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一止在止,止無可止
大秦:我攤牌了,我是始皇嬴政 作者:大秦寫書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曲高,注定和寡。
當一件事對於品德要求太高,同時又沒有對等的回報,人們就會望而卻步。
比如。
在明朝做一位清官,效仿海瑞,不畏權勢,受萬千百姓擁護,後世留名。
然而。
海瑞過年的時候,就連買一吊肉,都能登上大明邸報頭條。
試問。
清苦至此。
你真能忍耐的住?
就算你可以……
你看著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跟你一起清苦,你會是個怎樣的感受?
同時。
周遭的同僚也會覺得你不懂規矩,故作姿態,屢邀直名。
你會被各種排擠。
屆時。
你是否還能守住本心?
若到了這一步。
你依舊能夠保持克己複禮,清正廉明。
那你確實可稱得上稱賢人。
但……
縱觀青史。
賢人、賢哲、聖賢,終究隻是極少數的一小撮人。
世俗凡類,才是如同過江之鯽一般,數不勝數。
再拿後世而言。
你如果想要做醫生,就得做好三十歲之前,不掙錢的準備。
你如果打算做研究型工作,就必須耐的住寂寞。
你如果碰到一個摔倒的老太太,內心良知讓你上去攙扶,卻也有可能讓自己因此被訛……乃至於拖累父母家庭……
隨後某法官高呼名言: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麽要上去扶?
這就是典型的法治和道德……雙重倒退。
你尊老助人,本沒有錯。
但最終造成的結果卻是訛人者獲益,你背上了巨額賠償,父母憂鬱成疾,未來所有人都不敢再扶老人,包括法律的公信力也為之下降。
這究竟是誰之過也?
故。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
仁德可做教化,以分清是非善惡。
唯賞罰明斷。
才能夠給予最為明確的引導。
做清官,未必就非要清苦的連肉都吃不上,此乃明朝俸祿太低之過,理當再加上養廉銀,退休金製度等等。
醫生,前期需要慢慢熬,中後期則越發吃香,甚至六七十歲都能被返聘。
對比尋常的工作,隻要超過四十歲,一旦被辭退,往往就會變得舉步維艱。
研究型工作,隻要有真本事,寂寞雖是寂寞了點,卻也意味著沒那麽多勾心鬥角,且待遇豐厚。
至於碰到摔倒的老太太,那確實得打開攝像,爾後找幾個能夠為自己作保的目擊證人,再上去扶……或許會更為妥當……
……
回到此刻。
嬴政依舊是拿最擅長的法家,去抨擊儒家內聖。
複禮修身,無意求名卻得名,進而讓律法的賞罰條例無以為繼。
那這就是個人攪亂了世俗法紀。
理當不受推崇。
對麵。
“閣下,我的禮在法上,並非是要違背賞利懲惡的共識。”
樂正氏神情淡然:“我剛剛已經說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然舉報奸邪可得賞,那自然應當取賞,以做表率矣。”
樂正氏再度複述了內聖對於財利的觀點。
嬴政毫不猶豫的道:“君子愛財,卻也輕財,如待客明悉心意,以示赤誠,貴客若是掏錢客套,反而會被視作玷汙了君子的誠意招待之心。”
“昔年伍子胥被楚軍追殺,一路逃逸到長江之濱,幸得一位漁丈人劃船前來搭救,伍子胥猶是感激。”
“遂,在離別之際,伍子胥解劍相贈,其劍名為龍泉,價值千金,伍子胥許以重利,隻為囑托漁丈人一定要對自己的行蹤保密。”
“漁丈人隻覺憤慨,高聲述說,他搭救伍子胥,隻因其是忠義之人,他欽佩之,不圖回報。現在伍子胥卻拿名劍質疑他無信少利,那他隻好以此劍明誌!”
“於是,漁丈人拔出龍泉,橫劍自刎,伍子胥因此事愧疚不已。”
“綜上,內聖君子,必輕財重義,再得名,後亂法紀。”
……
意誠,明心,重義,輕利,得名。
直至亂法。
嬴政用伍子胥的實例說明。
君子固然對於財利,取之有道。
但仍舊無法脫離輕利之嫌。
試問!
世人是否會全部輕利?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這個世上的絕大多數人,注定會下意識的趨利避害,此乃人性使然。
若內聖外王不符合人性共識。
那麽嬴政就會有一百種辦法,揪住這個軟肋進行猛攻!
