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以前,是百年戰亂之世,禮樂崩壞,兵戈遍地,中原諸侯小國爭霸天下,皆企望稱帝一統,而四方外族蠻夷又窺視九州,妄圖侵占錦鄉良田。


    那時節各路兵馬紛遝,血染河山,民不聊生。後有伏白一族,集合了蔚、青、風、玉四方世家,以禮樂為倡,以兵戈為器,平定四方,攘除外寇,稱帝於九陽城,是為皇朝之始立也。


    皇朝初始,伏白帝家仍以“攘外族之侵、修中原之禮”為治天下、立朝政之本則,遂放兵權給四境封王,用以抵禦蠻族犯境;帝都天子則負責專心政務,治理朝堂,以重修禮樂教化天下;進而求長治久安之法。


    為此緣故,最初的開朝之政延續至今,使皇朝近三百年來的天子之家竟無兵權在手,以致帝都安危全憑四境封王之責,天家存亡也全賴臣子貴族之忠。


    此三百年自然不是那永世和平與永生繁華的三百年,期間也有過數次戰亂之殤,或是外族入侵,或是封國內亂,或帝都黨爭……隻要遇有風雲突變,天家皇族每每都呈式微之勢。隻因為手中無兵,朝上無將,生死存亡全憑士子宣講的禮儀教化,亦或皇家子嗣的謀略布局。


    幾經艱險雖也都能化險為夷,得殘喘之機而後再圖中興之勢,可如此往複也使得玉家一族漸行衰敗,漸處弱勢。而玉氏子弟為求屹立於兵武之林而保全天家體麵,也為此人人皆修得一副韜略潛藏之心,陰詭暗行之計。


    直至太和初年,勳帝即位的數年之後,忽於朝堂頒政,欲蓄強兵能將於天子之境,用以製衡四方封國之兵。此策一出,朝野嘩然,天下震驚。四境封王一時都不解何為“製衡”之說?——是天子對其封臣存疑不信?還是皇室根本就想消弱四境軍威?


    幸或不幸,勳帝此番治軍之策為當時還在朝為官的伏白家與程家共同上本否決,天家試圖擁兵權統軍政的宏圖大業也因此戛然而止。在那之後,又出青門謀反之亂,又有莫家養虎為患,又有召國窺視皇權,此間種種禍亂,勳帝以為這都是因為天子沒有軍權在手,沒有良將為憑!


    太子玉恒自入朝參政以來,雖對勳帝的治朝理政存有異見,可是於“軍政一統、天子擁兵”之策上倒是與勳帝同心一意。畢竟天下終歸是他玉室的天下,亂臣所窺終歸是他玉家之皇權,那也是他東宮未來之大權!


    而今青門之亂已平息多年,東越軍威大有挫折,雖有蔚璃整軍的中興之勢,可倒底青門零落,名將寥寥,再加之今時又罷了蔚璃的領軍之權,那麽東越至少於數年內不會再有興風作浪。


    而鏟除莫黨、收複帝都軍權,更可看作是天家治軍之始。如蕭雪所報,由莫家倒戈之兵,加之招募擴充之營,九陽城現有守軍已近三萬之眾。若再加之九霄宮的皇城禁軍,則天子手上已然擁兵五萬。此是皇朝開朝以來不曾有過的現象。


    隻是此五萬兵又當如何治理,才能使其成為真正的忠君之軍,而不至於如同青門、莫黨一般,動則便要行兵諫之威!統兵之道委實須得費些思量,另尋蹊徑!然而陛下多疾老邁,隻怕已難成就宏圖偉業,如此重任也惟有期盼東宮能承之擔之,以延續玉家江山的百年之治。


    淩霄君望著東宮校武場內的兵戈操練,思緒起伏,思量萬端。眼下是正午之後金甲侍衛的每日行操,校武場內鼓聲雷動,和著四圍的寒風呼嘯,一行行金甲明燦,一重重兵戈寒光,映著正午豔陽,舞動於操練場上,委實威風颯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琉璃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璜並收藏琉璃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