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藻作為書畫家,在讀書上,他除了研究四書五經之外,對於秦漢古文也非常愛好。他喜歡先秦文字之中那種浪漫的氣息。
隻不過此時對於古文的研究還有許多未確切之處,許多先秦古籍的翻譯常讓陳元藻覺得不對意思。
而陳元藻一開始看《訓詁學方法論》就見其中有大量考究先秦古文字的內容,瞬間便引起了他的興趣,接著他又翻閱到其中的甲骨文相關內容,更是對殷商古文感到好奇,讀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已將第一冊書給翻完。
他再抬起頭時才發現時間已過了半上午,隻是他所等的官船還沒到,卻見有個六十幾歲的老儒生也在一邊等船,那人此時正好奇的看著他懷裏的書。
陳元藻在讀書時怕書被偷,所以直接將一函新書給抱在了懷裏,反倒是將自己的包裹隨意的放在手邊。
那年老的儒生見陳元藻抬頭,親切的笑道:“這本《訓詁學方法論》實在是本好書,第一冊才剛剛開頭,後麵幾冊講的更加精采。”
陳元藻點頭同意說道:“隻看筆者對於金文的研究便知道他之學問乃是有的放矢的,許多世上人對於鍾鼎文常見的錯誤認識在這書裏都給解析的清楚。”
“你還會寫鍾鼎文?”那老書生驚訝問道,“這可是難得的本領了。”
陳元藻笑著說道:“我在鄉間便是靠給人寫字作畫謀生的,石鼓書、鍾鼎文,這些都是必要學習的字體。”
“倒也是個有趣的後生,”那老者主動介紹道:“老朽周汝登,字繼元,不知小友名姓?”
陳元藻聞言驚訝道:“您就是海門先生?”
周汝登點頭笑道:“你聽過我的名字?”
“海門先生周汝登天下誰人不知,在下幼時便拜讀過先生的《聖學宗傳》。”陳元藻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其實我也是陽明門徒,隻不過我的經學功底實在太過稀鬆,許多深刻內容都解它不清。”
周汝登聽說陳元藻也讀過自己的書,頗為高興。在這年代能夠有機會讀時新的經義書籍就絕對算是文人之中的佼佼者了,大多數讀書人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其他的書籍是翻也不翻的,即使讀些時興作品也更多是小說之類。
周汝登立馬就把他認為是可以交談的對象,於是也鋪了舊衣服便在陳元藻旁邊坐下,原來他也是在等船的。
兩人聊起訓詁學的內容來,周汝登問道:“你讀這本《訓詁學方法論》可覺得此書有什麽優點?”
陳元藻回答道:“我隻不過是讀過一些先秦古文而已,並沒有太深的研究,實話實說,建陽先生所引用文字我許多都未讀過,寫的是對是錯、有何奧妙,我都品味不出,這是我學識太過淺薄,海門先生是大家,我想問問先生以為此書所講的訓詁學方法如何?”
周汝登毫不猶豫的誇獎說道:“這本《訓詁學方法論》所想做的是開具一種考據學辦法,王建陽舉的例子隻是為說明相應的訓詁學方法該要如何實際使用,哪怕沒讀過對應的原文也可以看懂,若說舉例的恰當與否,在我看來該是這些年中小學作品絕無僅有的了。”
“這書所寫的內容和所教的辦法還隻是第一層,真正厲害的乃是其中所透露出的思想,用考據學的辦法去研究古文,這又是王建陽將《尚書古文疏證》之中未完成之事繼續拓展。若是日後所有研究都照這個方法來做,那這天下的學人便是另一番麵貌,甚至可能將今日清談盛行的儒家徹底顛過來。”
看見周汝登說的神采飛揚,陳元藻頗為驚訝:“先生以為今日之儒學要全麵改革?”
“自然要全麵改革!”周汝登毫不猶豫的說道:“儒學本來就是要指導天下人的學問,如今這天下多的是窮苦人、做工行商的人但如今儒學卻偏偏不給這些人讀,如若儒學隻能用來考科舉,那還談什麽軍事致用?如若科舉選拔出來的都是一些隻讀這種儒學的人,那又如何能夠治理好國家?”
見到這六十多歲的老人突然如此有精力的大發議論,陳元藻頗為愕然。
周汝登指著陳元藻懷中的書說道:“王建陽這考據學的辦法十分之好,我之前倒還沒想到這樣的本事,若是從此之後可以將儒學的是非潮給顛倒過來,我定當為之鼓吹也!”
