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禍害看著書中的經絡講解,然後對照著書中的人體圖案尋找著自身的經絡,將身上十二經絡的分布之處尋找得仔仔細細,清晰地記入頭顱之中。


    記得清楚之後,他乃繼續往下看,繼續看入門指引,隻見入門指引講解道;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氣血之所行,若水之流,晝夜不息。其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有所謂經絡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然欲經絡通暢,運行氣血,靈氣,則要通穴開竅,穴道者,乃經絡之中氣血匯聚之微點,調之則和,逆之則病。且穴通氣順,氣順竅開。穴位依其之屬,乃分為太衝穴,神闕穴,湧泉穴,風池穴,中脘穴,等人身全身數百處穴。各穴製人之處不同,大概為;


    太衝穴:


    “太衝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乃肝經之原穴。猶春日之雷霆初動,萬物複蘇,此穴主疏泄肝氣,平息怒火,猶若清風拂麵,消弭心頭之火。若人遇怒,按之則怒氣漸平,心曠神怡。”


    神闕穴:


    “神闕者,臍中也,乃生命之根蒂,先天之氣匯聚之所。古人有雲:‘臍通百脈,溫養胎息。’此穴藏而不露,外應於天,內應於腹,灸之可溫陽救逆,固本培元,猶若陽光普照,萬物複蘇,生機盎然。”


    湧泉穴:


    “湧泉位於足底,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處,腎經之井穴也。如水之源頭,汩汩而出,滋養全身。按揉此穴,可引火歸元,滋陰降火,猶若夏夜之清泉,沁人心脾,煩躁盡消。”


    風池穴:


    “風池在後項,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此穴乃風邪入侵之門戶,亦是疏風散邪之要衝。按之則頭目清明,頸項舒暢,猶如春風拂麵,病邪自散。”


    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胃經之募穴,六腑之會。胃者,水穀之海,此穴主和胃降逆,消食導滯。若人食積不化,腹脹如鼓,揉按此穴,則如春風化雨,宿食自消,脾胃安和。”


    穴位修煉至巔峰,則可超脫生死,若穴位修煉不通,為人所用,則有亡命之危,即成死穴,死穴之危害是;百會倒在地,尾閭不還鄉,章門被擊中,十人九人亡,太陽和啞門,必然見閻王,斷脊無接骨,膝下急亡身,其細述為;


    百會穴,頭頂之天,百脈朝宗。此言非虛,百會穴,坐落於人頭頂之巔,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匯之處,宛如天地之氣的交匯點,匯聚了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精華,是名副其實的“三陽五會”之地。其位高而尊,猶如帝王之座,統禦全身之陽氣,故又名“三陽之會”,亦稱“巔上之宮”。


    欲尋百會,先觀頂心。以指為尺,量度兩耳尖,其交匯之處,便是百會之所在。且百會者,百脈之會,陽氣之海也。此穴不僅關乎人之清醒與神智,更是調節全身氣血、平衡陰陽的關鍵所在。擊中此穴,人即腦暈倒地,不省人事。非是誇大其詞,實乃因百會穴之重要,一旦受激,便如天塌地陷,全身氣血瞬間紊亂,故需格外珍視,不可輕忽。


    百會穴之調養,有其獨到之法。春日裏,可於清晨時分,麵向東方,閉目凝神,雙手合十,緩緩舉過頭頂,輕觸百會,意想天地之清氣自頭頂灌入,洗滌心靈,喚醒生機;夏日炎炎,則可於午後,以清涼之脂輕抹百會,再以指腹輕柔旋轉按摩,以解暑熱,安神定誌;秋風送爽,則可於月夜之下,靜坐冥想,意守百會,感受秋風拂麵,心曠神怡;冬日嚴寒,則可圍爐取暖,雙手搓熱,掌心貼於百會,溫暖直透心田,驅寒暖身。


    百會穴為死穴之首,其二為神庭穴。


    此穴,坐落於人身之巔,頭前部發際之後五分微妙之處,恰似蒼穹之下,神隻居所之門戶,既為督脈之要衝,又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匯之聖地。


    人身之穴,猶如星辰羅布,而神庭者,乃諸星拱月之核心也,其位隱秘,非深諳醫道者不能輕易覓得。閉目凝神,以指腹輕觸額前,自發際緩緩後移,約五分之處,有一凹陷,溫潤如玉,此即神庭所在。其名寓意深遠,庭者,堂前空地,神明居所,故神庭者,乃心神匯聚、靈性通達之要地。


