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俸祿不像後世,每月一領,而是每年領一次。領到手的也不是固定的通寶,分為有粟米、絹布、絲綢,乃至直接發衣服。
故而每到發工資的時候,官員家宅中都會來一次大掃除,將倉庫整理出來,存放整整一年的俸祿。
然後家中所有開銷的物資都在庫房裏存著。
陳青兕這種李治的心腹,時不時的會收到額外的嘉獎。但絕大多數的官員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也就是說,一般官員領了俸祿,一年之內就沒有多餘的收入了,所有的花銷都在這裏。
後世有一句經典的話,發工資後囂張一個星期,將就一個星期,節約一個星期,期待一個星期。
在古代這是完全行不通的,真要瀟灑個把月,未來大半年都得喝西北風。
持家有道的價值,也在這種環境下體現。
未來一年的家用物資都在這裏,怎麽合理的分配,很考驗當家主母的水平。
陳青兕現在的俸祿極高,但花銷也是巨大的。
不說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王孫貴族之間的禮物往來,僅安排清流黨的聚會,盛唐體文人間的踏青遊玩,都是不小的數字,還有各種各樣也想不到的開銷。總之執掌中饋,將這一切打點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蕭妙宸是自小經過嚴苛訓練培養,在這方麵遊刃有餘。
李紅清母親過世的早,父親又自艾自憐,自無人教她這些。
虯髯客大老粗一個,更不會了。
一個個數字,李紅清瞧得是頭暈目眩,不敢再看,忍不住心想:“這賬本,自己還真做不來,可隻要用心學,也能學好。”
李紅清真以為陳家的當家主母,隻需理清賬目就好。卻不知道,理清賬目,隻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最基本的能力。
陳青兕是兵部尚書,公認的隱相,廟堂新貴。
想要巴結他,跟他套近乎的,不計可數。陳青兕這邊不好突破,從婦人身上入手,最是直接簡單。
蕭妙宸每日都會收到各種宴會邀請,也會收到不少登門拜帖。
武皇後、長公主但有聚會,必請蕭妙宸出席的。
隻要陳青兕不倒,蕭妙宸就是命婦裏的明星。
聚會沒有蕭妙宸,那就說明這個宴會規格不夠,請不動人家。
這在注重顏麵的上層社會,會受人恥笑的。
而這種虛與委蛇的應酬,恰恰是李紅清最怕的。
在這位紅女俠麵前,那就沒有虛與委蛇這幾個字,三兩句起了口角,那就得拔劍了。
李紅清並沒有跟蕭妙宸出席什麽盛會,隻是在家中見過蕭妙宸如何應付各種想要登門攀關係的婦人,已經有種奪門而逃的感覺。
“也許,自己真不適合!”
李紅清不免有些沮喪。
長安,太極宮,承乾殿。
陳青兕向李治說著前線的軍情。
“蘇邢公小勝一場,將吐蕃兵驅趕到了那祿驛。吐蕃論欽陵早早的在那祿驛建造了羌人的碉樓,碉樓不易攻取,當下我軍與吐蕃處在對峙狀態。”
李治道:“那祿驛,已經算是高原了吧!”
