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殿內氣氛微妙,連夜調兵搞得人人自危,在軍隊的震懾下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時韋皇後才用淒涼的聲音,帶著哭腔告訴大家:“有個沉痛的消息,本宮不得不告訴諸位,就在昨夜,聖上他因突發急病,不幸去世了。”正如之前與宗楚客等人商量好的那樣,由韋皇後親口說出李顯的死訊,再由宰相拿出遺詔證明是李顯本人的意願以維護韋皇後的利益。
話一出,殿內一片嘩然,原本的沉寂被打破,充斥著質疑的聲音。“怎麽會?”“聖上駕崩了?”“怎麽會這樣?”“這不可能吧。”“聖上生前曾留下遺詔,勞煩宰相宣讀。”韋皇後讓宮女遞出遺詔交到宗楚客手中,宗楚客走到大殿中央,把遺詔讀了出來。
“先帝遺詔在此,誰敢不從?溫王茂自幼受先帝寵愛,立溫王茂為太子名正言順,太子年幼,皇後攝政那也是正大光明!”事情正如韋皇後預想的那樣發展,有軍隊撐腰,即使有異議,也沒有人敢提出來,人們還是接受了中宗已死的事實。李旦站在人群中,麵無表情,一言不發。
皇帝一死,國家大權立馬落入了韋皇後手裏。除了手中這份所謂的“遺詔”,投靠韋皇後的幾位宰相更是把朝廷控製的牢牢的。這時的韋皇後不僅相當冷靜,還十分沉得住氣,連日指揮著宰相處理李顯的後事以及李重茂的登基事宜。
景龍四年六月四日,在韋皇後的操縱下,年僅十六歲的李重茂登基成為了大唐新一任皇帝,而韋皇後自己也順理成章當上了太後,她離女皇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有“遺詔”在前,韋太後順順當當的繼續坐在簾子後麵,以太後的身份臨朝攝政。少帝李重茂坐在前麵的龍椅上,望著群臣,卻不知如何開口。扭捏了大半天,才講出一句話來:“朕今日登基,還望諸位大臣多多輔佐朕,朕一定會繼承先帝遺誌,好好治理國家,做一位明君。”
話說的挺好,台下的大臣們也準備在新皇帝前表一表態,不過韋太後並不想給李重茂這個機會,出言打斷了他:“既今日起,改元唐隆,各位要盡心盡力輔佐他,做好臣子該做的事,使我大唐興隆繁盛。”見風使舵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宗楚客幾個宰相,帶頭給了李重茂好看,“太後所言極是,皇帝還年輕,不僅需要我們這些大臣,還需要太後您多多指點和協助才是。”其餘的人也跟著表態:“請太後同臣一同輔佐新帝。”
台上台下一唱一和,讓少帝重茂感到難堪,漲紅了臉,一聲不吭。望著對自己俯首帖耳的群臣,韋太後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李重茂也深知韋太後立自己的意圖,無權無兵的皇帝最好控製了,即使心中有一百個不情願,也隻能任由韋太後擺布。
就在先帝去世新帝登基的這段日子裏,太平一直在暗中關注著宮裏事情發展的走向,就連太後攝政也沒有讓她感到意外,畢竟自己曾經經曆過那樣的事情。今日的太平衣著淡雅,連妝容都變得平淡了。平日裏用的珠翠發飾也換成了一隻白玉簪子,隻將頭發簡單挽起。身處前廳的她正等著清荷給自己帶來宮裏的消息。
不出一柱香的時間,清荷帶著消息回來了。雖然聽到了腳步聲,太平的視線卻並未從書本上挪開,隻用平和的語氣詢問著:“怎麽說?”“一切都如公主預料的那樣,韋皇後借遺詔之名扶立十六歲的溫王茂為新皇帝,自己順勢成為太後,隨後宰相請願韋太後垂簾聽政,剩下的小官僚也無可奈何隻得隨聲附和,朝堂上弄得新皇帝難堪。”
“以宗楚客為首的宰相皆是諂諛之徒,又怎會把這樣一個十六歲的皇帝放在眼裏。比起一位毫無根基的新皇帝,手握大權萬人之上的太後才是他們需要巴結和討好的。這些天還有什麽消息?”“韋太後派了一千精兵前往均州看守譙王重福。”
聽到這句話太平的視線終於離開了書本,轉向清荷,問:“我記得是先帝的庶長子吧,年紀也比重茂要大,按照長幼的傳統,他才應該是被立為太子的那個。可如今朝中已經有了一位皇帝,為今之計,控製住重福,防患於未然,以免重福發動叛亂。賞錢都給他們發了嗎?”
清荷點點頭,回答道:“都發出去了,尤其是那些不得誌的小官和常年守門護院的宮女和太監們,巴不得投靠公主,這樣才會給他們賞錢,這可比在朝廷裏埋頭苦幹用一輩子時間向上爬快多了。”
“你隻管拿錢去結交朝中人士,若是想來投靠就不必了,正逢多事之秋,我可不想引火上身。”“是。”清荷正想退出去,沒想到撞上迎麵走來武攸暨。“啊,駙馬。”清荷識趣的退到門外,隻留二人在內。“你倒還沉得住氣。”武攸暨正好站在太平麵前,擋住了光線,在她的臉上形成了對半的陰影,仰起頭望著武攸暨,冷淡的說:“又不是我的丈夫死了,難道要我披麻戴孝守在棺材前,整天臉上掛滿眼淚才叫悲傷嗎?”
