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鬥牛國的衰敗是多方麵因素下促成的結果,但普遍認為白銀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
在獲得大量白銀後,鬥牛國以為自己擁有了天大的財富,看誰都是窮鬼,天下唯俺鬥牛富,爾等皆窮鬼也,孰不知白銀要想等同於他們所期望的財富,還得要看其他國家願不願承認。
其他國家承認,那白銀就是,其他國家不承認,那白銀就是一種金屬。
見鬥牛國暴富擁有了這麽多白銀後,其他國家又羨慕又嫉妒,於是他們開始惡意抬高對鬥牛國的商品價格,原本一銀幣賣的東西,鬥牛國人買,那得收兩銀幣,誰讓鬥牛國人是富爺!
鬥牛國知道其他國家在針對他們,但沒太在意,爺富,不差這幾個錢兒,接著奏樂,接著買,連自家國內的建設不放心上,反正有錢豪橫,缺啥就買啥。
可等到某一日,其他國家限製或者不再將商品賣給鬥牛國時,鬥牛國土豪們瞬間懵逼,然後便成了“人最痛苦的是人還在,錢還在,但錢花不出去”,空有白銀,卻難買到商品。
李念總結道:“我們時常將銅作為金屬的價值和其作為貨幣載體的作用混到一起,放在平時,其實沒什麽,影響也不大。但在某些特別的時候,卻是件非常危險的事,甚至會影響一國之興衰!”
聽到李念語氣認真,殿內眾人也打起十二分精神傾聽,有些人其實已經想到了李念的意思。
古人並不傻,隻是受製於時代,在某些方麵想不到,但隻要給他們開個頭,捅破那層窗戶紙,他們自己就能想到。
李念就是幫他們捅破窗戶紙的人!
李念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陛下和諸位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大秦突然間有大量金、銀、銅流入,諸位會有何想法?”
馮去疾老實回道:“未得尚書之言前,恐會認為大秦在一夜間暴富,自此後,大秦將強盛無比。”
馮劫接著道:“但實際上,這些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會讓大秦的人口、兵器、糧食、絲麻發生變化。因而,除了多出這些金銀銅,大秦國力實則未有變化。”
王綰也出聲道:“然若未能看清此點,那便危矣!認為有了金銀銅便等同有了大量錢幣,即使大秦糧食、兵器不足,可大秦有錢,能從外買到足夠的糧食、兵器……“
李斯補充道:“然而若是其他國邦不賣給大秦糧食、兵器,或是不認同金銀銅作為錢幣,再多金銀銅,又有何用?”
尉繚再作補充:“甚至他們可以設計一個陷阱,先賣給大秦糧食、兵器,讓大秦產生‘外間諸物均有,唯獨無錢,而吾有錢,諸物皆可買於外,無須再勤於耕種生產’的想法,隨後再不賣給大秦物品,從而使大秦陷入困境。”
王翦也插了一句:“到時,空對著一堆錢幣,卻沒有糧食、兵器等物,且已被人養成‘吾有錢,諸物皆可從外買’之想,荒廢了自家生產,的確危矣!”
雖然眾人推演出了李念想告訴他們的那個結果,但他認為這種情況在華夏發生的機率不高。
因為……這裏有塊地,要是不種點什麽上去,一直空在那,總感覺渾身不舒坦。
這種思想幾乎是刻在華夏血脈中的,哪怕是現代人,看到塊荒地,也會生出個念頭,這地能種些啥?
磚縫那點地方都想種菜,還有啥地能不想種?
且華夏人們還有一習慣,總是要囤些物資以備不時之需,而西方人在這方麵很多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將明天和後天的也賒來一起喝了。
馮去疾歎道:“以此推演,確能影響一國興衰,我等必須牢記,不可犯此過錯。”
李斯等人紛紛點頭,但始皇、蒙恬、蒙毅知道這不是推演,肯定是後世有國家因此而真的衰落了。
從李念過往講說過的話中推斷,應是那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感歎完,馮去疾看向李念,又道:“然今時天下莫不如此以為,金銀銅既為錢幣,亦為財富,因此囤而積之,尚書要以何法改之?”
