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大唐新的國策,預防出現尾大不掉的門閥
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 作者:江南山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台之上,楊一笑的聲音郎朗,武先生在下麵凝神傾聽,越聽越感覺心神巨震。
其實不止武先生的心神巨震,這一刻的大唐官員同樣震駭不已,如果不是礙於朝會禮節的話,恐怕文武百官早已開始嘩然。
讓士卒當官?
陛下竟然要讓士卒當官?
並且當的不是武職,而是治理地方的文官。老天爺,這怎麽能行?自古以來士卒被稱之為丘八,一萬人之中也未必有人識字,讓他們去管理地方,他們能看懂朝廷下發的政令嗎?
“陛下此舉,莫非,莫非……”有官員忍不住低聲,想問一問同僚的看法。
然而同僚卻低喝出聲,滿臉嚴肅的提醒一句,冷聲道:“你閉嘴,別說話,陛下正在宣布新的國策,你幾個腦袋敢在這時候質疑?”
那官員頓時嚇了一跳,小心翼翼把腦袋低下。
但是同僚仍舊不放過他,忽然低聲冷笑幾句道:“別以為咱看不出來,你無非是擔心家族後輩,以前門閥士族的後輩隨隨便便做官,但以後你們再也沒有這一份優勢,哼哼,陛下此舉就是要防備門閥把持朝政。”
那官員完全不敢強嘴,老老實實的聽著同僚嘲諷。
恰在此時,高台上楊一笑的聲音傳來。
雖然語氣悠悠,但卻不容置疑。
“朕剛才看到,許多官員在交頭接耳,並且神情變幻不斷,似乎驚駭於朕的決定。”
“也許你們在想,朕為什麽要更改古製,千百年以來,讀書人才可以做官,而你們基本都是讀書人,所以認為這個古製不可打破。”
“但是,朕必須打破……”
“做官而已,不一定非要士子才行……”
“朕此次要讓五千老卒退役,然後給他們每人一個官職,注意,他們退役之後擔任的不是武職,而是文官,朕要封賜的是五千個文官。”
“這也就意味著,大唐從今天開始實行新的國策。”
楊一笑說出這話之後,百官終於按捺不住嘩然。
自從人類建立王朝開始,唯有讀書人才能做文官,武將不管功勳多大,最終隻能擔任武職。
而如果出現武將擔任文官的情況,那麽必然是因為這個武將讀過書,否則規矩絕對不會打破,千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
恰恰,這也是天下世家一直能把持朝堂的原因,他們世世代代的掌控知識,宣揚讀書才可做官的理念,世世代代不斷給人洗腦,把理念刻進世人的骨子裏。
然而現在,楊一笑要更改古製。
大唐的官員之所以嘩然,倒不是心裏反抗楊一笑的決定,畢竟這些官員大多都是早早加入楊氏,忠誠方麵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他們是在擔心……
擔心這種國策會讓大唐崩盤!
自古以來,改製又稱為變法,從秦代的商鞅開始,到雲朝的那位範宰相,凡是出現變法的朝代,都會在短時間造成局勢動蕩,而一旦穩不住動蕩,很容易就導致王朝衰敗。
大唐才剛剛開國,根基並不算穩固,這時候如果變法肯定會引發動蕩,因此大臣們才會不由自主的擔憂。
如今整個大唐的奸臣隻有一個,但即便是奸臣也不希望大唐出事,所有人都盼著大唐更強,唯有大唐強盛他們才能跟著受益。
所以,他們很擔憂!
……
高台之上,楊一笑目光俯視,他將所有人的表情盡收眼底,隨即再次慢悠悠的吐氣開聲。
“諸位愛卿,莫要著急,朕雖然要更改古製,但不會是一蹴而就。”
“朕會慢慢的推進,盡量保證朝局穩定。”
“其實你們已經能看出來,這一次的國策乃是針對吏治,隻不過朕這麽做的原因並非是我大唐吏治不夠清明,而是自古以來傳承的吏治製度有著缺陷,因此,朕要改。”
“中原天下,傳承久遠,曆朝曆代的官員製度,在朕看來都有著欠缺。現在朕以前雲朝為例,和你們說說缺陷是什麽?”
