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吟詩賞月歌詠也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更是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手段。背後其實還是在為了各自黨派的政治目的而奔走。
比如當晚大家在孔廟中喝著酒,漸漸就討論起了今年秋天工科給事中王元翰所寫的”實事可痛哭者八”。
這就是前一陣子因為公布要修邊防找不到人,逼的工科給事中王元翰專門寫的那一份奏折,其中主要說的就是因為萬曆皇帝懶政,導致各地的官員都普遍缺乏,下邊一團亂套的事情。
這篇奏折上去之後,在京城中立刻引起熱烈討論,如今在全天下都已經傳遍了,讀書人都覺得這篇作者寫的好,但是在王文龍看來,這奏折其實相當囉嗦。
比如這篇奏折為了湊“八可哭”,把南北兩京的官員缺乏說成是一可哭,被罷免的官員沒有召回又是一可哭。萬曆皇帝深居宮中,不理外務算一可哭,萬曆皇帝一年多,沒有見朱賡一麵也算一可哭。這年頭的奏折都要寫出文學性,導致把同樣的話翻來覆去講了一遍又一遍,效率非常低,而且字數多了,導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
洋洋灑灑幾百字的內容真要合並在一起,幾句話就能講完。
大家就這篇奏折進行討論之後,各黨派的人物都提出自己的建議。
比如幾個楚黨的人物都提出應該要增加給事中的數量。
楚黨人物表示翰林院庶吉士的散館日期已經拖延了兩年,應該要催促萬曆皇帝下旨把他們放到六科之中去。
背後的真正理由當然是為了給楚黨增加人材,楚黨的幾個大佬都是科道言官,新任的六科給事中必然不熟悉事物,楚黨“老大哥”主動提出帶他們一帶,帶著帶著很容易就把這些新鮮血液帶成自己人了。更重要的是這幾年由於東林黨的輿論宣傳能力實在太強,大多數讀書人都和東林黨穿一條褲子,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早就考中進士的人,關在翰林院這個象牙塔裏好幾年,他們的腦子或許還沒有被東林黨洗得那麽幹淨,正好可以成為楚黨拉攏的對象。
另外齊黨眾人則提出充實邊塞的意見,以及點出幾個河道治理工程的必要性——齊黨的老巢在山東,隻要朝廷關注遼東軍事或者是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齊黨能夠從中活動的機會就自然會出現。
眾人絞盡腦汁,各種建議都有,反正聚在“為國盡心”的保護傘下麵,總是各自在為自己謀利益。
王文龍並未參與此時的討論,因為他發現在這階段跳出來的都是三黨以及東林的外圍人物,大部分都是舉人秀才和監生,顯然隻是為三黨放風。說白了,這就是一些敲邊鼓的幕僚,幾年前萬曆皇帝在京城發“逐客令”趕出來的便是這些個給人說項的清客。
葉向高會把大家召集到湖北來討論,多半是還沒摸清京城局勢,不敢讓人進京,就把這些門客叫到南方討論。
這種低端局,方從哲等大佬根本不說話隻是談笑喝酒,王文龍見這樣子也跑去和他們喝酒,他好歹也是個中書舍人,同樣沒有必要牽扯進這種低級別的爭論。
一直等到回院子住下後,才有討論出結果的人來找他。
楚黨眾人弄來一份請求萬曆皇帝讓庶吉士散館的文告,請王文龍在後麵簽字附議。
齊黨則搞了一封,請求大修山東臨清一帶運河的文書。
王文龍看了兩份文稿,覺得上麵所寫內容都沒什麽問題,又看到兩個文告後麵都落了方從哲的名字,於是也在後麵具名。
不得不說,各黨派都很重視這一次問津大會的機會。三黨和東林之間的矛盾不可能消除,而在新任內閣確定之後就再不能有這樣融洽的氣氛,想要談出點什麽都得此時趁早。
不光是三黨的普通人員重視這事情,就連三黨的高層對這一次大會能夠達成的結果也十分在意,請求王文龍在文稿後麵附名的人剛剛離開,後腳大人物就接踵而至。
方從哲帶著幾個明顯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走進王文龍的房間,開口便希望王文龍支持他們的主張。
“建陽,我為你介紹,”方從哲指著身後一個年輕人說:“這位是官撫極,如今就在問津書院讀書。”
“建陽先生好!”