對於太平帶刺的話語,武攸暨的表情有些無奈,仍用平和的語氣回答他:“你又何必這樣對我冷言冷語,我對你...”太平立即打斷了他,“十多年了,你恨我,我很理解。你既不能再娶,我亦不能再嫁,都隻是互相折磨罷了。與其在這翻舊賬,不如好好想想你們武家今後的處境。”“我從未。”太平突然起身,離開了座椅,長歎了一口氣,決定把話說明:“你還是省省吧,多關照下你們武家的幾個年輕人,太後會需要他們的。”
武攸暨見太平離開,也隻能搖頭歎息,自己和她成婚多年,卻是有名無實。無數次想和她好好交談,而她一直逃避。“當年的事我從未怪過你。”,這樣的話不止一次想要告訴她,隻能眼睜睜看著兩人漸行漸遠。
在新帝登基後的第四天,韋太後召集了所有支持她的官員到內殿議事。此時正值午時,天空卻灰蒙蒙的,烏雲仿佛要掉下來一般,風呼呼的吹著,再大的風也吹不開宮殿的陰沉。宮女把宰相們引到內殿後自行退了出去,除了早在內殿中等待眾人的韋太後,還有她一直寵愛的男寵——馬秦客。兩人眼神十分曖昧,即便有旁人看著,兩人絲毫沒有臉紅一分,也不避嫌。
“臣等參加太後。”眾人說道。“諸位請坐,前幾日交給你們的事辦的怎麽樣了?崔大人,不如您先說吧?”麵對太後的問話,崔湜非常從容的回答著:“經過臣這些日子的觀察,以及和上官婉兒的相處,臣以為婉兒聰慧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且對您忠心耿耿,若想辦成大事,一定少不了她的幫助。”
“相王和太平公主那邊有什麽動靜嗎?”早在新帝登基前就把監視相王兄妹的工作交給了宗楚客,以防相王動用李唐宗室人脈妨礙自己。“據臣派出的手下說,並未發現相王和公主家中有什麽異常,也未發現有朝中大臣在二人之間來往,公主府更是大門緊閉,無人進出。”
“不叫的狗才咬人,她身處朝廷多年,又是則天皇帝愛女,才能智謀不輸其母,絕不會貿然行事。這樣故意想撇開自己的關係,倒是讓人有些懷疑了,你繼續派人盯著,密切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有什麽消息即刻派人進宮。”
“那相王那邊,也要多派人盯著嗎?”宗楚客問,“相王可是有兒子的人,如果不防範...”本是為韋太後考慮的建議,卻激起了她的反感,絲毫沒把宗楚客的話放在心上,更是誇下海口:“把相王控製住,幾個毛孩子能有什麽作為?!無兵無卒更無人脈,今日所得皆是倚靠於相王,隻要相王倒下去,他的子嗣還逃得了嗎,太平也是一樣。”
沒兒子的這個事實深深地刺痛了韋太後,盡管扶立了新皇帝,但李重茂非自己親生,名分始終是她需要麵對的問題。宗楚客還沒想好怎麽回答韋太後的話,就有人搶先提出了先下手為強的主意:“太後若是不放心,不如帶兵把他們殺掉,隻要他們死了,宗室沒有領頭的人,就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您了。取得皇位那也是指日可待呀。”自以為精明的楊再思說完還比劃了個砍頭的手勢,陰險在他臉上表露的淋漓盡致,用他自己的言行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奸臣是什麽樣的。
“當年的李唐宗室被殺是因為越王貞與宗室密謀起兵,失敗後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一個安國,一個鎮國,你以為像殺平民百姓,隨隨便便就殺了?你當宰相也不少日子了,幹這些事是要講智計策的,濫殺的手段該收斂了。”聽完韋太後的話,楊再思不得不羞愧的低下頭。
“不過楊大人的話倒是提醒了朕,相王和太平是一定要除掉的。”一群人正在密謀著,內殿外傳來宮女的聲音:“稟太後,安樂公主求見。”“既然公主來了,臣等就先退下了,太後交代的事臣一定竭力去辦,微臣告退。”等著宗楚客一行人走了以後,韋太後才讓宮女把裹兒請進來。
“給母後請安。”裹兒走到韋太後麵前正想行禮,剛做到一半就被打斷,“好了好了,免禮吧。不是罰你在自己府裏好好閉門思過嗎?”一聽母後這樣說,裹兒心裏覺得甚是委屈,慌忙坐下急於解釋:“母後你聽我解釋,父皇的死和我真的沒有關係!”
看著裹兒委屈得眼睛裏都快擠出眼淚了,作為母親的韋太後這才去寬慰女兒,說道:“知道和你沒有關係,即使是你做的,也算幫了我的大忙。你不是一直想做皇太女嗎,現在機會來了,哭哭啼啼的如何能做好皇太女呢?”裹兒揉了揉眼睛,擦去了眼淚,久久不說話。可剛才那番話卻讓裹兒感到毛骨悚然,為什麽母後說父皇駕崩是幫她的忙,父皇駕崩最難過的人不應該是她嗎?無論怎麽看,母親的臉上有的也隻是詭異的笑容,絲毫沒有失去丈夫的悲傷。她從未見過母親這樣,心裏直發毛。
裹兒有意的躲避韋太後的視線,這樣細微的動作還是被韋太後察覺到了,“裹兒,怎麽了?”韋太後出聲詢問。麵對詢問,裹兒慌亂的解釋:“女兒不該不聽您的教誨,不該私自出門,女兒這就回家閉門思過好好反省。”韋太後心裏雖有疑惑,但還是讓裹兒回府了。
“公子請在廳堂稍等片刻,容我通傳。”“勞煩清荷姐姐了。”清荷把這位年輕公子哥引到待客的廳堂坐下,隨即給他擺上一杯茶。廳堂的正中間掛著一副山水畫,價值不菲。,一看就出自名家之手。方桌上擺放著一對花瓶,論花紋作工,絕對談得上當世珍寶。左邊的博古架陳列著各類精致的古玩、擺件,右邊牆上也掛著幾幅畫,價值極高,十分珍貴。
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我不是說了這段日子不見客嗎,你怎麽...”太平見到廳堂中的年輕人,先是愣了一下,下一秒就露出了和藹的笑容,語氣也變的溫和了,“是隆基嗎?”李隆基立馬站起來,走到太平麵前向她行禮,“給姑姑請安了。””來來來,快坐下。許久未見,真是越長越帥氣了,和幼時瘦小的你相比,像變了個人似的。對了,娶妻了嗎?””承蒙姑姑誇獎,以前瘦小,穿的衣服總是鬆鬆垮垮的,如今成人了,自然該有大人該有的模樣了。“
說到娶妻,李隆基到有些不好意思了,”是,侄兒在潞州擔任別駕時,遇到一位趙氏姑娘,是城中賣藝的倡伎,其父也是個賣藝的樂人,兩人皆以此謀生。偶然欣賞過一次她的歌舞,此後一直記在心裏,並且時常去看望她,久而久之,就喜歡上了。”
“能入你的法眼,想必這位姑娘歌舞倒是極佳的了。以歌舞為生,並無不妥,一個女子能在自己的一生中最美的年華遇到一個賞識她的人,真是莫大的福分。”“這次從潞州回到長安,我也把她帶回來了。目前暫時安置在別處,等過些日子再把她接回興慶坊。侄兒還從潞州帶回了些當地有名的特產,今日特地帶了些過來。”“難得你有這份心。”
話鋒一轉,李隆基卻提起了近日裏宮裏發生的事。“侄兒回到長安也有一段日子了,期間發生了不少的事,皇權大變,最讓我擔心的是相王和姑姑您的處境。”太平淡然一笑,說道:“福禍相依,豈能避之。”“在我的印象裏,姑姑可不是個坐以待斃的人,難道姑姑寧願看著韋氏禍亂宮闈,往後顛覆皇權危及自身也不出手嗎?”話聽到這,太平給清荷使了個眼色,隨後清荷帶走了廳堂伺候的仆人們。
太平放下手裏的茶,臉色也變了,對他說:“看來你今天也不全是來看我這個姑姑的,剛才那番話我權當沒聽過,回興慶坊去吧。”李隆基並不打算放棄,向他姑姑分析起了利害。
“姑姑可知太後欲廢少帝自己取而代之嗎?”