“雲朝,自一百多年前開國,占據整個中原之地,巔峰時期設置二十四路。”
“每一路,十餘州,所以二十四路加起來的數字,天下皆知乃是三百六十州……”
“每州下轄三到五個縣,偶爾也有七八個縣,總共數字極為龐大,高達一千五百三十三個縣。諸位愛卿,朕沒說錯吧?”
高台下的大唐百官全都下意識點頭。
宋老生作為精研策論的讀書人,主動開腔配合楊一笑的言辭,躬聲道:“陛下所言不錯,此乃最基本的常識,中原確實有二十四路,總計三百六十州,縣域,一千五百三十三個。讀書人在開蒙之時,每一位老師都要講解。並且,每個讀書人都要熟記於心……”
楊一笑點了點頭,示意宋老生配合的很好。
“雲朝為了治理天下,所以分化天下一千五百餘縣,每縣設立正職官員一人,為縣令,副職官員五人,分別是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使。”
“然後又設立更低一層,職位不再是官員而是吏員,謂之六曹,又稱縣衙六吏……”
“分別是司工、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楊一笑說到這裏,微微吐出一口氣,隨後,再次用不緊不慢的語氣開口:“僅僅縣府這個級別的衙門,設置的正副職官員加起來就有六人,並且這六人都是官,每個官員都需要讀書人才能擔任……”
“縣衙官員有六個,然而六曹卻有幾十人,原因是他們負責全縣的各種瑣事,需要一個司工帶領七八個副司工。”
“司倉司戶的情況,基本也都是如此……”
“雖然這些職位並不屬於官職,但是同樣要由讀書人來做,而天下皆知的一件事,雲朝讀書人基本來源於士族。”
“至於民間的窮苦百姓,甚至家業衰敗的寒門,他們哪怕想要讀書上進,但卻沒有財力進行供養,因此,雲朝士族越來越把持朝政。”
“隨著時間推移,吏治必然昏暗,原因是上進之路已經被堵死,窮苦讀書人即使有才華也難以考中科舉。”
楊一笑說著歎了口氣,故意抬起手衝向自己,指了指自己鼻尖,語氣仿佛帶著傷感,緩緩道:“比如朕,當年是個童生,由於沒錢送禮,因此考不中秀才。”
“如果不是朕的嶽父調任涇縣,再加上雲朝太上皇欣賞朕的文采,那麽,朕恐怕一輩子隻能是個童生。”
“由此,諸位愛卿的心裏是不是有所恍悟?”
“連朕這種才華超絕之人,尚且考不中小小的秀才,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那些家室衰敗的寒門,他們能考中嗎?他們注定一輩子考不中啊!”
楊一笑的這番言辭,引發了許多大臣的共鳴。
這些大唐臣子當初之所以投奔加入楊氏,幾乎全都是因為在科舉之中落第不中,他們心裏憤恨雲朝的吏治昏暗,因此對楊一笑的言辭有極大共鳴。
宋老生再次開口,語氣帶著悵然,他聲音故意很大,再次配合楊一笑的言辭,大聲道:“陛下振聾發聵之聲,微臣心中頓有所悟,以前微臣隻知道憤恨雲朝的糜爛,卻從未深思吏治昏暗的背後原因,現在經陛下點醒,微臣已經恍然大悟……”
“原來,吏治昏暗的原因很簡單,隻因雲朝的文官全是讀書人,隻因讀書人有九成都出身士族,因此,吏治無論怎麽治理都無法清廉。”
“遙想一百多年前的雲朝,開國之初的吏治何等嚴正,然而僅僅一百多年時間,朝局已經變得糜爛難治。嚇人啊,太嚇人了,讓人不寒而栗,吏治缺陷果然是大害。”
“由此,微臣忍不住聯想,我大唐現在雖然吏治清明,但是一百年後的情況將會怎樣?倘若不解決吏治缺陷的話,恐怕百年之後會和雲朝一樣。”
宋老生說到這裏,猛然鄭重拱手行禮,大聲道:“臣,宋老生,以中書省宰相身份,正式向陛下進行諫言,不管何等艱難險阻,請陛下一定要堅持變法……”
……
變法兩個字,從宰相口中說出來了。
楊一笑身為帝王不能說,他隻能用改製的詞匯敷衍,否則帝王之身說出變法二字,瞬間就會讓官員們脊背發寒,原因很簡單,自古以來的變法都意味著要殺人。
所以,皇帝身份不能說出變法二字,所以,需要宋老生以宰相身份代為說出。
其實不止武先生的心神巨震,這一刻的大唐官員同樣震駭不已,如果不是礙於朝會禮節的話,恐怕文武百官早已開始嘩然。
讓士卒當官?