“閣下,有見地。”
樂正氏看向嬴政的目光中開始出現讚許,他道:“然具體事例,具體分析,在招待貴客之時,我等之誠心,自然不能被財利玷汙。”
“至於漁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劍相贈,不受,拔劍自刎以明誌,此乃【至善】的一種表現。”
“然而,我剛剛說了三綱中的止於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複禮,修身內聖,當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定心、求靜、貴安、慮思、遂當得悟中庸之道。”
“至善和存世之間的平衡,便是我輩所求的內聖至高之境。”
……
內聖。
很容易讓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無瑕,亦或者絕對的正確。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於至善,存世中庸。
這八個字真的太厲害了。
堪稱內聖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隻是一味的想要求得聖人的盡善盡美,便會脫離儒家經世的標準。
最後就會變成徹頭徹尾的曲高和寡,不再親民,乃至於在明明德也沒了實際意義。
是以:我們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與現實生存相結合。
如此。
最起碼在理論上。
內聖知止。
無懈可擊。
幾乎讓人挑不出任何的缺點。
你說我複禮修身,脫離實際?
我有止於至善。
你說我輕利重義,動則拔劍以明誌?
我有止於至善。
你說……
反正不管你怎麽說,我隻要搬出這四字秘法。
那你就隻能避之鋒芒,毫無辦法。
緊接著。
樂正氏補充道:“至於實例方麵,子路拯溺,子貢贖人,兩者正好可用於現下。”
“子貢贖魯民奴隸回國,遇賜且讓,不取其金。孔夫子聽聞,指明子貢大謬,因為以後就無人會去贖回魯民了。”
“反觀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聽聞大悅,後魯人必爭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內聖君子,當止於至善,為表率造福萬民矣。”
……
樂正氏連續搬出了兩項實例。
反麵教材:子貢贖人。
正麵教材:子路拯溺。
當真是無比完備。
儒家就這點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動之中。
他的所有攻勢,都被止於至善四個字,化於無形。
“……”
嬴政再度無言的開始思索。
怎麽辦?
他後續再怎麽提出法條實例。
都難以打破知止中庸。
這幾乎就是無解的。
除非……
有什麽是儒家無法知止的。
能是什麽呢?
周圍。
百家學仕們紛紛大呼過癮。
“樂正氏這第三場,我隻能說……我上我也不行,這誰頂得住啊?內聖本就代表著絕對正確,道德至上,爾後他再來個知止中庸,完全無敵了嘛!”
“是啊!沒有任何破綻可言,感覺樂正氏這第一城,他是贏定了。這位關中趙卿,隻能在外王論辯中,重新扳回一城了。”
“我也覺得隻能如此了,樂正氏的內聖理論,已臻化境,無從辯駁。可外王方麵,就很難這般完美無缺了。”
“我現在唯一的感覺便是……儒家可真無賴啊!什麽好話都讓他給說了,忒無賴了!”
……
百家學仕過往與儒家辯論,往往都是能夠有來有回,並且找到部分缺點的。
比如仲良氏的【王天下】。
照青史之功績。
延今朝之方略。
可此一時彼一時,時移世易,終歸是有缺陷的。
有不少百家名仕,也都能夠堪破這一點。
唯獨樂正氏的內聖……
眾多百家名仕齊聚商討,他們也不得一論。
最終。
所有人基本上都覺得關中趙卿,隻能先行投出一子,讓樂正氏占得一城。
旁側。
浮丘伯輕聲道:“果然,樂正師叔隻要出馬,就基本上十拿九穩了。”
毛亨深吸一口氣的道:“連三綱八目都搬出來了,若還占不了上風,那才是有鬼了。”
三綱八目,儒學總綱。
相當於樂正氏代表了整個儒學,從內聖角度,橫辯八方。
能打是必然的。
否則。
儒家憑什麽能夠顯學數百年呢?
浮丘伯笑笑:“師兄所言極是。”
毛亨:“……”
不遠處。
子張正和子思齊幾大名儒,倒是沒有再多說些什麽。
他們擺出了統一的姿勢。
飲茶。
意為這一局已經沒什麽看頭了。
無論對手再怎麽掙紮。
他們都是必贏的,後續隻需等待外王之辯即可。
窗台下。
華陽太後詢問道:“夫子,樂正氏的內聖修身,知止中庸,就真的完美無缺嘛?”