陳青兕道:“處在高原要地,比青海要高上三百丈左右。”
陳青兕在《論吐蕃》的奏書中已經將高原的水土不服定義為高原氣候了,對於氣候問題也寫得很清楚。
這種情況是事實存在的,李治等人也接受了陳青兕對於高原上不良反應的定義。
李治說道:“能不能圍而不打,高原上的環境惡劣。圍而不打,能夠減少一些傷亡。”
李治最近也了解了一些兵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陳青兕道:“其實蘇邢公動過此念,既然論欽陵在那祿驛固守,那他便直插烏海,截住吐蕃後勤,將論欽陵前後困在那祿驛。隻是他還未分兵,吐蕃已經將充足的糧草運到了那祿驛。那祿驛現在糧草充足,即便去截斷對方歸路,亦不會奏效,反而分散兵力,給對方可趁之機。”
這就是吐蕃難對付的地方。
不管是在後方坐鎮的噶爾東讚,還是前線的論欽陵,他們的能力與唐軍將帥處於同一級別的。
蘇定方的臨陣指揮水平或許高一些,但他能夠看到的問題,論欽陵一般不會忽視。
奇謀妙計通常是能力碾壓之下才會出現,這種高水準的較量,彼此很難露出明顯破綻,給你施展奇招的機會。
招式越怪,死得越快。
李治不再獻醜,轉移了話題,說道:“我們對吐蕃的製裁,沒有取得效果。”
陳青兕主動領罪:“臣低估了吐蕃噶爾東讚的本事,也低估了大食國聯合吐蕃的決心。”
為了對付吐蕃,遏製吐蕃的發展。
陳青兕在戰略上可謂煞費苦心,唐蕃古道他讓席君買封的嚴實。
未發展起來的茶馬古道也特地讓地方官員注意封鎖走私,甚至南疆六詔,陳青兕都特別要求他們不許與吐蕃有任何往來。
南疆六詔尚未一統,大唐現在威勢無雙。
六詔不敢貿然忤逆朝廷意思的……
甚至於天竺那邊朝廷也做了一定手腳。
天竺,古印度,說起來那也是一大文明發源地。
可真了解他們的曆史,那真就是一段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的憋屈曆史。
從古到今,他們真就屬於又菜又愛玩的類型。
菜是真菜,玩是真愛玩。
上千年的曆史,他們就沒有出現一個像樣的大國。
要不就是內亂,要不就是外敵入侵,將天竺諸國滅了。
總之天竺史就是一個又一個天竺被幹的入侵史。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天竺內部菜雞互啄,然後外敵入侵,鎮服菜雞。外敵自己崩潰撤走,天竺的諸多菜雞又開始互啄,等著新一輪的外敵到來,反複循環,直至今時今日。
現在的天竺就處於菜雞互啄的階段。
陳青兕最早的時候覺得奇怪,吐蕃為何要跟大唐爭奪青海、西域、涼州、隴右,明明旁邊就有天竺這樣的弱雞可以欺負,天竺的土地並不差,占領下來還是可以發展的。
直到為了對付吐蕃,了解了天竺的情況,陳青兕才明白,不是吐蕃想跟大唐搶,而是真看不上天竺的情況。
無可否認,天竺的土地是很好的,但人太爛,太窮。
再好的土地也要人來打理,天竺一群菜雞將整片土地打的一窮二白,人口稀少,想要將天竺開發起來,得花費大價錢。
投入與收入完全不匹配,吐蕃根本沒有那麽多的人力財力讓天竺這個爛攤子恢複新生。
反之西域、涼州、隴右那可是大唐經營多年的富庶之地……
西域諸國在唐廷的治理下,賺的盆滿缽盈,涼州七裏十萬家,僅次於長安、洛陽,而隴右閭閻相望,桑麻遍野。
隻要拿下青海湖,這三地都在吐蕃的劍鋒之下。
孰輕孰重,不言而喻了。
就現在天竺的情況,對於唐廷也是好事。
一群天竺菜雞打不過吐蕃、大食的正規軍,還不至於收拾不了彼此往來的商隊。
朝廷鼓動與之友好的天竺菜雞襲擾彼此的商隊,從西邊對於吐蕃進行封鎖。
一番操作,可謂四麵開花。
可是大食、吐蕃還是尋得了新的辦法。
他們打通了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的水上商道,這個時期阿拉伯的水軍在天竺水域是無敵的存在,並無外力能夠阻擋……
大唐的威懾力也沒有覆蓋到尼婆羅周邊區域……
這條商道以大唐現在的實力,真無法斷絕。
隻能說力有盡時……
李治自然明白這並非陳青兕的錯,即便他是大唐皇帝,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何況陳青兕?
但對於陳青兕這態度,他還是很欣賞的。
“愛卿無須自責,隻是他們現在聯合過密,對朝廷確實是一大危害。如果不想辦法製止,未來與大食國決勝的時候,吐蕃不會坐視不理的。他必定會趁勢南下,朝廷將會麵對兩線作戰的風險。”
“大食不同於其他,吐蕃亦不能小覷,屆時朝廷必然陷入前所未有的局麵……”
朝廷最近加深了對於更西方亞歐之地的探索,對於大食國當下的實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吐蕃一次又一次的讓李治難受,盡管大唐一直處於上風,也讓這位皇帝知道吐蕃就如陳青兕的策論裏寫得一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大敵手。
“臣倒有一個建議!”
