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有關人的問題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作者:楊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關人的問題,我不妨從最親切最貼身的“我”問起,就發現一連串平時沒想到的問題。
“我”,當然不指我個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詞。如問“我”是誰?答“我”是人——人世間每個具體的人。每個具體的人,統稱人。這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具體各別的人,數說不盡,我們隻用一個抽象的“人”字,代表一切具體的人。我經常受到批判 :“隻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人,單用一個‘人’字,是抹殺了人的階級性。”抽象的代名詞,當然不是具體的人,但每個自稱“我”的人,都是具體的人,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一個個具體的人,都自稱”我”,所以可以說 :“我”是人一一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
(一)人有靈魂
我首先要說。人有靈魂。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但身體有沒有生命卻顯而易見。死屍和活人的區別看得出,摸得著 。所以每個活著的人,有肉體,也具有生命 。上文已經說過,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蟲蟻的生命,也不是禽獸的生命,我們稱一條人命或一個靈魂;名稱不同而所指同是人的生命 。下文我避免用“一條人命”而采用“一個靈魂”,因為在我國文字裏,“命”字有兩重意義。生命(life)稱命 ;命運(fate )也稱命,例如”薄命”、”貧賤命”、”命大”、”生死有命”等。同一個字而所指不同。在思維的過程中窯易引起混亂。導致錯誤。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 ;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
實。
(二)人有個性
人的體質不間,性情各別 。古希臘醫學家認為人的性情取決於這人身體裏某種液體的過剩。人的個性分四種類型=多血的性情活潑,多痰的性情滯綴,多黃膽汁的易怒,多黑膽汁的憂鬱。歐洲人一直沿用這種分類。我們所謂”個性”,也稱”性子”,也稱”脾氣”。活潑的我們稱外向,滯緩的我們稱慢性子,易怒的稱急性子或脾氣躁,憂鬱的稱內向。不過這種分類,隻是粗粗地歸納,沒多大意義,因為每一種類型包含許多不同的性情呢。急性子有豪爽的,敏捷的,冒失的,也有粗暴的。慢性子有沉靜的,穩重的,死板的,也有傻呆的。反正性情脾氣各人各樣,而且各種類型的區別。也不能-刀切。有人內向,同時又是慢性子或急性子 。我隻求說明 :體質不同,性情各別。老話:一棵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菌。按腦科專家的定論,各人的腦子,各不相同。常言道 :一個人,一個性 ;十個人,十個性。即使是同胞雙生,麵貌很相似,性情卻迥不相同。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 。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 ;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嬰兒初生,啼聲裏就帶出他的個性。急性子哭聲躁急,慢性子哭聲悠緩 。從生到死,個性不變。老話:“從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七卡二變,本性難變”。塞萬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訶德》裏多次說。老話成語,是人類數千年智慧的結晶。韓非子說:“古無虛諺。”《管錐編》下, 716頁。三聯書店 2001年版。他們的話確是不錯的。
我曾當過三年小學教員,專教初小一、二年級。我的學生都是窮人家孩子,很野。也很難管。我發現小學生像《太平廣記》、《夷豎誌》等神怪小說裏的精怪,叫出他的名字,他就降伏了。如稱”小朋友”。他覺得與他無關。所以我有必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全班約四十人。我在排座位時自己畫個座位圖,記上各人的姓名 。上第一堂課,記住第一批姓名。上第二堂課,記住第二批姓名 。上第三堂課,全班的姓名都記熟。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裏。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裏,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渾沌的。
我班上秩序最好。如有新來的教師管不了最低班。主任就央我換教低班,不照例隨級上升。所以我記住姓名的學生很多很多。三年共六個學期,我教過三、四班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
(三)人有本性
1 本性的意義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 。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隻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 。
2.什麽是人的本性
(1) “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嗎。用“色”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 。因為禽獸稱“發情”(性欲發動)。不稱“好色”。每個人都有肉體 。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