“再清楚不過了,有的人也想做皇帝。”
“如果皇權真到了韋氏手裏,您還能這樣置之度外嗎,屆時您又該用什麽身份存在?”
“若沒有切實的證據,他們是不會輕易殺人的。”
“與其等他們動手,不如先下手為強,鏟除韋家勢力,奪回大權。”
“隆基你說這話之前,考慮到後果了嗎,想先下手?這可是需要軍隊的,退一步講,即使有軍隊,貿然起兵,失敗了可是要殺頭的,所有宗室都會陷入危險的境地。你想冒這個險,和相王溝通過嗎?”
“男子漢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我敗了,我自己承擔,不連累相王和其他兄長。勝了,是為大唐江山社稷,甘願將功勞讓給相王。還請姑姑助我一臂之力!”說完當即跪下請求太平。
“既然你有這份決心,那我就幫你一把。可是,軍隊...”“軍隊的事就交給我,萬騎中有幾位將士和我的家奴是故交,或許借此機會能拉攏他們為我們所用。”
“那好,軍隊就交給你去聯絡了,至於如何謀劃這件事,我會認真考慮的。”
“多謝姑姑,那我這就去辦了。”說完便離開了公主府。
李隆基的家奴王毛仲正在門外等候,見主子從府中出來立馬迎上去,兩人邊走邊聊,“公子出來了,事情可否有進展,那太平公主是否願意出手相助啊?”出了公主府,李隆基也不再作剛才那般恭敬的模樣,在家奴前自然要有做主人的姿態,卻不禁感歎道:“不愧是三朝元老,說話滴水不漏。”
“那公主不願意幫忙了?”王毛仲感到有些焦急。“在我提出能拉攏軍隊後姑姑才答應幫我謀劃,此前一直在小心試探,掉腦袋的事,誰能不小心謹慎,誰能不仔細斟酌,更何況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對了,毛仲。萬騎那邊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盡快給我辦成這件事。”“是,奴才心裏有數,公主心機深沉,奴才早有耳聞,公子可要小心些。”
夜。
“母親,您叫我。”薛崇簡來到太平麵前。“宮裏情形如何?”
“太後和宗楚客等人欲合謀廢黜少帝,朝廷內外互相勾結,且安樂公主與韋溫交往過密,韋溫多次提出除掉相王,步步緊逼,不得不防。”
“那朝中的官員呢?”“除了以宗楚客為首的宰相,韋太後還派了幾個韋家子弟,負責統領南北禁衛軍。還有幾個侍郎和尚書或依附於太後,或看出局勢有變轉而投靠。五品以下低級官員已不在韋太後等人網羅之列。”“那是自然,品級越高人越少,權力也越大,六七品這樣的小官自然是入不了他們的眼。”“母親可有什麽辦法應對?”薛崇簡問道,畢竟涉及到自身利益。
“你動用衛尉卿的權力,增加各個宮門的守衛,加強宮禁巡防,一定要把宮門控製住。此外,武器庫藏也要格外注意,決不能讓他們搶占先機。”薛崇簡有些不解,提出自己疊疑惑:“兵變才要控製宮門吧?”“不錯,下午有人找到我要我幫他出謀劃策,發兵鏟除韋家。”“誰?!”“臨淄王,李隆基。”
“相王的三兒子,李隆基。怎麽會是他,那相王知情嗎?”“必然是瞞著相王的,假如事情順利進行,除掉韋家,唯一有資格坐上皇位的人就隻能是相王。”“可相王是有嫡長子的。”薛崇簡說道,“要立太子也該立嫡長子。”
太平揉了揉額頭,表情有些焦慮,“所以這才是我所顧慮的,想把相王推上去,借此獲得成為太子的機會。況且韋家恨我們兄妹已久,想殺我們也不是一天兩天。恰好他找上門來,出手幫他一把,也算幫自己了。”“是,我知道了。”“還有一件事,若是李隆基來了,讓他從後門進來,這幾天總覺著大門周圍被人監視著。”“好,我這就去辦。”
隨後幾天裏,李韋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籌劃著。
這日,王毛仲拿了幅地圖到李隆基屋中,展開放在圓桌上,並給李隆基倒上杯水放在一旁,說道:“公子,地圖拿到了。”李隆基走到桌前,雙手撐著桌麵,仔細觀察著地圖。地圖上詳細繪製了大明宮的建築位置、宮門防守。“這是薛崇簡托人帶來的,這裏還有一封書信,是太平公主的。”李隆基接過信立即拆開讀了起來,快速掃過信上的字,在知曉信上的內容後馬上拿到蠟燭前,火苗肆意的舔著信,不一會兒變化成了灰燼。
“公主怎麽說?”看著化成灰的信,李隆基表情有些凝重,思考了一會兒後將信的內容告訴了王毛仲:“公主說根據地圖上的位置,選好出兵的路線,以鍾紹京的家作為指揮點,屆時進宮兵分兩路,一路人殺太後,一路人滅安樂夫婦。最後帶兵清除太後的黨羽,將宗楚客等人抓捕。”
這時突然一個家仆走了進來,王毛仲急忙把桌上的地圖一把抓起來收到自己懷裏,李隆基則是順勢大步走到王毛仲身前幫他擋住家仆的視線,說道:“什麽事?”“有個自稱普潤的和尚要見你,他說自己也是受人之托。”“他人現在何處。”“後門巷子。”
“咳,知道了,你去吧。”待家仆走後,兩人緊繃的神經才放鬆下來,“崔日用,兵部侍郎,他怎麽會找上我們?”李隆基說道。“莫不是陷阱,公子可要小心。”“走,會會這個普潤和尚。”
李隆基和王毛仲去到後門,果然有個和尚在這等候。那和尚聽見了推開門的聲音,立馬從小巷中轉過身來,大步上前至兩人麵前。“閣下可是李隆基?”“你是?”“在下寶昌似僧人普潤,受崔日用所托,特地前來告訴你們消息,兩位若是想下手,請盡快,太後也準備動手了。”
李隆基立即從腰間抽出一把小刀,迅速抓住普潤的衣領把他按到牆上,小刀也抵在普潤的脖子上,“我不管你從哪聽到的消息,世人皆知委托你的崔日用是太後的人,李韋兩家又是水火不容,他會這麽好心把韋家的消息告訴我,就算是他想左右逢源,也絕不會是給我透露消息這麽簡單!怕是想引我們出兵,再借機把我們一網打盡吧?”
