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孫賁離開軍隊,就讓孫策成為這支袁術軍隊實際上的統帥,從袁術的後續任命和孫策的上表來看,孫策代替吳景是極有可能出自袁術的授命:
《吳錄》: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將軍;至被詔書,乃知詐擅。雖輒捐廢,猶用悚悸。
195年12月20日,孫策占據曲阿,而袁術以孫策為行殄寇將軍的呈表,在這個時候才送到孫策手上,到這裏才算看明白,原來是孫策的官職變動:
孫策渡江前為折衝校尉??孫策擊敗劉繇後為行殄寇將軍。
孫策因為擊敗劉繇而升官了,吳景、孫賁離開討伐軍隊後,孫策就以行殄寇將軍的身份指揮這支袁術軍隊。然後袁術很快讓吳景轉任廣陵太守,與劉備爭奪徐州,又以從弟袁胤代替周尚,成為丹陽太守。
前任丹陽太守周尚“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因此丹陽郡是負責孫策的後勤,而袁術以袁胤為丹陽太守,說明當時袁術仍在掌控孫策的後勤,不過吳景、孫賁回壽春後,孫策就“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把母親接到曲阿。
《三國誌-孫策傳》: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曆陽,策又徙母阜陵。
《三國誌-孫破虜吳夫人傳》: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
按照袁術的命令,孫策還要奪取老家吳郡,以及會稽郡。不過曆史走到這裏,出現了東吳政權創建的最重要一步,身為袁術將領的孫策麾下,即將出現“授兵”的軍改事件。
三,孫策通過授兵的方式,來改編和掌控袁術軍隊
孫策是袁術部下,先是袁術“遣其將孫策攻康”,而孫策平定江東,也是以袁術將領的身份,當時的普遍認知就是“術兵前進,會稽傾覆”,無論是先期的吳景、孫賁,還是後來的孫策,都隸屬於袁術,所以孫策的“授兵”行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三國誌-許靖傳》:迫於袁術方命圮族,扇動群逆,津塗四塞,雖縣心北風,欲行靡由。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為虜庭。
孫策率千餘人從壽春出發到曆陽,沿途都屬於九江郡,所以在曆陽已發展成五六千人,估計大多數是九江人。九江人蔣欽和周泰,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段投奔孫策。而孫策的“授兵”在史料中出現的最早時間,似乎是蔣欽在“及策東渡”被“授兵”。
《三國誌-蔣欽傳》:欽隨從給事。及策東渡,拜別部司馬,授兵。
其實從別部司馬能看出來,蔣欽是有自己部曲的,類似作者所寫的薛議,一開始因為有自己部曲,也是拜別部司馬。但是這個授兵就很有意思了。
之後孫策追隨吳景、孫賁擊敗劉繇,吳景、孫賁就返回壽春,而孫策卻成為這支軍隊實際上的統帥,獲得了獨自改編這支袁術軍隊的機會。同時,孫策還可以獨自收編劉繇、笮融等人的部曲,以“發恩布令”的免稅獎勵,從劉繇、笮融等人的部曲中招募軍隊,很快就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
軍隊的擴大,孫策就很快開始第二次“授兵”,這次是程普、呂範兩人得到“增兵”,都是兵2000騎50。而從兩次“授兵”對象的人員關係來看,蔣欽是孫策的別部司馬,程普出自其父孫堅部曲,呂範則在壽春就“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所以這3人都是孫策所親信之人。
《三國誌-呂範傳》: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劉繇餘眾,增範兵二千,騎五十匹。
《三國誌-程普傳》:轉下秣陵、湖熟、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騎五十匹。
196年,孫策繼續向會稽進軍,討伐太守王朗,並以吳郡都尉朱治,來討伐家鄉吳郡東段的吳郡太守許貢。當孫策經過吳郡時,會稽東部都尉-錢塘人全柔就率先歸附孫策,而之後一段時間裏,孫堅、孫策父子的屬吏韓當、周泰、董襲等人也相繼獲得“授兵”。孫策依靠自己親信之人,把原本屬於袁術的軍隊,化整為零進行消化,進而徹底掌控。