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而且沒個饜足。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寡人好色”哩 。禽獸掠食隻求饜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 。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 。孔子不是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 ( 《鄉黨第十 》)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2)靈性良心。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欲、性欲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集、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說 :“人有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有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注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 。”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 。( 《孟子 ·盡心》)注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裏講得具體。孟子說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 。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接下來,孟子引《詩經 ·大雅 ·桑民 》之篇:“天生桑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鱔德。”孔子稱讚這首詩“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民之秉彝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兒)。”《孟子》下文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稱為“良心”。並著重指出,人性中原本有“良心”,如果不保住“良心”,而隨它消失,“放其良心者,……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孔子日:操則存,舍則亡 …”,注 :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從孔子、孟子的理論裏,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不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獸,還有良心 。良心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 。人性中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隨它消失,就和禽獸一樣了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這裏暫且不談。留待下文。)
西方人把”良知良能“性”本能”或“本性”或“天性”,而畸良心亦稱“道德心”。就是說。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標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標準為人行事。假如該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譴責,內疚負愧 。(參見西方辭典土instinct和 conscience條)我嫌這一堆解釋太囉嗦,試圖用一個融合中外而明白易曉的詞兒。概括以上一大堆解釋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人的良知良能與禽獸不同,而超越禽獸,我就稱為“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產良心”是鼓動並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並存的,結合“知”與“行”兩者。
下文我就使用“靈性良心”來代表人的良知良能了,並且也不用引號了 。這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凡是人,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性良心。貧賤的人。道德品質絕不輸富貴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輸聰明人,他們同樣識得是非。懂得好歹。我認識好幾個一介不取於人而對錢財十分淡漠的人,他們都是極貧極賤,毫無學識的人。昧了良心,為名為利而為非作歹的,聰明人倒比愚人多。務農的人往往比經商的老實。據農村的人說,山裏人最渾樸善良。鄉裏人和山裏人,並未受到特殊的教育,隻是本性未受汙損。他們認為人愈奸,心愈黑,愈得意發財。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但不分貧賤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性良心是肯定的 。我不妨從親身經曆中,拈出一兩個實例。
我家曾收留過弱智低能的一另一女,都和我家門房同鄉,都沒有名字。我媽媽為男的取名阿福。我們姊妹為女的取名阿靈。阿福大約十四五歲,模樣隻像八九歲的兒童 。他得了好的東西都要留給他娘,我媽媽
總說阿福有良心 。門房有一整套小型木匠用具。阿福並沒人數,卻會找些木缸,鋸呀、刨呀,把木板製成各式匣子。比猴子靈得多。後來他攢了錢被人騙走,離了我家,後悔不及,得了神經病,正也證明他是有靈性良心的。阿靈比阿福笨得多,數數隻能數到二。她睡覺壓死了自己的頭胎兒子,氣得她的公婆、丈夫見了她就毒打。她自己覺得挨打是活該,毫無怨尤 。家務事她啥也不會。我家女傭們一件件教她,她乖乖地學,漸漸能從二數到五、六、七,家務事也學會不少。一兩年後,她丈夫來接她回去,她歡天喜地,跟著回家了 。如果是畜類,看見毒打它的人,不會歡天喜地 。她是有靈性良心的。阿福、阿靈都是下愚中的下愚。但畢竟是人,不是畜類 。這兩個實例,隻說明下愚的下愚,也有人性。阿靈比阿桶笨,已接近畜類,比聰明的貓狗還不如,但他們畢竟是人。有很多聰明的父每,會生下全無智力的癡呆兒女;~~聰明的姊妹兄弟間,會夾雜一個癡呆 。這是父母最揪心的事 。我認識好幾個有掬呆子女的媽媽 。社會上有專收養癡呆的機構。有一個生了癡呆兒子的媽媽告訴我:”送他到那裏去,他也依依不舍地挨著我,不願離開媽媽 。可是他會把自己的大便送進嘴裏吃,我實在看不過。隻好硬硬心把他送走 j”另一個生了癡呆兒子的媽媽,不忍把癡呆兒子送入專管癡呆的地方,隻把他寄養在鄉間親戚家,也有留在家裏的。這種孩子一般隻能活到八歲或十一歲左右,使夭折了。父母看他們活著也傷心,死也傷心,因為畢竟是自己生的兒女啊。但他們雖具人形,卻是沒有長成的人,相當於未成品,不能指望他們有靈性了。其中也有長大成人的,我曾見過兩人,但不是朝夕相處,不熟悉 。看來他們和阿福、阿靈相似,都善良,和家人親善,對外人也無惡意,也有或多或少的智力。在人與畜類的分界線上。得容許有些許混淆不分處吧?