陳青兕見時機差不多了,主動站了出來。
李治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子,道:“愛卿不妨說來。”
陳青兕道:“打造一支能夠遠洋的水師。”
“遠洋水師?”
李治自語說道。
“不錯!”陳青兕重重頷首,道:“能夠遠洋的水師。”
他說著作揖道:“臣請賜紙筆!”
李治揮手讓內侍準備,還很貼心的搬來了一張案幾。
陳青兕伏案繪畫。
李治心下好奇,從上方走了下來,來到陳青兕的身側,見陳青兕在畫南邊的大略地圖……
畫的很粗糙,但又很細致。
南邊一直有大食的商人在嶺南道廣州行商,對於南邊的大略地形圖,李治是知道的。
陳青兕在地圖上一筆帶過,反之一些他不知道的關鍵地方,卻畫的有些詳細……
畫完之後,陳青兕見李治就在他身側,想了想指著南海道:“這一片海域,請陛下賜名。”
李治笑道:“這不就是南海?”
陳青兕覺得可以給南海觀音搬個家,明明是東南,怎麽能稱南海?
陳青兕道:“那是古人對於大海不了解,這裏是東南,哪裏算南海。南海臣覺得應該在這邊……”
他說著筆尖在地圖上劃了一圈,將印度洋都囊括其中說道:“南海龍王,觀世音菩薩住這東南的邊邊角也寒酸了些,這裏才是南海。”
李治細細一想,也覺得有道理,道:“那這裏就叫嶺南海,大唐嶺南都護府的嶺南海。”
陳青兕很喜歡這名字,道:“東南諸國眾多,但真正可稱富庶的大國皆在海邊。東南多山多林,瘴氣沼氣比嶺南更甚。故而他們核心城鎮都在沿海附近……”
“隻要我們的水師,能夠在嶺南海橫行,他們對朝廷將會更加敬重,能夠加強對他們的掌控。”
“大食人善於經商,他們位於海邊,對於海上貿易的認知在我們之上。連接西域的這條陸路航線,大利歸於朝廷。但海上這條貿易線大部分的利潤卻進了大食國的腰包。對於我們,大為不利。”
“我們若有一支橫行於嶺南海的水軍,就能與大食國平分海上貿易的利潤。”
“如果我們的水師能夠從從嶺南海,驅入南海,就能從大食國的嘴裏奪食,還從這裏封鎖大食國對於吐蕃的資助……”
他的毛筆指在了孟加拉灣上……
李治道:“會不會晚了一些。”
“不晚,不晚,時間正好!”
這海上行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
大唐這邊發展一直以陸地為主,而大食國那邊因為地中海的緣故,他們的經濟一大早就圍繞海上運輸來了。
在這方麵確實要領先東方的……
直接跟大食國在這方麵較勁,差點火候。
但陳青兕當年在東海百濟定了方略,通過遼東灣、渤海與倭國的石見銀山形成一套海上貿易路線。
石見銀山是大利,這些年大量的銀子從倭國走遼東灣、渤海運到登州港。
有利可圖,就有人會去專研研究,從而在技術上得到提升。
遼東灣、渤海能行,嶺南海就可以。
等真正征服了嶺南海,自然而然就會擁有征服南海的力量。
步子邁得太大,確實會扯著蛋,現在有了遼東灣、渤海與倭國的經驗,在嶺南海進行嚐試,正是時候。
可以邁出這一步。
“這些年我們在遼東灣、渤海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可以在嶺南海嚐試發展。”
