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上了徭役,柳家全體都是拒絕的。
打白工、飯都吃不飽、當牛做馬、過得比牲口不如……不去,不去!
恁就出糧食抵吧,要多少給多少,隻要有人開個頭,他家就好跟在後頭隨大流了。
拉徭役的時間定在六月頭,初七之前就得去亭驛報到。
柳家趕緊準備好了要交官的糧食,先一步暫存在地窖裏。
芳娘翻過自己記賬的小本本,他家去年冬季抵繳的糧食是十四石三鬥。
今年,總不至於比這還高吧?
去年他們這一裏拉徭役的民伕,被分去修補縣城外圍的城牆。
不知道大靖朝是不是每座縣城都有城牆,反正他們這什羅縣城有,牆高一丈餘,規模不算大,卻時不常就要修補修補——估計恁質量也不怎麽堅固。
白芸裏的漢子們多為下苦力的,就是去挖土和泥、築版打夯什麽的。
隻有土牆堆好了才能朝外頭砌牆磚,這活計也輪不上他們。
牆磚的砌法另有講究,得有點經驗的磚瓦匠操作。
後聽劉木匠說,他們那些稍微有點手藝的人,又給臨時抽派去修葺縣城的哪處衙門,兼修繕了一院官邸。
那院子修得……都是一水的青磚白粉牆,平整的灰瓦屋頂。
尤其修建到後期,監工的大人比較滿意,給工匠滿的夥食都開得好了些。
今年,無論是修河道還是挖水渠,想都不用想,定然一樣是出苦力挖土方。
他們幹活的時候,還有官家的人監工,一定時間內幹不完多少的工作量,非打即罵。
討不到半分好處不說,連偷懶都沒機會。
芳娘三不五時就要問問,今年的標準到底是多少。
“曲翁沒說,這麽久也沒消息,總不會比年前少多少。”柳全坐在藤編的小馬紮上拾掇他的手刨。
前兩日,聽聞渠郎也派了徭役,柳全還猶豫著要不要幫忙出點糧食……
這個時節能拿出十數石來的,應該多是存糧。
柳全擔心,今年肯捐抵徭役的人家恐怕不會有多少。
存糧不多的人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來……出個把月苦力,官家還能包兩頓湯水,家庭困難的男人們,情願冒著風險出徭役,也要給家人多留下些糧食。
到今年秋收還有好幾個月,在秋糧收回倉之前,誰也不敢鬆一口氣。
柳全準備先去問問渠郎的意思……希望這“指標”能快些兒定下來吧。
又等了兩日,曲翁才通知,有報名不去的人家可以上他家繳糧食了,一戶十五石,一升都不能少。
還真個是年年都在漲啊……
柳奕很想翻個白眼。
他們可以決定自家人不去,卻不能替路渠郎做決定。
過幾日,渠郎就要和村裏的其他人家一起出門服役去了,還笑著說,他準備和蒯家的辛郞搭伴住在一起。
家裏的幾隻羊,就暫時托付給柳家人了,正好柳全不去,他也很放心。
柳奕多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渠郎背的外債不少,柳家這邊雖不缺借給他的那點糧食,柳全也告訴過他不用著急,但其他人家的債務總得他自己還。
幫急不幫窮,關係再好,他們也到底是兩家人。
路家阿渠是比較典型的山村窮人家的兒郎,還很有點擔當。
聽了路渠的打算,柳全也沒勸阻,隻叫他且放心去,田地等一應大小事情,他家自會替他看顧。
……骨氣,骨氣,窮得叮當響時,人便隻好靠著窮骨頭裏的幾分硬氣活著了。
柳家人很理解,也願意維護他的這份堅持。
今年夏季的徭役抽派得突然,家家都還有好些田地裏的活計需得要料理,人丁不多的,就隻能指望留守的婦人和老小。
婁家去了婁翁和一個婁二,椿家也去了一個椿升,蒯家父子二人都去了,還有謝家兩兄弟與何家的阿餅。
對於柳家連年都不出徭役這件事,謝家的六嬸頗有些話想說。
婁家今年有個孕婦,再過得兩個月就要生產;椿家,到年底還得置辦椿二的婚事……
家裏留下個男人,可以經管諸事,也算有個主心骨——這都算有情可原,那他們家柳大也不去,又為何故?