我們也常說貓狗等畜類有靈性、有良心。但畜類的靈性,總和它本性相屬,也受它本性的限製。我見過一隻特靈的狗,是我上大學時期一位教師的伴侶。它隻要聽到主人一聲口哨,立即奔向主人。一次這位教師和同事十來個人一起出差,剛離開蘇州,就得急病死了。這隻狗當夜長嚎,淒厲如哭。大家說這是狗哭呀,會死人的。當時這位教師去世的消息還沒傳到呢 。狗連夜哭,滴水不人口,沒幾天就餓死了。大家詫異說 “這狗是不是知道主人死了呢?這狗真忠心呀!但忠於主人是狗的本性,俗稱“犬馬之忠”。犬馬救主的傳說不少,某地還有一座“義犬家”呢,筆記小說上都有記載。但是為狗立家的是人,不是狗;稱揚“犬馬之忠”的也是人,不是狗。狗嗅覺靈敏遠勝於人,能做人類所不能的事,但狗隻是人所蒙養、人所使用的牲畜。
我們會詫異某人毫無良心。說:“這家夥的良心給狼吃了!”小時候,媽媽會責罵我們孩子沒靈性!青肚皮猢猻,。。這都說明,有靈性有良心是人所特有而且普遍共有的本性 。凡是人,除了未成人的癡呆。雖屬下愚,也都有這點本性 。
3 每個人具有雙重本性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看到這兩種不相容的本性。
初生的嬰兒隻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換上幹淨的尿布,就很滿足地躺在床鋪上,啃著自己的拳頭或腳趾,自說自講。或和旁邊的親人有說有講,盡管說的話誰也不懂。嬰兒純是一團和愛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裏會笑,法國人稱“天使的微笑”,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元法形容的寧靜甜美 。以後嬰兒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 。不過嬰兒的笑總是可愛又令人快樂的 。嬰兒漸漸長大。能聽懂大人的讚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欣 s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一歲左右,都懂事了,不會說也會嗯嗯地比著指著示意。會說話了,會叫爸爸媽媽等親人了,這時什麽都懂,什麽都學。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靈性良心。他知好歹,識是非,要好。他們還沒有代表個人意識的“自我”(self)!小娃娃都不會自稱“我” 。大人怎麽稱呼他,如“寶寶”、“娃娃”、“毛毛”、“臭臭”之類,他們知道指的就是他們,就自稱“寶寶”、“娃娃”、“毛毛”、“臭臭”還要加上一個“乖”;盡管“乖”字還不會說,咬著舌子也要自稱“乖” 。我認識親友家不知多少“乖寶寶”或“乖毛毛”等娃娃呢 。有人說。要好不是天性,是媽媽教的。小娃娃怎麽教呀?無非說 :孩子要乖啊,要聽話哦 。他們覺得這就是好。小娃娃都要求好,長大了才懂得強,長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天真未鑿的嬰兒。是所謂“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嬰兒都是善良的 。有凶惡的嬰兒嗎 ?隻有愛哭愛鬧而惹人煩心的娃娃 。那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嬰兒沒有凶惡的 。但嬰兒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會消失 。
小孩子漸漸成長,漸漸不乖,隨著身體的發育,個性也增強,食欲也增強。孩子到了能吃糕餅的時期,就嘴饞,愛吃的東西吃個沒完。個性和善的,還肯聽大人的勸阻,倔強的,會哭哭鬧鬧爭食。父母出於愛憐,往往縱容。孩子吃傷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藥 。生病吃藥都是苦惱的,聰明孩子或乖孩子會記住,就肯聽話克製自己。食欲強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東西藏起來 。一般孩子,越大越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隻要自己吃。不讓別人吃 。但兩歲三歲,還是孩子最可愛的時期,四歲五歲就開始討厭了 。我們家鄉有幾句老話產三克氣〈可愛)。四有趣,五討厭,六滯氣(可厭) 。 七歲八歲饒兩年——或七歲八歲,貓也討厭,狗也討厭。”說的是虛歲 。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老話,因為這是普遍的情況,孩子越大越討厭 。為什麽呢?
孩子的身體漸漸發育,雖然遠未成熟,已能獨立行動,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冒出來了。孩子開始不乖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應該乖 ;人家說他不乖,還覺得沒趣或心虛。可是剛冒出頭的“我”,自我感覺良好,一心隻想突出自己。“人來瘋”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嗎 ?