李隆基說著語氣愈加凶狠,也更加用力了,將普潤死死的按在牆麵。麵對李隆基的威脅,普潤絲毫沒有退縮,“公子且慢,普潤深知公子英勇。連崔侍郎都清楚你們的事,更何況其他人。崔侍郎是想用他在太後那邊得到的消息換取投靠你們的機會。”
普潤把話說完,隔了好一陣李隆基才把他鬆開,普潤這才捂著胸口咳嗽好幾聲。“回去告訴崔侍郎,想投靠我們,可以。先拿出對我們有利的消息來,有功才有賞。”說完將小刀插回了腰間。“好...好。”普潤搖晃著身子走了,背影慢慢消失在巷子中。
“公子,這和尚的話可信嗎?”“可信與否,事情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境地了,崔日用要是真心想投靠我們是最好的,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掌握敵方的行動,還可以順勢調整我們的戰略。你派個信得過的人去知會姑姑一聲,讓她早做準備。”“是。”“然後咱們上街買點好酒好菜,去做最後的工作。”“明白。”
兩人順著小巷走到了興慶坊所在的大街上,街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兩人走到一飯館前,買了些酒菜,直往萬騎軍營去了。
兩人來到萬騎軍營裏,有幾個士兵正坐在椅子上,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上的傷痕來,葛福順正拿著一瓶藥酒為受傷的士兵擦拭傷口。李隆基見狀出聲詢問道:“這是怎麽了,弟兄們怎麽受傷了?”葛福順聽聲回過頭看見了李隆基,搖了搖頭十分無奈答道:“韋播、高嵩為了立威,用鞭子抽傷十好幾個兄弟,玄禮剛扶一個上完藥的兄弟回營休息。”
李隆基立馬放下手中的酒菜,走到受傷的士兵麵前查看他們的傷勢,拿起一旁的小瓶給幾個士兵上藥,“光用藥酒怎麽行,毛仲,趕緊去買些治外傷的藥來,要快。”士兵們連忙道謝:“多謝公子。”
“我這買了些酒菜,弟兄們拿去分了吃吧。”葛福順連忙擺手推辭,說:“不可不可,公子來看望我們這些人就很不錯了,哪還能要你的東西。”“將軍這樣說就是見外了,你我都是朋友。再說了,受著傷就更不能餓肚子了。”李隆基站起來把帶來的酒菜全給了這裏的士兵,“行了,都回營休息吧。”“遵命。”恰好陳玄禮從營帳外進來,忙來忙去的他搞的十分狼狽,看見在這幫忙的李隆基,心中頓時多了幾分感激之情。“李公子也在啊,哈哈。”
“將軍快坐,我已經讓毛仲去買外傷藥了,兩位暫且安心。”三人就勢坐下,葛福順和陳玄禮也向李隆基抱怨將士們這幾天的遭遇:“那韋播和高嵩本就是沒什麽本事的紈絝子弟,被太後提拔成將領。你跟他談打仗,一竅不通,談練兵,一無所知。不通武藝,那文學總該略知一二吧,偏偏又是不學無術的人,這樣的人到軍營裏有什麽用。”
說起韋高兩人陳玄禮便是一副鄙夷的神情,“本來弟兄們就沒把他倆放眼裏,就從前兩日開始,每天都有人挨鞭子,那將士也是人啊,誰不是爹娘辛苦養大的。我和玄禮想勸一句,他倒打的更歡了,常常是當眾打人,搞的我們很是難看,連自己手下的將士都保護不了,是我做將軍的無能啊。”
見兩人搖頭歎息,李隆基便把矛頭往韋太後身上引,“沒有太後哪有他們囂張跋扈的今天,難道兩位就甘心在他們手下受氣嗎?每天恪盡職守的保衛皇宮,保護皇帝和太後的安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連我都替你們覺得不公啊。”在三人談話的空檔,王毛仲領著買來的傷藥走進了軍帳:“公子,藥買來了,郎中說了,都是最好的治外傷的藥。”“來得正好,快給受傷的將士們拿過去。”“兩位將軍放心,我這就去。”王毛仲轉身出了軍帳往旁邊的幾個軍帳去了。
陳玄禮見此又是很感動,趕忙向李隆基道謝:“我替將士們謝謝公子,這份情我會一直記在心裏。”“唉,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今天治好幾個,明天又傷幾個。”葛福順也恨的牙癢癢。
李隆基見時機差不多了,便想一邊試探兩人一邊把起兵的想法告訴他們,說道:“若不是先帝突然去世,緊接著又是太後幹政,連皇帝都被太後管製著,韋播高嵩哪會這樣狂妄,無非是仗著韋家的地位罷了。”葛陳兩人自然都是聰明人,聽出了李隆基話中的意思,“公子有話不妨直說,我和葛將軍都是明白人。”
“先帝死的不明不白,太後欲同宗楚客等人廢黜皇帝,自己稱帝,到時大唐一定會陷入劫難。而我同姑姑太平公主想要阻止他們的陰謀,誅殺逆賊,匡扶大唐,可惜我和姑姑手裏無兵無卒,實在是...”
“公子和太平公主此舉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玄禮欽佩,殺亂臣,我等義不容辭!”陳玄禮表了態後,葛福順也接著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此番為匡扶大唐,願聽公子和太平公主調遣!”至此,軍隊的問題才算徹底解決,李隆基也向葛陳二人鄭重的行了個禮,說:“多謝二位將軍!”