在柳氏麵前不陰不陽地轉著彎說了些酸話,刺探過兩回,芳娘隻打著哈哈不接招,謝嬸便到底也沒好意思再刨根問底細打聽。
“今看來,還是恁家最會盤算,日子過得招人眼羨。”
芳娘笑而不語,東拉西扯都懶得,撣撣衣裙便對謝嬸告辭道,“俺還回家快些預備行囊。”
這是柳全囑托的任務,他和渠郎下地去了,小孩兒第一趟出遠門,總有些事情需得交代。
有了前一朝柳全去修糧倉的經驗,芳娘準備多做些炒米炒麵當幹糧——說不得,今天晚上還要拉了毛驢進一趟空間,現磨些新麥。
今年新打下的糧食,都還沒顧得上蒸饅頭呢。
田地裏的事,柳全自會上心留神,路家的羊就此歸了柳奕照管。
等到夜裏,柳家人都到得空間裏,幫渠郎準備包裹,順便開小會。
“照我想來吧,還是做成饃豆,管飽又經吃。”芳娘叫柳奕看火,柳全親自上陣,架起了大鍋炒幹糧。
“做都不說甚,咱也不嫌麻煩,就是帶著不方便。”柳全一邊大鏟子翻著鍋,一邊道,“半大小子,帶多少才能夠吃?”
也對,照渠郎的飯量,十五六歲一個後生兒郎,在她們家一頓三大碗都是客氣的吃法……
“先比著一麻袋背了去吧。”柳全想了想,“過個十天半月的,半途裏俺再抽空去看看,方便就再送一趟東西也成。”
炒幹的粟穀和豆子,其實湊一麻袋也沒覺得有多少份量,弄點水就可以泡著吃一頓——在柳奕眼裏,恁就跟減肥的代餐粉似的,隻能湊合著墊一墊。
而阿娘說的饃豆,是現代常見的一種幹饅頭切丁的小點心,現在既有“蒸餅”了,她們再加工一下,原也說得通。
柳奕卻覺著更像鍋巴一類的零嘴,也不怎地經造。
“就這樣吧,咱們也量力而行。”柳全最後才歎一口氣道,“把我的舊衣裳再預備一身給恁孩子帶上。”若做新的,他肯定也不會要。
攤上了徭役,柳家全體都是拒絕的。
打白工、飯都吃不飽、當牛做馬、過得比牲口不如……不去,不去!
恁就出糧食抵吧,要多少給多少,隻要有人開個頭,他家就好跟在後頭隨大流了。
拉徭役的時間定在六月頭,初七之前就得去亭驛報到。
柳家趕緊準備好了要交官的糧食,先一步暫存在地窖裏。
芳娘翻過自己記賬的小本本,他家去年冬季抵繳的糧食是十四石三鬥。
今年,總不至於比這還高吧?
去年他們這一裏拉徭役的民伕,被分去修補縣城外圍的城牆。
不知道大靖朝是不是每座縣城都有城牆,反正他們這什羅縣城有,牆高一丈餘,規模不算大,卻時不常就要修補修補——估計恁質量也不怎麽堅固。
白芸裏的漢子們多為下苦力的,就是去挖土和泥、築版打夯什麽的。
隻有土牆堆好了才能朝外頭砌牆磚,這活計也輪不上他們。
牆磚的砌法另有講究,得有點經驗的磚瓦匠操作。
後聽劉木匠說,他們那些稍微有點手藝的人,又給臨時抽派去修葺縣城的哪處衙門,兼修繕了一院官邸。
那院子修得……都是一水的青磚白粉牆,平整的灰瓦屋頂。
尤其修建到後期,監工的大人比較滿意,給工匠滿的夥食都開得好了些。
今年,無論是修河道還是挖水渠,想都不用想,定然一樣是出苦力挖土方。
他們幹活的時候,還有官家的人監工,一定時間內幹不完多少的工作量,非打即罵。
討不到半分好處不說,連偷懶都沒機會。
芳娘三不五時就要問問,今年的標準到底是多少。
“曲翁沒說,這麽久也沒消息,總不會比年前少多少。”柳全坐在藤編的小馬紮上拾掇他的手刨。
前兩日,聽聞渠郎也派了徭役,柳全還猶豫著要不要幫忙出點糧食……
這個時節能拿出十數石來的,應該多是存糧。
柳全擔心,今年肯捐抵徭役的人家恐怕不會有多少。
存糧不多的人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來……出個把月苦力,官家還能包兩頓湯水,家庭困難的男人們,情願冒著風險出徭役,也要給家人多留下些糧食。