伴隨著孫策在江東的拓展,196年末的袁術勢力也達到鼎盛期,而袁術本人居然欲圖“僣號”,可惜逐漸完成軍隊改編,開始做大的孫策,在得到袁術的野心消息之時,也策劃脫離袁術,暗中寫信策反吳景、孫賁等人。
《三國誌-孫策傳》: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
《三國誌-孫賁傳》:值術僭號,署置百官,除賁九江太守。賁不就,棄妻孥還江南。
197年初,袁術“僣號”,孫策當即與袁術斷絕關係,派徐琨擊走丹陽太守袁胤,“絕江津”而自立,並以徐琨為丹陽太守,而全柔為丹陽都尉。孫賁沒有接受袁術的九江太守,而是“棄妻孥還江南”;而吳景放棄廣陵,擔任孫策的丹陽太守,隻有孫香借口路遠,而繼續留在袁術處,擔任征南將軍,死在壽春。
《江表傳》:初,袁術遣從弟胤為丹楊,策令琨討而代之。
《吳書》:香從堅征伐有功,拜郎中。後為袁術驅馳,加征南將軍,死於壽春。
孫香沒有來,未免美中不足,但孫策好歹是自立了,不過此時的孫策,僅是在揚州“平三郡”:吳郡、會稽、丹陽北部,孫策開始“更置長吏”,孫策自領會稽太守,以故孫堅司馬朱治為吳郡太守,以舅舅吳景取代徐琨為丹陽太守。
197年夏,朝廷派王誧冊封孫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同時“表景為揚武將軍,領郡如故”,算是承認孫策領會稽太守,以及吳景領丹陽太守,可是朝廷卻讓孫策與“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說明孫策的三個郡,朝廷隻認其二,陳瑀才是正牌吳郡太守,而朱治領吳郡太守,隻在孫策內部被承認。
而孫策認為“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所以想得到將軍號,就派人勸說王誧,王誧隻能承製假孫策為明漢將軍,可是這還不夠,“以騎都尉領郡為輕”的狀況,還是讓孫策遭遇其領導孫氏親緣的法理困境。
《江表傳》: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同時赴討。策自以統領兵馬,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欲得將軍號,乃使人諷誧,誧便承製假策明漢將軍。
《吳錄》:興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吳郡曲阿得袁術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將軍;至被詔書,乃知詐擅。雖輒捐廢,猶用悚悸。
195年12月20日,孫策占據曲阿,而袁術以孫策為行殄寇將軍的呈表,在這個時候才送到孫策手上,到這裏才算看明白,原來是孫策的官職變動:
孫策渡江前為折衝校尉??孫策擊敗劉繇後為行殄寇將軍。
孫策因為擊敗劉繇而升官了,吳景、孫賁離開討伐軍隊後,孫策就以行殄寇將軍的身份指揮這支袁術軍隊。然後袁術很快讓吳景轉任廣陵太守,與劉備爭奪徐州,又以從弟袁胤代替周尚,成為丹陽太守。
前任丹陽太守周尚“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因此丹陽郡是負責孫策的後勤,而袁術以袁胤為丹陽太守,說明當時袁術仍在掌控孫策的後勤,不過吳景、孫賁回壽春後,孫策就“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把母親接到曲阿。
《三國誌-孫策傳》:策母先自曲阿徙於曆陽,策又徙母阜陵。
《三國誌-孫破虜吳夫人傳》: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
按照袁術的命令,孫策還要奪取老家吳郡,以及會稽郡。不過曆史走到這裏,出現了東吳政權創建的最重要一步,身為袁術將領的孫策麾下,即將出現“授兵”的軍改事件。
三,孫策通過授兵的方式,來改編和掌控袁術軍隊
孫策是袁術部下,先是袁術“遣其將孫策攻康”,而孫策平定江東,也是以袁術將領的身份,當時的普遍認知就是“術兵前進,會稽傾覆”,無論是先期的吳景、孫賁,還是後來的孫策,都隸屬於袁術,所以孫策的“授兵”行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三國誌-許靖傳》:迫於袁術方命圮族,扇動群逆,津塗四塞,雖縣心北風,欲行靡由。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為虜庭。