從萬騎的軍營出來後,兩人再次來到大街上。漫無目的的逛了一會兒後,找了個小酒樓走了進去。兩人直接上了二樓,找了個靠邊的位置坐下,從這裏能直接看到下麵的大街,幾個路口和人群也能盡收眼底,兩人坐下後,李隆基問道:“薛崇簡說的是這裏嗎?”“沒錯,是這。”
話一出,殿內一片嘩然,原本的沉寂被打破,充斥著質疑的聲音。“怎麽會?”“聖上駕崩了?”“怎麽會這樣?”“這不可能吧。”“聖上生前曾留下遺詔,勞煩宰相宣讀。”韋皇後讓宮女遞出遺詔交到宗楚客手中,宗楚客走到大殿中央,把遺詔讀了出來。
“先帝遺詔在此,誰敢不從?溫王茂自幼受先帝寵愛,立溫王茂為太子名正言順,太子年幼,皇後攝政那也是正大光明!”事情正如韋皇後預想的那樣發展,有軍隊撐腰,即使有異議,也沒有人敢提出來,人們還是接受了中宗已死的事實。李旦站在人群中,麵無表情,一言不發。
皇帝一死,國家大權立馬落入了韋皇後手裏。除了手中這份所謂的“遺詔”,投靠韋皇後的幾位宰相更是把朝廷控製的牢牢的。這時的韋皇後不僅相當冷靜,還十分沉得住氣,連日指揮著宰相處理李顯的後事以及李重茂的登基事宜。
景龍四年六月四日,在韋皇後的操縱下,年僅十六歲的李重茂登基成為了大唐新一任皇帝,而韋皇後自己也順理成章當上了太後,她離女皇的目標又近了一步。有“遺詔”在前,韋太後順順當當的繼續坐在簾子後麵,以太後的身份臨朝攝政。少帝李重茂坐在前麵的龍椅上,望著群臣,卻不知如何開口。扭捏了大半天,才講出一句話來:“朕今日登基,還望諸位大臣多多輔佐朕,朕一定會繼承先帝遺誌,好好治理國家,做一位明君。”
話說的挺好,台下的大臣們也準備在新皇帝前表一表態,不過韋太後並不想給李重茂這個機會,出言打斷了他:“既今日起,改元唐隆,各位要盡心盡力輔佐他,做好臣子該做的事,使我大唐興隆繁盛。”見風使舵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宗楚客幾個宰相,帶頭給了李重茂好看,“太後所言極是,皇帝還年輕,不僅需要我們這些大臣,還需要太後您多多指點和協助才是。”其餘的人也跟著表態:“請太後同臣一同輔佐新帝。”
台上台下一唱一和,讓少帝重茂感到難堪,漲紅了臉,一聲不吭。望著對自己俯首帖耳的群臣,韋太後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李重茂也深知韋太後立自己的意圖,無權無兵的皇帝最好控製了,即使心中有一百個不情願,也隻能任由韋太後擺布。
就在先帝去世新帝登基的這段日子裏,太平一直在暗中關注著宮裏事情發展的走向,就連太後攝政也沒有讓她感到意外,畢竟自己曾經經曆過那樣的事情。今日的太平衣著淡雅,連妝容都變得平淡了。平日裏用的珠翠發飾也換成了一隻白玉簪子,隻將頭發簡單挽起。身處前廳的她正等著清荷給自己帶來宮裏的消息。
不出一柱香的時間,清荷帶著消息回來了。雖然聽到了腳步聲,太平的視線卻並未從書本上挪開,隻用平和的語氣詢問著:“怎麽說?”“一切都如公主預料的那樣,韋皇後借遺詔之名扶立十六歲的溫王茂為新皇帝,自己順勢成為太後,隨後宰相請願韋太後垂簾聽政,剩下的小官僚也無可奈何隻得隨聲附和,朝堂上弄得新皇帝難堪。”
“以宗楚客為首的宰相皆是諂諛之徒,又怎會把這樣一個十六歲的皇帝放在眼裏。比起一位毫無根基的新皇帝,手握大權萬人之上的太後才是他們需要巴結和討好的。這些天還有什麽消息?”“韋太後派了一千精兵前往均州看守譙王重福。”
聽到這句話太平的視線終於離開了書本,轉向清荷,問:“我記得是先帝的庶長子吧,年紀也比重茂要大,按照長幼的傳統,他才應該是被立為太子的那個。可如今朝中已經有了一位皇帝,為今之計,控製住重福,防患於未然,以免重福發動叛亂。賞錢都給他們發了嗎?”
清荷點點頭,回答道:“都發出去了,尤其是那些不得誌的小官和常年守門護院的宮女和太監們,巴不得投靠公主,這樣才會給他們賞錢,這可比在朝廷裏埋頭苦幹用一輩子時間向上爬快多了。”
“你隻管拿錢去結交朝中人士,若是想來投靠就不必了,正逢多事之秋,我可不想引火上身。”“是。”清荷正想退出去,沒想到撞上迎麵走來武攸暨。“啊,駙馬。”清荷識趣的退到門外,隻留二人在內。“你倒還沉得住氣。”武攸暨正好站在太平麵前,擋住了光線,在她的臉上形成了對半的陰影,仰起頭望著武攸暨,冷淡的說:“又不是我的丈夫死了,難道要我披麻戴孝守在棺材前,整天臉上掛滿眼淚才叫悲傷嗎?”
