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互法籍貫回避,導致孫策無法自領揚州刺史


    孫策雖主導孫氏從袁術自立,但這個孫氏集團的構建,卻存在特殊性和尷尬性。


    早年,孫氏是以孫堅為核心,孫賁、孫香等人都為孫堅效力,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然後孫堅領導孫氏軍事集團,為袁術效力。但孫堅死後,孫策未滿20歲,導致以孫堅為核心的孫氏團隊係統被打破,袁術同樣任命孫賁為豫州刺史,還以孫香為汝南太守,這兩人取代了孫堅當初的位置。


    孫策脫離袁術時,孫策除了袁術給予的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外,隻有自領的會稽太守,而吳景是廣陵太守,孫賁是九江太守(袁術給的,不過孫賁沒有接受),孫香是汝南太守,這導致孫策對孫賁、孫香、吳景等人無法構成上下級關係。


    所以由孫策主導孫氏脫離袁術,隻是當初是孫堅領導孫氏,而袁術重要將領吳景,又是孫堅妻舅,以這種同宗親緣關係,來確定了孫策的主導地位。


    所以正如孫策自己認為的“以騎都尉領郡為輕”那樣,孫策與孫賁、吳景等人隻是平級關係,更像是孫氏宗親聯盟的盟主,但這幾乎僅靠同宗親緣來維持的聯盟關係,也並非十分牢靠。汝南太守孫香就沒有跟隨孫策,而是繼續為袁術效力。當初孫策表兄弟-徐琨,擊走丹陽太守袁胤後,孫策卻對徐琨“嫌其太重”,而由吳景代替徐琨為丹陽太守。


    《江表傳》:會景還,以景前在丹楊,寬仁得眾,吏民所思,而琨手下兵多,策嫌其太重,且方攻伐,宜得琨眾,乃複用景,召琨還吳。


    而孫策脫離袁術後,又不得不麵臨一件尷尬的事情,孫策是揚州吳郡人,而根據東漢三互法的籍貫回避製度,孫策是無法擔任揚州刺史,畢竟當初豫州汝南人袁術讓孫堅、孫賁擔任豫州刺史,而自己一度“自領”揚州刺史,也是出於遵守東漢三互法。


    《後漢書蔡邕傳》: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製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複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


    197年下半年,孫策準備與朝廷認可的吳郡太守陳瑀“戮力一心”之時,陳瑀居然被策反。陳瑀本人屯兵徐州廣陵郡海西縣,他派人渡過長江,煽動丹陽等地的大量豪強賊寇祖郎、焦已、嚴白虎等人,企圖裏應外合,可惜被孫策發覺,派呂範等人跨海進攻海西縣,大破陳瑀,陳瑀隻能投奔袁紹,不但算除去這個外患,也趕走了朝廷認可的吳郡太守。


    《江表傳》:行到錢塘,瑀陰圖襲策,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使為內應,伺策軍發,欲攻取諸郡。策覺之,遣呂範、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獲其吏士妻子四千人。


    然後孫策掃蕩被煽動的丹陽南部的豪強祖郎、嚴白虎等人,還討伐“太史慈於勇裏。七縣平定”,最終祖郎和太史慈都被降服,並讓“郎與太史慈俱在前導軍,人以為榮”,孫策就此征辟太史慈為屬吏門下督,視為親信,也給予“授兵”。


    《三國誌-太史慈傳》: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


    198年,孫策加倍向朝廷進貢後,獲得朝廷任命的討逆將軍、吳候之職,從後來孫權的討虜將軍之職,就有“幕府”的記載來看,孫策的討逆將軍也可能開府,這樣或許能緩解職位的尷尬,可惜缺乏史料證明。不過荊州突發的局麵,似乎讓孫策迎來一個轉機。


    《江表傳》: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貢方物,倍於元年所獻。其年,製書轉拜討逆將軍,改封吳侯。


    198年,荊州的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3郡,一起叛變劉表,劉表連年不克。朝廷下詔,讓孫策聯合曹操、董承、劉璋等人,一起討伐袁術、劉表,而199年6月袁術病死,導致討伐火力全部集中在劉表頭上。


    《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並力討袁術、劉表。軍嚴當進,會術死。


    如此大好局麵,讓孫策開始計劃“欲取荊州”(周瑜傳),這或許是因為孫策想得到荊州刺史之職,來彌補由三互法造成的揚州人不能擔任揚州刺史的缺憾...


    好了,孫策集團的內容就先介紹到這裏,時間線也和小說的時間線差不多對齊了。


    附-陳傅良先生《曆代兵製》:東吳軍隊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組成,以山越為兵,僅見於記載的已不下十餘萬。西晉滅東吳時,接收其軍隊二十三萬。東吳軍隊有許多不同名號。


    《曆代兵製》:“兵有解煩、敢死兩部,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及健兒、武射之名非一,調度亦最無法。”這裏列舉的也很不完全。


    據王欣夫《補三國兵誌》統計,東吳軍隊有下列名號:羽林,是宮廷禁衛部隊。虎騎,拱衛京城的騎兵部隊。敢死、解煩、無難、馬閑,都是精勇的衝鋒隊,多分左右兩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領兵。五營、五校,各有五營兵,五營有五營督領兵,五校有五校督領兵。


    升城、繞帳、外部、營下、帳下,大約都是屯駐在京城以外的隊伍,分屬前、後、左、右四軍。還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健兒、勇敢、虎射吏等名號的地方兵。從義士、健兒等名號推測,這些地方隊伍可能大多為東吳豪族將帥厚養的子弟兵。《三國誌.吳誌.甘寧傳》:“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可見這些隊伍與其世襲將領的關係非常特殊。


    附-川勝義雄先生《六朝貴族製社會研究》中提到,東吳多山越,孫氏由於不能名正言順的分封手下“爵位”。所以采取了“奉邑製”:即武人將領領取賦稅用以養兵,一是考慮到地區多山越需要軍隊鎮壓,二是提高武人待遇,籠絡人心,三是采用奉邑可以在前期削減同時代宗室親族太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利於孫堅一支的統治。


    ...


    ..


    .


    附錄以上種種,都會在小說的後文中,慢慢體現,敬請期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將軍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魏左將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魏左將軍並收藏三國將軍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