“現在還有一個好處,大食國的商人此刻還沒意識到我們的動作,可以尋個借口,將他們的人與船貨扣下。師夷長技以製夷……有東海的發展經驗加上大食國的經驗技術,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打下征服嶺南海的基礎。”
“三年,五年……大戰什麽時候來,臣說不準,但我們手中若擁有一支能夠橫行南海的水師,也能令大食、吐蕃如鯁在喉。”
(本章完)
故而每到發工資的時候,官員家宅中都會來一次大掃除,將倉庫整理出來,存放整整一年的俸祿。
然後家中所有開銷的物資都在庫房裏存著。
陳青兕這種李治的心腹,時不時的會收到額外的嘉獎。但絕大多數的官員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也就是說,一般官員領了俸祿,一年之內就沒有多餘的收入了,所有的花銷都在這裏。
後世有一句經典的話,發工資後囂張一個星期,將就一個星期,節約一個星期,期待一個星期。
在古代這是完全行不通的,真要瀟灑個把月,未來大半年都得喝西北風。
持家有道的價值,也在這種環境下體現。
未來一年的家用物資都在這裏,怎麽合理的分配,很考驗當家主母的水平。
陳青兕現在的俸祿極高,但花銷也是巨大的。
不說逢年過節親朋好友,王孫貴族之間的禮物往來,僅安排清流黨的聚會,盛唐體文人間的踏青遊玩,都是不小的數字,還有各種各樣也想不到的開銷。總之執掌中饋,將這一切打點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蕭妙宸是自小經過嚴苛訓練培養,在這方麵遊刃有餘。
李紅清母親過世的早,父親又自艾自憐,自無人教她這些。
虯髯客大老粗一個,更不會了。
一個個數字,李紅清瞧得是頭暈目眩,不敢再看,忍不住心想:“這賬本,自己還真做不來,可隻要用心學,也能學好。”
李紅清真以為陳家的當家主母,隻需理清賬目就好。卻不知道,理清賬目,隻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最基本的能力。
陳青兕是兵部尚書,公認的隱相,廟堂新貴。
想要巴結他,跟他套近乎的,不計可數。陳青兕這邊不好突破,從婦人身上入手,最是直接簡單。
蕭妙宸每日都會收到各種宴會邀請,也會收到不少登門拜帖。
武皇後、長公主但有聚會,必請蕭妙宸出席的。
隻要陳青兕不倒,蕭妙宸就是命婦裏的明星。
聚會沒有蕭妙宸,那就說明這個宴會規格不夠,請不動人家。
這在注重顏麵的上層社會,會受人恥笑的。
而這種虛與委蛇的應酬,恰恰是李紅清最怕的。
在這位紅女俠麵前,那就沒有虛與委蛇這幾個字,三兩句起了口角,那就得拔劍了。
李紅清並沒有跟蕭妙宸出席什麽盛會,隻是在家中見過蕭妙宸如何應付各種想要登門攀關係的婦人,已經有種奪門而逃的感覺。
“也許,自己真不適合!”
李紅清不免有些沮喪。
長安,太極宮,承乾殿。
陳青兕向李治說著前線的軍情。
“蘇邢公小勝一場,將吐蕃兵驅趕到了那祿驛。吐蕃論欽陵早早的在那祿驛建造了羌人的碉樓,碉樓不易攻取,當下我軍與吐蕃處在對峙狀態。”
李治道:“那祿驛,已經算是高原了吧!”