到今年秋收還有好幾個月,在秋糧收回倉之前,誰也不敢鬆一口氣。
柳全準備先去問問渠郎的意思……希望這“指標”能快些兒定下來吧。
又等了兩日,曲翁才通知,有報名不去的人家可以上他家繳糧食了,一戶十五石,一升都不能少。
還真個是年年都在漲啊……
柳奕很想翻個白眼。
他們可以決定自家人不去,卻不能替路渠郎做決定。
過幾日,渠郎就要和村裏的其他人家一起出門服役去了,還笑著說,他準備和蒯家的辛郞搭伴住在一起。
家裏的幾隻羊,就暫時托付給柳家人了,正好柳全不去,他也很放心。
柳奕多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渠郎背的外債不少,柳家這邊雖不缺借給他的那點糧食,柳全也告訴過他不用著急,但其他人家的債務總得他自己還。
幫急不幫窮,關係再好,他們也到底是兩家人。
路家阿渠是比較典型的山村窮人家的兒郎,還很有點擔當。
聽了路渠的打算,柳全也沒勸阻,隻叫他且放心去,田地等一應大小事情,他家自會替他看顧。
……骨氣,骨氣,窮得叮當響時,人便隻好靠著窮骨頭裏的幾分硬氣活著了。
柳家人很理解,也願意維護他的這份堅持。
今年夏季的徭役抽派得突然,家家都還有好些田地裏的活計需得要料理,人丁不多的,就隻能指望留守的婦人和老小。
婁家去了婁翁和一個婁二,椿家也去了一個椿升,蒯家父子二人都去了,還有謝家兩兄弟與何家的阿餅。
對於柳家連年都不出徭役這件事,謝家的六嬸頗有些話想說。
婁家今年有個孕婦,再過得兩個月就要生產;椿家,到年底還得置辦椿二的婚事……
家裏留下個男人,可以經管諸事,也算有個主心骨——這都算有情可原,那他們家柳大也不去,又為何故?
在柳氏麵前不陰不陽地轉著彎說了些酸話,刺探過兩回,芳娘隻打著哈哈不接招,謝嬸便到底也沒好意思再刨根問底細打聽。
“今看來,還是恁家最會盤算,日子過得招人眼羨。”
芳娘笑而不語,東拉西扯都懶得,撣撣衣裙便對謝嬸告辭道,“俺還回家快些預備行囊。”
這是柳全囑托的任務,他和渠郎下地去了,小孩兒第一趟出遠門,總有些事情需得交代。
有了前一朝柳全去修糧倉的經驗,芳娘準備多做些炒米炒麵當幹糧——說不得,今天晚上還要拉了毛驢進一趟空間,現磨些新麥。
今年新打下的糧食,都還沒顧得上蒸饅頭呢。
田地裏的事,柳全自會上心留神,路家的羊就此歸了柳奕照管。
等到夜裏,柳家人都到得空間裏,幫渠郎準備包裹,順便開小會。
“照我想來吧,還是做成饃豆,管飽又經吃。”芳娘叫柳奕看火,柳全親自上陣,架起了大鍋炒幹糧。
“做都不說甚,咱也不嫌麻煩,就是帶著不方便。”柳全一邊大鏟子翻著鍋,一邊道,“半大小子,帶多少才能夠吃?”
也對,照渠郎的飯量,十五六歲一個後生兒郎,在她們家一頓三大碗都是客氣的吃法……
“先比著一麻袋背了去吧。”柳全想了想,“過個十天半月的,半途裏俺再抽空去看看,方便就再送一趟東西也成。”
炒幹的粟穀和豆子,其實湊一麻袋也沒覺得有多少份量,弄點水就可以泡著吃一頓——在柳奕眼裏,恁就跟減肥的代餐粉似的,隻能湊合著墊一墊。
而阿娘說的饃豆,是現代常見的一種幹饅頭切丁的小點心,現在既有“蒸餅”了,她們再加工一下,原也說得通。
柳奕卻覺著更像鍋巴一類的零嘴,也不怎地經造。
“就這樣吧,咱們也量力而行。”柳全最後才歎一口氣道,“把我的舊衣裳再預備一身給恁孩子帶上。”若做新的,他肯定也不會要。
打白工、飯都吃不飽、當牛做馬、過得比牲口不如……不去,不去!
