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甲曆來隻敬佩兩人,一是為國戍邊十年,如師如父的宣威將軍樊元忠,二是不畏強權,奮不顧身,能溝通鬼神的李獨霜。因此認定老道隻是虛言唬人,因此嗤笑不已,正待嘲諷黃文德的友人時,李獨霜率先開口。
“軌革卦影之術非是常人能習之,一般均是寥寥數語,模糊不堪,少有如此較為清晰的卦辭,有趣有趣,文德,後來呢?”
吳佩甲聞言頓時住口不語,撓撓頭,緩解了一下尷尬,也支楞起耳朵。
黃文德對於李獨霜的的見識頗為驚訝,繼續說道:
“我那友人牢記老道的話,有次途中路遇大雨,路人紛紛擠到一房簷下避雨,這種情況不就是“教住莫住”嗎,因此就冒雨前行,沒有停留,沒過多久,那座房屋就倒了,唯獨他離開而免除了災禍。”
“友人的妻子與人私通,打算待他歸家後就害死他,便同奸夫約好,她會安排丈夫先行沐浴,到時候把家中第一個沐浴的人害死即可。友人當晚歸家,妻子安排妥當,一再催促他去洗澡,友人明悟,“教浴莫浴”應該指的就是這件事,因此無論妻子怎麽說都不去沐浴。言談間,兩人發生口角,吵得麵紅耳赤,妻子怒極頓時就忘了此事,賭氣先去沐浴了,因此遭到了謀害。”
“友人發現妻子遇害身亡後慌忙報官,前來查看的捕頭沒有頭緒,認為他的嫌疑最大,就先把他壓入大牢,反複拷問。友人百口莫辯,苦不堪言,念念不忘老道的卦辭,神誌不清時反複念叨:“卦辭怎麽不靈了?”
“審理此案的趙縣令發現友人異常,不似尋常南冠,頓時差人招來,細細詢問,聽聞卦辭後,想了一會,問道:“你將關係密切或者來往頻繁的人名寫下。”友人依言照辦,寫了約莫十數人。趙縣令閱罷,指著名叫“康七”的差遣捕頭去捉拿審問,略一審訊,心虛的康七就承認了殺人之事,案子遂破,友人得脫。拜問趙縣令時,答曰:“一石穀,搗得三鬥米,那不就剩七分糠嗎,應該就是糠(康)七,果不其然。”
“友人脫身以後,細細揣摩,要不是遇到了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的趙縣令,他也隻能身陷囹圄,以待秋後問斬,這不就是“遇明即活,遇暗即死”嗎?正好就應了卦辭。”
黃文德語畢,眾人都沉浸在故事裏,一時寂靜無聲,秋風掃過,林間樹葉搖動,“嘩嘩”直響。
李獨霜回過神來,貌似無意地問了一個問題。
“敢問趙縣令名諱?”
“趙經伯。”
李獨霜頷首點頭,稱讚道:“真是一名好官!”
黃文德微笑點頭,起身道:“時辰不早了,日頭漸高,晚學知前輩身負使命,日程趨緊,就不耽誤了,二位隨我來。”
主仆二人帶著李獨霜和吳佩甲在林檎果林中迂回曲折,不一會就從林中出來,看見了堂皇寬敞的官道,以及栓在道旁的兩匹驛馬,竟是回到了兩人的起點。
“與前輩一晤,晚學獲益良多,前路漫漫,還請珍重!”
黃文德情真意切,關懷之意溢於言表。
李獨霜也有些感動,半日相聚,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遂邀請道:
“文德如若有空,可擇日來青澗城,吾必掃榻以待!”
黃文德笑而不語,看了看日頭,催促李獨霜二人趕緊上路,免得途中燥熱難耐。李獨霜應允,跨馬而行,揮手道別。
行至遠處,回首望去,黃文德主仆二人在林檎樹下仍遙遙揮手,在盛烈的日頭下清晰可見,應是衣裳反光,感覺分外熠熠生輝。
一路策馬疾行,過了約兩個時辰,兩人就到了武威縣城門。城門外空地有一排簡易房屋,看規製可容數百人,不時有人出入其間,還有吏員指揮,清除雜樹,平整土地,看起來井然有序。
李獨霜看出乃是武威縣安置返鄉潮的據點,掐指算算時日,州裏巡視組應是已來過,成效看來頗好。
因此心情頗佳,帶著吳佩甲在城門處驗看牙牌後進入城內。
此時天色已晚,兩人在城東一家客棧投宿。思及日間之事,李獨霜詢問消息靈通的客棧掌櫃可知黃文德。
“官人所說可是家有林檎果園數百畝的黃文德?”掌櫃訝異說道。
李獨霜想起那漫山遍野的林檎果林,稱是。
“那可是一位大善人呐!”