陳青兕道:“處在高原要地,比青海要高上三百丈左右。”
陳青兕在《論吐蕃》的奏書中已經將高原的水土不服定義為高原氣候了,對於氣候問題也寫得很清楚。
這種情況是事實存在的,李治等人也接受了陳青兕對於高原上不良反應的定義。
李治說道:“能不能圍而不打,高原上的環境惡劣。圍而不打,能夠減少一些傷亡。”
李治最近也了解了一些兵事,發表自己的看法。
陳青兕道:“其實蘇邢公動過此念,既然論欽陵在那祿驛固守,那他便直插烏海,截住吐蕃後勤,將論欽陵前後困在那祿驛。隻是他還未分兵,吐蕃已經將充足的糧草運到了那祿驛。那祿驛現在糧草充足,即便去截斷對方歸路,亦不會奏效,反而分散兵力,給對方可趁之機。”
這就是吐蕃難對付的地方。
不管是在後方坐鎮的噶爾東讚,還是前線的論欽陵,他們的能力與唐軍將帥處於同一級別的。
蘇定方的臨陣指揮水平或許高一些,但他能夠看到的問題,論欽陵一般不會忽視。
奇謀妙計通常是能力碾壓之下才會出現,這種高水準的較量,彼此很難露出明顯破綻,給你施展奇招的機會。
招式越怪,死得越快。
李治不再獻醜,轉移了話題,說道:“我們對吐蕃的製裁,沒有取得效果。”
陳青兕主動領罪:“臣低估了吐蕃噶爾東讚的本事,也低估了大食國聯合吐蕃的決心。”
為了對付吐蕃,遏製吐蕃的發展。
陳青兕在戰略上可謂煞費苦心,唐蕃古道他讓席君買封的嚴實。
未發展起來的茶馬古道也特地讓地方官員注意封鎖走私,甚至南疆六詔,陳青兕都特別要求他們不許與吐蕃有任何往來。
南疆六詔尚未一統,大唐現在威勢無雙。
六詔不敢貿然忤逆朝廷意思的……
甚至於天竺那邊朝廷也做了一定手腳。
天竺,古印度,說起來那也是一大文明發源地。
可真了解他們的曆史,那真就是一段聽者傷心,聞者落淚的憋屈曆史。
從古到今,他們真就屬於又菜又愛玩的類型。
菜是真菜,玩是真愛玩。
上千年的曆史,他們就沒有出現一個像樣的大國。
要不就是內亂,要不就是外敵入侵,將天竺諸國滅了。
總之天竺史就是一個又一個天竺被幹的入侵史。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天竺內部菜雞互啄,然後外敵入侵,鎮服菜雞。外敵自己崩潰撤走,天竺的諸多菜雞又開始互啄,等著新一輪的外敵到來,反複循環,直至今時今日。
現在的天竺就處於菜雞互啄的階段。
陳青兕最早的時候覺得奇怪,吐蕃為何要跟大唐爭奪青海、西域、涼州、隴右,明明旁邊就有天竺這樣的弱雞可以欺負,天竺的土地並不差,占領下來還是可以發展的。
直到為了對付吐蕃,了解了天竺的情況,陳青兕才明白,不是吐蕃想跟大唐搶,而是真看不上天竺的情況。
無可否認,天竺的土地是很好的,但人太爛,太窮。
再好的土地也要人來打理,天竺一群菜雞將整片土地打的一窮二白,人口稀少,想要將天竺開發起來,得花費大價錢。
投入與收入完全不匹配,吐蕃根本沒有那麽多的人力財力讓天竺這個爛攤子恢複新生。
反之西域、涼州、隴右那可是大唐經營多年的富庶之地……
西域諸國在唐廷的治理下,賺的盆滿缽盈,涼州七裏十萬家,僅次於長安、洛陽,而隴右閭閻相望,桑麻遍野。
隻要拿下青海湖,這三地都在吐蕃的劍鋒之下。
孰輕孰重,不言而喻了。
就現在天竺的情況,對於唐廷也是好事。
一群天竺菜雞打不過吐蕃、大食的正規軍,還不至於收拾不了彼此往來的商隊。
朝廷鼓動與之友好的天竺菜雞襲擾彼此的商隊,從西邊對於吐蕃進行封鎖。
一番操作,可謂四麵開花。
可是大食、吐蕃還是尋得了新的辦法。
他們打通了阿拉伯海到孟加拉灣的水上商道,這個時期阿拉伯的水軍在天竺水域是無敵的存在,並無外力能夠阻擋……
大唐的威懾力也沒有覆蓋到尼婆羅周邊區域……
這條商道以大唐現在的實力,真無法斷絕。
隻能說力有盡時……
李治自然明白這並非陳青兕的錯,即便他是大唐皇帝,也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何況陳青兕?
但對於陳青兕這態度,他還是很欣賞的。
“愛卿無須自責,隻是他們現在聯合過密,對朝廷確實是一大危害。如果不想辦法製止,未來與大食國決勝的時候,吐蕃不會坐視不理的。他必定會趁勢南下,朝廷將會麵對兩線作戰的風險。”
“大食不同於其他,吐蕃亦不能小覷,屆時朝廷必然陷入前所未有的局麵……”
朝廷最近加深了對於更西方亞歐之地的探索,對於大食國當下的實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吐蕃一次又一次的讓李治難受,盡管大唐一直處於上風,也讓這位皇帝知道吐蕃就如陳青兕的策論裏寫得一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大敵手。
“臣倒有一個建議!”