華陽太後也設身處地的,把自己換位成了樂正氏的對手。
她發現……
縱然她把自己過往的經曆經驗,外加學識積累,全部用於思考應對內聖之辯。
她也挑不出半點突破口。
須知。
華陽太後這些年在夫子身邊耳濡目染,她的積累絕非常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然而。
儒學的三綱八目,卻經過了數百年的發揚和完善,多少代大儒嘔心瀝血。
方才有了樂正氏今日的無懈可擊。
“嗯,現在單從理論上看,樂正氏確實是沒有弱點的。”
許尚回應道:“曾子單靠止於至善四個字,便足以成聖……更何況樂正氏又疊加了禮記核心的中庸,以及經世存世,知止而後能定,當真有點麻煩。”
隨即。
屠雎和扶蘇麵麵相覷,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夫子會說有點麻煩。
扶蘇:“夫子,那我們這上半場是必輸了嗎?”
“必輸倒也不至於。”
許尚始終淡然:“儒學三綱八目,幾百年的道行,我們固然無法駁倒之,卻有可能將其逼退一步。”
辯經並非隻有勝敗兩種結局。
比如扶蘇跟仲良氏的對決,仲良氏的王天下在對待匈奴的政策方麵,退步成了先霸後王。
這其實就夠了。
你是不可能真把王道說得一無是處的。
畢竟王道的青史功績就擺在那裏。
我們現在腳下的齊地,也都多虧了【王天下】之功。
因此。
扶蘇借著夫子的指點,能讓仲良氏退步,便已是功莫大焉。
同理。
儒家內聖,三綱八目。
同樣也是無法將其徹底駁倒的。
隻能將其逼退……
哪怕隻是稍退一步。
都足夠讓一位籍籍無名者,立馬名震稷下,再揚九州。
扶蘇沉思:“讓樂正氏不得不退……這……”
扶蘇回顧了一下過往淳於越的教學。
他發現他越是細想。
反而開始覺得三綱八目,內聖外王越發的有道理。
算了算了。
真是想不了一點兒。
沒辦法。
扶蘇隻好把希翼的目光,投向了夫子。
包括華陽太後、屠雎、陳平和李斯也都一樣,他們都在靜待解惑。
“很簡單。”
許尚勾起嘴角,道:“儒家不是講究百善孝為先嘛?孝乃是儒學的絕對核心,這麽一來的話……所謂的止於至善,是否能夠在孝道上也做出知止之舉呢?”
“如果樂正氏堅持知止,那麽就相當於內聖在儒學根基上,做出了讓步。”
“如果樂正氏維護至孝,那麽他的知止就不再純粹,隻要沾上孝,他就沒法知止,破綻隻會更大!”
“老夫認為小趙很快就能想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就等著看吧!”
“看樂正氏究竟會怎麽選?”
“知止,至孝,二選一!”
“無論怎麽選,他都是進退維穀,左右為難。”
……
樂正氏很強。
許尚也從來都不是吃素的!
如果是他在場上……
既然樂正氏那麽喜歡知止。
那麽他就會在孝道上倒逼樂正氏一止再止,最後止無可止!
當然。
小趙畢竟沒有他的這份境界。
許尚對於小趙的期望,隻需把樂正氏逼退一步,便足矣了。
扶蘇震歎:“夫子,您真的……真的……”
扶蘇一時間都不知曉該說些什麽了。
一道在他們看來是無解的難題。
放在夫子麵前。
卻轉瞬即可破解。
實在讓人歎為觀止啊!
華陽太後則是忍不住開口:“早知道這一場不應該讓趙卿上的,若是夫子親身激辯,定然精彩絕倫。”
“哈哈。”
許尚輕笑:“秦夫人此言差矣,年輕人總是要曆練曆練的嘛。”
華陽太後垂首:“夫子所言極是。”
話音落罷。
屠雎與李斯麵麵相覷。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難曉高低。
他們發現越是跟夫子長久相處,便越發明悉夫子的深不可測。
場上。
嬴政也果如許尚所料,他迅速找到了一個能夠倒逼樂正氏退步的可行之法……非常可行的那種!
