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小小豆腐能發家
穿成農家老婦,賣豆腐還債致富 作者:宅大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晌午時候,回來歇晌的馬寶珠看到家裏多出來的十八斤黃豆,連連咋舌。
“我滴個乖乖,這一斤黃豆能出三斤豆腐,三斤豆腐能換成三斤黃豆,這一轉手,咱就賺了兩斤黃豆。要是每天都賣個八十斤豆腐,這一個月下來,得有……”
她擰緊眉頭,手指動來動去,像個“掐指一算”的道人。
最終,她喊出了一個數字,“得有一千六百斤黃豆哩,換算成錢,淨賺三兩二錢呀!”
鄭晴琅早就算過這個賬了,因此還算淡定,“你隻是扣除了黃豆的成本,還沒算上人工呢。”
馬寶珠卻不以為然,“嗐,人工算什麽,村裏頭,就屬人工最不值錢了。再說了,咱是一家人,難不成娘還想給大哥大嫂工錢呀?”
她這話,原是開玩笑的,卻不料婆婆真有此意。
隻聽鄭晴琅正經答道,“是呐,我是打算給你大哥大嫂開工錢的。”
這一下,馬寶珠不會了,滿村裏打聽,也沒聽說自家幹什麽營生,當娘的給兒子兒媳開工錢的。
“娘,你是什麽意思呀?大家掙的錢也是上交公中的,吃穿用都從公中出,哪裏用給工錢呀?”
確實,原身在的時候,大家除了種地之外,有什麽額外的收入,都是默認上交給她的。這也是原身一個隻會種地的老農婦,前麵手頭會有十六兩多的積蓄,大頭都來自於薛滿倉販賣貨物的收入。
隻是,鄭晴琅卻覺得不能這樣,既要馬兒跑,還不讓馬兒吃草,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心生懈怠的。
“我是這麽想的,等家裏的外債都清了,另外再把你們兩房出資的五兩銀子都補上後,以後賣豆腐的收入,大房占一半,另一半歸公中,你們這房也一樣,棉花的收入,你們也是占一半,另一半歸公中。”
馬寶珠聽得心怦怦跳,試問哪個小家不想有自己的私房錢?但是沒分家前,晚輩有私產會被視為不孝,所以她至今有的也隻是自己的嫁妝,平常真沒其他收入了。
如今,婆婆竟然大喇喇得讓他們存私房錢,這讓她有種如墜夢中的感覺。
“會不會是試探?”這個念頭一出現,她暈乎乎的腦袋便清醒了,之後又覺得不像,婆婆都細心得想到補回自己那五兩銀子,那就是真得有這個打算。
猶豫了幾秒後,她沒有說什麽違心的話,認真回道,“娘,你要是有這個心,不用給我們五成,三成就行。我保證,和滿山下死力侍弄田地,一定讓咱家過個肥年!”
鄭晴琅笑了笑,沒深入討論幾成的問題,具體說這些還早,家裏的債還沒還清呢。
不過,她看著馬寶珠仿佛打了雞血的模樣,覺著先把餅畫出來也不失為一個激勵人的好法子。
接著,兩人又說起了田地裏的事。
“水稻定好插秧的日子了麽?”鄭晴琅問道。她前些天暈過,家裏人嚴令不讓她上田,所以她不清楚狀況。
被問到正事,馬寶珠立刻拍飛自己腦海中的各種幻想,一臉正色道,“滿山說秧苗差不多了,後天就可以拔秧了。”
鄭晴琅點點頭,拔秧插秧是大事,原主每年都會下田,今年也不好例外,就當做運動,強身健體好了。
隻不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好她想起某年春天去外地旅遊看到的插秧神器,倒是可以試著做出來一用。
想到這裏,她便找到正在修鋤頭的薛滿山,說了自己的需求。
“娘,你做這小船似的玩意兒幹啥?”薛滿山聽懂了娘親要做啥東西,卻十分不解它的用途。
“我聽無為大師說,這玩意兒叫秧馬,他早年遊曆江南的時候,看過人家在水田上用這玩意兒拔秧插秧,可以省好多力氣,反正也不費啥功夫,咱們做出來試用下,不成的話,回頭再砍了當柴火燒就成了。”
鄭晴琅解釋道,無為大師確實遊曆過江南,卻沒跟她說過什麽秧馬,完全是她杜撰的。不得不說,無為大師真是個極好的借口,回頭上香的時候,她得送幾塊豆腐才是。
薛滿山聽罷,不疑有他,雖然不知道這玩意要怎樣用,卻還是聽話得做了兩架出來。
晚間,薛滿倉風塵仆仆得回來了。
他一到家,就往桌子上甩了一個小布袋,布袋裏的銅錢發出撞擊的“哐當”聲。
“娘,八十斤豆腐全賣完了,你數數裏頭有多少錢?”