對於太平帶刺的話語,武攸暨的表情有些無奈,仍用平和的語氣回答他:“你又何必這樣對我冷言冷語,我對你...”太平立即打斷了他,“十多年了,你恨我,我很理解。你既不能再娶,我亦不能再嫁,都隻是互相折磨罷了。與其在這翻舊賬,不如好好想想你們武家今後的處境。”“我從未。”太平突然起身,離開了座椅,長歎了一口氣,決定把話說明:“你還是省省吧,多關照下你們武家的幾個年輕人,太後會需要他們的。”
武攸暨見太平離開,也隻能搖頭歎息,自己和她成婚多年,卻是有名無實。無數次想和她好好交談,而她一直逃避。“當年的事我從未怪過你。”,這樣的話不止一次想要告訴她,隻能眼睜睜看著兩人漸行漸遠。
在新帝登基後的第四天,韋太後召集了所有支持她的官員到內殿議事。此時正值午時,天空卻灰蒙蒙的,烏雲仿佛要掉下來一般,風呼呼的吹著,再大的風也吹不開宮殿的陰沉。宮女把宰相們引到內殿後自行退了出去,除了早在內殿中等待眾人的韋太後,還有她一直寵愛的男寵——馬秦客。兩人眼神十分曖昧,即便有旁人看著,兩人絲毫沒有臉紅一分,也不避嫌。
“臣等參加太後。”眾人說道。“諸位請坐,前幾日交給你們的事辦的怎麽樣了?崔大人,不如您先說吧?”麵對太後的問話,崔湜非常從容的回答著:“經過臣這些日子的觀察,以及和上官婉兒的相處,臣以為婉兒聰慧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且對您忠心耿耿,若想辦成大事,一定少不了她的幫助。”
“相王和太平公主那邊有什麽動靜嗎?”早在新帝登基前就把監視相王兄妹的工作交給了宗楚客,以防相王動用李唐宗室人脈妨礙自己。“據臣派出的手下說,並未發現相王和公主家中有什麽異常,也未發現有朝中大臣在二人之間來往,公主府更是大門緊閉,無人進出。”
“不叫的狗才咬人,她身處朝廷多年,又是則天皇帝愛女,才能智謀不輸其母,絕不會貿然行事。這樣故意想撇開自己的關係,倒是讓人有些懷疑了,你繼續派人盯著,密切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有什麽消息即刻派人進宮。”
“那相王那邊,也要多派人盯著嗎?”宗楚客問,“相王可是有兒子的人,如果不防範...”本是為韋太後考慮的建議,卻激起了她的反感,絲毫沒把宗楚客的話放在心上,更是誇下海口:“把相王控製住,幾個毛孩子能有什麽作為?!無兵無卒更無人脈,今日所得皆是倚靠於相王,隻要相王倒下去,他的子嗣還逃得了嗎,太平也是一樣。”
沒兒子的這個事實深深地刺痛了韋太後,盡管扶立了新皇帝,但李重茂非自己親生,名分始終是她需要麵對的問題。宗楚客還沒想好怎麽回答韋太後的話,就有人搶先提出了先下手為強的主意:“太後若是不放心,不如帶兵把他們殺掉,隻要他們死了,宗室沒有領頭的人,就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您了。取得皇位那也是指日可待呀。”自以為精明的楊再思說完還比劃了個砍頭的手勢,陰險在他臉上表露的淋漓盡致,用他自己的言行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奸臣是什麽樣的。
“當年的李唐宗室被殺是因為越王貞與宗室密謀起兵,失敗後被安上了謀反的罪名。一個安國,一個鎮國,你以為像殺平民百姓,隨隨便便就殺了?你當宰相也不少日子了,幹這些事是要講智計策的,濫殺的手段該收斂了。”聽完韋太後的話,楊再思不得不羞愧的低下頭。
“不過楊大人的話倒是提醒了朕,相王和太平是一定要除掉的。”一群人正在密謀著,內殿外傳來宮女的聲音:“稟太後,安樂公主求見。”“既然公主來了,臣等就先退下了,太後交代的事臣一定竭力去辦,微臣告退。”等著宗楚客一行人走了以後,韋太後才讓宮女把裹兒請進來。
“給母後請安。”裹兒走到韋太後麵前正想行禮,剛做到一半就被打斷,“好了好了,免禮吧。不是罰你在自己府裏好好閉門思過嗎?”一聽母後這樣說,裹兒心裏覺得甚是委屈,慌忙坐下急於解釋:“母後你聽我解釋,父皇的死和我真的沒有關係!”
看著裹兒委屈得眼睛裏都快擠出眼淚了,作為母親的韋太後這才去寬慰女兒,說道:“知道和你沒有關係,即使是你做的,也算幫了我的大忙。你不是一直想做皇太女嗎,現在機會來了,哭哭啼啼的如何能做好皇太女呢?”裹兒揉了揉眼睛,擦去了眼淚,久久不說話。可剛才那番話卻讓裹兒感到毛骨悚然,為什麽母後說父皇駕崩是幫她的忙,父皇駕崩最難過的人不應該是她嗎?無論怎麽看,母親的臉上有的也隻是詭異的笑容,絲毫沒有失去丈夫的悲傷。她從未見過母親這樣,心裏直發毛。
裹兒有意的躲避韋太後的視線,這樣細微的動作還是被韋太後察覺到了,“裹兒,怎麽了?”韋太後出聲詢問。麵對詢問,裹兒慌亂的解釋:“女兒不該不聽您的教誨,不該私自出門,女兒這就回家閉門思過好好反省。”韋太後心裏雖有疑惑,但還是讓裹兒回府了。
“公子請在廳堂稍等片刻,容我通傳。”“勞煩清荷姐姐了。”清荷把這位年輕公子哥引到待客的廳堂坐下,隨即給他擺上一杯茶。廳堂的正中間掛著一副山水畫,價值不菲。,一看就出自名家之手。方桌上擺放著一對花瓶,論花紋作工,絕對談得上當世珍寶。左邊的博古架陳列著各類精致的古玩、擺件,右邊牆上也掛著幾幅畫,價值極高,十分珍貴。
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我不是說了這段日子不見客嗎,你怎麽...”太平見到廳堂中的年輕人,先是愣了一下,下一秒就露出了和藹的笑容,語氣也變的溫和了,“是隆基嗎?”李隆基立馬站起來,走到太平麵前向她行禮,“給姑姑請安了。””來來來,快坐下。許久未見,真是越長越帥氣了,和幼時瘦小的你相比,像變了個人似的。對了,娶妻了嗎?””承蒙姑姑誇獎,以前瘦小,穿的衣服總是鬆鬆垮垮的,如今成人了,自然該有大人該有的模樣了。“
說到娶妻,李隆基到有些不好意思了,”是,侄兒在潞州擔任別駕時,遇到一位趙氏姑娘,是城中賣藝的倡伎,其父也是個賣藝的樂人,兩人皆以此謀生。偶然欣賞過一次她的歌舞,此後一直記在心裏,並且時常去看望她,久而久之,就喜歡上了。”
“能入你的法眼,想必這位姑娘歌舞倒是極佳的了。以歌舞為生,並無不妥,一個女子能在自己的一生中最美的年華遇到一個賞識她的人,真是莫大的福分。”“這次從潞州回到長安,我也把她帶回來了。目前暫時安置在別處,等過些日子再把她接回興慶坊。侄兒還從潞州帶回了些當地有名的特產,今日特地帶了些過來。”“難得你有這份心。”
話鋒一轉,李隆基卻提起了近日裏宮裏發生的事。“侄兒回到長安也有一段日子了,期間發生了不少的事,皇權大變,最讓我擔心的是相王和姑姑您的處境。”太平淡然一笑,說道:“福禍相依,豈能避之。”“在我的印象裏,姑姑可不是個坐以待斃的人,難道姑姑寧願看著韋氏禍亂宮闈,往後顛覆皇權危及自身也不出手嗎?”話聽到這,太平給清荷使了個眼色,隨後清荷帶走了廳堂伺候的仆人們。
太平放下手裏的茶,臉色也變了,對他說:“看來你今天也不全是來看我這個姑姑的,剛才那番話我權當沒聽過,回興慶坊去吧。”李隆基並不打算放棄,向他姑姑分析起了利害。
“姑姑可知太後欲廢少帝自己取而代之嗎?”