……
當一件事對於品德要求太高,同時又沒有對等的回報,人們就會望而卻步。
比如。
在明朝做一位清官,效仿海瑞,不畏權勢,受萬千百姓擁護,後世留名。
然而。
海瑞過年的時候,就連買一吊肉,都能登上大明邸報頭條。
試問。
清苦至此。
你真能忍耐的住?
就算你可以……
你看著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跟你一起清苦,你會是個怎樣的感受?
同時。
周遭的同僚也會覺得你不懂規矩,故作姿態,屢邀直名。
你會被各種排擠。
屆時。
你是否還能守住本心?
若到了這一步。
你依舊能夠保持克己複禮,清正廉明。
那你確實可稱得上稱賢人。
但……
縱觀青史。
賢人、賢哲、聖賢,終究隻是極少數的一小撮人。
世俗凡類,才是如同過江之鯽一般,數不勝數。
再拿後世而言。
你如果想要做醫生,就得做好三十歲之前,不掙錢的準備。
你如果打算做研究型工作,就必須耐的住寂寞。
你如果碰到一個摔倒的老太太,內心良知讓你上去攙扶,卻也有可能讓自己因此被訛……乃至於拖累父母家庭……
隨後某法官高呼名言: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麽要上去扶?
這就是典型的法治和道德……雙重倒退。
你尊老助人,本沒有錯。
但最終造成的結果卻是訛人者獲益,你背上了巨額賠償,父母憂鬱成疾,未來所有人都不敢再扶老人,包括法律的公信力也為之下降。
這究竟是誰之過也?
故。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
仁德可做教化,以分清是非善惡。
唯賞罰明斷。
才能夠給予最為明確的引導。
做清官,未必就非要清苦的連肉都吃不上,此乃明朝俸祿太低之過,理當再加上養廉銀,退休金製度等等。
醫生,前期需要慢慢熬,中後期則越發吃香,甚至六七十歲都能被返聘。
對比尋常的工作,隻要超過四十歲,一旦被辭退,往往就會變得舉步維艱。
研究型工作,隻要有真本事,寂寞雖是寂寞了點,卻也意味著沒那麽多勾心鬥角,且待遇豐厚。
至於碰到摔倒的老太太,那確實得打開攝像,爾後找幾個能夠為自己作保的目擊證人,再上去扶……或許會更為妥當……
……
回到此刻。
嬴政依舊是拿最擅長的法家,去抨擊儒家內聖。
複禮修身,無意求名卻得名,進而讓律法的賞罰條例無以為繼。
那這就是個人攪亂了世俗法紀。
理當不受推崇。
對麵。
“閣下,我的禮在法上,並非是要違背賞利懲惡的共識。”
樂正氏神情淡然:“我剛剛已經說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然舉報奸邪可得賞,那自然應當取賞,以做表率矣。”
樂正氏再度複述了內聖對於財利的觀點。
嬴政毫不猶豫的道:“君子愛財,卻也輕財,如待客明悉心意,以示赤誠,貴客若是掏錢客套,反而會被視作玷汙了君子的誠意招待之心。”
“昔年伍子胥被楚軍追殺,一路逃逸到長江之濱,幸得一位漁丈人劃船前來搭救,伍子胥猶是感激。”
“遂,在離別之際,伍子胥解劍相贈,其劍名為龍泉,價值千金,伍子胥許以重利,隻為囑托漁丈人一定要對自己的行蹤保密。”
“漁丈人隻覺憤慨,高聲述說,他搭救伍子胥,隻因其是忠義之人,他欽佩之,不圖回報。現在伍子胥卻拿名劍質疑他無信少利,那他隻好以此劍明誌!”
“於是,漁丈人拔出龍泉,橫劍自刎,伍子胥因此事愧疚不已。”
“綜上,內聖君子,必輕財重義,再得名,後亂法紀。”
……
意誠,明心,重義,輕利,得名。
直至亂法。
嬴政用伍子胥的實例說明。
君子固然對於財利,取之有道。
但仍舊無法脫離輕利之嫌。
試問!
世人是否會全部輕利?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
這個世上的絕大多數人,注定會下意識的趨利避害,此乃人性使然。
若內聖外王不符合人性共識。
那麽嬴政就會有一百種辦法,揪住這個軟肋進行猛攻!