周汝登在學術上是絕對的革命者,他是羅汝芳的弟子,羅汝芳又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派學者本就以和理學作對為自己的本業。
而周汝登自己對於陽明心學的推崇更是刻到骨子裏的,當年周汝登十八歲中秀才之後,就曾專門跑去山陰拜王陽明為師,後來即使考中進士身在官場,卻仍然篤信王陽明之學,並且身體力行,在南京任職時他就號召創立了規模宏大的陽明祠,並且還沒辭官之前,就經常在各地的陽明祠內講述王陽明的學說。
事實上原本曆史之中即使沒有王文龍的出現,周汝登的學術研究也會轉向考據學方向,在原時空的曆史地位上他屬於泰州學派承上啟下的人物,上乘陽明心學,下起就是黃宗羲等後學。
周汝登有這樣的思想,看到王文龍的《訓詁學方法論》自然是對之推崇至極。
陳元藻點頭說道:“《訓詁學方法論》之中的確有許多前人未拓展開的研究方法,若是能夠推行,該能改變儒家風氣。”
“我這趟去南京準備在陽明祠講學,”周汝登說道:“我已決心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我門中的弟子。”
周汝登一生之中致力於把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早在萬曆十五年就與朋友創辦了鹿山書院,當官之時經常抽時間去老家岩蒼的石壁草堂講學,自己辭官之後回到家鄉又創辦海門書院,門中弟子雲集,時人號稱“一代儒宗,四方山鬥”。
別看周汝登出行簡樸,其實他在浙江一代文壇中的影響力相當大,他要幫助傳播的學問,必然得到一眾門人弟子的鼓吹。
陳元藻點頭說道:“若是如此,我也可在日後的教學之中推行這樣思想,多教出一些有能為的儒生來。”
周汝登好奇道:“小友是個坐館的先生?”
陳元藻笑著說:“學生是個舉人,今年剛補了西安埔城縣縣教諭的缺。”
“你是縣教諭?”周汝登萬分驚訝,“既是去上任,怎麽一個隨從也不帶?”
陳元藻道:“我的錢都拿去活動了,家中窮苦,本就養不起仆人。”他拍拍自己手中的新書說,“原本我身上錢款夠我一路去到山東,隻不過買下了這套書,想來又要在南京賣上幾天畫才能繼續北上了。”
周汝登聽的哭笑不得,雖然縣教諭是無品級的官員,但畢竟不是小吏,一般能跑到這樣職位的人哪怕家中窮苦,出門上任怎麽也要帶上一兩個仆人衝麵子,他還是第一次聽說有人就這麽光腳板走到外地去上任教諭的。
周汝登主動說道:“我同你相談甚歡,到南京便先到陽明祠中居住如何,無非是多一雙碗筷的事情。”
陳元藻高興道:“如此甚好,不過小子不敢無功受祿,不如海門先生從我這兒挑一幅畫去?”
陳元藻打開包袱周汝登才看到他那包裏全都是沒有裝裱的字畫一卷一卷的,看著挺鼓囊其實都是紙,怪不得這家夥剛才把包袱丟在一邊毫不在意。
看看陳元藻的話,周汝登倒是暗暗點頭,陳元藻年紀不大,可是這一筆山水畫著實不錯,頗得元人王蒙的旨趣。
就在兩人聊天的時候,《訓詁學方法論》已經在江南傳播開了。
周汝登來到南京和陳元藻一起到陽明祠中住下,接著卻沒有去講學而是馬上開始寫文章。他來南京本來就是為了傳道的,現在《訓詁學方法論》在江南引起討論,其中的不少內容正合周汝登的傳道思想。
他落筆飛快,僅用幾天時間便將自己對於此書的想法寫成了一篇《當世儒學之改新》,利用他的名聲,很輕易便將這文章發到了南京的一家報紙上,文中寫道:
“《訓詁學方法論》之書,雖讀之艱澀,一時或有不通之處,然此亦乃其獨異之所在也。
此書不求中貫之氣脈,亦不究經史之典故,唯以樸拙之文字,闡訓詁之秘,吾以為所載內容誠為真學問,既為真學問,非費心血不能通也……
二三子譏此書無文采,吾欲告之曰:花團錦簇,雅非真學!
即便撇卻外飾,單論思想,《訓詁學方法論》亦可謂不朽之作。此書雖言小學之法,內容紛繁,然於紛繁之中,作者之真意隱然可見……
今人皆言作學問要脫理學之束縛,又以為心學頗為可輕,論及李卓吾則毀譽參半,百家皆不可入眼,則學問之道何所歸乎?王建陽此時寫就《訓詁學方法論》則為新途之指南……
人或比王建陽於宋之王聖美,以為皆小學之巨擘,然筆者以為此真乃小覷王建陽之誌也。《訓詁學方法論》之作,意在指導一世,滌蕩乾坤,以實學抵抗虛學,若人人都作此等艱深實在之學問,則所謂空談心性之批評,又於何處發端?
試問今之學者,欲把握學問之方向,不讀王建陽,不讀《訓詁學方法論》,豈可得乎?”
