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綎十五歲從軍,身經百戰,乃大明萬曆朝的武狀元。其有勇有謀,為進剿建州四路兵馬總兵之首,所曆之戰皆為平定邊疆和抵禦外侮之戰。
他現年六十歲出頭,身高近六尺,體格健碩,劍眉虎眼,鼻直口方,一抹尺餘長的花白胡須飄灑在胸前。一頂虎頭鐵盔和一身亮銀獅頭三文甲,盡顯老將軍一生戎馬、統禦三軍的威武本色。
楊林深知劉綎生平,固然對其是極為崇拜。急忙將身上建奴驛兵的衣裝扔掉,急走兩步上前跪拜道:“標下杜總兵後軍騎兵子營乙哨哨官楊林,拜見總兵大人!我有薩爾滸緊急軍情稟報總兵大人知曉!”
劉綎端坐於馬上,手捋須髯仔細打量了楊林一番,便道:“你且講來!”
“是!”楊林便將薩爾滸戰事,以及自己又是如何來到這裏報信的經過詳細講述了一遍。
劉綎聽完楊林的稟報雙眉緊蹙,片刻後沉吟道:“杜鬆與馬林雙雙戰敗,那麽四路合圍之勢已破。以李如柏之能定會謹小慎微行動遲緩。而奴酋又與其家有香火之情,難免不會放他一馬。那麽我東路軍現在便成孤軍,處境不妙啊。”
劉昭孫忙道:“父親,我東路軍本就兵馬不足裝備不精,現在處境危急不如就此撤兵。即便朝廷日後追究下來,我們也有原由可以陳情,還請父親三思!”
“我們不能僅憑這一人之言便決定撤兵。此事非同小可,現暫時勿要定奪!”
劉綎未置可否,問楊林道:“你可確定前方家哈嶺南穀處,有建奴三千人馬在埋伏?”
楊林暗想我不僅知道有埋伏,而且還知道此後很多事情。他朗聲應道:“標下來時曾審問過俘虜,那建奴領軍之將是奴酋努爾哈赤之侄阿敏,乃鑲藍旗旗主;另一將叫扈爾漢,是奴酋的侍衛親兵之長,兩人麾下共有三千人馬。陰謀在我軍通過瓦爾喀什曠野後,即封住穀口斷我後路。待我軍與建奴大隊交戰正酣,其便從後掩殺!”
劉綎聽罷一聲冷笑:“哼哼,建奴真是好算計!現今其大隊人馬未到,老夫便拿這三千奴兵祭刀!”
劉昭孫在旁道:“父親,為探這三千奴兵虛實,我與楊哨官一同去前方打探。待確實如楊哨官所言,我軍再做安排也不遲。”
劉昭孫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此核實楊林身份和所言真假;二是若真有敵軍埋伏正好可以查探一番。
楊林是聰明人,他那會不知道劉昭孫的話是什麽意思,他不動聲色的靜等劉綎的安排。
“好,便如你所言。切記不可讓建奴發現你等行蹤,否則便是打草驚蛇了。”
劉綎言罷又向一旁的傳令兵道:“令各營將官速來中軍議事,就說有緊急軍情要知與他們。”
劉昭孫對肅立的楊林道:“事不宜遲,楊哨官還請與我往前方一探!”
楊林一抱拳,躬身應道:“標下領命!”