“閣下,有見地。”
樂正氏看向嬴政的目光中開始出現讚許,他道:“然具體事例,具體分析,在招待貴客之時,我等之誠心,自然不能被財利玷汙。”
“至於漁丈人搭救伍子胥,得名劍相贈,不受,拔劍自刎以明誌,此乃【至善】的一種表現。”
“然而,我剛剛說了三綱中的止於至善,存世中庸。”
“君子複禮,修身內聖,當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定心、求靜、貴安、慮思、遂當得悟中庸之道。”
“至善和存世之間的平衡,便是我輩所求的內聖至高之境。”
……
內聖。
很容易讓人本能的去全力追求道德之無瑕,亦或者絕對的正確。
所以。
曾子提出了止於至善,存世中庸。
這八個字真的太厲害了。
堪稱內聖的精髓核心!
如果你隻是一味的想要求得聖人的盡善盡美,便會脫離儒家經世的標準。
最後就會變成徹頭徹尾的曲高和寡,不再親民,乃至於在明明德也沒了實際意義。
是以:我們需要把理想中的至善,與現實生存相結合。
如此。
最起碼在理論上。
內聖知止。
無懈可擊。
幾乎讓人挑不出任何的缺點。
你說我複禮修身,脫離實際?
我有止於至善。
你說我輕利重義,動則拔劍以明誌?
我有止於至善。
你說……
反正不管你怎麽說,我隻要搬出這四字秘法。
那你就隻能避之鋒芒,毫無辦法。
緊接著。
樂正氏補充道:“至於實例方麵,子路拯溺,子貢贖人,兩者正好可用於現下。”
“子貢贖魯民奴隸回國,遇賜且讓,不取其金。孔夫子聽聞,指明子貢大謬,因為以後就無人會去贖回魯民了。”
“反觀子路拯溺,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夫子聽聞大悅,後魯人必爭相拯救溺者矣。”
“是以真正的內聖君子,當止於至善,為表率造福萬民矣。”
……
樂正氏連續搬出了兩項實例。
反麵教材:子貢贖人。
正麵教材:子路拯溺。
當真是無比完備。
儒家就這點好。
春秋典故太多了。
用不完。
根本用不完。
這下嬴政再度陷入了被動之中。
他的所有攻勢,都被止於至善四個字,化於無形。
“……”
嬴政再度無言的開始思索。
怎麽辦?
他後續再怎麽提出法條實例。
都難以打破知止中庸。
這幾乎就是無解的。
除非……
有什麽是儒家無法知止的。
能是什麽呢?
周圍。
百家學仕們紛紛大呼過癮。
“樂正氏這第三場,我隻能說……我上我也不行,這誰頂得住啊?內聖本就代表著絕對正確,道德至上,爾後他再來個知止中庸,完全無敵了嘛!”
“是啊!沒有任何破綻可言,感覺樂正氏這第一城,他是贏定了。這位關中趙卿,隻能在外王論辯中,重新扳回一城了。”
“我也覺得隻能如此了,樂正氏的內聖理論,已臻化境,無從辯駁。可外王方麵,就很難這般完美無缺了。”
“我現在唯一的感覺便是……儒家可真無賴啊!什麽好話都讓他給說了,忒無賴了!”
……
百家學仕過往與儒家辯論,往往都是能夠有來有回,並且找到部分缺點的。
比如仲良氏的【王天下】。
照青史之功績。
延今朝之方略。
可此一時彼一時,時移世易,終歸是有缺陷的。
有不少百家名仕,也都能夠堪破這一點。
唯獨樂正氏的內聖……
眾多百家名仕齊聚商討,他們也不得一論。
最終。
所有人基本上都覺得關中趙卿,隻能先行投出一子,讓樂正氏占得一城。
旁側。
浮丘伯輕聲道:“果然,樂正師叔隻要出馬,就基本上十拿九穩了。”
毛亨深吸一口氣的道:“連三綱八目都搬出來了,若還占不了上風,那才是有鬼了。”
三綱八目,儒學總綱。
相當於樂正氏代表了整個儒學,從內聖角度,橫辯八方。
能打是必然的。
否則。
儒家憑什麽能夠顯學數百年呢?
浮丘伯笑笑:“師兄所言極是。”
毛亨:“……”
不遠處。
子張正和子思齊幾大名儒,倒是沒有再多說些什麽。
他們擺出了統一的姿勢。
飲茶。
意為這一局已經沒什麽看頭了。
無論對手再怎麽掙紮。
他們都是必贏的,後續隻需等待外王之辯即可。
窗台下。
華陽太後詢問道:“夫子,樂正氏的內聖修身,知止中庸,就真的完美無缺嘛?”