“幸會幸會。”
兩人互相問候。王文龍知道官撫極就是楚黨魁首官應震的長子,隻不過他是小妾所生,所以在一些文獻之中會把官應震的長子記成他弟弟官撫辰。雖然如此,但官撫極在楚黨之中也是個重要人物,曆史上過幾年他就會拔貢出身,直接當上保定通判,後來更是一路升到太仆寺卿。
一個秀才可以當到六部九卿,沒有老爹的黨羽一路照顧是不可能的。
介紹完雙方認識,方從哲便直奔主題說:“建陽,我們打算在問津大會之中提出,讓聖上出來視事,首先就是明年的春耕禮聖上一定要出麵,如此才能彰顯新氣象。”
王文龍聽了他們的想法,基本上弄清楚這些人的意圖。楚黨和浙黨聯合起來要推萬曆皇帝出來視事,目的當然是分東林黨的權,新任內閣之中於慎行和李廷機加起來也不是有東林黨支持的葉向高的對手,三黨多半以為萬曆皇帝同意了這樣的內閣人選也是有分東林黨權的意思,覺得皇帝也許就欠他們這一個台階來下。
現在三黨聯合對付東林黨的局麵已經形成,背後的算計清晰可見。
王文龍卻苦笑道:“此事隻怕不易成功。”
官撫極道:“聖上貴為天子,幾年不參加國之大祭,已然引得天象異變,我等即為大明子民,該當有此建議。哪怕不成功也可一試。”
方從哲也說:“這是一個要求聖上視事的好機會,萬萬不可放過。”
王文龍對此卻十分悲觀:“哪怕機會再好,隻恐當今聖上沒有這樣的體力。”
官撫極說:“即使此提議被聖上回絕,也比不做更好,起碼讓聖上知道天下百姓有如此想法。還請先生能夠在大會之上支持我等的建議。”
“好吧,屆時我會支持的。”王文龍點頭說道。
如果一篇文告真能讓萬曆皇帝出來幹活,王文龍舉雙手讚成。
(本章完)
比如當晚大家在孔廟中喝著酒,漸漸就討論起了今年秋天工科給事中王元翰所寫的”實事可痛哭者八”。
這就是前一陣子因為公布要修邊防找不到人,逼的工科給事中王元翰專門寫的那一份奏折,其中主要說的就是因為萬曆皇帝懶政,導致各地的官員都普遍缺乏,下邊一團亂套的事情。
這篇奏折上去之後,在京城中立刻引起熱烈討論,如今在全天下都已經傳遍了,讀書人都覺得這篇作者寫的好,但是在王文龍看來,這奏折其實相當囉嗦。
比如這篇奏折為了湊“八可哭”,把南北兩京的官員缺乏說成是一可哭,被罷免的官員沒有召回又是一可哭。萬曆皇帝深居宮中,不理外務算一可哭,萬曆皇帝一年多,沒有見朱賡一麵也算一可哭。這年頭的奏折都要寫出文學性,導致把同樣的話翻來覆去講了一遍又一遍,效率非常低,而且字數多了,導致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
洋洋灑灑幾百字的內容真要合並在一起,幾句話就能講完。
大家就這篇奏折進行討論之後,各黨派的人物都提出自己的建議。
比如幾個楚黨的人物都提出應該要增加給事中的數量。
楚黨人物表示翰林院庶吉士的散館日期已經拖延了兩年,應該要催促萬曆皇帝下旨把他們放到六科之中去。
背後的真正理由當然是為了給楚黨增加人材,楚黨的幾個大佬都是科道言官,新任的六科給事中必然不熟悉事物,楚黨“老大哥”主動提出帶他們一帶,帶著帶著很容易就把這些新鮮血液帶成自己人了。更重要的是這幾年由於東林黨的輿論宣傳能力實在太強,大多數讀書人都和東林黨穿一條褲子,可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早就考中進士的人,關在翰林院這個象牙塔裏好幾年,他們的腦子或許還沒有被東林黨洗得那麽幹淨,正好可以成為楚黨拉攏的對象。