孩子好爭強。愛賣弄,會吹牛,會撒謊 。孩子貪吃爭食,還會搶,還會偷,還會打罵吵架,欺負弱小。
孩子五六歲,早熟的,性欲也在覺醒。欲念愈多,身體的獸性愈強 。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怒。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 。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噢、癡 。這種種罪惡,都植根於人的血肉之軀 。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自高自大,爭強好勝,就導致驕傲。要這要那,不論吃的、穿的、用的都耍,就是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謂“六欲”,指容色、體態的嬌美,巧言嬌笑的姿媚,以及皮膚細膩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 。傳說小和尚隨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見了女人,問這是什麽東西 。老和尚說,這是老虎,要吃人的。但小和尚上山後,別的不想,隻想老虎。“沙彌思老虎”就是現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發惱怒或憤恨嗎?貪吃不用說,哪個健康的孩子不貪吃呢?嫉妒也是常惰,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每一種罪惡都引發另一種或多種罪惡。譬如我驕傲,就容不得別人比我強 ;我勝不過他,就嫉妒他。嫉妒人,妒火中燒,自己也不好受。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災樂禍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擇手段了 。這樣一連串地由一個惡念會產生種種惡念 。例如貪吃貪懶,就飽暖思淫 。這時期的孩子,可說“眾惡皆備於我矣”。
這裏就要談談苟子“性惡論”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偽也 。據苟子《性惡》:”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第一句說明“性”不是學來的,而是天生的。這話正可解輯嬰兒有靈性良心是嬰兒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說明人能學。也能學好 :這就是偽。“偽”指人為,不是虛偽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 。這確也是實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後,身體裏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 。他說人性本惡,是忽略了人的嬰兒階段。忽略了最初的嬰兒階段,就否定了人的本性。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為者謂之性”(這就是說。性是天生的) 。“本性難移”是我們已經肯定的 。如果本性惡,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發展後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讀到一則真實的記事 。某英國人馴養了一頭小老虎。老虎養大了,仍像貓狗似的跟在身邊,和他很親昵。一次,他睡熟了。老虎在旁舔他的子,表示親愛 。舔著舔著,舔出血來了。老虎舔到血腥。本性發作,把他的手咬來吃了 。“本性難移”是不錯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說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荀子性惡之說是不全麵的。有缺點的 。但他說“善者偽也”,還得承認,人性本善,才學得好;否則萄子也難於自圓其說了。
一般五、六歲的孩子都上幼兒班了 。在家有家長管教,在學校由老師管教,同學闖也互相競賽、互相督促、勉勵。在家嬌慣的孩子,在學校就爭取做好學生了。孩子到了九歲、十歲,漸漸會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會管自己。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藥、怕打針。可是他們很有靈性,也懂道理。如果給他們講明得吃藥、得打針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藥,也能忍痛,盡管喻著眼淚,撇著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勵下,說“不苦”、“不痛”或“不怕”。有的小孩盡管事先和他講明道理,事到臨頭,就哭鬧著不肯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臂打針,捏著鼻子激藥。因為個性不同,而孩子的克製功夫也強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裏的管教,接受學校裏師長同學的熏陶,再加自己有靈性良心,能管製自己,以前在縱容下養成的種種劣根性,會有所改善 。如果頑劣不受管教,或親人一味縱容,這孩子會變成壞孩子。壞孩子多半是十六、七歲的未成年人。他們先是逃學,結交壞朋友,結成一夥,毆鬥闖禍,無所不為,成了不受管教的胡孩子。這就是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管不教,縱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菌子成了壞人 。如果他慷然覺悟,仍然可以成為好人;而迷途知返,會比一般唯唯諾諾的人更好。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西方人也說浪子回家,該宰了肥牛款待。這是人的靈性良心。戰勝了一己的私欲。
人,一方麵有靈性良心,一方麵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鬥爭。有鬥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製服對方,又形成統一。鬥爭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統一之後的“我”,又成了什麽麵貌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的。怎麽鬥,怎麽統一,都值得另立專題,仔細探討。