鄭晴琅內心暗道,能有多少錢,即便後麵三板豆腐都是用銅錢結算的,最多也就一百二十文而已。
隻是,她數著數著就覺得不對勁了,這裏頭可不止一百二十文,再加上筐裏目測足有二三十斤的黃豆,這數目不對呀?
“你加價啦?這錢數怎麽不對呀?”
薛滿倉笑嗬嗬得解釋道,“娘,上壩村有一家老人過世了,那家老人臨死前說了,葬禮過後要辦豆腐宴。那家人正打算去鎮上定豆腐呢,我碰巧就撞上去了。他們見咱家豆腐不錯,就直接給了定金,讓過五天送八十斤豆腐過去哩。”
鄭晴琅也很高興來了這麽個大單,但看到薛滿倉齜著他滿口大白牙,忙提醒道,“人家老子過世了,正是難受的時候,你拿定金的時候,不會也是這副死樣子吧?”
薛滿倉忙收斂笑容,“哪能呀,我當場還陪了幾滴淚呢。”
鄭晴琅……嗯,隻是陌生人,倒也不用演那麽過。
說話間,馬寶珠聽說村裏有喪事,忙問道:“大哥,是哪家人?住在村裏哪頭?”
“住在村尾,離你娘家不遠,過世的老人好像叫馬三泰,他大兒子叫馬千順,就是他出麵同我談豆腐的事。聽說他老家是江浙那一帶的,辦喪事就是要吃豆腐宴。”
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大都是八十多年前政策移民過來的人及其後代。
當時,朝廷為了加強對雲滇地區的控製,所以鼓勵漢人移民,給田又給錢。
許多在當地過得不好的漢人,在田地和銀錢的刺激下,就收拾包裹,遠離故土,來到雲滇這邊定居,同時帶過來的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習俗,自然也包括喪葬方麵的。
馬寶珠一聽名字,立馬紅了眼眶,“三泰爺爺過世啦,爹娘怎麽不知會我一聲,好歹是連了宗的親戚呢。小的時候,三泰爺爺還抱過我呢。”
“你既有這個心,明天帶點禮錢過去祭奠就是了,五天後才送葬呢,來得及。”鄭晴琅寬慰道,家裏剛掙了錢,幾十文的禮錢還是給得出去的。
“嗯,謝謝娘。”馬寶珠翁聲答道,剛剛因為豆腐掙錢而高興的心情打了個折扣。
鄭晴琅對豆腐宴很感興趣,接著剛剛的話題繼續問。
“那家的豆腐宴有啥講究不?上壩村有人會做豆腐宴嗎?”
薛滿倉被問到知識盲區,撓了撓頭,不確定得答道:“這我就不太清楚了,隱約聽得他們說過一句,豆腐宴就是以豆腐為主菜,整出個席麵來就行了。至於做豆腐宴的人,估摸也是在村裏找幾個能幹的婦人做吧。”
“那那家的兒子看起來孝順不?”鄭晴琅沒頭沒腦得又問了一句。
薛滿倉愣了一下,稍後邊回憶邊說道:“應該孝順吧,同我談話的那馬千順,整個眼眶都哭紅了,憔悴得不行。對了,他們家還請了好幾個和尚念經,靈堂布置得也不錯,應該是舍得花錢的。”
“三泰爺爺的四個兒子都很孝順的。”馬寶珠這個上壩村本村人比較有發言權,忙將馬三泰家的事情說了個大概。
原來,馬三泰的妻子很早就逝世了,留下他一個鰥夫艱難地將四個兒子帶大。後來,四個兒子都成了家,他很利落得給分了家。
分家的時候,四個兒子為了爭奪老人的贍養權差點動手,最終長子馬千順拔得頭籌。剩餘三個兒子雖然痛失贍養權,但是同村住著,隻要家裏做啥好吃的,就緊著送過來給爺爺吃。
“上壩村的老人,都很羨慕三泰爺爺呢,說三泰爺爺苦盡甘來,晚年享福。”馬寶珠總結道。
“我滴個乖乖,這一斤黃豆能出三斤豆腐,三斤豆腐能換成三斤黃豆,這一轉手,咱就賺了兩斤黃豆。要是每天都賣個八十斤豆腐,這一個月下來,得有……”
她擰緊眉頭,手指動來動去,像個“掐指一算”的道人。
最終,她喊出了一個數字,“得有一千六百斤黃豆哩,換算成錢,淨賺三兩二錢呀!”