陛下竟然要讓士卒當官?
並且當的不是武職,而是治理地方的文官。老天爺,這怎麽能行?自古以來士卒被稱之為丘八,一萬人之中也未必有人識字,讓他們去管理地方,他們能看懂朝廷下發的政令嗎?
“陛下此舉,莫非,莫非……”有官員忍不住低聲,想問一問同僚的看法。
然而同僚卻低喝出聲,滿臉嚴肅的提醒一句,冷聲道:“你閉嘴,別說話,陛下正在宣布新的國策,你幾個腦袋敢在這時候質疑?”
那官員頓時嚇了一跳,小心翼翼把腦袋低下。
但是同僚仍舊不放過他,忽然低聲冷笑幾句道:“別以為咱看不出來,你無非是擔心家族後輩,以前門閥士族的後輩隨隨便便做官,但以後你們再也沒有這一份優勢,哼哼,陛下此舉就是要防備門閥把持朝政。”
那官員完全不敢強嘴,老老實實的聽著同僚嘲諷。
恰在此時,高台上楊一笑的聲音傳來。
雖然語氣悠悠,但卻不容置疑。
“朕剛才看到,許多官員在交頭接耳,並且神情變幻不斷,似乎驚駭於朕的決定。”
“也許你們在想,朕為什麽要更改古製,千百年以來,讀書人才可以做官,而你們基本都是讀書人,所以認為這個古製不可打破。”
“但是,朕必須打破……”
“做官而已,不一定非要士子才行……”
“朕此次要讓五千老卒退役,然後給他們每人一個官職,注意,他們退役之後擔任的不是武職,而是文官,朕要封賜的是五千個文官。”
“這也就意味著,大唐從今天開始實行新的國策。”
楊一笑說出這話之後,百官終於按捺不住嘩然。
自從人類建立王朝開始,唯有讀書人才能做文官,武將不管功勳多大,最終隻能擔任武職。
而如果出現武將擔任文官的情況,那麽必然是因為這個武將讀過書,否則規矩絕對不會打破,千百年來一直都是如此。
恰恰,這也是天下世家一直能把持朝堂的原因,他們世世代代的掌控知識,宣揚讀書才可做官的理念,世世代代不斷給人洗腦,把理念刻進世人的骨子裏。
然而現在,楊一笑要更改古製。
大唐的官員之所以嘩然,倒不是心裏反抗楊一笑的決定,畢竟這些官員大多都是早早加入楊氏,忠誠方麵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問題。
他們是在擔心……
擔心這種國策會讓大唐崩盤!
自古以來,改製又稱為變法,從秦代的商鞅開始,到雲朝的那位範宰相,凡是出現變法的朝代,都會在短時間造成局勢動蕩,而一旦穩不住動蕩,很容易就導致王朝衰敗。
大唐才剛剛開國,根基並不算穩固,這時候如果變法肯定會引發動蕩,因此大臣們才會不由自主的擔憂。
如今整個大唐的奸臣隻有一個,但即便是奸臣也不希望大唐出事,所有人都盼著大唐更強,唯有大唐強盛他們才能跟著受益。
所以,他們很擔憂!
……
高台之上,楊一笑目光俯視,他將所有人的表情盡收眼底,隨即再次慢悠悠的吐氣開聲。
“諸位愛卿,莫要著急,朕雖然要更改古製,但不會是一蹴而就。”
“朕會慢慢的推進,盡量保證朝局穩定。”
“其實你們已經能看出來,這一次的國策乃是針對吏治,隻不過朕這麽做的原因並非是我大唐吏治不夠清明,而是自古以來傳承的吏治製度有著缺陷,因此,朕要改。”
“中原天下,傳承久遠,曆朝曆代的官員製度,在朕看來都有著欠缺。現在朕以前雲朝為例,和你們說說缺陷是什麽?”
“雲朝,自一百多年前開國,占據整個中原之地,巔峰時期設置二十四路。”
“每一路,十餘州,所以二十四路加起來的數字,天下皆知乃是三百六十州……”
“每州下轄三到五個縣,偶爾也有七八個縣,總共數字極為龐大,高達一千五百三十三個縣。諸位愛卿,朕沒說錯吧?”