    神庭穴,非獨屬一脈,乃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猶如江河匯海,氣勢磅礴。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脈,自脊背上行至巔頂,神庭恰為其中樞,調控陰陽平衡,維係人體之生機。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背部,夾脊而行,內藏五髒六腑之俞穴,與神庭相通,則內外相應,表裏相合,共築人體之防禦長城。


    神庭穴若不慎為人所擊,神庭受損,其後果非同小可。頭暈目眩,腦脹如鼓,蓋因神庭乃心神之所居,一旦受擾,心神不寧,氣血逆亂,輕則頭暈目眩,重則神誌不清,乃至性命堪憂。故世之武者,皆視神庭為要害,非生死相搏,絕不輕犯。


    然,天地萬物,相生相克,神庭受損亦有調養之道,可施以輕柔之按摩,以指腹順滑旋轉按壓神庭,力度適中,以局部微熱為度,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安神定誌。又或輔以針灸之術,取細針輕刺,激發經氣,引導氣血歸於平和,使受損之神庭得以修複。


    神庭之秘,非止於醫術之範疇,更蘊含人生哲理。人之心靈,亦如神庭,需常加嗬護,方能清明澄澈,不為外物所擾。


    死穴之三為太陽穴,此穴非十二正經所屬,乃奇穴一枚,坐落於眉梢與外眼角交匯處,悄然向後延伸約一寸之凹地,宛如夜空中最不起眼的星辰,卻蘊含著令人驚歎的力量。


    昔者,有醫聖雲遊四海,遍訪名醫,於深山古刹之中,得一殘卷,名曰《穴道玄解》。卷中詳載人體三百六十五穴,而太陽穴之描述,尤為引人入勝:“眉梢外眥間,後寸許凹陷,名曰太陽,非經非絡,卻通百脈,乃氣血匯聚之微妙處也。一旦被點,則頭昏目眩,眼黑耳鳴,恍若墜雲霧,神誌迷離。


    夫太陽穴者,形如微月掛天際,觸感柔中帶韌,非深諳醫術者難以精準定位。其所在之處,乃人體陽氣生發之要衝,猶如日出東方,溫暖而充滿生機。然,此穴亦最為脆弱,如同春日初綻之花,雖美卻易凋零。一旦遭受外力侵襲,尤其是以指力或器械精準點中,輕則氣血紊亂,重則神魂顛倒,性命堪憂。


    太陽穴之所以能成為製敵或自救之關鍵,皆因其連通百脈,調控氣血平衡。若氣血暢通無阻,則人精神飽滿,目明耳聰;反之,則頭昏腦漲,諸病叢生。故,醫者常以輕柔手法按摩此穴,以疏通經絡,醒腦明目,更有甚者,輔以草藥精油,使之效用倍增,達到調理身心之奇效。


    死穴之四為耳門穴。


    它猶如手少陽三焦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靜默而深邃,一旦觸及,便是風雲變幻,天地失色。


    人身百穴,各有玄機,而耳門一穴,尤為精妙,在人體經絡的繁複交織中,耳門穴靜謐地坐落於耳屏之上,切跡之前,仿佛是自然造化的精妙布局,等待著有緣人的探尋。每當人兒張口言談,那處便悄然現出一抹淺淺的凹陷,恰似月夜下湖麵輕漾的微波,引人遐想。


    手少陽三焦經,乃人體氣機升降之大道,貫穿上下,聯絡內外,調節水道,滋養髒腑。而耳門穴,便如同這條大道上的一處隱秘門戶,雖小,卻關乎全身氣機的平衡與流轉。耳門者,聽宮之門也,通於腦戶,開竅於耳,為聲音出入之要衝。此言非虛,耳門穴不僅是聽覺之門戶,更是內外氣機交換的微妙所在。


    試想,若有一日,不慎被這耳門穴所製,刹那間,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與聲音。耳鳴之聲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又如細沙穿過指尖,難以捕捉卻又清晰可感;頭暈目眩,天地旋轉,腳下再無實地,唯有虛無與混沌相伴。這不僅是身體的重創,更是心神的一次劇烈震撼,仿佛靈魂被無形之手猛然提起,又重重拋落,讓人不由自主地倒地不起,陷入一片混沌之中。


    在醫者眼中,耳門穴是調理耳疾、緩解頭痛眩暈的要穴,針灸於此,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使病者重獲清明。而在武林高手的較量中,耳門穴則成了不可輕易觸碰的禁地,一旦中招,勝負立判。因此,無數武者窮其一生,研習避讓之法,力求在交鋒中保護己身,同時也渴望掌握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反製於無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情天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紀念過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紀念過往並收藏無情天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