掌櫃首先感歎,隨即開始介紹。
“黃文德少時乃神童,甚喜在家中林檎果林讀書,未及加冠已滿腹經綸,涉獵廣泛,尤喜天文地理。年方十九,於郊外遊玩時看出一處有走山之患,遂連連奔走呼號,讓此地山民速速離開,並耗費家財,派遣仆役安置山民數百人。剛安置完畢,山崩地裂,數百間房屋被埋,數千畝沃土化作石田,數百人因此得救,無一人枉死。闔縣百姓均知此事,人人爭相傳頌。”
“二十三歲時,因妻子慘死被懷疑是凶手,押入大牢,時任趙縣令得知黃文德舊事,頓時細細查案,發現端倪,明察秋毫,發現了真正的殺人凶手,於是黃文德得以擺脫牢獄之災。”
“於此之後,黃文德迥異於往常,常念天地有德,昭示明明,於雍熙三年消失於自家林檎果林,生死不知。隨侍的忠仆不舍,於林檎果林內自刎而亡,陪伴而去。眾人有感於黃文德的大德,在林檎果林內一處立衣冠塚,將其忠仆埋葬於旁。”
旁邊的吳佩甲聽得目瞪口呆,後背發涼。李獨霜反而吐了一口氣,有些釋然。
白日所見的黃文德與忠仆應是其鬼魂。
仔細思來,其實早有異象提示。
那堂皇精巧,頗有氣勢的房屋實乃黃文德的衣冠琢,細細想來,那房屋形狀不正像棺材的側麵?
黃文德不知《尚書》今古之分,是因為他已經於雍熙三年去世,雍熙五年朝廷才下達詔令變更,自然不知。
那忠仆脖頸間有一道肉紋,想來便是自刎時割出來的傷口。
黃文德所說故事實乃自己真實經曆,裏麵的趙經伯縣令已經於雍熙七年李獨霜剛到河州的時候因病去世了。因其官聲頗佳,百姓愛戴,年年考評上上,河州州衙正準備提拔調任,初聞噩耗,李獨霜當時還惋惜不已。
黃文德雖為鬼魂,卻並無惡意,與李獨霜相談甚歡,其溫文爾雅,胸有大德,臨別之際又情真意切,令李獨霜暗感神傷,如若活著,想來便是一佳友。
回過神來,李獨霜猝然想到,自己好歹乃修行中人,與鬼魂也打過交道,整個過程全然沒有察覺任何異常,也沒有一點念頭去激發法眼,反而溫暖如初,絲毫沒有陰氣那種陰冷之感。再加上黃文德與忠仆在日頭正盛之時顯現,不懼陽光,實乃怪事。
因此,李獨霜第一次掏出老道留下的玉符,運轉秘法,將信息傳入玉符之內,詢問老道。
隻見玉符清光一閃,又恢複如初。
不一會,玉符再次一閃,李獨霜手持玉符,靈覺觸及,老道備懶的聲音頓時響徹在李獨霜的腦海內,所說之事令其訝異不已。
“軌革卦影之術非是常人能習之,一般均是寥寥數語,模糊不堪,少有如此較為清晰的卦辭,有趣有趣,文德,後來呢?”
吳佩甲聞言頓時住口不語,撓撓頭,緩解了一下尷尬,也支楞起耳朵。
黃文德對於李獨霜的的見識頗為驚訝,繼續說道:
“我那友人牢記老道的話,有次途中路遇大雨,路人紛紛擠到一房簷下避雨,這種情況不就是“教住莫住”嗎,因此就冒雨前行,沒有停留,沒過多久,那座房屋就倒了,唯獨他離開而免除了災禍。”
“友人的妻子與人私通,打算待他歸家後就害死他,便同奸夫約好,她會安排丈夫先行沐浴,到時候把家中第一個沐浴的人害死即可。友人當晚歸家,妻子安排妥當,一再催促他去洗澡,友人明悟,“教浴莫浴”應該指的就是這件事,因此無論妻子怎麽說都不去沐浴。言談間,兩人發生口角,吵得麵紅耳赤,妻子怒極頓時就忘了此事,賭氣先去沐浴了,因此遭到了謀害。”
“友人發現妻子遇害身亡後慌忙報官,前來查看的捕頭沒有頭緒,認為他的嫌疑最大,就先把他壓入大牢,反複拷問。友人百口莫辯,苦不堪言,念念不忘老道的卦辭,神誌不清時反複念叨:“卦辭怎麽不靈了?”
“審理此案的趙縣令發現友人異常,不似尋常南冠,頓時差人招來,細細詢問,聽聞卦辭後,想了一會,問道:“你將關係密切或者來往頻繁的人名寫下。”友人依言照辦,寫了約莫十數人。趙縣令閱罷,指著名叫“康七”的差遣捕頭去捉拿審問,略一審訊,心虛的康七就承認了殺人之事,案子遂破,友人得脫。拜問趙縣令時,答曰:“一石穀,搗得三鬥米,那不就剩七分糠嗎,應該就是糠(康)七,果不其然。”
“友人脫身以後,細細揣摩,要不是遇到了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的趙縣令,他也隻能身陷囹圄,以待秋後問斬,這不就是“遇明即活,遇暗即死”嗎?正好就應了卦辭。”
黃文德語畢,眾人都沉浸在故事裏,一時寂靜無聲,秋風掃過,林間樹葉搖動,“嘩嘩”直響。
李獨霜回過神來,貌似無意地問了一個問題。
“敢問趙縣令名諱?”