“再清楚不過了,有的人也想做皇帝。”
“如果皇權真到了韋氏手裏,您還能這樣置之度外嗎,屆時您又該用什麽身份存在?”
“若沒有切實的證據,他們是不會輕易殺人的。”
“與其等他們動手,不如先下手為強,鏟除韋家勢力,奪回大權。”
“隆基你說這話之前,考慮到後果了嗎,想先下手?這可是需要軍隊的,退一步講,即使有軍隊,貿然起兵,失敗了可是要殺頭的,所有宗室都會陷入危險的境地。你想冒這個險,和相王溝通過嗎?”
“男子漢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我敗了,我自己承擔,不連累相王和其他兄長。勝了,是為大唐江山社稷,甘願將功勞讓給相王。還請姑姑助我一臂之力!”說完當即跪下請求太平。
“既然你有這份決心,那我就幫你一把。可是,軍隊...”“軍隊的事就交給我,萬騎中有幾位將士和我的家奴是故交,或許借此機會能拉攏他們為我們所用。”
“那好,軍隊就交給你去聯絡了,至於如何謀劃這件事,我會認真考慮的。”
“多謝姑姑,那我這就去辦了。”說完便離開了公主府。
李隆基的家奴王毛仲正在門外等候,見主子從府中出來立馬迎上去,兩人邊走邊聊,“公子出來了,事情可否有進展,那太平公主是否願意出手相助啊?”出了公主府,李隆基也不再作剛才那般恭敬的模樣,在家奴前自然要有做主人的姿態,卻不禁感歎道:“不愧是三朝元老,說話滴水不漏。”
“那公主不願意幫忙了?”王毛仲感到有些焦急。“在我提出能拉攏軍隊後姑姑才答應幫我謀劃,此前一直在小心試探,掉腦袋的事,誰能不小心謹慎,誰能不仔細斟酌,更何況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對了,毛仲。萬騎那邊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盡快給我辦成這件事。”“是,奴才心裏有數,公主心機深沉,奴才早有耳聞,公子可要小心些。”
夜。
“母親,您叫我。”薛崇簡來到太平麵前。“宮裏情形如何?”
“太後和宗楚客等人欲合謀廢黜少帝,朝廷內外互相勾結,且安樂公主與韋溫交往過密,韋溫多次提出除掉相王,步步緊逼,不得不防。”
“那朝中的官員呢?”“除了以宗楚客為首的宰相,韋太後還派了幾個韋家子弟,負責統領南北禁衛軍。還有幾個侍郎和尚書或依附於太後,或看出局勢有變轉而投靠。五品以下低級官員已不在韋太後等人網羅之列。”“那是自然,品級越高人越少,權力也越大,六七品這樣的小官自然是入不了他們的眼。”“母親可有什麽辦法應對?”薛崇簡問道,畢竟涉及到自身利益。
“你動用衛尉卿的權力,增加各個宮門的守衛,加強宮禁巡防,一定要把宮門控製住。此外,武器庫藏也要格外注意,決不能讓他們搶占先機。”薛崇簡有些不解,提出自己疊疑惑:“兵變才要控製宮門吧?”“不錯,下午有人找到我要我幫他出謀劃策,發兵鏟除韋家。”“誰?!”“臨淄王,李隆基。”
“相王的三兒子,李隆基。怎麽會是他,那相王知情嗎?”“必然是瞞著相王的,假如事情順利進行,除掉韋家,唯一有資格坐上皇位的人就隻能是相王。”“可相王是有嫡長子的。”薛崇簡說道,“要立太子也該立嫡長子。”
太平揉了揉額頭,表情有些焦慮,“所以這才是我所顧慮的,想把相王推上去,借此獲得成為太子的機會。況且韋家恨我們兄妹已久,想殺我們也不是一天兩天。恰好他找上門來,出手幫他一把,也算幫自己了。”“是,我知道了。”“還有一件事,若是李隆基來了,讓他從後門進來,這幾天總覺著大門周圍被人監視著。”“好,我這就去辦。”
隨後幾天裏,李韋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籌劃著。
這日,王毛仲拿了幅地圖到李隆基屋中,展開放在圓桌上,並給李隆基倒上杯水放在一旁,說道:“公子,地圖拿到了。”李隆基走到桌前,雙手撐著桌麵,仔細觀察著地圖。地圖上詳細繪製了大明宮的建築位置、宮門防守。“這是薛崇簡托人帶來的,這裏還有一封書信,是太平公主的。”李隆基接過信立即拆開讀了起來,快速掃過信上的字,在知曉信上的內容後馬上拿到蠟燭前,火苗肆意的舔著信,不一會兒變化成了灰燼。
“公主怎麽說?”看著化成灰的信,李隆基表情有些凝重,思考了一會兒後將信的內容告訴了王毛仲:“公主說根據地圖上的位置,選好出兵的路線,以鍾紹京的家作為指揮點,屆時進宮兵分兩路,一路人殺太後,一路人滅安樂夫婦。最後帶兵清除太後的黨羽,將宗楚客等人抓捕。”
這時突然一個家仆走了進來,王毛仲急忙把桌上的地圖一把抓起來收到自己懷裏,李隆基則是順勢大步走到王毛仲身前幫他擋住家仆的視線,說道:“什麽事?”“有個自稱普潤的和尚要見你,他說自己也是受人之托。”“他人現在何處。”“後門巷子。”
“咳,知道了,你去吧。”待家仆走後,兩人緊繃的神經才放鬆下來,“崔日用,兵部侍郎,他怎麽會找上我們?”李隆基說道。“莫不是陷阱,公子可要小心。”“走,會會這個普潤和尚。”
李隆基和王毛仲去到後門,果然有個和尚在這等候。那和尚聽見了推開門的聲音,立馬從小巷中轉過身來,大步上前至兩人麵前。“閣下可是李隆基?”“你是?”“在下寶昌似僧人普潤,受崔日用所托,特地前來告訴你們消息,兩位若是想下手,請盡快,太後也準備動手了。”
李隆基立即從腰間抽出一把小刀,迅速抓住普潤的衣領把他按到牆上,小刀也抵在普潤的脖子上,“我不管你從哪聽到的消息,世人皆知委托你的崔日用是太後的人,李韋兩家又是水火不容,他會這麽好心把韋家的消息告訴我,就算是他想左右逢源,也絕不會是給我透露消息這麽簡單!怕是想引我們出兵,再借機把我們一網打盡吧?”