“我”,當然不指我個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詞。如問“我”是誰?答“我”是人——人世間每個具體的人。每個具體的人,統稱人。這是一個抽象的代名詞。具體各別的人,數說不盡,我們隻用一個抽象的“人”字,代表一切具體的人。我經常受到批判 :“隻有具體的人,沒有抽象的人,單用一個‘人’字,是抹殺了人的階級性。”抽象的代名詞,當然不是具體的人,但每個自稱“我”的人,都是具體的人,不同階級,不同職業,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一個個具體的人,都自稱”我”,所以可以說 :“我”是人一一人世間每一個具體的人。
(一)人有靈魂
我首先要說。人有靈魂。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但身體有沒有生命卻顯而易見。死屍和活人的區別看得出,摸得著 。所以每個活著的人,有肉體,也具有生命 。上文已經說過,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蟲蟻的生命,也不是禽獸的生命,我們稱一條人命或一個靈魂;名稱不同而所指同是人的生命 。下文我避免用“一條人命”而采用“一個靈魂”,因為在我國文字裏,“命”字有兩重意義。生命(life)稱命 ;命運(fate )也稱命,例如”薄命”、”貧賤命”、”命大”、”生死有命”等。同一個字而所指不同。在思維的過程中窯易引起混亂。導致錯誤。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 ;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
實。
(二)人有個性
人的體質不間,性情各別 。古希臘醫學家認為人的性情取決於這人身體裏某種液體的過剩。人的個性分四種類型=多血的性情活潑,多痰的性情滯綴,多黃膽汁的易怒,多黑膽汁的憂鬱。歐洲人一直沿用這種分類。我們所謂”個性”,也稱”性子”,也稱”脾氣”。活潑的我們稱外向,滯緩的我們稱慢性子,易怒的稱急性子或脾氣躁,憂鬱的稱內向。不過這種分類,隻是粗粗地歸納,沒多大意義,因為每一種類型包含許多不同的性情呢。急性子有豪爽的,敏捷的,冒失的,也有粗暴的。慢性子有沉靜的,穩重的,死板的,也有傻呆的。反正性情脾氣各人各樣,而且各種類型的區別。也不能-刀切。有人內向,同時又是慢性子或急性子 。我隻求說明 :體質不同,性情各別。老話:一棵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菌。按腦科專家的定論,各人的腦子,各不相同。常言道 :一個人,一個性 ;十個人,十個性。即使是同胞雙生,麵貌很相似,性情卻迥不相同。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 。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 ;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嬰兒初生,啼聲裏就帶出他的個性。急性子哭聲躁急,慢性子哭聲悠緩 。從生到死,個性不變。老話:“從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七卡二變,本性難變”。塞萬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訶德》裏多次說。老話成語,是人類數千年智慧的結晶。韓非子說:“古無虛諺。”《管錐編》下, 716頁。三聯書店 2001年版。他們的話確是不錯的。
我曾當過三年小學教員,專教初小一、二年級。我的學生都是窮人家孩子,很野。也很難管。我發現小學生像《太平廣記》、《夷豎誌》等神怪小說裏的精怪,叫出他的名字,他就降伏了。如稱”小朋友”。他覺得與他無關。所以我有必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全班約四十人。我在排座位時自己畫個座位圖,記上各人的姓名 。上第一堂課,記住第一批姓名。上第二堂課,記住第二批姓名 。上第三堂課,全班的姓名都記熟。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裏。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裏,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渾沌的。
我班上秩序最好。如有新來的教師管不了最低班。主任就央我換教低班,不照例隨級上升。所以我記住姓名的學生很多很多。三年共六個學期,我教過三、四班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每個人天生有個性,個性一輩子不變,這是可以證實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勝數。但所有的人指紋不同,筆跡不同,也是個性不同的旁證 。
(三)人有本性
1 本性的意義
人有本性,指全人類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類所特有的 。貓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該有人性 。人性是全人類所共有,同時也是全人類所特有的。不分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隻要是人而不是禽獸,普遍都有同樣的人性 。
2.什麽是人的本性
(1) “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嗎。用“色”字就顯然指人而不指禽獸 。因為禽獸稱“發情”(性欲發動)。不稱“好色”。每個人都有肉體 。有肉體就和其他動物同樣有獸性。不過人的獸性和其他動物不一樣。
禽獸發情有季節,發情是為了繁育後代。人類好色是不分季節的。而且沒個饜足。有三宮六院的帝王還自稱”寡人好色”哩 。禽獸掠食隻求饜足,掠食是為了保全生命 。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 。孔子不是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 ( 《鄉黨第十 》)食與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和後代的生存,還都圖享受呢。
(2)靈性良心。禽獸的天性不僅有食欲、性欲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連蟲蟻也有,例如螞蟻做集、蜂釀蜜、鵲營巢、犬守門,且忠於主人。人當然也有良知良能。不輸禽獸蟲蟻,而超越禽獸蟲蟻 。