高台下的大唐百官全都下意識點頭。
宋老生作為精研策論的讀書人,主動開腔配合楊一笑的言辭,躬聲道:“陛下所言不錯,此乃最基本的常識,中原確實有二十四路,總計三百六十州,縣域,一千五百三十三個。讀書人在開蒙之時,每一位老師都要講解。並且,每個讀書人都要熟記於心……”
楊一笑點了點頭,示意宋老生配合的很好。
“雲朝為了治理天下,所以分化天下一千五百餘縣,每縣設立正職官員一人,為縣令,副職官員五人,分別是縣丞、主簿、縣尉、錄事、佐使。”
“然後又設立更低一層,職位不再是官員而是吏員,謂之六曹,又稱縣衙六吏……”
“分別是司工、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楊一笑說到這裏,微微吐出一口氣,隨後,再次用不緊不慢的語氣開口:“僅僅縣府這個級別的衙門,設置的正副職官員加起來就有六人,並且這六人都是官,每個官員都需要讀書人才能擔任……”
“縣衙官員有六個,然而六曹卻有幾十人,原因是他們負責全縣的各種瑣事,需要一個司工帶領七八個副司工。”
“司倉司戶的情況,基本也都是如此……”
“雖然這些職位並不屬於官職,但是同樣要由讀書人來做,而天下皆知的一件事,雲朝讀書人基本來源於士族。”
“至於民間的窮苦百姓,甚至家業衰敗的寒門,他們哪怕想要讀書上進,但卻沒有財力進行供養,因此,雲朝士族越來越把持朝政。”
“隨著時間推移,吏治必然昏暗,原因是上進之路已經被堵死,窮苦讀書人即使有才華也難以考中科舉。”
楊一笑說著歎了口氣,故意抬起手衝向自己,指了指自己鼻尖,語氣仿佛帶著傷感,緩緩道:“比如朕,當年是個童生,由於沒錢送禮,因此考不中秀才。”
“如果不是朕的嶽父調任涇縣,再加上雲朝太上皇欣賞朕的文采,那麽,朕恐怕一輩子隻能是個童生。”
“由此,諸位愛卿的心裏是不是有所恍悟?”
“連朕這種才華超絕之人,尚且考不中小小的秀才,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那些家室衰敗的寒門,他們能考中嗎?他們注定一輩子考不中啊!”
楊一笑的這番言辭,引發了許多大臣的共鳴。
這些大唐臣子當初之所以投奔加入楊氏,幾乎全都是因為在科舉之中落第不中,他們心裏憤恨雲朝的吏治昏暗,因此對楊一笑的言辭有極大共鳴。
宋老生再次開口,語氣帶著悵然,他聲音故意很大,再次配合楊一笑的言辭,大聲道:“陛下振聾發聵之聲,微臣心中頓有所悟,以前微臣隻知道憤恨雲朝的糜爛,卻從未深思吏治昏暗的背後原因,現在經陛下點醒,微臣已經恍然大悟……”
“原來,吏治昏暗的原因很簡單,隻因雲朝的文官全是讀書人,隻因讀書人有九成都出身士族,因此,吏治無論怎麽治理都無法清廉。”
“遙想一百多年前的雲朝,開國之初的吏治何等嚴正,然而僅僅一百多年時間,朝局已經變得糜爛難治。嚇人啊,太嚇人了,讓人不寒而栗,吏治缺陷果然是大害。”
“由此,微臣忍不住聯想,我大唐現在雖然吏治清明,但是一百年後的情況將會怎樣?倘若不解決吏治缺陷的話,恐怕百年之後會和雲朝一樣。”
宋老生說到這裏,猛然鄭重拱手行禮,大聲道:“臣,宋老生,以中書省宰相身份,正式向陛下進行諫言,不管何等艱難險阻,請陛下一定要堅持變法……”
……
變法兩個字,從宰相口中說出來了。
楊一笑身為帝王不能說,他隻能用改製的詞匯敷衍,否則帝王之身說出變法二字,瞬間就會讓官員們脊背發寒,原因很簡單,自古以來的變法都意味著要殺人。
所以,皇帝身份不能說出變法二字,所以,需要宋老生以宰相身份代為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