三月初三下午申時末,距家哈嶺附近三四裏遠的一座山頂上,後金鑲藍旗主阿敏腳踏在一截樹樁上,借著樹林的掩蔽,眉頭緊皺的望著東南方向的山穀。
他剛剛接到哨探稟報,說明軍劉綎部前鋒已進入瓦爾喀什曠野,大隊人馬隨後跟進逶迤數裏。
阿敏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乃努爾哈赤的親二侄兒,時年三十三歲。其戴一頂鐵製棉盔,身高五尺出頭,體形粗壯,臉圓頜長,粗眉短目,麵褐短須。
頭上後腦正中留有一尺餘長、細如鼠尾的發辮,其餘皆無毛發而呈髡禿樣,俗稱“金錢鼠尾辮”。他穿藍色緞麵鉚釘棉甲,外罩一副鐵製鎖子甲,以彰顯其近戰格殺之勇。
阿敏自父親舒爾哈齊、兄長阿爾通阿和弟第紮薩克圖死後,在努爾哈赤的“恩賜”下,盡得父兄遺產。因此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誓死追隨,每戰必舍生忘死衝鋒在前。
阿敏在家哈嶺埋伏,擔心被明軍發現後全軍被困。所以他與扈爾漢各率本部人馬後退數裏,隱匿於東西兩側山穀,計劃待明軍過後便封鎖穀口斷其後路。
此時若有明軍哨探沿山巡察,其部必被發現。但若離穀口遠了,又恐大隊人馬與明軍接戰時貽誤軍機,完不成既定作戰目標。現在他隻能祈求這路明軍還如其他明軍一樣,懵頭懵腦的直接趕路便是。
阿敏轉頭望向北麵,按驛兵的速度應該早到界藩城了。如果速度再快一些,大貝勒等人現在率人馬已經出發了。
阿敏不知道的是,他的計劃和藏身地點早就被明軍掌握;更不知道的是,他派出求援的驛兵竟陰差陽錯的已被楊林截殺,若想等到大貝勒代善等人的援兵,最快也要等到明天上午。
阿敏又轉過頭看看自己的身後,隻見山脊下隱藏在樹林中的兩千後金兵披掛整齊,正肅立如樁嚴陣以待。單等他發出命令便衝出去將敵軍屠戮幹淨。
見此情景阿敏的心才多少放下來一些。也不知是為何,自己身經大小數十戰,今日竟破天荒的第一次感到緊張,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就仿若有一種未知的危機籠罩著自己。他細細的捋順思緒,希望找到這種緊張的來源。
果然,阿敏終於想了起來,自從得到旗下哨探小隊覆滅、莽阿被殺等令人惱火的消息後,這種緊張便愈發加重。
聽其他幾位貝勒分析,這些事很可能是一個人做的。那麽問題就來了,這個人相貌幾何?來自何方?是明軍還是賊寇?他現在在哪?他接下來要做什麽?他究竟想幹什麽?
阿敏本性粗魯蠻橫,不識文字,與工於心計的代善、皇太極等堂兄弟自是不可比較。他拍拍自己的腦袋想把所有的問題想清楚,奈何最終思緒還是一團亂麻。
索性罷了,發誓等打完仗後一定將此人拿住,到時千刀萬剮了方能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與阿敏不同,在另一側山上的扈爾漢此時正屏氣凝神的潛在樹林中。他本姓佟爾佳,時年四十四歲,於萬曆三年生人(公元1576年),世居雅爾古寨,後隨父扈喇虎於萬曆十六年投入努爾哈赤麾下。
其少年勇武精於騎射,深得努爾哈赤喜愛並被收為養子,讓他擔當自己的貼身侍衛。成年後任鑲白旗旗主,所以滿清史書中又稱其為蝦爾汗。“蝦”在滿語中意為侍衛。
扈爾漢遙望山下正陸續進入山穀中的明軍,心中不禁熱血翻騰。想杜鬆、馬林那兩路明軍在兩天之內盡皆覆沒,這是何等的天眷殊榮。
接下來大汗再把眼前的這路明軍滅掉,那麽女真人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已是唾手可得。而眼下要做的,便是陰匿自己的蹤跡防止被明軍發現。
此時,距家哈嶺南穀兩裏處的一座矮山上,楊林橫槍立馬,凝神眺望埋伏著三千後金軍的兩側山穀。
在他的身後,二十名披掛整齊全副武裝的川軍精騎駐馬肅立。一陣山風拂過,將他們帽上的盔纓吹動的煞是好看。
一個時辰前,劉昭孫、楊林與馬進忠各分兩路,率十餘騎快馬迂回至家哈嶺南穀之後,隱匿蹤跡登高了望。果然發現山脊背陰處和樹林中有大量後金軍蟄伏。
劉昭孫這才驗證了楊林的身份和軍情的真偽,忙回稟劉綎詳情。他心中暗道僥幸,若沒楊林及時報警則全軍危矣。因此對其的好感直線上升。
路上,楊林向劉招孫進言,稱這三千奴兵分東西兩側埋伏,那麽不如將計就計,大軍可佯作不知繼續前進。
待到酉時日落正是人馬需要進食休憩之時,我軍可正常進食,以麻痹奴軍一同進食。
等其放鬆戒備則令大軍快速占領山脊,由上自下合圍奴軍。屆時敵軍雖悍勇,但猝不及防下先機盡失,又不占地利與人數之勢,此戰大勝可期。
又言,為便於在昏暗中分辨敵我,可設口令互辨。再讓官兵以白布縛於左臂之上,凡混戰中無口令和標識者皆為敵軍,可斬!