李念道:“李某並不打算改變這種想法,隻要陛下和諸位能認清其中區別即可。”
“因為這種想法利於大秦,尤其是對大秦外的諸國,不僅不能讓想通其中的區別,還要加深。”
眾人轉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話中之意。
讓匈奴人、百越人知道那麽清楚幹什麽,就是讓他們不清楚,才好讓他們將手中掌握的真正資產轉化為大秦錢幣,從而受大秦控製。
他們要是懂了,不願將糧食、土地、礦藏等真正的財富轉為大秦錢幣,要死死控製在手裏,那對大秦才麻煩。
就像毛熊的那些富豪,將手裏掌握的資產轉化為刀樂兒,放到西方國家儲存,然後被以鷹醬為首的一票西方國家凍結,完了犢子。
當然,那些富豪也是沒太多選擇,總不可能把通過各種手段撈來的財富存國內吧?國內說不定比國外更危險。
王綰這時又發聲,他指出了幾個關鍵性問題:“但想做到尚書所言之事,還須得解決如下事宜:”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其一、必須能鑄造適量錢幣於民間流通,因為人們會將錢幣囤積起來。”
“一般民眾還好,可那些商賈,會囤積很多錢幣。”
這話讓眾人點頭,有些商賈恨不得將賺得之錢全藏進家裏,爛了朽了也不拿出。
這會導致很多後果,其中比較顯著的一個是:明明朝廷鑄造了足夠的錢幣,可民間就是沒錢流通,發生錢荒。
大秦現在的錢幣是用銅所鑄,而大秦的銅卻沒那麽富裕,這幫人將錢幣給囤起來,還真不好解決。
王綰指出了第二點:“其二、如何讓諸國願意將錢幣存放到大秦來?尚書所言之法若得實現,確實利我大秦,但諸國憑何要將錢幣放於大秦?”
“若此事宜不得解決,尚書之法不說不能成,即使能成,影響恐將不及尚書所言。”
在獲得大量白銀後,鬥牛國以為自己擁有了天大的財富,看誰都是窮鬼,天下唯俺鬥牛富,爾等皆窮鬼也,孰不知白銀要想等同於他們所期望的財富,還得要看其他國家願不願承認。
其他國家承認,那白銀就是,其他國家不承認,那白銀就是一種金屬。
見鬥牛國暴富擁有了這麽多白銀後,其他國家又羨慕又嫉妒,於是他們開始惡意抬高對鬥牛國的商品價格,原本一銀幣賣的東西,鬥牛國人買,那得收兩銀幣,誰讓鬥牛國人是富爺!
鬥牛國知道其他國家在針對他們,但沒太在意,爺富,不差這幾個錢兒,接著奏樂,接著買,連自家國內的建設不放心上,反正有錢豪橫,缺啥就買啥。
可等到某一日,其他國家限製或者不再將商品賣給鬥牛國時,鬥牛國土豪們瞬間懵逼,然後便成了“人最痛苦的是人還在,錢還在,但錢花不出去”,空有白銀,卻難買到商品。
李念總結道:“我們時常將銅作為金屬的價值和其作為貨幣載體的作用混到一起,放在平時,其實沒什麽,影響也不大。但在某些特別的時候,卻是件非常危險的事,甚至會影響一國之興衰!”
聽到李念語氣認真,殿內眾人也打起十二分精神傾聽,有些人其實已經想到了李念的意思。
古人並不傻,隻是受製於時代,在某些方麵想不到,但隻要給他們開個頭,捅破那層窗戶紙,他們自己就能想到。
李念就是幫他們捅破窗戶紙的人!
李念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陛下和諸位不妨試想一下,如果大秦突然間有大量金、銀、銅流入,諸位會有何想法?”