我國孔孟之道,主張人性本善。孟子說 :“人有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有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注解說“良者,本然之善也 。”就是說,不由人為,天生就是好的 。( 《孟子 ·盡心》)注解的解釋,不如《孟子·告子》一章裏講得具體。孟子說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個人都有的 。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義、禮、智等美德。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來就有的。接下來,孟子引《詩經 ·大雅 ·桑民 》之篇:“天生桑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鱔德。”孔子稱讚這首詩“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民之秉彝也(就是說,這種美德是人性本來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說,所以愛這種美德兒)。”《孟子》下文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稱為“良心”。並著重指出,人性中原本有“良心”,如果不保住“良心”,而隨它消失,“放其良心者,……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孔子日:操則存,舍則亡 …”,注 :操之則在此,舍之則失去。
從孔子、孟子的理論裏,我們可以看到,人類不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獸,還有良心 。良心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 。人性中天生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心,稱良心。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隨它消失,就和禽獸一樣了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這裏暫且不談。留待下文。)
西方人把”良知良能“性”本能”或“本性”或“天性”,而畸良心亦稱“道德心”。就是說。每個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惡等道德價值或標準,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善。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標準為人行事。假如該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就受到良心的譴責,內疚負愧 。(參見西方辭典土instinct和 conscience條)我嫌這一堆解釋太囉嗦,試圖用一個融合中外而明白易曉的詞兒。概括以上一大堆解釋 。禽獸都有良知良能。人的良知良能與禽獸不同,而超越禽獸,我就稱為“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產良心”是鼓動並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並存的,結合“知”與“行”兩者。
下文我就使用“靈性良心”來代表人的良知良能了,並且也不用引號了 。這是人所共有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凡是人,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性良心。貧賤的人。道德品質絕不輸富貴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輸聰明人,他們同樣識得是非。懂得好歹。我認識好幾個一介不取於人而對錢財十分淡漠的人,他們都是極貧極賤,毫無學識的人。昧了良心,為名為利而為非作歹的,聰明人倒比愚人多。務農的人往往比經商的老實。據農村的人說,山裏人最渾樸善良。鄉裏人和山裏人,並未受到特殊的教育,隻是本性未受汙損。他們認為人愈奸,心愈黑,愈得意發財。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但不分貧賤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性良心是肯定的 。我不妨從親身經曆中,拈出一兩個實例。
我家曾收留過弱智低能的一另一女,都和我家門房同鄉,都沒有名字。我媽媽為男的取名阿福。我們姊妹為女的取名阿靈。阿福大約十四五歲,模樣隻像八九歲的兒童 。他得了好的東西都要留給他娘,我媽媽
總說阿福有良心 。門房有一整套小型木匠用具。阿福並沒人數,卻會找些木缸,鋸呀、刨呀,把木板製成各式匣子。比猴子靈得多。後來他攢了錢被人騙走,離了我家,後悔不及,得了神經病,正也證明他是有靈性良心的。阿靈比阿福笨得多,數數隻能數到二。她睡覺壓死了自己的頭胎兒子,氣得她的公婆、丈夫見了她就毒打。她自己覺得挨打是活該,毫無怨尤 。家務事她啥也不會。我家女傭們一件件教她,她乖乖地學,漸漸能從二數到五、六、七,家務事也學會不少。一兩年後,她丈夫來接她回去,她歡天喜地,跟著回家了 。如果是畜類,看見毒打它的人,不會歡天喜地 。她是有靈性良心的。阿福、阿靈都是下愚中的下愚。但畢竟是人,不是畜類 。這兩個實例,隻說明下愚的下愚,也有人性。阿靈比阿桶笨,已接近畜類,比聰明的貓狗還不如,但他們畢竟是人。有很多聰明的父每,會生下全無智力的癡呆兒女;~~聰明的姊妹兄弟間,會夾雜一個癡呆 。這是父母最揪心的事 。我認識好幾個有掬呆子女的媽媽 。社會上有專收養癡呆的機構。有一個生了癡呆兒子的媽媽告訴我:”送他到那裏去,他也依依不舍地挨著我,不願離開媽媽 。可是他會把自己的大便送進嘴裏吃,我實在看不過。隻好硬硬心把他送走 j”另一個生了癡呆兒子的媽媽,不忍把癡呆兒子送入專管癡呆的地方,隻把他寄養在鄉間親戚家,也有留在家裏的。這種孩子一般隻能活到八歲或十一歲左右,使夭折了。父母看他們活著也傷心,死也傷心,因為畢竟是自己生的兒女啊。但他們雖具人形,卻是沒有長成的人,相當於未成品,不能指望他們有靈性了。其中也有長大成人的,我曾見過兩人,但不是朝夕相處,不熟悉 。看來他們和阿福、阿靈相似,都善良,和家人親善,對外人也無惡意,也有或多或少的智力。在人與畜類的分界線上。得容許有些許混淆不分處吧?