劉招孫聞言細細思量一番,覺得楊林年紀雖少,但所言盡占兵法所言的“天時、地利、人和”之要義。他覺得楊林的辦法可行。
見到劉綎後便將此策和盤托出,一眾將領也覺得此策甚好。不管如何,以一萬人打三千人,即便不勝也不會吃虧。最後劉綎與將領們又對細節進行了補充,然後決定依策執行。
古時普通人家一年也吃不得幾塊肉,多數人患有夜盲症,民間俗稱“雀盲眼”。原因就是肉類和動物內髒攝取不足,所以古時軍隊搞夜襲多是小股部隊。
劉綎為何答應夜間作戰,是其在出征遼東前一段時間內鼓勵部下們去打獵,以增加吃肉的次數。又通過買賣的方式獲取肉食,降低官兵患夜盲症的人數,他這才有底氣讓部下進行夜戰。
後金軍中不是沒有夜盲症,但因為地理環境和飲食習慣,相對來說數量較少。
當楊林得知自己的戰策被采納後,激動的眼淚差點流出來。若是杜鬆當初能聽自己哪怕一丁點兒的建議,戰事也不至於崩壞到如此地步。
他強忍著傷痛和困乏向劉昭孫請戰,並借了一副皮甲套在身上,將後背裸露的地方遮掩起來。
劉昭孫望著疲憊不堪抱拳請戰的楊林,心中對這位年輕人好感又增加不少。他不忍心讓其直接上陣衝殺,但又不願拂了他的昂揚戰意。便撥給他一隊精騎令其觀敵了陣,便宜行事。
三月初三酉時初刻,太陽還未完全落山。此時明軍一半的人馬已進入山穀,而剩下的一半人馬還在山穀之外。
阿敏和扈爾漢命哨探緊密監視其動向,不多時得報明軍已停下休息進食,並未發現有何異動。
阿敏麾下各牛錄額真見此便向其進言,稱人馬嚴陣以待在林中一天已是疲敝不堪,現也正好趁此時機進食休息。
阿敏覺得明軍如此懈怠沒有什麽可擔心的,況且自己隱藏的這山穀南北通透,遇事可隨時撤離。便下答應了部下們的請求。
扈爾漢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但身為老將的他還是很有經驗的,他下令各牛錄人馬不得卸甲輪番交替進食。並派出大量哨探監視明軍動向,若有異動便於應對。
楊林佇立於矮山之上始終未動。他在等待,等待大軍進攻的信號。他知道,阿敏就藏在距自己不過三四裏路的東側山穀中,若是能將其生擒或是格殺,是最好不過的。
太陽逐漸沉進西邊的群山之中,四周景物開始變得模糊。楊林的臉龐上一半映襯著光線,一半被陰影慢慢遮擋。
“駕!”他知道時機已到,大吼一聲催馬向山下疾馳而去,身後的二十名川軍精騎緊緊相隨。
他現年六十歲出頭,身高近六尺,體格健碩,劍眉虎眼,鼻直口方,一抹尺餘長的花白胡須飄灑在胸前。一頂虎頭鐵盔和一身亮銀獅頭三文甲,盡顯老將軍一生戎馬、統禦三軍的威武本色。
楊林深知劉綎生平,固然對其是極為崇拜。急忙將身上建奴驛兵的衣裝扔掉,急走兩步上前跪拜道:“標下杜總兵後軍騎兵子營乙哨哨官楊林,拜見總兵大人!我有薩爾滸緊急軍情稟報總兵大人知曉!”
