苦笑,不過倒也並未有一絲自暴自棄之意。
“嗯,這樣也好,你也該是時候來試試這塘水有多深了!”徐輝祖自然也明白這當中的奧妙。
他並非沒有考慮過直接由他來越俎代庖,然而細想一下,這樣做反而不好。不是說怕搶了徐欽的功勞,而是在於留下餘地。
若由徐輝祖直接出麵,他身為魏國公、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可謂當朝一等一的大員,乃是武班首領,敢跳出來唱反調的就得掂量掂量,然而萬一依然無法直接壓製住文臣,或者說被人用軟釘子堵住,那後麵想要舊事重提,恐怕就難了。所以由他出麵,是破釜沉舟之舉,成不成就看這一錘子買賣。而由徐欽出麵,則可以試探出文臣的態度和反對者的情況,退一步說,就算萬一這次失手了,也能再換個地位更高,更老道的人來重新提議,到時候非但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武將方麵達成共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不容易引起別的波瀾了。
父子二人大致定下方針之後,便各自分頭去準備,諸如再完善細節,以及事先預計一下朝堂各方的反應,然後做好針對性回擊。
總的來看,形勢其實並不算太壞。
武勳這邊自不必說,在大方向上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即使是不直接跳出來支持,想必也至少沒人會反對。然而文臣方麵,大致估計有三類反應,第一是微微有求於自己的,或者說是懼於威勢的,比如說之前才喝過酒的茹瑺、翟善,他們還指望著自己拉他們一把,直接跳出來反對的可能性不大。第二是大致能持中立態度的,這種人有可能是忌憚於自己的身份,又或者是不願意做出頭鳥的,亦或是不想得罪自己的,不過這個界限很難界定,大致有禮部的任亨泰、戶部的鬱新、刑部的楊靖、工部的王儁,這一類人,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應當不至於直接反對。最後才是有較大可能反對編練新軍的,黃子澄、曹銘等與自己有過節的,立場又明顯對立的。
想想這些人,雖然他們在朝堂上的實力不容小覷,而且大多也都是能言善辯的飽學之士,不過徐欽已經抓住了他們最大的一個漏洞,那就是沒有實務經驗!不說不足為慮,但至少他有把握在麵對這些人的時候取得一定的優勢。
謀劃好了這些,徐欽還是先做了一番安排,先是次日將奏本的大致內容趁著侍駕的便利,以及和皇帝陛下的特殊關係,直接跟朱元璋先做了個簡報。
顯然,朱元璋作為行伍出身的開國皇帝,對這種新式的新軍編練之法還是有很大的興趣的,於是準了他在次日的早朝上公開提出,以便朝堂公議。
接著他才換了次一日的早朝值班表,讓陸同知作為禦前值守的錦衣衛堂官,而讓他能以朝臣的身份參加早朝。
這一日,徐大少在采蓮的服侍下著了從三品武官的緋色虎豹補常服,和徐輝祖、徐增壽同行,一起到了外五龍橋廣場,等著群臣一同進宮參加早朝。
做了這麽久的中央政府官員,徐大少還是頭一次以這種身份參加常朝。由於徐輝祖本就是核心人物,站在他旁邊的徐欽自然也吸引了眾多的目光,大家都有些好奇,這位小公爺今天這是又要搞什麽幺蛾子?
當然,在帝國的核心領導集團裏,大家也都是極為矜持的,不可能有虎逼真的跑來質問他。大家都是在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胡亂猜測著今天早朝會發生什麽有趣的事情。
時辰一到,眾臣分文武兩班,分左右兩列,經承天門、端門、午門,直至奉天門前的內五龍橋廣場,再各自按官職大小分班站定。
徐欽是從三品的京衛指揮同知,由於包括上十衛在內的其他京衛堂官一般不會參加常朝,因此其在武官當中的秩品序列僅次於五軍都督府各堂官,及其他有爵位在身的勳貴,位於武班中間靠前的位置。
通常來說,即使是一個偌大的帝國,像朱元璋這樣每天開大會,真正值得和需要群臣一起討論的議題其實並不多,且以科道言官噴人的情況居多。不過今日倒算是一個比較清靜的日子,除了有人彈劾了一下傅有德之外,再沒什麽特別的議題。
說起傅有德,這也算是明初頗具悲劇色彩的一位傳奇人物。作為反元義軍將領,其先後跟隨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最後才投奔朱元璋,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在投奔朱元璋之後,其確實受到了重用,多次領兵作戰,以副將的身份協同過徐達、常遇春、湯和,鄱陽湖破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北伐蒙元,平定蜀中,更以主將的身份率領藍玉、沐英平定雲南,之後也多次北征蒙古,幾乎未曾敗績戰功卓著,可謂常遇春之下大明第二驍將。