我們也常說貓狗等畜類有靈性、有良心。但畜類的靈性,總和它本性相屬,也受它本性的限製。我見過一隻特靈的狗,是我上大學時期一位教師的伴侶。它隻要聽到主人一聲口哨,立即奔向主人。一次這位教師和同事十來個人一起出差,剛離開蘇州,就得急病死了。這隻狗當夜長嚎,淒厲如哭。大家說這是狗哭呀,會死人的。當時這位教師去世的消息還沒傳到呢 。狗連夜哭,滴水不人口,沒幾天就餓死了。大家詫異說 “這狗是不是知道主人死了呢?這狗真忠心呀!但忠於主人是狗的本性,俗稱“犬馬之忠”。犬馬救主的傳說不少,某地還有一座“義犬家”呢,筆記小說上都有記載。但是為狗立家的是人,不是狗;稱揚“犬馬之忠”的也是人,不是狗。狗嗅覺靈敏遠勝於人,能做人類所不能的事,但狗隻是人所蒙養、人所使用的牲畜。
我們會詫異某人毫無良心。說:“這家夥的良心給狼吃了!”小時候,媽媽會責罵我們孩子沒靈性!青肚皮猢猻,。。這都說明,有靈性有良心是人所特有而且普遍共有的本性 。凡是人,除了未成人的癡呆。雖屬下愚,也都有這點本性 。
3 每個人具有雙重本性
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看到這兩種不相容的本性。
初生的嬰兒隻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換上幹淨的尿布,就很滿足地躺在床鋪上,啃著自己的拳頭或腳趾,自說自講。或和旁邊的親人有說有講,盡管說的話誰也不懂。嬰兒純是一團和愛 。初生的嬰兒還不會笑,但夢裏會笑,法國人稱“天使的微笑”,做媽媽的多半見過,是元法形容的寧靜甜美 。以後嬰兒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 。不過嬰兒的笑總是可愛又令人快樂的 。嬰兒漸漸長大。能聽懂大人的讚許,也會劃手劃腳表示歡欣 s假如聽到大人責罵。也會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癟呀癟地表示委屈或無奈。一歲左右,都懂事了,不會說也會嗯嗯地比著指著示意。會說話了,會叫爸爸媽媽等親人了,這時什麽都懂,什麽都學。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靈性良心。他知好歹,識是非,要好。他們還沒有代表個人意識的“自我”(self)!小娃娃都不會自稱“我” 。大人怎麽稱呼他,如“寶寶”、“娃娃”、“毛毛”、“臭臭”之類,他們知道指的就是他們,就自稱“寶寶”、“娃娃”、“毛毛”、“臭臭”還要加上一個“乖”;盡管“乖”字還不會說,咬著舌子也要自稱“乖” 。我認識親友家不知多少“乖寶寶”或“乖毛毛”等娃娃呢 。有人說。要好不是天性,是媽媽教的。小娃娃怎麽教呀?無非說 :孩子要乖啊,要聽話哦 。他們覺得這就是好。小娃娃都要求好,長大了才懂得強,長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天真未鑿的嬰兒。是所謂“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嬰兒都是善良的 。有凶惡的嬰兒嗎 ?隻有愛哭愛鬧而惹人煩心的娃娃 。那是因為身體不舒服 。嬰兒沒有凶惡的 。但嬰兒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會消失 。
小孩子漸漸成長,漸漸不乖,隨著身體的發育,個性也增強,食欲也增強。孩子到了能吃糕餅的時期,就嘴饞,愛吃的東西吃個沒完。個性和善的,還肯聽大人的勸阻,倔強的,會哭哭鬧鬧爭食。父母出於愛憐,往往縱容。孩子吃傷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藥 。生病吃藥都是苦惱的,聰明孩子或乖孩子會記住,就肯聽話克製自己。食欲強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東西藏起來 。一般孩子,越大越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隻要自己吃。不讓別人吃 。但兩歲三歲,還是孩子最可愛的時期,四歲五歲就開始討厭了 。我們家鄉有幾句老話產三克氣〈可愛)。四有趣,五討厭,六滯氣(可厭) 。 七歲八歲饒兩年——或七歲八歲,貓也討厭,狗也討厭。”說的是虛歲 。每個地方,都有類似的老話,因為這是普遍的情況,孩子越大越討厭 。為什麽呢?