另外齊黨眾人則提出充實邊塞的意見,以及點出幾個河道治理工程的必要性——齊黨的老巢在山東,隻要朝廷關注遼東軍事或者是京杭大運河的運輸,齊黨能夠從中活動的機會就自然會出現。
眾人絞盡腦汁,各種建議都有,反正聚在“為國盡心”的保護傘下麵,總是各自在為自己謀利益。
王文龍並未參與此時的討論,因為他發現在這階段跳出來的都是三黨以及東林的外圍人物,大部分都是舉人秀才和監生,顯然隻是為三黨放風。說白了,這就是一些敲邊鼓的幕僚,幾年前萬曆皇帝在京城發“逐客令”趕出來的便是這些個給人說項的清客。
葉向高會把大家召集到湖北來討論,多半是還沒摸清京城局勢,不敢讓人進京,就把這些門客叫到南方討論。
這種低端局,方從哲等大佬根本不說話隻是談笑喝酒,王文龍見這樣子也跑去和他們喝酒,他好歹也是個中書舍人,同樣沒有必要牽扯進這種低級別的爭論。
一直等到回院子住下後,才有討論出結果的人來找他。
楚黨眾人弄來一份請求萬曆皇帝讓庶吉士散館的文告,請王文龍在後麵簽字附議。
齊黨則搞了一封,請求大修山東臨清一帶運河的文書。
王文龍看了兩份文稿,覺得上麵所寫內容都沒什麽問題,又看到兩個文告後麵都落了方從哲的名字,於是也在後麵具名。
不得不說,各黨派都很重視這一次問津大會的機會。三黨和東林之間的矛盾不可能消除,而在新任內閣確定之後就再不能有這樣融洽的氣氛,想要談出點什麽都得此時趁早。
不光是三黨的普通人員重視這事情,就連三黨的高層對這一次大會能夠達成的結果也十分在意,請求王文龍在文稿後麵附名的人剛剛離開,後腳大人物就接踵而至。
方從哲帶著幾個明顯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走進王文龍的房間,開口便希望王文龍支持他們的主張。
“建陽,我為你介紹,”方從哲指著身後一個年輕人說:“這位是官撫極,如今就在問津書院讀書。”
“建陽先生好!”
“幸會幸會。”
兩人互相問候。王文龍知道官撫極就是楚黨魁首官應震的長子,隻不過他是小妾所生,所以在一些文獻之中會把官應震的長子記成他弟弟官撫辰。雖然如此,但官撫極在楚黨之中也是個重要人物,曆史上過幾年他就會拔貢出身,直接當上保定通判,後來更是一路升到太仆寺卿。
一個秀才可以當到六部九卿,沒有老爹的黨羽一路照顧是不可能的。
介紹完雙方認識,方從哲便直奔主題說:“建陽,我們打算在問津大會之中提出,讓聖上出來視事,首先就是明年的春耕禮聖上一定要出麵,如此才能彰顯新氣象。”
王文龍聽了他們的想法,基本上弄清楚這些人的意圖。楚黨和浙黨聯合起來要推萬曆皇帝出來視事,目的當然是分東林黨的權,新任內閣之中於慎行和李廷機加起來也不是有東林黨支持的葉向高的對手,三黨多半以為萬曆皇帝同意了這樣的內閣人選也是有分東林黨權的意思,覺得皇帝也許就欠他們這一個台階來下。
現在三黨聯合對付東林黨的局麵已經形成,背後的算計清晰可見。
王文龍卻苦笑道:“此事隻怕不易成功。”
官撫極道:“聖上貴為天子,幾年不參加國之大祭,已然引得天象異變,我等即為大明子民,該當有此建議。哪怕不成功也可一試。”
方從哲也說:“這是一個要求聖上視事的好機會,萬萬不可放過。”
王文龍對此卻十分悲觀:“哪怕機會再好,隻恐當今聖上沒有這樣的體力。”
官撫極說:“即使此提議被聖上回絕,也比不做更好,起碼讓聖上知道天下百姓有如此想法。還請先生能夠在大會之上支持我等的建議。”
“好吧,屆時我會支持的。”王文龍點頭說道。
如果一篇文告真能讓萬曆皇帝出來幹活,王文龍舉雙手讚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