恁就出糧食抵吧,要多少給多少,隻要有人開個頭,他家就好跟在後頭隨大流了。
拉徭役的時間定在六月頭,初七之前就得去亭驛報到。
柳家趕緊準備好了要交官的糧食,先一步暫存在地窖裏。
芳娘翻過自己記賬的小本本,他家去年冬季抵繳的糧食是十四石三鬥。
今年,總不至於比這還高吧?
去年他們這一裏拉徭役的民伕,被分去修補縣城外圍的城牆。
不知道大靖朝是不是每座縣城都有城牆,反正他們這什羅縣城有,牆高一丈餘,規模不算大,卻時不常就要修補修補——估計恁質量也不怎麽堅固。
白芸裏的漢子們多為下苦力的,就是去挖土和泥、築版打夯什麽的。
隻有土牆堆好了才能朝外頭砌牆磚,這活計也輪不上他們。
牆磚的砌法另有講究,得有點經驗的磚瓦匠操作。
後聽劉木匠說,他們那些稍微有點手藝的人,又給臨時抽派去修葺縣城的哪處衙門,兼修繕了一院官邸。
那院子修得……都是一水的青磚白粉牆,平整的灰瓦屋頂。
尤其修建到後期,監工的大人比較滿意,給工匠滿的夥食都開得好了些。
今年,無論是修河道還是挖水渠,想都不用想,定然一樣是出苦力挖土方。
他們幹活的時候,還有官家的人監工,一定時間內幹不完多少的工作量,非打即罵。
討不到半分好處不說,連偷懶都沒機會。
芳娘三不五時就要問問,今年的標準到底是多少。
“曲翁沒說,這麽久也沒消息,總不會比年前少多少。”柳全坐在藤編的小馬紮上拾掇他的手刨。
前兩日,聽聞渠郎也派了徭役,柳全還猶豫著要不要幫忙出點糧食……
這個時節能拿出十數石來的,應該多是存糧。
柳全擔心,今年肯捐抵徭役的人家恐怕不會有多少。
存糧不多的人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來……出個把月苦力,官家還能包兩頓湯水,家庭困難的男人們,情願冒著風險出徭役,也要給家人多留下些糧食。
到今年秋收還有好幾個月,在秋糧收回倉之前,誰也不敢鬆一口氣。
柳全準備先去問問渠郎的意思……希望這“指標”能快些兒定下來吧。
又等了兩日,曲翁才通知,有報名不去的人家可以上他家繳糧食了,一戶十五石,一升都不能少。
還真個是年年都在漲啊……
柳奕很想翻個白眼。
他們可以決定自家人不去,卻不能替路渠郎做決定。
過幾日,渠郎就要和村裏的其他人家一起出門服役去了,還笑著說,他準備和蒯家的辛郞搭伴住在一起。
家裏的幾隻羊,就暫時托付給柳家人了,正好柳全不去,他也很放心。
柳奕多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渠郎背的外債不少,柳家這邊雖不缺借給他的那點糧食,柳全也告訴過他不用著急,但其他人家的債務總得他自己還。
幫急不幫窮,關係再好,他們也到底是兩家人。
路家阿渠是比較典型的山村窮人家的兒郎,還很有點擔當。
聽了路渠的打算,柳全也沒勸阻,隻叫他且放心去,田地等一應大小事情,他家自會替他看顧。
……骨氣,骨氣,窮得叮當響時,人便隻好靠著窮骨頭裏的幾分硬氣活著了。
柳家人很理解,也願意維護他的這份堅持。
今年夏季的徭役抽派得突然,家家都還有好些田地裏的活計需得要料理,人丁不多的,就隻能指望留守的婦人和老小。
婁家去了婁翁和一個婁二,椿家也去了一個椿升,蒯家父子二人都去了,還有謝家兩兄弟與何家的阿餅。
對於柳家連年都不出徭役這件事,謝家的六嬸頗有些話想說。
婁家今年有個孕婦,再過得兩個月就要生產;椿家,到年底還得置辦椿二的婚事……
家裏留下個男人,可以經管諸事,也算有個主心骨——這都算有情可原,那他們家柳大也不去,又為何故?
