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禦史彈劾他們,雖然朱元璋的意思看起來像是留中不發,但隻要稍微明眼一點兒的都明白,這極有可能是和當初蔣瓛的事情一樣,是皇帝陛下的投石問路之舉。
然而這種事,不發作倒是罷了,一旦出事很有可能又是一樁大案,沾之即死,況且傅有德和徐、李幾家關係並不算好,稍微親近一些的信國公湯和現在已經告老還鄉,正在中都頤養天年。因此滿朝文武對此也都保持了詭異的沉默。
徐欽心裏雖覺得可惜,但也知道,這種事朱元璋心裏其實早有定計,多說無益。
這些瑣事處理完之後,徐欽見時機成熟,於是在陸同知再次高呼“有事早奏”時,徐欽向右邁出半步,出班上奏。
“臣,錦衣衛指揮同知,徐欽,有本上奏!”等他大聲說完,一邊有中官下來將其奏本收上去,一邊有陸同知回“何事啟奏?”
“臣資行淺薄,幸蒙天恩,本應躬身謹言,慎聆聖訓。然近日觀京衛訓練之法,皆為流傳古製,百年而未變,而今火器大盛,乃千年未有之變局。臣曾聞昔黔寧昭靖王平雲南時,曾創火銃三段擊之法,大破叛蠻象軍,故有所思,此等辟時之良策,豈能泯之?該當以此為基,思細慮節,以新法練新軍,輔以新銃,以為帝國之利刃,定四海、平八方,以為萬世不朽之功!”
徐欽說完,滿朝文武皆是倒吸涼氣。武將方麵,大多知道一些相關的信息,然而還是覺得他這牛吹得有點大。文臣方麵就更不得了了,絕大多數都覺得他是癩蛤蟆打哈欠,甚至有部分人已經是激奮不已,相信若不是朱元璋這位大佬在上麵鎮著,估計早開始破口大罵,說不定還得朝他扔幾隻靴子。
“嗯,徐卿編練新軍之意,倒是好的,隻是這七策,看似簡單,要實行起來,怕是並不容易。眾卿以為否?”朱元璋早就知道大致情況,隻是稍稍瀏覽了一下,便對群臣問道。
而群臣一時之間不解其意,都在下麵小聲議論,卻無一人敢於馬上發表意見,畢竟這位洪武皇帝可不比別的皇帝,動不動就要殺全家的。
眼看皇帝陛下的臉色明顯多雲轉陰,大家這才理出個頭緒,有想法的也自然就站出來了。
“啟奏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聖人曾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昔日蒙元武功蓋世,然殘暴不仁,天下苦其久矣,此後多年烽煙不熄、荒戰相連、餓殍遍野,江南富庶之地亦是半壁塗炭,北方中原之地更是十室九空,非妄談矣!如今天下初定,聖君所為,當以與民休養、繁衍天道,陛下聖明、恭慈治世、萬民敬仰。況現殘元北遁,複為茹毛,將士用命,連番大捷,斷其筋骨,實不宜再大興刀兵!所謂富國強兵,先有富國,兵自然而強,縱觀古今,豈有先靡費強兵而後富國之理?故此議當待他日富國之後,再論不遲。”最終是新任的左都禦史解敏首先出班奏對到。
這個情況既是情理之中,又稍出徐欽之預料。本來這種有利於武勳集團的事,反對的核心力量就是理論派的文臣,而都察院一向和武勳集團衝突最為激烈,由他們來打頭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不過倒是徐欽原先以為,在自己的突然襲擊之下,該是和自己不太對付的曹銘首先出招,趁機把自己噴得狗血淋頭的。
不過想來人家也不傻,滿朝皆知曹銘在蔣瓛案裏麵被自己搞得灰頭土臉,若是由他出頭,難免給人公報私仇的第一印象,也給了自己避實就虛的機會。然而由和自己原本沒有瓜葛的解敏出頭,那自然是就事論事了。
況且解敏的觀點也還算客氣,他隻字不提這個方案的優劣。隻是說經過元朝的殘暴統治和多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正是該休養生息的時候,而且以現有的兵力,錘錘蒙古人就跟玩似的,沒必要再搞什麽花裏胡哨的東西,等日後天下富足安康之後,再來搞不遲。
當然,這個說法是沒問題的,可鬼知道什麽時候才能達到“富足安康”的標準啊?!還不是拖一拖就拖沒影了!