孩子的身體漸漸發育,雖然遠未成熟,已能獨立行動,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冒出來了。孩子開始不乖的時候,還覺得自己應該乖 ;人家說他不乖,還覺得沒趣或心虛。可是剛冒出頭的“我”,自我感覺良好,一心隻想突出自己。“人來瘋”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嗎 ?
孩子好爭強。愛賣弄,會吹牛,會撒謊 。孩子貪吃爭食,還會搶,還會偷,還會打罵吵架,欺負弱小。
孩子五六歲,早熟的,性欲也在覺醒。欲念愈多,身體的獸性愈強 。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怒。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 。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噢、癡 。這種種罪惡,都植根於人的血肉之軀 。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自高自大,爭強好勝,就導致驕傲。要這要那,不論吃的、穿的、用的都耍,就是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謂“六欲”,指容色、體態的嬌美,巧言嬌笑的姿媚,以及皮膚細膩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 。傳說小和尚隨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見了女人,問這是什麽東西 。老和尚說,這是老虎,要吃人的。但小和尚上山後,別的不想,隻想老虎。“沙彌思老虎”就是現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發惱怒或憤恨嗎?貪吃不用說,哪個健康的孩子不貪吃呢?嫉妒也是常惰,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每一種罪惡都引發另一種或多種罪惡。譬如我驕傲,就容不得別人比我強 ;我勝不過他,就嫉妒他。嫉妒人,妒火中燒,自己也不好受。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災樂禍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擇手段了 。這樣一連串地由一個惡念會產生種種惡念 。例如貪吃貪懶,就飽暖思淫 。這時期的孩子,可說“眾惡皆備於我矣”。
這裏就要談談苟子“性惡論”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善者偽也 。據苟子《性惡》:”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第一句說明“性”不是學來的,而是天生的。這話正可解輯嬰兒有靈性良心是嬰兒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說明人能學。也能學好 :這就是偽。“偽”指人為,不是虛偽 。苟子認為人性本惡,要努力學好,才成好人 。這確也是實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嬰兒失去赤子之心以後,身體裏的劣根性漸漸發展出來的 。他說人性本惡,是忽略了人的嬰兒階段。忽略了最初的嬰兒階段,就否定了人的本性。也否定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為者謂之性”(這就是說。性是天生的) 。“本性難移”是我們已經肯定的 。如果本性惡,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發展後變壞了,經過努力,還能改好。如本性是惡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讀到一則真實的記事 。某英國人馴養了一頭小老虎。老虎養大了,仍像貓狗似的跟在身邊,和他很親昵。一次,他睡熟了。老虎在旁舔他的子,表示親愛 。舔著舔著,舔出血來了。老虎舔到血腥。本性發作,把他的手咬來吃了 。“本性難移”是不錯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說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荀子性惡之說是不全麵的。有缺點的 。但他說“善者偽也”,還得承認,人性本善,才學得好;否則萄子也難於自圓其說了。
一般五、六歲的孩子都上幼兒班了 。在家有家長管教,在學校由老師管教,同學闖也互相競賽、互相督促、勉勵。在家嬌慣的孩子,在學校就爭取做好學生了。孩子到了九歲、十歲,漸漸會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會管自己。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藥、怕打針。可是他們很有靈性,也懂道理。如果給他們講明得吃藥、得打針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藥,也能忍痛,盡管喻著眼淚,撇著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勵下,說“不苦”、“不痛”或“不怕”。有的小孩盡管事先和他講明道理,事到臨頭,就哭鬧著不肯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臂打針,捏著鼻子激藥。因為個性不同,而孩子的克製功夫也強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裏的管教,接受學校裏師長同學的熏陶,再加自己有靈性良心,能管製自己,以前在縱容下養成的種種劣根性,會有所改善 。如果頑劣不受管教,或親人一味縱容,這孩子會變成壞孩子。壞孩子多半是十六、七歲的未成年人。他們先是逃學,結交壞朋友,結成一夥,毆鬥闖禍,無所不為,成了不受管教的胡孩子。這就是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不管不教,縱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菌子成了壞人 。如果他慷然覺悟,仍然可以成為好人;而迷途知返,會比一般唯唯諾諾的人更好。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西方人也說浪子回家,該宰了肥牛款待。這是人的靈性良心。戰勝了一己的私欲。
人,一方麵有靈性良心,一方麵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鬥爭。有鬥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製服對方,又形成統一。鬥爭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統一之後的“我”,又成了什麽麵貌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的。怎麽鬥,怎麽統一,都值得另立專題,仔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