孫策率千餘人從壽春出發到曆陽,沿途都屬於九江郡,所以在曆陽已發展成五六千人,估計大多數是九江人。九江人蔣欽和周泰,應該就是在這個時間段投奔孫策。而孫策的“授兵”在史料中出現的最早時間,似乎是蔣欽在“及策東渡”被“授兵”。
《三國誌-蔣欽傳》:欽隨從給事。及策東渡,拜別部司馬,授兵。
其實從別部司馬能看出來,蔣欽是有自己部曲的,類似作者所寫的薛議,一開始因為有自己部曲,也是拜別部司馬。但是這個授兵就很有意思了。
之後孫策追隨吳景、孫賁擊敗劉繇,吳景、孫賁就返回壽春,而孫策卻成為這支軍隊實際上的統帥,獲得了獨自改編這支袁術軍隊的機會。同時,孫策還可以獨自收編劉繇、笮融等人的部曲,以“發恩布令”的免稅獎勵,從劉繇、笮融等人的部曲中招募軍隊,很快就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
軍隊的擴大,孫策就很快開始第二次“授兵”,這次是程普、呂範兩人得到“增兵”,都是兵2000騎50。而從兩次“授兵”對象的人員關係來看,蔣欽是孫策的別部司馬,程普出自其父孫堅部曲,呂範則在壽春就“遂自委昵,將私客百人歸策”,所以這3人都是孫策所親信之人。
《三國誌-呂範傳》: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劉繇餘眾,增範兵二千,騎五十匹。
《三國誌-程普傳》:轉下秣陵、湖熟、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騎五十匹。
196年,孫策繼續向會稽進軍,討伐太守王朗,並以吳郡都尉朱治,來討伐家鄉吳郡東段的吳郡太守許貢。當孫策經過吳郡時,會稽東部都尉-錢塘人全柔就率先歸附孫策,而之後一段時間裏,孫堅、孫策父子的屬吏韓當、周泰、董襲等人也相繼獲得“授兵”。孫策依靠自己親信之人,把原本屬於袁術的軍隊,化整為零進行消化,進而徹底掌控。
伴隨著孫策在江東的拓展,196年末的袁術勢力也達到鼎盛期,而袁術本人居然欲圖“僣號”,可惜逐漸完成軍隊改編,開始做大的孫策,在得到袁術的野心消息之時,也策劃脫離袁術,暗中寫信策反吳景、孫賁等人。
《三國誌-孫策傳》: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
《三國誌-孫賁傳》:值術僭號,署置百官,除賁九江太守。賁不就,棄妻孥還江南。
197年初,袁術“僣號”,孫策當即與袁術斷絕關係,派徐琨擊走丹陽太守袁胤,“絕江津”而自立,並以徐琨為丹陽太守,而全柔為丹陽都尉。孫賁沒有接受袁術的九江太守,而是“棄妻孥還江南”;而吳景放棄廣陵,擔任孫策的丹陽太守,隻有孫香借口路遠,而繼續留在袁術處,擔任征南將軍,死在壽春。
《江表傳》:初,袁術遣從弟胤為丹楊,策令琨討而代之。
《吳書》:香從堅征伐有功,拜郎中。後為袁術驅馳,加征南將軍,死於壽春。
孫香沒有來,未免美中不足,但孫策好歹是自立了,不過此時的孫策,僅是在揚州“平三郡”:吳郡、會稽、丹陽北部,孫策開始“更置長吏”,孫策自領會稽太守,以故孫堅司馬朱治為吳郡太守,以舅舅吳景取代徐琨為丹陽太守。
197年夏,朝廷派王誧冊封孫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同時“表景為揚武將軍,領郡如故”,算是承認孫策領會稽太守,以及吳景領丹陽太守,可是朝廷卻讓孫策與“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說明孫策的三個郡,朝廷隻認其二,陳瑀才是正牌吳郡太守,而朱治領吳郡太守,隻在孫策內部被承認。
而孫策認為“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所以想得到將軍號,就派人勸說王誧,王誧隻能承製假孫策為明漢將軍,可是這還不夠,“以騎都尉領郡為輕”的狀況,還是讓孫策遭遇其領導孫氏親緣的法理困境。
《江表傳》:建安二年夏,漢朝遣議郎王誧奉戊辰詔書曰......今以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其亟與布及行吳郡太守安東將軍陳瑀戮力一心,同時赴討。策自以統領兵馬,但以騎都尉領郡為輕,欲得將軍號,乃使人諷誧,誧便承製假策明漢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