劉綎端坐於馬上,手捋須髯仔細打量了楊林一番,便道:“你且講來!”
“是!”楊林便將薩爾滸戰事,以及自己又是如何來到這裏報信的經過詳細講述了一遍。
劉綎聽完楊林的稟報雙眉緊蹙,片刻後沉吟道:“杜鬆與馬林雙雙戰敗,那麽四路合圍之勢已破。以李如柏之能定會謹小慎微行動遲緩。而奴酋又與其家有香火之情,難免不會放他一馬。那麽我東路軍現在便成孤軍,處境不妙啊。”
劉昭孫忙道:“父親,我東路軍本就兵馬不足裝備不精,現在處境危急不如就此撤兵。即便朝廷日後追究下來,我們也有原由可以陳情,還請父親三思!”
“我們不能僅憑這一人之言便決定撤兵。此事非同小可,現暫時勿要定奪!”
劉綎未置可否,問楊林道:“你可確定前方家哈嶺南穀處,有建奴三千人馬在埋伏?”
楊林暗想我不僅知道有埋伏,而且還知道此後很多事情。他朗聲應道:“標下來時曾審問過俘虜,那建奴領軍之將是奴酋努爾哈赤之侄阿敏,乃鑲藍旗旗主;另一將叫扈爾漢,是奴酋的侍衛親兵之長,兩人麾下共有三千人馬。陰謀在我軍通過瓦爾喀什曠野後,即封住穀口斷我後路。待我軍與建奴大隊交戰正酣,其便從後掩殺!”
劉綎聽罷一聲冷笑:“哼哼,建奴真是好算計!現今其大隊人馬未到,老夫便拿這三千奴兵祭刀!”
劉昭孫在旁道:“父親,為探這三千奴兵虛實,我與楊哨官一同去前方打探。待確實如楊哨官所言,我軍再做安排也不遲。”
劉昭孫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此核實楊林身份和所言真假;二是若真有敵軍埋伏正好可以查探一番。
楊林是聰明人,他那會不知道劉昭孫的話是什麽意思,他不動聲色的靜等劉綎的安排。
“好,便如你所言。切記不可讓建奴發現你等行蹤,否則便是打草驚蛇了。”
劉綎言罷又向一旁的傳令兵道:“令各營將官速來中軍議事,就說有緊急軍情要知與他們。”
劉昭孫對肅立的楊林道:“事不宜遲,楊哨官還請與我往前方一探!”
楊林一抱拳,躬身應道:“標下領命!”
