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要開大工程了
平行大唐之吾為世宗威皇帝 作者:風影雲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這些天是狂喜的,當然,朝堂上的官員們也都是狂喜的。占國被吳王李恪一戰攻滅,不僅讓嶺南道南邊安全了,還繳獲了大量錢財。尤其是吳王殿下大公無私,一點都沒有藏著掖著,直接上書過來問朝廷需不需要都運往長安。
大家心裏都清楚這是在演戲,畢竟朝廷不可能真的將所有繳獲都運往長安。不然的話,跟著吳王殿下出征將士的賞賜還發不發了?大家都知道吳王殿下這是在說漂亮話,可這話說得實在漂亮,讓人都不得不誇讚殿下的大公無私。
這些天,朝廷就是在討論,如何分配吳王殿下的繳獲。誰都沒想到,占國立國幾百年,竟然存了這麽多的財富。當然,也可見範家是有多能撈。現在,大臣們想的是西域那些國家,這些國家坐在商路上也都立國許久了,它們國庫的財富,會有多少呢?
李恪不知道自己獻上的占國的財富讓朝臣們對西域的看法變了,不過,即使知道了李恪也是撇撇嘴,加油,長安的朝臣們,很看好你們迅速搞定西突厥。
經過十來天明麵上和藹的交流,以及暗地裏懂拳腳的各部官員的私下交流,大家終於就這筆財富如何分配討論出一個意見了。
銅錢李恪都留著,銀子上交七成,珍珠寶石黃金全部送往長安。
李恪接完詔書後人是懵的。
在李恪的設想中,能夠留下兩成銀子,銅錢留下一半就是最好的結果了。畢竟,出征的將士需要賞賜,還有統領大軍出擊的李恪更是需要賞賜。這留下的銀子和銅錢,就是賞賜給李恪和出征的將士的。
長安朝廷的官員哪裏知道,李恪壓根就沒指望自己會有賞賜,出征將士的賞賜也是打算自己出了。而且,國庫窮得就剩下糧食了,銅錢絹帛是沒剩下多少的。
基本上長安的府庫狀況是,糧食不用擔心,但是銅錢絹帛,唉……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李世民希望李恪多運銀子,也是希望用銀子將世家藏著的銅給兌換出來。畢竟,銀子比銅值錢,同樣價值的銀子,需要的庫房比銅錢小多了。但是,民間則更需要銅錢,民間對銅錢的認可度比銀子高。
摸著袖袋裏李恪給的賞賜,前來下詔書的天使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吳王殿下真不錯啊,不僅賞賜給得豐厚,還不打聽宮內消息。哦,也不是不打聽,就隻打聽一下殿下母親楊妃和同母弟蜀王殿下的消息。要知道,這些下詔書的天使是既希望得到的賞賜豐厚,又怕得到的賞賜太豐厚了。
為什麽怕得到的賞賜太豐厚?
原因就是,給這麽豐厚的賞賜,十有八九要麽是打探宮內秘聞,要麽就是打聽陛下、皇後和太子的消息。打聽點宮內秘聞還好,不是太重要的這些天使也願意說一說。可是打聽陛下、皇後、太子這三者之一……
不被發現還好,被發現了,打聽的官員可能沒事也可能有事,但是他們這些內侍絕對是多少腦袋都不夠砍的。
所以,吳王殿下人是真的太好了。
李恪沒打算結交這些宦官,但是,和他們搞好關係還是沒錯的。起碼一點,讓他們回去別說自己的壞話,有意外之喜就更好了。
不過,現在的李恪渾身上下暢快無比。因為李恪正打算將錢塘大堤進一步加高加固,畢竟有錢了嗎。但現在,錢如此之多,能幹的事就不止錢塘江大堤了。還可以在太湖以南再開幾條小運河,進一步發掘江南水運的潛力。
同時,還可以大修泉州港,以後南海和西洋貿易的主力港口,就是泉州了。而且,台灣那邊造船廠的擴大,也有本錢了。
李恪是算過賬的,把這些活幹完,時間上還是其次,關鍵是錢糧。沒有八百萬貫銅錢,這些工程幹不完,八百萬貫銅錢還是李恪估計的最低花銷。
光是一個錢塘江大堤,如果要修到徹底不危害兩岸的地步,需要的銅錢就在兩百萬貫左右。沒辦法,誰讓李恪不願意征發徭役全是用雇工。