“臣附議!天下既定,萬民為先!陛下聖明,懷柔濟民,昔文景黃老甲子之功,複有武帝北逐匈奴之力,竊以為,如今天下未足,民生未複,不當舍本逐末,望陛下三思!”果然,黃子澄也按捺不住,跳出來反對。
緊接著,又有四五個朝臣出言支持這一觀點。
徐欽默默地聽了他們的反對意見,心裏非常平靜,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早在前天晚上同徐輝祖商議的時候,徐欽就預料到了文臣對這個方案的反對。其實比起他預計的情況來說,這種情況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這大概是得益於他的特殊身份,以及執掌錦衣衛之後,卻處處表現出謙恭禮讓的態度有關。
就算是少了預想中,部分勳貴可能給予的支持,這等場麵也還在徐欽能應付的範圍之內。
其實倒不是徐欽的預料出了差錯,而是徐輝祖在反複思量之後,還是將此事向一些較為親近的武勳露了風聲,並且暗示過他們,先由徐大少去衝鋒一波,投石問路之後再說。
這些文臣所說,也正好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朱元璋雖是底層出身,然而卻算得上是個天生就該做皇帝的天才。細節處的失誤不談,在大方向的把握上,可謂極其精準。加之隨著年紀的增大,雄武之心也確實漸漸被仁德治國的思想所取代,僅剩的凶悍都用在了為繼承者鋪路方麵。
因此他現在在帝國治理方針上,最核心的政策確實是休養生息,否則不會如此幹脆地下定把朱允炆定為儲君的決心。
不過畢竟是打了幾十年仗的馬上皇帝,朱元璋還是很清楚,擁有一支強大的,絕對領先的軍隊對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麽。所以他對徐欽計劃中,先試探性地編練一支模範軍的方案還是比較支持的。
“眾卿所言有理,人鏡魏征曾向唐太宗諫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代天而牧萬民,自當以萬民為先!”朱元璋在說這話的同時,也不管其他人,隻是直勾勾地盯著徐欽,眼神中的含義也非常明顯:跟這些酸儒耍嘴皮子的事就交給你了!
徐欽也在朱元璋身邊伺候了不短的日子了,加之他本就滑頭,雖不說能洞察他一切所思,這麽明顯的暗示還是看得懂的。
“諸位所言有理!然則卻稍顯偏頗。有道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現天下雖定,然蒙元賊心不死,時常掠邊襲擾,西有西域諸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東有倭寇之害時時滋擾,南有諸蠻枉顧天恩。豈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解左都方才所言也提及,將士用命!於邊疆拋頭顱灑熱血,以熱血忠魂護我兆億子民,然而邊關將士就不是我朝子民了麽?!他們亦是我大明錚錚男兒,亦有妻兒父母!諸位,包括我,在這繁華安寧的應天城錦衣玉食的同時,數十萬兒郎卻在北疆漫天風雪之中苦守戍邊,我等在秦淮莫愁推杯換盞之時,不知有幾多將士血染征袍馬革裹屍!僅去年燕王大捷,諸位看到的是斬首韃虜幾何,俘獲幾何,然而在我等武人看來,卻是數千兒郎埋骨他鄉!鄉梓新塚無數,妻兒嚎哭震天!臣隻恨無先祖之英姿,欲以身替而不得!故苦思竭力,望以利器強軍之道稍減其苦,下官不才,也知如今天下百姓待哺,故而懇請陛下,憐我邊關將士,若此法可行,當早日稍作試行,切不可因他故而拖延,須知一日之功,便是千百兒郎之性命!若是朝廷用度緊張,臣等願歸還恩賜田產,以資軍用,相信諸位臣工一片拳拳之心、昭昭之誌,也當會慷慨解囊,積小流而成江海,編練一支小規模的新軍,當不至於影響天下百姓之生計!望陛下明鑒!”