三月初三下午申時末,距家哈嶺附近三四裏遠的一座山頂上,後金鑲藍旗主阿敏腳踏在一截樹樁上,借著樹林的掩蔽,眉頭緊皺的望著東南方向的山穀。
他剛剛接到哨探稟報,說明軍劉綎部前鋒已進入瓦爾喀什曠野,大隊人馬隨後跟進逶迤數裏。
阿敏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乃努爾哈赤的親二侄兒,時年三十三歲。其戴一頂鐵製棉盔,身高五尺出頭,體形粗壯,臉圓頜長,粗眉短目,麵褐短須。
頭上後腦正中留有一尺餘長、細如鼠尾的發辮,其餘皆無毛發而呈髡禿樣,俗稱“金錢鼠尾辮”。他穿藍色緞麵鉚釘棉甲,外罩一副鐵製鎖子甲,以彰顯其近戰格殺之勇。
阿敏自父親舒爾哈齊、兄長阿爾通阿和弟第紮薩克圖死後,在努爾哈赤的“恩賜”下,盡得父兄遺產。因此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誓死追隨,每戰必舍生忘死衝鋒在前。
阿敏在家哈嶺埋伏,擔心被明軍發現後全軍被困。所以他與扈爾漢各率本部人馬後退數裏,隱匿於東西兩側山穀,計劃待明軍過後便封鎖穀口斷其後路。
此時若有明軍哨探沿山巡察,其部必被發現。但若離穀口遠了,又恐大隊人馬與明軍接戰時貽誤軍機,完不成既定作戰目標。現在他隻能祈求這路明軍還如其他明軍一樣,懵頭懵腦的直接趕路便是。
阿敏轉頭望向北麵,按驛兵的速度應該早到界藩城了。如果速度再快一些,大貝勒等人現在率人馬已經出發了。
阿敏不知道的是,他的計劃和藏身地點早就被明軍掌握;更不知道的是,他派出求援的驛兵竟陰差陽錯的已被楊林截殺,若想等到大貝勒代善等人的援兵,最快也要等到明天上午。
阿敏又轉過頭看看自己的身後,隻見山脊下隱藏在樹林中的兩千後金兵披掛整齊,正肅立如樁嚴陣以待。單等他發出命令便衝出去將敵軍屠戮幹淨。
見此情景阿敏的心才多少放下來一些。也不知是為何,自己身經大小數十戰,今日竟破天荒的第一次感到緊張,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就仿若有一種未知的危機籠罩著自己。他細細的捋順思緒,希望找到這種緊張的來源。
果然,阿敏終於想了起來,自從得到旗下哨探小隊覆滅、莽阿被殺等令人惱火的消息後,這種緊張便愈發加重。
聽其他幾位貝勒分析,這些事很可能是一個人做的。那麽問題就來了,這個人相貌幾何?來自何方?是明軍還是賊寇?他現在在哪?他接下來要做什麽?他究竟想幹什麽?
阿敏本性粗魯蠻橫,不識文字,與工於心計的代善、皇太極等堂兄弟自是不可比較。他拍拍自己的腦袋想把所有的問題想清楚,奈何最終思緒還是一團亂麻。
索性罷了,發誓等打完仗後一定將此人拿住,到時千刀萬剮了方能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與阿敏不同,在另一側山上的扈爾漢此時正屏氣凝神的潛在樹林中。他本姓佟爾佳,時年四十四歲,於萬曆三年生人(公元1576年),世居雅爾古寨,後隨父扈喇虎於萬曆十六年投入努爾哈赤麾下。
其少年勇武精於騎射,深得努爾哈赤喜愛並被收為養子,讓他擔當自己的貼身侍衛。成年後任鑲白旗旗主,所以滿清史書中又稱其為蝦爾汗。“蝦”在滿語中意為侍衛。
扈爾漢遙望山下正陸續進入山穀中的明軍,心中不禁熱血翻騰。想杜鬆、馬林那兩路明軍在兩天之內盡皆覆沒,這是何等的天眷殊榮。
接下來大汗再把眼前的這路明軍滅掉,那麽女真人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已是唾手可得。而眼下要做的,便是陰匿自己的蹤跡防止被明軍發現。
此時,距家哈嶺南穀兩裏處的一座矮山上,楊林橫槍立馬,凝神眺望埋伏著三千後金軍的兩側山穀。
在他的身後,二十名披掛整齊全副武裝的川軍精騎駐馬肅立。一陣山風拂過,將他們帽上的盔纓吹動的煞是好看。
一個時辰前,劉昭孫、楊林與馬進忠各分兩路,率十餘騎快馬迂回至家哈嶺南穀之後,隱匿蹤跡登高了望。果然發現山脊背陰處和樹林中有大量後金軍蟄伏。
劉昭孫這才驗證了楊林的身份和軍情的真偽,忙回稟劉綎詳情。他心中暗道僥幸,若沒楊林及時報警則全軍危矣。因此對其的好感直線上升。
路上,楊林向劉招孫進言,稱這三千奴兵分東西兩側埋伏,那麽不如將計就計,大軍可佯作不知繼續前進。
待到酉時日落正是人馬需要進食休憩之時,我軍可正常進食,以麻痹奴軍一同進食。
等其放鬆戒備則令大軍快速占領山脊,由上自下合圍奴軍。屆時敵軍雖悍勇,但猝不及防下先機盡失,又不占地利與人數之勢,此戰大勝可期。
又言,為便於在昏暗中分辨敵我,可設口令互辨。再讓官兵以白布縛於左臂之上,凡混戰中無口令和標識者皆為敵軍,可斬!