在柳氏麵前不陰不陽地轉著彎說了些酸話,刺探過兩回,芳娘隻打著哈哈不接招,謝嬸便到底也沒好意思再刨根問底細打聽。
“今看來,還是恁家最會盤算,日子過得招人眼羨。”
芳娘笑而不語,東拉西扯都懶得,撣撣衣裙便對謝嬸告辭道,“俺還回家快些預備行囊。”
這是柳全囑托的任務,他和渠郎下地去了,小孩兒第一趟出遠門,總有些事情需得交代。
有了前一朝柳全去修糧倉的經驗,芳娘準備多做些炒米炒麵當幹糧——說不得,今天晚上還要拉了毛驢進一趟空間,現磨些新麥。
今年新打下的糧食,都還沒顧得上蒸饅頭呢。
田地裏的事,柳全自會上心留神,路家的羊就此歸了柳奕照管。
等到夜裏,柳家人都到得空間裏,幫渠郎準備包裹,順便開小會。
“照我想來吧,還是做成饃豆,管飽又經吃。”芳娘叫柳奕看火,柳全親自上陣,架起了大鍋炒幹糧。
“做都不說甚,咱也不嫌麻煩,就是帶著不方便。”柳全一邊大鏟子翻著鍋,一邊道,“半大小子,帶多少才能夠吃?”
也對,照渠郎的飯量,十五六歲一個後生兒郎,在她們家一頓三大碗都是客氣的吃法……
“先比著一麻袋背了去吧。”柳全想了想,“過個十天半月的,半途裏俺再抽空去看看,方便就再送一趟東西也成。”
炒幹的粟穀和豆子,其實湊一麻袋也沒覺得有多少份量,弄點水就可以泡著吃一頓——在柳奕眼裏,恁就跟減肥的代餐粉似的,隻能湊合著墊一墊。
而阿娘說的饃豆,是現代常見的一種幹饅頭切丁的小點心,現在既有“蒸餅”了,她們再加工一下,原也說得通。
柳奕卻覺著更像鍋巴一類的零嘴,也不怎地經造。
“就這樣吧,咱們也量力而行。”柳全最後才歎一口氣道,“把我的舊衣裳再預備一身給恁孩子帶上。”若做新的,他肯定也不會要。
攤上了徭役,柳家全體都是拒絕的。
打白工、飯都吃不飽、當牛做馬、過得比牲口不如……不去,不去!
恁就出糧食抵吧,要多少給多少,隻要有人開個頭,他家就好跟在後頭隨大流了。
拉徭役的時間定在六月頭,初七之前就得去亭驛報到。
柳家趕緊準備好了要交官的糧食,先一步暫存在地窖裏。
芳娘翻過自己記賬的小本本,他家去年冬季抵繳的糧食是十四石三鬥。
今年,總不至於比這還高吧?
去年他們這一裏拉徭役的民伕,被分去修補縣城外圍的城牆。
不知道大靖朝是不是每座縣城都有城牆,反正他們這什羅縣城有,牆高一丈餘,規模不算大,卻時不常就要修補修補——估計恁質量也不怎麽堅固。
白芸裏的漢子們多為下苦力的,就是去挖土和泥、築版打夯什麽的。
隻有土牆堆好了才能朝外頭砌牆磚,這活計也輪不上他們。
牆磚的砌法另有講究,得有點經驗的磚瓦匠操作。
後聽劉木匠說,他們那些稍微有點手藝的人,又給臨時抽派去修葺縣城的哪處衙門,兼修繕了一院官邸。
那院子修得……都是一水的青磚白粉牆,平整的灰瓦屋頂。
尤其修建到後期,監工的大人比較滿意,給工匠滿的夥食都開得好了些。
今年,無論是修河道還是挖水渠,想都不用想,定然一樣是出苦力挖土方。
他們幹活的時候,還有官家的人監工,一定時間內幹不完多少的工作量,非打即罵。
討不到半分好處不說,連偷懶都沒機會。
芳娘三不五時就要問問,今年的標準到底是多少。
“曲翁沒說,這麽久也沒消息,總不會比年前少多少。”柳全坐在藤編的小馬紮上拾掇他的手刨。
前兩日,聽聞渠郎也派了徭役,柳全還猶豫著要不要幫忙出點糧食……
這個時節能拿出十數石來的,應該多是存糧。
柳全擔心,今年肯捐抵徭役的人家恐怕不會有多少。
存糧不多的人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來……出個把月苦力,官家還能包兩頓湯水,家庭困難的男人們,情願冒著風險出徭役,也要給家人多留下些糧食。