(本章完)
隻不過此時對於古文的研究還有許多未確切之處,許多先秦古籍的翻譯常讓陳元藻覺得不對意思。
而陳元藻一開始看《訓詁學方法論》就見其中有大量考究先秦古文字的內容,瞬間便引起了他的興趣,接著他又翻閱到其中的甲骨文相關內容,更是對殷商古文感到好奇,讀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已將第一冊書給翻完。
他再抬起頭時才發現時間已過了半上午,隻是他所等的官船還沒到,卻見有個六十幾歲的老儒生也在一邊等船,那人此時正好奇的看著他懷裏的書。
陳元藻在讀書時怕書被偷,所以直接將一函新書給抱在了懷裏,反倒是將自己的包裹隨意的放在手邊。
那年老的儒生見陳元藻抬頭,親切的笑道:“這本《訓詁學方法論》實在是本好書,第一冊才剛剛開頭,後麵幾冊講的更加精采。”
陳元藻點頭同意說道:“隻看筆者對於金文的研究便知道他之學問乃是有的放矢的,許多世上人對於鍾鼎文常見的錯誤認識在這書裏都給解析的清楚。”
“你還會寫鍾鼎文?”那老書生驚訝問道,“這可是難得的本領了。”
陳元藻笑著說道:“我在鄉間便是靠給人寫字作畫謀生的,石鼓書、鍾鼎文,這些都是必要學習的字體。”
“倒也是個有趣的後生,”那老者主動介紹道:“老朽周汝登,字繼元,不知小友名姓?”
陳元藻聞言驚訝道:“您就是海門先生?”
周汝登點頭笑道:“你聽過我的名字?”
“海門先生周汝登天下誰人不知,在下幼時便拜讀過先生的《聖學宗傳》。”陳元藻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其實我也是陽明門徒,隻不過我的經學功底實在太過稀鬆,許多深刻內容都解它不清。”
周汝登聽說陳元藻也讀過自己的書,頗為高興。在這年代能夠有機會讀時新的經義書籍就絕對算是文人之中的佼佼者了,大多數讀書人除了四書五經之外,其他的書籍是翻也不翻的,即使讀些時興作品也更多是小說之類。
周汝登立馬就把他認為是可以交談的對象,於是也鋪了舊衣服便在陳元藻旁邊坐下,原來他也是在等船的。
兩人聊起訓詁學的內容來,周汝登問道:“你讀這本《訓詁學方法論》可覺得此書有什麽優點?”
陳元藻回答道:“我隻不過是讀過一些先秦古文而已,並沒有太深的研究,實話實說,建陽先生所引用文字我許多都未讀過,寫的是對是錯、有何奧妙,我都品味不出,這是我學識太過淺薄,海門先生是大家,我想問問先生以為此書所講的訓詁學方法如何?”
周汝登毫不猶豫的誇獎說道:“這本《訓詁學方法論》所想做的是開具一種考據學辦法,王建陽舉的例子隻是為說明相應的訓詁學方法該要如何實際使用,哪怕沒讀過對應的原文也可以看懂,若說舉例的恰當與否,在我看來該是這些年中小學作品絕無僅有的了。”
“這書所寫的內容和所教的辦法還隻是第一層,真正厲害的乃是其中所透露出的思想,用考據學的辦法去研究古文,這又是王建陽將《尚書古文疏證》之中未完成之事繼續拓展。若是日後所有研究都照這個方法來做,那這天下的學人便是另一番麵貌,甚至可能將今日清談盛行的儒家徹底顛過來。”
看見周汝登說的神采飛揚,陳元藻頗為驚訝:“先生以為今日之儒學要全麵改革?”
“自然要全麵改革!”周汝登毫不猶豫的說道:“儒學本來就是要指導天下人的學問,如今這天下多的是窮苦人、做工行商的人但如今儒學卻偏偏不給這些人讀,如若儒學隻能用來考科舉,那還談什麽軍事致用?如若科舉選拔出來的都是一些隻讀這種儒學的人,那又如何能夠治理好國家?”
見到這六十多歲的老人突然如此有精力的大發議論,陳元藻頗為愕然。
周汝登指著陳元藻懷中的書說道:“王建陽這考據學的辦法十分之好,我之前倒還沒想到這樣的本事,若是從此之後可以將儒學的是非潮給顛倒過來,我定當為之鼓吹也!”