徐欽說完,滿朝皆驚!
當然了,在場的都是摸爬滾打多時的老油條,自然不會因為他幾句慷慨激昂的排比句就感動得稀裏嘩啦。但這出人意料的喊高調還是非常有用的,文人之所以在朝爭當中往往占據絕對優勢,憑借的就是這個技能。先把自己所處立場樹立成一個絕對忠義,絕對正確的所在,那你接下來如果要攻擊我,那就是別有用心!
徐欽雖然不是文臣,但對於這一手的應用也是極為精妙,大家都沒有想到,徐欽竟然會以邊軍將士的苦楚和犧牲作為切入點。然後將編練新軍的事,說成是為了改善邊軍的處境,減少犧牲。誰這個時候再反對,再拖延,那一個殘害邊疆千萬將士的罪名,誰也擔待不起。
更絕的是,徐欽主動提出來,徐家希望能歸還朝廷對徐家賞賜的田產,折合成軍費,用以訓練新軍,而且暗示滿朝文武,都應該慷慨解囊,更是釜底抽薪。
一來,徐家歸還賜田的事,不管成不成,都表明了徐家大公無私的態度,而且先說好是還給朝廷,再由朝廷撥款練兵,那自然也免去了自費練私軍的嫌疑。二來,如果再有人拿錢說事,那是不是意味著他是不肯捐款?到時候不管你怎麽解釋,也是黃泥巴掉褲襠。
幾個剛剛出言反對和拖延新軍事務的文臣,此時皆是滿臉尷尬,黃寺卿更是圓臉微微脹紅,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一時誰也不願再出頭。
“嗯,徐卿拳拳之心,居廟堂而不忘浴血將士,難能可貴!然徐家之賜封,乃是天德之功,豈能由你這黃口小兒隨意歸還?!”雖是斥責的語氣,不過看著朱元璋臉上掩飾不住的笑意,以及和藹的口吻,隻要不是腦袋被宮門夾了,就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然而這種事,不發作倒是罷了,一旦出事很有可能又是一樁大案,沾之即死,況且傅有德和徐、李幾家關係並不算好,稍微親近一些的信國公湯和現在已經告老還鄉,正在中都頤養天年。因此滿朝文武對此也都保持了詭異的沉默。
徐欽心裏雖覺得可惜,但也知道,這種事朱元璋心裏其實早有定計,多說無益。
這些瑣事處理完之後,徐欽見時機成熟,於是在陸同知再次高呼“有事早奏”時,徐欽向右邁出半步,出班上奏。
“臣,錦衣衛指揮同知,徐欽,有本上奏!”等他大聲說完,一邊有中官下來將其奏本收上去,一邊有陸同知回“何事啟奏?”
“臣資行淺薄,幸蒙天恩,本應躬身謹言,慎聆聖訓。然近日觀京衛訓練之法,皆為流傳古製,百年而未變,而今火器大盛,乃千年未有之變局。臣曾聞昔黔寧昭靖王平雲南時,曾創火銃三段擊之法,大破叛蠻象軍,故有所思,此等辟時之良策,豈能泯之?該當以此為基,思細慮節,以新法練新軍,輔以新銃,以為帝國之利刃,定四海、平八方,以為萬世不朽之功!”