劉招孫聞言細細思量一番,覺得楊林年紀雖少,但所言盡占兵法所言的“天時、地利、人和”之要義。他覺得楊林的辦法可行。
見到劉綎後便將此策和盤托出,一眾將領也覺得此策甚好。不管如何,以一萬人打三千人,即便不勝也不會吃虧。最後劉綎與將領們又對細節進行了補充,然後決定依策執行。
古時普通人家一年也吃不得幾塊肉,多數人患有夜盲症,民間俗稱“雀盲眼”。原因就是肉類和動物內髒攝取不足,所以古時軍隊搞夜襲多是小股部隊。
劉綎為何答應夜間作戰,是其在出征遼東前一段時間內鼓勵部下們去打獵,以增加吃肉的次數。又通過買賣的方式獲取肉食,降低官兵患夜盲症的人數,他這才有底氣讓部下進行夜戰。
後金軍中不是沒有夜盲症,但因為地理環境和飲食習慣,相對來說數量較少。
當楊林得知自己的戰策被采納後,激動的眼淚差點流出來。若是杜鬆當初能聽自己哪怕一丁點兒的建議,戰事也不至於崩壞到如此地步。
他強忍著傷痛和困乏向劉昭孫請戰,並借了一副皮甲套在身上,將後背裸露的地方遮掩起來。
劉昭孫望著疲憊不堪抱拳請戰的楊林,心中對這位年輕人好感又增加不少。他不忍心讓其直接上陣衝殺,但又不願拂了他的昂揚戰意。便撥給他一隊精騎令其觀敵了陣,便宜行事。
三月初三酉時初刻,太陽還未完全落山。此時明軍一半的人馬已進入山穀,而剩下的一半人馬還在山穀之外。
阿敏和扈爾漢命哨探緊密監視其動向,不多時得報明軍已停下休息進食,並未發現有何異動。
阿敏麾下各牛錄額真見此便向其進言,稱人馬嚴陣以待在林中一天已是疲敝不堪,現也正好趁此時機進食休息。
阿敏覺得明軍如此懈怠沒有什麽可擔心的,況且自己隱藏的這山穀南北通透,遇事可隨時撤離。便下答應了部下們的請求。
扈爾漢這邊的情況也差不多,但身為老將的他還是很有經驗的,他下令各牛錄人馬不得卸甲輪番交替進食。並派出大量哨探監視明軍動向,若有異動便於應對。
楊林佇立於矮山之上始終未動。他在等待,等待大軍進攻的信號。他知道,阿敏就藏在距自己不過三四裏路的東側山穀中,若是能將其生擒或是格殺,是最好不過的。
太陽逐漸沉進西邊的群山之中,四周景物開始變得模糊。楊林的臉龐上一半映襯著光線,一半被陰影慢慢遮擋。
“駕!”他知道時機已到,大吼一聲催馬向山下疾馳而去,身後的二十名川軍精騎緊緊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