“趙經伯。”
李獨霜頷首點頭,稱讚道:“真是一名好官!”
黃文德微笑點頭,起身道:“時辰不早了,日頭漸高,晚學知前輩身負使命,日程趨緊,就不耽誤了,二位隨我來。”
主仆二人帶著李獨霜和吳佩甲在林檎果林中迂回曲折,不一會就從林中出來,看見了堂皇寬敞的官道,以及栓在道旁的兩匹驛馬,竟是回到了兩人的起點。
“與前輩一晤,晚學獲益良多,前路漫漫,還請珍重!”
黃文德情真意切,關懷之意溢於言表。
李獨霜也有些感動,半日相聚,頗有相見恨晚之感,遂邀請道:
“文德如若有空,可擇日來青澗城,吾必掃榻以待!”
黃文德笑而不語,看了看日頭,催促李獨霜二人趕緊上路,免得途中燥熱難耐。李獨霜應允,跨馬而行,揮手道別。
行至遠處,回首望去,黃文德主仆二人在林檎樹下仍遙遙揮手,在盛烈的日頭下清晰可見,應是衣裳反光,感覺分外熠熠生輝。
一路策馬疾行,過了約兩個時辰,兩人就到了武威縣城門。城門外空地有一排簡易房屋,看規製可容數百人,不時有人出入其間,還有吏員指揮,清除雜樹,平整土地,看起來井然有序。
李獨霜看出乃是武威縣安置返鄉潮的據點,掐指算算時日,州裏巡視組應是已來過,成效看來頗好。
因此心情頗佳,帶著吳佩甲在城門處驗看牙牌後進入城內。
此時天色已晚,兩人在城東一家客棧投宿。思及日間之事,李獨霜詢問消息靈通的客棧掌櫃可知黃文德。
“官人所說可是家有林檎果園數百畝的黃文德?”掌櫃訝異說道。
李獨霜想起那漫山遍野的林檎果林,稱是。
“那可是一位大善人呐!”
掌櫃首先感歎,隨即開始介紹。
“黃文德少時乃神童,甚喜在家中林檎果林讀書,未及加冠已滿腹經綸,涉獵廣泛,尤喜天文地理。年方十九,於郊外遊玩時看出一處有走山之患,遂連連奔走呼號,讓此地山民速速離開,並耗費家財,派遣仆役安置山民數百人。剛安置完畢,山崩地裂,數百間房屋被埋,數千畝沃土化作石田,數百人因此得救,無一人枉死。闔縣百姓均知此事,人人爭相傳頌。”
“二十三歲時,因妻子慘死被懷疑是凶手,押入大牢,時任趙縣令得知黃文德舊事,頓時細細查案,發現端倪,明察秋毫,發現了真正的殺人凶手,於是黃文德得以擺脫牢獄之災。”
“於此之後,黃文德迥異於往常,常念天地有德,昭示明明,於雍熙三年消失於自家林檎果林,生死不知。隨侍的忠仆不舍,於林檎果林內自刎而亡,陪伴而去。眾人有感於黃文德的大德,在林檎果林內一處立衣冠塚,將其忠仆埋葬於旁。”
旁邊的吳佩甲聽得目瞪口呆,後背發涼。李獨霜反而吐了一口氣,有些釋然。
白日所見的黃文德與忠仆應是其鬼魂。
仔細思來,其實早有異象提示。
那堂皇精巧,頗有氣勢的房屋實乃黃文德的衣冠琢,細細想來,那房屋形狀不正像棺材的側麵?
黃文德不知《尚書》今古之分,是因為他已經於雍熙三年去世,雍熙五年朝廷才下達詔令變更,自然不知。
那忠仆脖頸間有一道肉紋,想來便是自刎時割出來的傷口。
黃文德所說故事實乃自己真實經曆,裏麵的趙經伯縣令已經於雍熙七年李獨霜剛到河州的時候因病去世了。因其官聲頗佳,百姓愛戴,年年考評上上,河州州衙正準備提拔調任,初聞噩耗,李獨霜當時還惋惜不已。
黃文德雖為鬼魂,卻並無惡意,與李獨霜相談甚歡,其溫文爾雅,胸有大德,臨別之際又情真意切,令李獨霜暗感神傷,如若活著,想來便是一佳友。
回過神來,李獨霜猝然想到,自己好歹乃修行中人,與鬼魂也打過交道,整個過程全然沒有察覺任何異常,也沒有一點念頭去激發法眼,反而溫暖如初,絲毫沒有陰氣那種陰冷之感。再加上黃文德與忠仆在日頭正盛之時顯現,不懼陽光,實乃怪事。
因此,李獨霜第一次掏出老道留下的玉符,運轉秘法,將信息傳入玉符之內,詢問老道。
隻見玉符清光一閃,又恢複如初。
不一會,玉符再次一閃,李獨霜手持玉符,靈覺觸及,老道備懶的聲音頓時響徹在李獨霜的腦海內,所說之事令其訝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