陳青兕見時機差不多了,主動站了出來。
李治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子,道:“愛卿不妨說來。”
陳青兕道:“打造一支能夠遠洋的水師。”
“遠洋水師?”
李治自語說道。
“不錯!”陳青兕重重頷首,道:“能夠遠洋的水師。”
他說著作揖道:“臣請賜紙筆!”
李治揮手讓內侍準備,還很貼心的搬來了一張案幾。
陳青兕伏案繪畫。
李治心下好奇,從上方走了下來,來到陳青兕的身側,見陳青兕在畫南邊的大略地圖……
畫的很粗糙,但又很細致。
南邊一直有大食的商人在嶺南道廣州行商,對於南邊的大略地形圖,李治是知道的。
陳青兕在地圖上一筆帶過,反之一些他不知道的關鍵地方,卻畫的有些詳細……
畫完之後,陳青兕見李治就在他身側,想了想指著南海道:“這一片海域,請陛下賜名。”
李治笑道:“這不就是南海?”
陳青兕覺得可以給南海觀音搬個家,明明是東南,怎麽能稱南海?
陳青兕道:“那是古人對於大海不了解,這裏是東南,哪裏算南海。南海臣覺得應該在這邊……”
他說著筆尖在地圖上劃了一圈,將印度洋都囊括其中說道:“南海龍王,觀世音菩薩住這東南的邊邊角也寒酸了些,這裏才是南海。”
李治細細一想,也覺得有道理,道:“那這裏就叫嶺南海,大唐嶺南都護府的嶺南海。”
陳青兕很喜歡這名字,道:“東南諸國眾多,但真正可稱富庶的大國皆在海邊。東南多山多林,瘴氣沼氣比嶺南更甚。故而他們核心城鎮都在沿海附近……”
“隻要我們的水師,能夠在嶺南海橫行,他們對朝廷將會更加敬重,能夠加強對他們的掌控。”
“大食人善於經商,他們位於海邊,對於海上貿易的認知在我們之上。連接西域的這條陸路航線,大利歸於朝廷。但海上這條貿易線大部分的利潤卻進了大食國的腰包。對於我們,大為不利。”
“我們若有一支橫行於嶺南海的水軍,就能與大食國平分海上貿易的利潤。”
“如果我們的水師能夠從從嶺南海,驅入南海,就能從大食國的嘴裏奪食,還從這裏封鎖大食國對於吐蕃的資助……”
他的毛筆指在了孟加拉灣上……
李治道:“會不會晚了一些。”
“不晚,不晚,時間正好!”
這海上行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
大唐這邊發展一直以陸地為主,而大食國那邊因為地中海的緣故,他們的經濟一大早就圍繞海上運輸來了。
在這方麵確實要領先東方的……
直接跟大食國在這方麵較勁,差點火候。
但陳青兕當年在東海百濟定了方略,通過遼東灣、渤海與倭國的石見銀山形成一套海上貿易路線。
石見銀山是大利,這些年大量的銀子從倭國走遼東灣、渤海運到登州港。
有利可圖,就有人會去專研研究,從而在技術上得到提升。
遼東灣、渤海能行,嶺南海就可以。
等真正征服了嶺南海,自然而然就會擁有征服南海的力量。
步子邁得太大,確實會扯著蛋,現在有了遼東灣、渤海與倭國的經驗,在嶺南海進行嚐試,正是時候。
可以邁出這一步。
“這些年我們在遼東灣、渤海取得了大量的經驗,可以在嶺南海嚐試發展。”
“現在還有一個好處,大食國的商人此刻還沒意識到我們的動作,可以尋個借口,將他們的人與船貨扣下。師夷長技以製夷……有東海的發展經驗加上大食國的經驗技術,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打下征服嶺南海的基礎。”
“三年,五年……大戰什麽時候來,臣說不準,但我們手中若擁有一支能夠橫行南海的水師,也能令大食、吐蕃如鯁在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