華陽太後也設身處地的,把自己換位成了樂正氏的對手。
她發現……
縱然她把自己過往的經曆經驗,外加學識積累,全部用於思考應對內聖之辯。
她也挑不出半點突破口。
須知。
華陽太後這些年在夫子身邊耳濡目染,她的積累絕非常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然而。
儒學的三綱八目,卻經過了數百年的發揚和完善,多少代大儒嘔心瀝血。
方才有了樂正氏今日的無懈可擊。
“嗯,現在單從理論上看,樂正氏確實是沒有弱點的。”
許尚回應道:“曾子單靠止於至善四個字,便足以成聖……更何況樂正氏又疊加了禮記核心的中庸,以及經世存世,知止而後能定,當真有點麻煩。”
隨即。
屠雎和扶蘇麵麵相覷,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夫子會說有點麻煩。
扶蘇:“夫子,那我們這上半場是必輸了嗎?”
“必輸倒也不至於。”
許尚始終淡然:“儒學三綱八目,幾百年的道行,我們固然無法駁倒之,卻有可能將其逼退一步。”
辯經並非隻有勝敗兩種結局。
比如扶蘇跟仲良氏的對決,仲良氏的王天下在對待匈奴的政策方麵,退步成了先霸後王。
這其實就夠了。
你是不可能真把王道說得一無是處的。
畢竟王道的青史功績就擺在那裏。
我們現在腳下的齊地,也都多虧了【王天下】之功。
因此。
扶蘇借著夫子的指點,能讓仲良氏退步,便已是功莫大焉。
同理。
儒家內聖,三綱八目。
同樣也是無法將其徹底駁倒的。
隻能將其逼退……
哪怕隻是稍退一步。
都足夠讓一位籍籍無名者,立馬名震稷下,再揚九州。
扶蘇沉思:“讓樂正氏不得不退……這……”
扶蘇回顧了一下過往淳於越的教學。
他發現他越是細想。
反而開始覺得三綱八目,內聖外王越發的有道理。
算了算了。
真是想不了一點兒。
沒辦法。
扶蘇隻好把希翼的目光,投向了夫子。
包括華陽太後、屠雎、陳平和李斯也都一樣,他們都在靜待解惑。
“很簡單。”
許尚勾起嘴角,道:“儒家不是講究百善孝為先嘛?孝乃是儒學的絕對核心,這麽一來的話……所謂的止於至善,是否能夠在孝道上也做出知止之舉呢?”
“如果樂正氏堅持知止,那麽就相當於內聖在儒學根基上,做出了讓步。”
“如果樂正氏維護至孝,那麽他的知止就不再純粹,隻要沾上孝,他就沒法知止,破綻隻會更大!”
“老夫認為小趙很快就能想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就等著看吧!”
“看樂正氏究竟會怎麽選?”
“知止,至孝,二選一!”
“無論怎麽選,他都是進退維穀,左右為難。”
……
樂正氏很強。
許尚也從來都不是吃素的!
如果是他在場上……
既然樂正氏那麽喜歡知止。
那麽他就會在孝道上倒逼樂正氏一止再止,最後止無可止!
當然。
小趙畢竟沒有他的這份境界。
許尚對於小趙的期望,隻需把樂正氏逼退一步,便足矣了。
扶蘇震歎:“夫子,您真的……真的……”
扶蘇一時間都不知曉該說些什麽了。
一道在他們看來是無解的難題。
放在夫子麵前。
卻轉瞬即可破解。
實在讓人歎為觀止啊!
華陽太後則是忍不住開口:“早知道這一場不應該讓趙卿上的,若是夫子親身激辯,定然精彩絕倫。”
“哈哈。”
許尚輕笑:“秦夫人此言差矣,年輕人總是要曆練曆練的嘛。”
華陽太後垂首:“夫子所言極是。”
話音落罷。
屠雎與李斯麵麵相覷。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難曉高低。
他們發現越是跟夫子長久相處,便越發明悉夫子的深不可測。
場上。
嬴政也果如許尚所料,他迅速找到了一個能夠倒逼樂正氏退步的可行之法……非常可行的那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