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釋義】
此章所言聖人之當為與不當為。當時民眾的實際需求是吃飽、體健、無是是非非、無憂慮,即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因順民眾的實際需求就是“無為”。“無為”社會才安定,才能“無不治”。可是,統治者為了利用民眾滿足自己的私欲,製定了自己的賢不肖的標準,懸金銀財寶之賞,引誘人貪欲熾盛,急功近利,逾越自然的生活準則,互相爭奪,造成社會動蕩。
【啟示】
治國治民與實際的領導工作其實是一個道理,滿足員工的實際需要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原則。一味地急功近利隻會帶來領導的失誤與遺憾。
【致用】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領導為了達到個人迅速升遷的目的,不顧群眾的實際需求,亂設指標、定計劃、行獎懲,大作其秀,老百姓叫做“蹚事”。結果鬧得是非不明,雞飛狗跳。好逸惡勞者得到遂願之捷徑;與人不和者得到挾私整人之機會;虔誠服從者變得不通人情。“蹚事”是有為,立足於民眾的實際需求是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釋義】
此章所言聖人之當為與不當為。當時民眾的實際需求是吃飽、體健、無是是非非、無憂慮,即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因順民眾的實際需求就是“無為”。“無為”社會才安定,才能“無不治”。可是,統治者為了利用民眾滿足自己的私欲,製定了自己的賢不肖的標準,懸金銀財寶之賞,引誘人貪欲熾盛,急功近利,逾越自然的生活準則,互相爭奪,造成社會動蕩。
【啟示】
治國治民與實際的領導工作其實是一個道理,滿足員工的實際需要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原則。一味地急功近利隻會帶來領導的失誤與遺憾。
【致用】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領導為了達到個人迅速升遷的目的,不顧群眾的實際需求,亂設指標、定計劃、行獎懲,大作其秀,老百姓叫做“蹚事”。結果鬧得是非不明,雞飛狗跳。好逸惡勞者得到遂願之捷徑;與人不和者得到挾私整人之機會;虔誠服從者變得不通人情。“蹚事”是有為,立足於民眾的實際需求是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