想幹就幹,李恪決定立即派人去兩淮地區招募勞工。而且,現在恰好進入了冬季,是農閑的時候。至於為什麽不從江南地區招募,李恪表示,不讓兩淮地區的人在這裏嚐到掙錢的甜頭,來年開春怎麽去那邊說動當地人移民江南啊。
錢多就是好辦事,人數嘛,訂個三萬人。
三萬人來修錢塘江大堤,工資日結,每幹六天休息一天。至於為什麽要幹六天休息一天,廢話,不給這些勞工休息一天,他們存的錢不就是死錢了嗎?給他們一天休息,就是讓他們來錢塘江附近的縣來花錢啊。
到時候,李恪正好貼心的推出鏢局服務,這些勞工買買買後,可以集體湊錢雇傭鏢局將他們買的東西送回兩淮老家。李恪算過,發給這些勞工的工錢,應該會有兩成消費在杭州。
雖說大概隻有兩成的錢會留下,但李恪相信,有一次就有第二次。要知道,整個錢塘江大堤李恪是打算分三期工程的,第一期是今年冬天,第二期是明年春耕之後,第三期則是明年糧收之後。
這個三期工程完成後,李恪估計錢塘江大堤應該能修到十二米高,整個江堤長度可以達到一百二十公裏。這個高度和長度,應該能夠保護錢塘江兩岸目前開發出來的人類生產生活區域。後麵要不要繼續加高加長,看這個三期工程完成後的效果再說吧。
……
楊虞看著李恪的錢塘江大堤修繕計劃嚇了一跳,這殿下,年年雇三五千人修錢塘江大堤也就算了,沒想到這次發了大財後也幹脆來了個大的。看來,殿下也被年年的大潮水給氣得不行了。
搖搖頭,楊虞沒有去勸諫,畢竟這是好事不說,李恪還不是用徭役而是用雇工的方法來修大堤。當然,李恪一直是用這方法,就是這次規模太大了點。
楊虞現在有點頭疼地是,這三萬雇工到位後該怎麽管理。要知道,這可不是以前的三五千人。當然,李恪也不是沒幹過上萬人修大堤,但那都是短期,而且都是本地人。
算了,到時候再說。
大家心裏都清楚這是在演戲,畢竟朝廷不可能真的將所有繳獲都運往長安。不然的話,跟著吳王殿下出征將士的賞賜還發不發了?大家都知道吳王殿下這是在說漂亮話,可這話說得實在漂亮,讓人都不得不誇讚殿下的大公無私。
這些天,朝廷就是在討論,如何分配吳王殿下的繳獲。誰都沒想到,占國立國幾百年,竟然存了這麽多的財富。當然,也可見範家是有多能撈。現在,大臣們想的是西域那些國家,這些國家坐在商路上也都立國許久了,它們國庫的財富,會有多少呢?
李恪不知道自己獻上的占國的財富讓朝臣們對西域的看法變了,不過,即使知道了李恪也是撇撇嘴,加油,長安的朝臣們,很看好你們迅速搞定西突厥。
經過十來天明麵上和藹的交流,以及暗地裏懂拳腳的各部官員的私下交流,大家終於就這筆財富如何分配討論出一個意見了。
銅錢李恪都留著,銀子上交七成,珍珠寶石黃金全部送往長安。
李恪接完詔書後人是懵的。
在李恪的設想中,能夠留下兩成銀子,銅錢留下一半就是最好的結果了。畢竟,出征的將士需要賞賜,還有統領大軍出擊的李恪更是需要賞賜。這留下的銀子和銅錢,就是賞賜給李恪和出征的將士的。
長安朝廷的官員哪裏知道,李恪壓根就沒指望自己會有賞賜,出征將士的賞賜也是打算自己出了。而且,國庫窮得就剩下糧食了,銅錢絹帛是沒剩下多少的。
基本上長安的府庫狀況是,糧食不用擔心,但是銅錢絹帛,唉……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李世民希望李恪多運銀子,也是希望用銀子將世家藏著的銅給兌換出來。畢竟,銀子比銅值錢,同樣價值的銀子,需要的庫房比銅錢小多了。但是,民間則更需要銅錢,民間對銅錢的認可度比銀子高。
摸著袖袋裏李恪給的賞賜,前來下詔書的天使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吳王殿下真不錯啊,不僅賞賜給得豐厚,還不打聽宮內消息。哦,也不是不打聽,就隻打聽一下殿下母親楊妃和同母弟蜀王殿下的消息。要知道,這些下詔書的天使是既希望得到的賞賜豐厚,又怕得到的賞賜太豐厚了。
為什麽怕得到的賞賜太豐厚?