鄭晴琅早就算過這個賬了,因此還算淡定,“你隻是扣除了黃豆的成本,還沒算上人工呢。”
馬寶珠卻不以為然,“嗐,人工算什麽,村裏頭,就屬人工最不值錢了。再說了,咱是一家人,難不成娘還想給大哥大嫂工錢呀?”
她這話,原是開玩笑的,卻不料婆婆真有此意。
隻聽鄭晴琅正經答道,“是呐,我是打算給你大哥大嫂開工錢的。”
這一下,馬寶珠不會了,滿村裏打聽,也沒聽說自家幹什麽營生,當娘的給兒子兒媳開工錢的。
“娘,你是什麽意思呀?大家掙的錢也是上交公中的,吃穿用都從公中出,哪裏用給工錢呀?”
確實,原身在的時候,大家除了種地之外,有什麽額外的收入,都是默認上交給她的。這也是原身一個隻會種地的老農婦,前麵手頭會有十六兩多的積蓄,大頭都來自於薛滿倉販賣貨物的收入。
隻是,鄭晴琅卻覺得不能這樣,既要馬兒跑,還不讓馬兒吃草,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心生懈怠的。
“我是這麽想的,等家裏的外債都清了,另外再把你們兩房出資的五兩銀子都補上後,以後賣豆腐的收入,大房占一半,另一半歸公中,你們這房也一樣,棉花的收入,你們也是占一半,另一半歸公中。”
馬寶珠聽得心怦怦跳,試問哪個小家不想有自己的私房錢?但是沒分家前,晚輩有私產會被視為不孝,所以她至今有的也隻是自己的嫁妝,平常真沒其他收入了。
如今,婆婆竟然大喇喇得讓他們存私房錢,這讓她有種如墜夢中的感覺。
“會不會是試探?”這個念頭一出現,她暈乎乎的腦袋便清醒了,之後又覺得不像,婆婆都細心得想到補回自己那五兩銀子,那就是真得有這個打算。
猶豫了幾秒後,她沒有說什麽違心的話,認真回道,“娘,你要是有這個心,不用給我們五成,三成就行。我保證,和滿山下死力侍弄田地,一定讓咱家過個肥年!”
鄭晴琅笑了笑,沒深入討論幾成的問題,具體說這些還早,家裏的債還沒還清呢。
不過,她看著馬寶珠仿佛打了雞血的模樣,覺著先把餅畫出來也不失為一個激勵人的好法子。
接著,兩人又說起了田地裏的事。
“水稻定好插秧的日子了麽?”鄭晴琅問道。她前些天暈過,家裏人嚴令不讓她上田,所以她不清楚狀況。
被問到正事,馬寶珠立刻拍飛自己腦海中的各種幻想,一臉正色道,“滿山說秧苗差不多了,後天就可以拔秧了。”
鄭晴琅點點頭,拔秧插秧是大事,原主每年都會下田,今年也不好例外,就當做運動,強身健體好了。
隻不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好她想起某年春天去外地旅遊看到的插秧神器,倒是可以試著做出來一用。
想到這裏,她便找到正在修鋤頭的薛滿山,說了自己的需求。
“娘,你做這小船似的玩意兒幹啥?”薛滿山聽懂了娘親要做啥東西,卻十分不解它的用途。
“我聽無為大師說,這玩意兒叫秧馬,他早年遊曆江南的時候,看過人家在水田上用這玩意兒拔秧插秧,可以省好多力氣,反正也不費啥功夫,咱們做出來試用下,不成的話,回頭再砍了當柴火燒就成了。”
鄭晴琅解釋道,無為大師確實遊曆過江南,卻沒跟她說過什麽秧馬,完全是她杜撰的。不得不說,無為大師真是個極好的借口,回頭上香的時候,她得送幾塊豆腐才是。
薛滿山聽罷,不疑有他,雖然不知道這玩意要怎樣用,卻還是聽話得做了兩架出來。
晚間,薛滿倉風塵仆仆得回來了。
他一到家,就往桌子上甩了一個小布袋,布袋裏的銅錢發出撞擊的“哐當”聲。
“娘,八十斤豆腐全賣完了,你數數裏頭有多少錢?”