然而其性格過於剛烈,加之又不是朱元璋核心嫡係,在洪武晚年時自然受到了猜忌。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之後,朱元璋先是將統領北疆的職責交於秦晉燕三王,架空了接替徐達鎮守北疆的馮勝、傅有德,隨後又直接召回了二人。
二人當然也嗅到了極度危險的氣息,自去年和朱棣一同回京之後,一直稱病不出,徐欽還隻是在二十六年的冬至和二十七年元旦大朝賀時才見過這兩位。
然而徐欽大概記得,這兩位的結局也都不太好,傅有德性情剛烈,據說是在殺死兒子之後自殺身亡,死後除爵。馮勝則是在二十八年被直接賜死,後除爵。
徐欽看他不說話,也看不出心裏怎麽想的,一時也不敢再說什麽。他想過徐輝祖在看到這份計劃之後的各種可能的反應,哪怕就是看一眼之後就勃然大怒,稱之為狗屁不通的情況都預料到了,卻完全沒料到,會出現這種詭異的情況。
就這樣沉默了好一會兒,徐輝祖才像是下定了決心似的,轉頭過來盯著他。
“你這計劃也算是用心了,為父覺得可行,聖上多半也會心動。可關鍵還是在朝堂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編練新軍涉及的是兵部、工部、戶部等諸多方麵,現在又正是敏感時期,恐怕朝堂上很難通過,聖上也需全盤考慮,最終…”徐輝祖微微歎了一口氣,話雖沒說完,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原來他非但不是看不起這個方案,反而是極為中意,隻是考慮到這樣的良策,竟然有可能因為朝堂的掣肘而無法實施,內心糾結無比。
徐欽被他這麽一提醒,也意識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確實,這算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雖然當前朝堂上文武之爭並未進入白熱狀態,更不像是後來文臣徹底壓製武將的畸形政治生態,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武勳還是要壓文臣一頭的。
然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朱元璋作為一個優秀的帝王,對於平衡之術的應用自然是爐火純青的,尤其是在考慮到天下平定,未來的治國要更多的依靠文臣的情況下,已經有非常明顯的重文傾向。雖不至於處處打壓武勳,但卻在總體的國政方針上更傾向於聽從文臣的意見,至少是不會無視文臣的意見而蠻幹。
如此一來,這種未雨綢繆,看起來短期卻難以見到真正效果,而又耗費極大的計劃,恐怕前途就堪憂了。
“身為臣子,身受皇恩,世蔭國祿,自當為君盡忠,為國盡力,既然是有利於國的事,豈能因為這等小事而畏首畏尾?置國家存亡之大事於不顧?”徐欽在稍微考慮之後,以更加大義凜然的語氣說道。
其實這件事雖然麵臨很大的困難,然而於公於私這一步都是必須走出去!
於公而言,這是未來曆史發展的必然,中國不邁出這一步,自然也有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邁出這一步,到時候一步錯步步錯,落後挨打不可避免。同時,這也是文武之爭的前奏,走上了這條路,大明帝國就有避免文人一家當權且無畏黨爭,最後武備廢弛、民不勝擾的希望。
而於私,徐家作為武勳之首,家族的榮耀和權柄不容旁落。人都是有私心的,尤其是在得到了顯赫的權柄榮耀富貴之後,肯定是絕對不願意失去的。
為了這一切,徐欽不能退縮,有些事始終是要麵對的,既然準備好了,就不能落了自己的氣勢。
更何況,徐欽腦中靈光一閃,這說不定還是個機會!自古謀大事者,一錘定音少之又少,往往都是要穩打穩紮,步步蠶食對手,最終積小勝為大勢,方才能定鼎天下。
“嗯,你說得不錯,此乃國之大事,豈能因個人榮辱而廢,況且先做個小範圍的試探倒也不失為一個良策。你先不要急著上奏,待為父先問問武定侯等宿老們的意見,就算到時候在朝堂上要辯論一番,也好…”徐輝祖思慮良久,還是覺得這個練新軍的計劃可以奏上去,不過按照他的想法,這肯定會受到文臣集團的全麵反對,所以需要先串聯一下武勳集團才好。
“父親大人,此舉恐怕不妥!”倒是徐欽反應極快,馬上就考慮到了他這個方案存在致命問題。
“哦!是了,可若是直接上奏,你有把握麽?”徐輝祖也是聰明人,根本不用徐欽提醒,便立刻就明白不妥之處。若是武勳集團統一意見,到時候一起發動,保不準就會讓皇帝陛下心裏產生一些別的想法。然而若是不這樣做,他又擔心在朝堂上受到的阻力會太大,徐欽一人抗不下來。
“為今之計,怕是隻能讓孩兒來試試了。”徐欽微微苦笑,不過倒也並未有一絲自暴自棄之意。
“嗯,這樣也好,你也該是時候來試試這塘水有多深了!”徐輝祖自然也明白這當中的奧妙。
他並非沒有考慮過直接由他來越俎代庖,然而細想一下,這樣做反而不好。不是說怕搶了徐欽的功勞,而是在於留下餘地。