周汝登在學術上是絕對的革命者,他是羅汝芳的弟子,羅汝芳又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派學者本就以和理學作對為自己的本業。
而周汝登自己對於陽明心學的推崇更是刻到骨子裏的,當年周汝登十八歲中秀才之後,就曾專門跑去山陰拜王陽明為師,後來即使考中進士身在官場,卻仍然篤信王陽明之學,並且身體力行,在南京任職時他就號召創立了規模宏大的陽明祠,並且還沒辭官之前,就經常在各地的陽明祠內講述王陽明的學說。
事實上原本曆史之中即使沒有王文龍的出現,周汝登的學術研究也會轉向考據學方向,在原時空的曆史地位上他屬於泰州學派承上啟下的人物,上乘陽明心學,下起就是黃宗羲等後學。
周汝登有這樣的思想,看到王文龍的《訓詁學方法論》自然是對之推崇至極。
陳元藻點頭說道:“《訓詁學方法論》之中的確有許多前人未拓展開的研究方法,若是能夠推行,該能改變儒家風氣。”
“我這趟去南京準備在陽明祠講學,”周汝登說道:“我已決心要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我門中的弟子。”
周汝登一生之中致力於把自己的思想傳播出去,早在萬曆十五年就與朋友創辦了鹿山書院,當官之時經常抽時間去老家岩蒼的石壁草堂講學,自己辭官之後回到家鄉又創辦海門書院,門中弟子雲集,時人號稱“一代儒宗,四方山鬥”。
別看周汝登出行簡樸,其實他在浙江一代文壇中的影響力相當大,他要幫助傳播的學問,必然得到一眾門人弟子的鼓吹。
陳元藻點頭說道:“若是如此,我也可在日後的教學之中推行這樣思想,多教出一些有能為的儒生來。”
周汝登好奇道:“小友是個坐館的先生?”
陳元藻笑著說:“學生是個舉人,今年剛補了西安埔城縣縣教諭的缺。”
“你是縣教諭?”周汝登萬分驚訝,“既是去上任,怎麽一個隨從也不帶?”
陳元藻道:“我的錢都拿去活動了,家中窮苦,本就養不起仆人。”他拍拍自己手中的新書說,“原本我身上錢款夠我一路去到山東,隻不過買下了這套書,想來又要在南京賣上幾天畫才能繼續北上了。”
周汝登聽的哭笑不得,雖然縣教諭是無品級的官員,但畢竟不是小吏,一般能跑到這樣職位的人哪怕家中窮苦,出門上任怎麽也要帶上一兩個仆人衝麵子,他還是第一次聽說有人就這麽光腳板走到外地去上任教諭的。
周汝登主動說道:“我同你相談甚歡,到南京便先到陽明祠中居住如何,無非是多一雙碗筷的事情。”
陳元藻高興道:“如此甚好,不過小子不敢無功受祿,不如海門先生從我這兒挑一幅畫去?”
陳元藻打開包袱周汝登才看到他那包裏全都是沒有裝裱的字畫一卷一卷的,看著挺鼓囊其實都是紙,怪不得這家夥剛才把包袱丟在一邊毫不在意。
看看陳元藻的話,周汝登倒是暗暗點頭,陳元藻年紀不大,可是這一筆山水畫著實不錯,頗得元人王蒙的旨趣。
就在兩人聊天的時候,《訓詁學方法論》已經在江南傳播開了。
周汝登來到南京和陳元藻一起到陽明祠中住下,接著卻沒有去講學而是馬上開始寫文章。他來南京本來就是為了傳道的,現在《訓詁學方法論》在江南引起討論,其中的不少內容正合周汝登的傳道思想。
他落筆飛快,僅用幾天時間便將自己對於此書的想法寫成了一篇《當世儒學之改新》,利用他的名聲,很輕易便將這文章發到了南京的一家報紙上,文中寫道:
“《訓詁學方法論》之書,雖讀之艱澀,一時或有不通之處,然此亦乃其獨異之所在也。
此書不求中貫之氣脈,亦不究經史之典故,唯以樸拙之文字,闡訓詁之秘,吾以為所載內容誠為真學問,既為真學問,非費心血不能通也……
二三子譏此書無文采,吾欲告之曰:花團錦簇,雅非真學!
即便撇卻外飾,單論思想,《訓詁學方法論》亦可謂不朽之作。此書雖言小學之法,內容紛繁,然於紛繁之中,作者之真意隱然可見……
今人皆言作學問要脫理學之束縛,又以為心學頗為可輕,論及李卓吾則毀譽參半,百家皆不可入眼,則學問之道何所歸乎?王建陽此時寫就《訓詁學方法論》則為新途之指南……
人或比王建陽於宋之王聖美,以為皆小學之巨擘,然筆者以為此真乃小覷王建陽之誌也。《訓詁學方法論》之作,意在指導一世,滌蕩乾坤,以實學抵抗虛學,若人人都作此等艱深實在之學問,則所謂空談心性之批評,又於何處發端?
試問今之學者,欲把握學問之方向,不讀王建陽,不讀《訓詁學方法論》,豈可得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