原因就是,給這麽豐厚的賞賜,十有八九要麽是打探宮內秘聞,要麽就是打聽陛下、皇後和太子的消息。打聽點宮內秘聞還好,不是太重要的這些天使也願意說一說。可是打聽陛下、皇後、太子這三者之一……
不被發現還好,被發現了,打聽的官員可能沒事也可能有事,但是他們這些內侍絕對是多少腦袋都不夠砍的。
所以,吳王殿下人是真的太好了。
李恪沒打算結交這些宦官,但是,和他們搞好關係還是沒錯的。起碼一點,讓他們回去別說自己的壞話,有意外之喜就更好了。
不過,現在的李恪渾身上下暢快無比。因為李恪正打算將錢塘大堤進一步加高加固,畢竟有錢了嗎。但現在,錢如此之多,能幹的事就不止錢塘江大堤了。還可以在太湖以南再開幾條小運河,進一步發掘江南水運的潛力。
同時,還可以大修泉州港,以後南海和西洋貿易的主力港口,就是泉州了。而且,台灣那邊造船廠的擴大,也有本錢了。
李恪是算過賬的,把這些活幹完,時間上還是其次,關鍵是錢糧。沒有八百萬貫銅錢,這些工程幹不完,八百萬貫銅錢還是李恪估計的最低花銷。
光是一個錢塘江大堤,如果要修到徹底不危害兩岸的地步,需要的銅錢就在兩百萬貫左右。沒辦法,誰讓李恪不願意征發徭役全是用雇工。
想幹就幹,李恪決定立即派人去兩淮地區招募勞工。而且,現在恰好進入了冬季,是農閑的時候。至於為什麽不從江南地區招募,李恪表示,不讓兩淮地區的人在這裏嚐到掙錢的甜頭,來年開春怎麽去那邊說動當地人移民江南啊。
錢多就是好辦事,人數嘛,訂個三萬人。
三萬人來修錢塘江大堤,工資日結,每幹六天休息一天。至於為什麽要幹六天休息一天,廢話,不給這些勞工休息一天,他們存的錢不就是死錢了嗎?給他們一天休息,就是讓他們來錢塘江附近的縣來花錢啊。
到時候,李恪正好貼心的推出鏢局服務,這些勞工買買買後,可以集體湊錢雇傭鏢局將他們買的東西送回兩淮老家。李恪算過,發給這些勞工的工錢,應該會有兩成消費在杭州。
雖說大概隻有兩成的錢會留下,但李恪相信,有一次就有第二次。要知道,整個錢塘江大堤李恪是打算分三期工程的,第一期是今年冬天,第二期是明年春耕之後,第三期則是明年糧收之後。
這個三期工程完成後,李恪估計錢塘江大堤應該能修到十二米高,整個江堤長度可以達到一百二十公裏。這個高度和長度,應該能夠保護錢塘江兩岸目前開發出來的人類生產生活區域。後麵要不要繼續加高加長,看這個三期工程完成後的效果再說吧。
……
楊虞看著李恪的錢塘江大堤修繕計劃嚇了一跳,這殿下,年年雇三五千人修錢塘江大堤也就算了,沒想到這次發了大財後也幹脆來了個大的。看來,殿下也被年年的大潮水給氣得不行了。
搖搖頭,楊虞沒有去勸諫,畢竟這是好事不說,李恪還不是用徭役而是用雇工的方法來修大堤。當然,李恪一直是用這方法,就是這次規模太大了點。
楊虞現在有點頭疼地是,這三萬雇工到位後該怎麽管理。要知道,這可不是以前的三五千人。當然,李恪也不是沒幹過上萬人修大堤,但那都是短期,而且都是本地人。
算了,到時候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