若由徐輝祖直接出麵,他身為魏國公、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可謂當朝一等一的大員,乃是武班首領,敢跳出來唱反調的就得掂量掂量,然而萬一依然無法直接壓製住文臣,或者說被人用軟釘子堵住,那後麵想要舊事重提,恐怕就難了。所以由他出麵,是破釜沉舟之舉,成不成就看這一錘子買賣。而由徐欽出麵,則可以試探出文臣的態度和反對者的情況,退一步說,就算萬一這次失手了,也能再換個地位更高,更老道的人來重新提議,到時候非但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改進,武將方麵達成共識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不容易引起別的波瀾了。
父子二人大致定下方針之後,便各自分頭去準備,諸如再完善細節,以及事先預計一下朝堂各方的反應,然後做好針對性回擊。
總的來看,形勢其實並不算太壞。
武勳這邊自不必說,在大方向上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即使是不直接跳出來支持,想必也至少沒人會反對。然而文臣方麵,大致估計有三類反應,第一是微微有求於自己的,或者說是懼於威勢的,比如說之前才喝過酒的茹瑺、翟善,他們還指望著自己拉他們一把,直接跳出來反對的可能性不大。第二是大致能持中立態度的,這種人有可能是忌憚於自己的身份,又或者是不願意做出頭鳥的,亦或是不想得罪自己的,不過這個界限很難界定,大致有禮部的任亨泰、戶部的鬱新、刑部的楊靖、工部的王儁,這一類人,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應當不至於直接反對。最後才是有較大可能反對編練新軍的,黃子澄、曹銘等與自己有過節的,立場又明顯對立的。
想想這些人,雖然他們在朝堂上的實力不容小覷,而且大多也都是能言善辯的飽學之士,不過徐欽已經抓住了他們最大的一個漏洞,那就是沒有實務經驗!不說不足為慮,但至少他有把握在麵對這些人的時候取得一定的優勢。
謀劃好了這些,徐欽還是先做了一番安排,先是次日將奏本的大致內容趁著侍駕的便利,以及和皇帝陛下的特殊關係,直接跟朱元璋先做了個簡報。
顯然,朱元璋作為行伍出身的開國皇帝,對這種新式的新軍編練之法還是有很大的興趣的,於是準了他在次日的早朝上公開提出,以便朝堂公議。
接著他才換了次一日的早朝值班表,讓陸同知作為禦前值守的錦衣衛堂官,而讓他能以朝臣的身份參加早朝。
這一日,徐大少在采蓮的服侍下著了從三品武官的緋色虎豹補常服,和徐輝祖、徐增壽同行,一起到了外五龍橋廣場,等著群臣一同進宮參加早朝。
做了這麽久的中央政府官員,徐大少還是頭一次以這種身份參加常朝。由於徐輝祖本就是核心人物,站在他旁邊的徐欽自然也吸引了眾多的目光,大家都有些好奇,這位小公爺今天這是又要搞什麽幺蛾子?
當然,在帝國的核心領導集團裏,大家也都是極為矜持的,不可能有虎逼真的跑來質問他。大家都是在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胡亂猜測著今天早朝會發生什麽有趣的事情。
時辰一到,眾臣分文武兩班,分左右兩列,經承天門、端門、午門,直至奉天門前的內五龍橋廣場,再各自按官職大小分班站定。
徐欽是從三品的京衛指揮同知,由於包括上十衛在內的其他京衛堂官一般不會參加常朝,因此其在武官當中的秩品序列僅次於五軍都督府各堂官,及其他有爵位在身的勳貴,位於武班中間靠前的位置。
通常來說,即使是一個偌大的帝國,像朱元璋這樣每天開大會,真正值得和需要群臣一起討論的議題其實並不多,且以科道言官噴人的情況居多。不過今日倒算是一個比較清靜的日子,除了有人彈劾了一下傅有德之外,再沒什麽特別的議題。
說起傅有德,這也算是明初頗具悲劇色彩的一位傳奇人物。作為反元義軍將領,其先後跟隨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最後才投奔朱元璋,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在投奔朱元璋之後,其確實受到了重用,多次領兵作戰,以副將的身份協同過徐達、常遇春、湯和,鄱陽湖破陳友諒,平定張士誠,北伐蒙元,平定蜀中,更以主將的身份率領藍玉、沐英平定雲南,之後也多次北征蒙古,幾乎未曾敗績戰功卓著,可謂常遇春之下大明第二驍將。
然而其性格過於剛烈,加之又不是朱元璋核心嫡係,在洪武晚年時自然受到了猜忌。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之後,朱元璋先是將統領北疆的職責交於秦晉燕三王,架空了接替徐達鎮守北疆的馮勝、傅有德,隨後又直接召回了二人。
二人當然也嗅到了極度危險的氣息,自去年和朱棣一同回京之後,一直稱病不出,徐欽還隻是在二十六年的冬至和二十七年元旦大朝賀時才見過這兩位。
然而徐欽大概記得,這兩位的結局也都不太好,傅有德性情剛烈,據說是在殺死兒子之後自殺身亡,死後除爵。馮勝則是在二十八年被直接賜死,後除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