鄭晴琅內心暗道,能有多少錢,即便後麵三板豆腐都是用銅錢結算的,最多也就一百二十文而已。
隻是,她數著數著就覺得不對勁了,這裏頭可不止一百二十文,再加上筐裏目測足有二三十斤的黃豆,這數目不對呀?
“你加價啦?這錢數怎麽不對呀?”
薛滿倉笑嗬嗬得解釋道,“娘,上壩村有一家老人過世了,那家老人臨死前說了,葬禮過後要辦豆腐宴。那家人正打算去鎮上定豆腐呢,我碰巧就撞上去了。他們見咱家豆腐不錯,就直接給了定金,讓過五天送八十斤豆腐過去哩。”
鄭晴琅也很高興來了這麽個大單,但看到薛滿倉齜著他滿口大白牙,忙提醒道,“人家老子過世了,正是難受的時候,你拿定金的時候,不會也是這副死樣子吧?”
薛滿倉忙收斂笑容,“哪能呀,我當場還陪了幾滴淚呢。”
鄭晴琅……嗯,隻是陌生人,倒也不用演那麽過。
說話間,馬寶珠聽說村裏有喪事,忙問道:“大哥,是哪家人?住在村裏哪頭?”
“住在村尾,離你娘家不遠,過世的老人好像叫馬三泰,他大兒子叫馬千順,就是他出麵同我談豆腐的事。聽說他老家是江浙那一帶的,辦喪事就是要吃豆腐宴。”
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大都是八十多年前政策移民過來的人及其後代。
當時,朝廷為了加強對雲滇地區的控製,所以鼓勵漢人移民,給田又給錢。
許多在當地過得不好的漢人,在田地和銀錢的刺激下,就收拾包裹,遠離故土,來到雲滇這邊定居,同時帶過來的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習俗,自然也包括喪葬方麵的。
馬寶珠一聽名字,立馬紅了眼眶,“三泰爺爺過世啦,爹娘怎麽不知會我一聲,好歹是連了宗的親戚呢。小的時候,三泰爺爺還抱過我呢。”
“你既有這個心,明天帶點禮錢過去祭奠就是了,五天後才送葬呢,來得及。”鄭晴琅寬慰道,家裏剛掙了錢,幾十文的禮錢還是給得出去的。
“嗯,謝謝娘。”馬寶珠翁聲答道,剛剛因為豆腐掙錢而高興的心情打了個折扣。
鄭晴琅對豆腐宴很感興趣,接著剛剛的話題繼續問。
“那家的豆腐宴有啥講究不?上壩村有人會做豆腐宴嗎?”
薛滿倉被問到知識盲區,撓了撓頭,不確定得答道:“這我就不太清楚了,隱約聽得他們說過一句,豆腐宴就是以豆腐為主菜,整出個席麵來就行了。至於做豆腐宴的人,估摸也是在村裏找幾個能幹的婦人做吧。”
“那那家的兒子看起來孝順不?”鄭晴琅沒頭沒腦得又問了一句。
薛滿倉愣了一下,稍後邊回憶邊說道:“應該孝順吧,同我談話的那馬千順,整個眼眶都哭紅了,憔悴得不行。對了,他們家還請了好幾個和尚念經,靈堂布置得也不錯,應該是舍得花錢的。”
“三泰爺爺的四個兒子都很孝順的。”馬寶珠這個上壩村本村人比較有發言權,忙將馬三泰家的事情說了個大概。
原來,馬三泰的妻子很早就逝世了,留下他一個鰥夫艱難地將四個兒子帶大。後來,四個兒子都成了家,他很利落得給分了家。
分家的時候,四個兒子為了爭奪老人的贍養權差點動手,最終長子馬千順拔得頭籌。剩餘三個兒子雖然痛失贍養權,但是同村住著,隻要家裏做啥好吃的,就緊著送過來給爺爺吃。
“上壩村的老人,都很羨慕三泰爺爺呢,說三泰爺爺苦盡甘來,晚年享福。”馬寶珠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