李隆基說著語氣愈加凶狠,也更加用力了,將普潤死死的按在牆麵。麵對李隆基的威脅,普潤絲毫沒有退縮,“公子且慢,普潤深知公子英勇。連崔侍郎都清楚你們的事,更何況其他人。崔侍郎是想用他在太後那邊得到的消息換取投靠你們的機會。”
普潤把話說完,隔了好一陣李隆基才把他鬆開,普潤這才捂著胸口咳嗽好幾聲。“回去告訴崔侍郎,想投靠我們,可以。先拿出對我們有利的消息來,有功才有賞。”說完將小刀插回了腰間。“好...好。”普潤搖晃著身子走了,背影慢慢消失在巷子中。
“公子,這和尚的話可信嗎?”“可信與否,事情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境地了,崔日用要是真心想投靠我們是最好的,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掌握敵方的行動,還可以順勢調整我們的戰略。你派個信得過的人去知會姑姑一聲,讓她早做準備。”“是。”“然後咱們上街買點好酒好菜,去做最後的工作。”“明白。”
兩人順著小巷走到了興慶坊所在的大街上,街上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兩人走到一飯館前,買了些酒菜,直往萬騎軍營去了。
兩人來到萬騎軍營裏,有幾個士兵正坐在椅子上,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上的傷痕來,葛福順正拿著一瓶藥酒為受傷的士兵擦拭傷口。李隆基見狀出聲詢問道:“這是怎麽了,弟兄們怎麽受傷了?”葛福順聽聲回過頭看見了李隆基,搖了搖頭十分無奈答道:“韋播、高嵩為了立威,用鞭子抽傷十好幾個兄弟,玄禮剛扶一個上完藥的兄弟回營休息。”
李隆基立馬放下手中的酒菜,走到受傷的士兵麵前查看他們的傷勢,拿起一旁的小瓶給幾個士兵上藥,“光用藥酒怎麽行,毛仲,趕緊去買些治外傷的藥來,要快。”士兵們連忙道謝:“多謝公子。”
“我這買了些酒菜,弟兄們拿去分了吃吧。”葛福順連忙擺手推辭,說:“不可不可,公子來看望我們這些人就很不錯了,哪還能要你的東西。”“將軍這樣說就是見外了,你我都是朋友。再說了,受著傷就更不能餓肚子了。”李隆基站起來把帶來的酒菜全給了這裏的士兵,“行了,都回營休息吧。”“遵命。”恰好陳玄禮從營帳外進來,忙來忙去的他搞的十分狼狽,看見在這幫忙的李隆基,心中頓時多了幾分感激之情。“李公子也在啊,哈哈。”
“將軍快坐,我已經讓毛仲去買外傷藥了,兩位暫且安心。”三人就勢坐下,葛福順和陳玄禮也向李隆基抱怨將士們這幾天的遭遇:“那韋播和高嵩本就是沒什麽本事的紈絝子弟,被太後提拔成將領。你跟他談打仗,一竅不通,談練兵,一無所知。不通武藝,那文學總該略知一二吧,偏偏又是不學無術的人,這樣的人到軍營裏有什麽用。”
說起韋高兩人陳玄禮便是一副鄙夷的神情,“本來弟兄們就沒把他倆放眼裏,就從前兩日開始,每天都有人挨鞭子,那將士也是人啊,誰不是爹娘辛苦養大的。我和玄禮想勸一句,他倒打的更歡了,常常是當眾打人,搞的我們很是難看,連自己手下的將士都保護不了,是我做將軍的無能啊。”
見兩人搖頭歎息,李隆基便把矛頭往韋太後身上引,“沒有太後哪有他們囂張跋扈的今天,難道兩位就甘心在他們手下受氣嗎?每天恪盡職守的保衛皇宮,保護皇帝和太後的安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連我都替你們覺得不公啊。”在三人談話的空檔,王毛仲領著買來的傷藥走進了軍帳:“公子,藥買來了,郎中說了,都是最好的治外傷的藥。”“來得正好,快給受傷的將士們拿過去。”“兩位將軍放心,我這就去。”王毛仲轉身出了軍帳往旁邊的幾個軍帳去了。
陳玄禮見此又是很感動,趕忙向李隆基道謝:“我替將士們謝謝公子,這份情我會一直記在心裏。”“唉,也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今天治好幾個,明天又傷幾個。”葛福順也恨的牙癢癢。
李隆基見時機差不多了,便想一邊試探兩人一邊把起兵的想法告訴他們,說道:“若不是先帝突然去世,緊接著又是太後幹政,連皇帝都被太後管製著,韋播高嵩哪會這樣狂妄,無非是仗著韋家的地位罷了。”葛陳兩人自然都是聰明人,聽出了李隆基話中的意思,“公子有話不妨直說,我和葛將軍都是明白人。”
“先帝死的不明不白,太後欲同宗楚客等人廢黜皇帝,自己稱帝,到時大唐一定會陷入劫難。而我同姑姑太平公主想要阻止他們的陰謀,誅殺逆賊,匡扶大唐,可惜我和姑姑手裏無兵無卒,實在是...”
“公子和太平公主此舉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玄禮欽佩,殺亂臣,我等義不容辭!”陳玄禮表了態後,葛福順也接著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此番為匡扶大唐,願聽公子和太平公主調遣!”至此,軍隊的問題才算徹底解決,李隆基也向葛陳二人鄭重的行了個禮,說:“多謝二位將軍!”
從萬騎的軍營出來後,兩人再次來到大街上。漫無目的的逛了一會兒後,找了個小酒樓走了進去。兩人直接上了二樓,找了個靠邊的位置坐下,從這裏能直接看到下麵的大街,幾個路口和人群也能盡收眼底,兩人坐下後,李隆基問道:“薛崇簡說的是這裏嗎?”“沒錯,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