到今年秋收還有好幾個月,在秋糧收回倉之前,誰也不敢鬆一口氣。
柳全準備先去問問渠郎的意思……希望這“指標”能快些兒定下來吧。
又等了兩日,曲翁才通知,有報名不去的人家可以上他家繳糧食了,一戶十五石,一升都不能少。
還真個是年年都在漲啊……
柳奕很想翻個白眼。
他們可以決定自家人不去,卻不能替路渠郎做決定。
過幾日,渠郎就要和村裏的其他人家一起出門服役去了,還笑著說,他準備和蒯家的辛郞搭伴住在一起。
家裏的幾隻羊,就暫時托付給柳家人了,正好柳全不去,他也很放心。
柳奕多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渠郎背的外債不少,柳家這邊雖不缺借給他的那點糧食,柳全也告訴過他不用著急,但其他人家的債務總得他自己還。
幫急不幫窮,關係再好,他們也到底是兩家人。
路家阿渠是比較典型的山村窮人家的兒郎,還很有點擔當。
聽了路渠的打算,柳全也沒勸阻,隻叫他且放心去,田地等一應大小事情,他家自會替他看顧。
……骨氣,骨氣,窮得叮當響時,人便隻好靠著窮骨頭裏的幾分硬氣活著了。
柳家人很理解,也願意維護他的這份堅持。
今年夏季的徭役抽派得突然,家家都還有好些田地裏的活計需得要料理,人丁不多的,就隻能指望留守的婦人和老小。
婁家去了婁翁和一個婁二,椿家也去了一個椿升,蒯家父子二人都去了,還有謝家兩兄弟與何家的阿餅。
對於柳家連年都不出徭役這件事,謝家的六嬸頗有些話想說。
婁家今年有個孕婦,再過得兩個月就要生產;椿家,到年底還得置辦椿二的婚事……
家裏留下個男人,可以經管諸事,也算有個主心骨——這都算有情可原,那他們家柳大也不去,又為何故?
在柳氏麵前不陰不陽地轉著彎說了些酸話,刺探過兩回,芳娘隻打著哈哈不接招,謝嬸便到底也沒好意思再刨根問底細打聽。
“今看來,還是恁家最會盤算,日子過得招人眼羨。”
芳娘笑而不語,東拉西扯都懶得,撣撣衣裙便對謝嬸告辭道,“俺還回家快些預備行囊。”
這是柳全囑托的任務,他和渠郎下地去了,小孩兒第一趟出遠門,總有些事情需得交代。
有了前一朝柳全去修糧倉的經驗,芳娘準備多做些炒米炒麵當幹糧——說不得,今天晚上還要拉了毛驢進一趟空間,現磨些新麥。
今年新打下的糧食,都還沒顧得上蒸饅頭呢。
田地裏的事,柳全自會上心留神,路家的羊就此歸了柳奕照管。
等到夜裏,柳家人都到得空間裏,幫渠郎準備包裹,順便開小會。
“照我想來吧,還是做成饃豆,管飽又經吃。”芳娘叫柳奕看火,柳全親自上陣,架起了大鍋炒幹糧。
“做都不說甚,咱也不嫌麻煩,就是帶著不方便。”柳全一邊大鏟子翻著鍋,一邊道,“半大小子,帶多少才能夠吃?”
也對,照渠郎的飯量,十五六歲一個後生兒郎,在她們家一頓三大碗都是客氣的吃法……
“先比著一麻袋背了去吧。”柳全想了想,“過個十天半月的,半途裏俺再抽空去看看,方便就再送一趟東西也成。”
炒幹的粟穀和豆子,其實湊一麻袋也沒覺得有多少份量,弄點水就可以泡著吃一頓——在柳奕眼裏,恁就跟減肥的代餐粉似的,隻能湊合著墊一墊。
而阿娘說的饃豆,是現代常見的一種幹饅頭切丁的小點心,現在既有“蒸餅”了,她們再加工一下,原也說得通。
柳奕卻覺著更像鍋巴一類的零嘴,也不怎地經造。
“就這樣吧,咱們也量力而行。”柳全最後才歎一口氣道,“把我的舊衣裳再預備一身給恁孩子帶上。”若做新的,他肯定也不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