徐欽說完,滿朝文武皆是倒吸涼氣。武將方麵,大多知道一些相關的信息,然而還是覺得他這牛吹得有點大。文臣方麵就更不得了了,絕大多數都覺得他是癩蛤蟆打哈欠,甚至有部分人已經是激奮不已,相信若不是朱元璋這位大佬在上麵鎮著,估計早開始破口大罵,說不定還得朝他扔幾隻靴子。
“嗯,徐卿編練新軍之意,倒是好的,隻是這七策,看似簡單,要實行起來,怕是並不容易。眾卿以為否?”朱元璋早就知道大致情況,隻是稍稍瀏覽了一下,便對群臣問道。
而群臣一時之間不解其意,都在下麵小聲議論,卻無一人敢於馬上發表意見,畢竟這位洪武皇帝可不比別的皇帝,動不動就要殺全家的。
眼看皇帝陛下的臉色明顯多雲轉陰,大家這才理出個頭緒,有想法的也自然就站出來了。
“啟奏陛下!臣以為此舉不妥。聖人曾雲: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昔日蒙元武功蓋世,然殘暴不仁,天下苦其久矣,此後多年烽煙不熄、荒戰相連、餓殍遍野,江南富庶之地亦是半壁塗炭,北方中原之地更是十室九空,非妄談矣!如今天下初定,聖君所為,當以與民休養、繁衍天道,陛下聖明、恭慈治世、萬民敬仰。況現殘元北遁,複為茹毛,將士用命,連番大捷,斷其筋骨,實不宜再大興刀兵!所謂富國強兵,先有富國,兵自然而強,縱觀古今,豈有先靡費強兵而後富國之理?故此議當待他日富國之後,再論不遲。”最終是新任的左都禦史解敏首先出班奏對到。
這個情況既是情理之中,又稍出徐欽之預料。本來這種有利於武勳集團的事,反對的核心力量就是理論派的文臣,而都察院一向和武勳集團衝突最為激烈,由他們來打頭陣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不過倒是徐欽原先以為,在自己的突然襲擊之下,該是和自己不太對付的曹銘首先出招,趁機把自己噴得狗血淋頭的。
不過想來人家也不傻,滿朝皆知曹銘在蔣瓛案裏麵被自己搞得灰頭土臉,若是由他出頭,難免給人公報私仇的第一印象,也給了自己避實就虛的機會。然而由和自己原本沒有瓜葛的解敏出頭,那自然是就事論事了。
況且解敏的觀點也還算客氣,他隻字不提這個方案的優劣。隻是說經過元朝的殘暴統治和多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正是該休養生息的時候,而且以現有的兵力,錘錘蒙古人就跟玩似的,沒必要再搞什麽花裏胡哨的東西,等日後天下富足安康之後,再來搞不遲。
當然,這個說法是沒問題的,可鬼知道什麽時候才能達到“富足安康”的標準啊?!還不是拖一拖就拖沒影了!
“臣附議!天下既定,萬民為先!陛下聖明,懷柔濟民,昔文景黃老甲子之功,複有武帝北逐匈奴之力,竊以為,如今天下未足,民生未複,不當舍本逐末,望陛下三思!”果然,黃子澄也按捺不住,跳出來反對。
緊接著,又有四五個朝臣出言支持這一觀點。
徐欽默默地聽了他們的反對意見,心裏非常平靜,毫無波瀾,甚至有點想笑。早在前天晚上同徐輝祖商議的時候,徐欽就預料到了文臣對這個方案的反對。其實比起他預計的情況來說,這種情況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這大概是得益於他的特殊身份,以及執掌錦衣衛之後,卻處處表現出謙恭禮讓的態度有關。
就算是少了預想中,部分勳貴可能給予的支持,這等場麵也還在徐欽能應付的範圍之內。
其實倒不是徐欽的預料出了差錯,而是徐輝祖在反複思量之後,還是將此事向一些較為親近的武勳露了風聲,並且暗示過他們,先由徐大少去衝鋒一波,投石問路之後再說。
這些文臣所說,也正好說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朱元璋雖是底層出身,然而卻算得上是個天生就該做皇帝的天才。細節處的失誤不談,在大方向的把握上,可謂極其精準。加之隨著年紀的增大,雄武之心也確實漸漸被仁德治國的思想所取代,僅剩的凶悍都用在了為繼承者鋪路方麵。
因此他現在在帝國治理方針上,最核心的政策確實是休養生息,否則不會如此幹脆地下定把朱允炆定為儲君的決心。
不過畢竟是打了幾十年仗的馬上皇帝,朱元璋還是很清楚,擁有一支強大的,絕對領先的軍隊對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麽。所以他對徐欽計劃中,先試探性地編練一支模範軍的方案還是比較支持的。
“眾卿所言有理,人鏡魏征曾向唐太宗諫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朕代天而牧萬民,自當以萬民為先!”朱元璋在說這話的同時,也不管其他人,隻是直勾勾地盯著徐欽,眼神中的含義也非常明顯:跟這些酸儒耍嘴皮子的事就交給你了!