馮去疾老實回道:“未得尚書之言前,恐會認為大秦在一夜間暴富,自此後,大秦將強盛無比。”
馮劫接著道:“但實際上,這些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會讓大秦的人口、兵器、糧食、絲麻發生變化。因而,除了多出這些金銀銅,大秦國力實則未有變化。”
王綰也出聲道:“然若未能看清此點,那便危矣!認為有了金銀銅便等同有了大量錢幣,即使大秦糧食、兵器不足,可大秦有錢,能從外買到足夠的糧食、兵器……“
李斯補充道:“然而若是其他國邦不賣給大秦糧食、兵器,或是不認同金銀銅作為錢幣,再多金銀銅,又有何用?”
尉繚再作補充:“甚至他們可以設計一個陷阱,先賣給大秦糧食、兵器,讓大秦產生‘外間諸物均有,唯獨無錢,而吾有錢,諸物皆可買於外,無須再勤於耕種生產’的想法,隨後再不賣給大秦物品,從而使大秦陷入困境。”
王翦也插了一句:“到時,空對著一堆錢幣,卻沒有糧食、兵器等物,且已被人養成‘吾有錢,諸物皆可從外買’之想,荒廢了自家生產,的確危矣!”
雖然眾人推演出了李念想告訴他們的那個結果,但他認為這種情況在華夏發生的機率不高。
因為……這裏有塊地,要是不種點什麽上去,一直空在那,總感覺渾身不舒坦。
這種思想幾乎是刻在華夏血脈中的,哪怕是現代人,看到塊荒地,也會生出個念頭,這地能種些啥?
磚縫那點地方都想種菜,還有啥地能不想種?
且華夏人們還有一習慣,總是要囤些物資以備不時之需,而西方人在這方麵很多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將明天和後天的也賒來一起喝了。
馮去疾歎道:“以此推演,確能影響一國興衰,我等必須牢記,不可犯此過錯。”
李斯等人紛紛點頭,但始皇、蒙恬、蒙毅知道這不是推演,肯定是後世有國家因此而真的衰落了。
從李念過往講說過的話中推斷,應是那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感歎完,馮去疾看向李念,又道:“然今時天下莫不如此以為,金銀銅既為錢幣,亦為財富,因此囤而積之,尚書要以何法改之?”
李念道:“李某並不打算改變這種想法,隻要陛下和諸位能認清其中區別即可。”
“因為這種想法利於大秦,尤其是對大秦外的諸國,不僅不能讓想通其中的區別,還要加深。”
眾人轉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話中之意。
讓匈奴人、百越人知道那麽清楚幹什麽,就是讓他們不清楚,才好讓他們將手中掌握的真正資產轉化為大秦錢幣,從而受大秦控製。
他們要是懂了,不願將糧食、土地、礦藏等真正的財富轉為大秦錢幣,要死死控製在手裏,那對大秦才麻煩。
就像毛熊的那些富豪,將手裏掌握的資產轉化為刀樂兒,放到西方國家儲存,然後被以鷹醬為首的一票西方國家凍結,完了犢子。
當然,那些富豪也是沒太多選擇,總不可能把通過各種手段撈來的財富存國內吧?國內說不定比國外更危險。
王綰這時又發聲,他指出了幾個關鍵性問題:“但想做到尚書所言之事,還須得解決如下事宜:”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其一、必須能鑄造適量錢幣於民間流通,因為人們會將錢幣囤積起來。”
“一般民眾還好,可那些商賈,會囤積很多錢幣。”
這話讓眾人點頭,有些商賈恨不得將賺得之錢全藏進家裏,爛了朽了也不拿出。
這會導致很多後果,其中比較顯著的一個是:明明朝廷鑄造了足夠的錢幣,可民間就是沒錢流通,發生錢荒。
大秦現在的錢幣是用銅所鑄,而大秦的銅卻沒那麽富裕,這幫人將錢幣給囤起來,還真不好解決。
王綰指出了第二點:“其二、如何讓諸國願意將錢幣存放到大秦來?尚書所言之法若得實現,確實利我大秦,但諸國憑何要將錢幣放於大秦?”
“若此事宜不得解決,尚書之法不說不能成,即使能成,影響恐將不及尚書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