徐欽也在朱元璋身邊伺候了不短的日子了,加之他本就滑頭,雖不說能洞察他一切所思,這麽明顯的暗示還是看得懂的。
“諸位所言有理!然則卻稍顯偏頗。有道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現天下雖定,然蒙元賊心不死,時常掠邊襲擾,西有西域諸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東有倭寇之害時時滋擾,南有諸蠻枉顧天恩。豈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解左都方才所言也提及,將士用命!於邊疆拋頭顱灑熱血,以熱血忠魂護我兆億子民,然而邊關將士就不是我朝子民了麽?!他們亦是我大明錚錚男兒,亦有妻兒父母!諸位,包括我,在這繁華安寧的應天城錦衣玉食的同時,數十萬兒郎卻在北疆漫天風雪之中苦守戍邊,我等在秦淮莫愁推杯換盞之時,不知有幾多將士血染征袍馬革裹屍!僅去年燕王大捷,諸位看到的是斬首韃虜幾何,俘獲幾何,然而在我等武人看來,卻是數千兒郎埋骨他鄉!鄉梓新塚無數,妻兒嚎哭震天!臣隻恨無先祖之英姿,欲以身替而不得!故苦思竭力,望以利器強軍之道稍減其苦,下官不才,也知如今天下百姓待哺,故而懇請陛下,憐我邊關將士,若此法可行,當早日稍作試行,切不可因他故而拖延,須知一日之功,便是千百兒郎之性命!若是朝廷用度緊張,臣等願歸還恩賜田產,以資軍用,相信諸位臣工一片拳拳之心、昭昭之誌,也當會慷慨解囊,積小流而成江海,編練一支小規模的新軍,當不至於影響天下百姓之生計!望陛下明鑒!”
徐欽說完,滿朝皆驚!
當然了,在場的都是摸爬滾打多時的老油條,自然不會因為他幾句慷慨激昂的排比句就感動得稀裏嘩啦。但這出人意料的喊高調還是非常有用的,文人之所以在朝爭當中往往占據絕對優勢,憑借的就是這個技能。先把自己所處立場樹立成一個絕對忠義,絕對正確的所在,那你接下來如果要攻擊我,那就是別有用心!
徐欽雖然不是文臣,但對於這一手的應用也是極為精妙,大家都沒有想到,徐欽竟然會以邊軍將士的苦楚和犧牲作為切入點。然後將編練新軍的事,說成是為了改善邊軍的處境,減少犧牲。誰這個時候再反對,再拖延,那一個殘害邊疆千萬將士的罪名,誰也擔待不起。
更絕的是,徐欽主動提出來,徐家希望能歸還朝廷對徐家賞賜的田產,折合成軍費,用以訓練新軍,而且暗示滿朝文武,都應該慷慨解囊,更是釜底抽薪。
一來,徐家歸還賜田的事,不管成不成,都表明了徐家大公無私的態度,而且先說好是還給朝廷,再由朝廷撥款練兵,那自然也免去了自費練私軍的嫌疑。二來,如果再有人拿錢說事,那是不是意味著他是不肯捐款?到時候不管你怎麽解釋,也是黃泥巴掉褲襠。
幾個剛剛出言反對和拖延新軍事務的文臣,此時皆是滿臉尷尬,黃寺卿更是圓臉微微脹紅,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一時誰也不願再出頭。
“嗯,徐卿拳拳之心,居廟堂而不忘浴血將士,難能可貴!然徐家之賜封,乃是天德之功,豈能由你這黃口小兒隨意歸還?!”雖是斥責的語氣,不過看著朱元璋臉上掩飾不住的笑意,以及和藹的口吻,隻要不是腦袋被宮門夾了,就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