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中立見周鬆不願意聽自己大父的建議,隻得遵照自己大父的指示來找朱希周。
“隻準他們燒架閣庫,不準天子派人清丈田畝?”
“沒有這樣的道理!”
“我們南直士族可以不讚同改製,但不能真的行不忠之事,那會得不償失的!”
“理學之所以強調忠君,不是因為甘為君役,而是大悟後才明白此乃天理,不可不從。”
“我要上疏彈劾他這個理學名臣!居然自己先不忠君,簡直妄為大儒!”
朱希周說後便立即上疏彈劾南京翰林院掌院周鬆阻撓朝、擅迫副榜解額。
顧中立聽後則回了鬆江,將這事告訴給了顧清。
顧清因而道:“還是他朱希周明白啊!”
“大父,孫兒卻是不明白。”
顧中立這時回了一句。
顧清笑問道:“你不明白什麽?”
“孫兒不明白,我們為何要一麵對王陽明、張永嘉等議禮派改製的行為進行順從和配合,一麵又要罵他們是奸臣,蒙蔽了視聽。”
顧中立回道。
顧清問道:“總不能直接罵君父吧?”
顧中立一怔。
“君父不但不能罵,還要尊敬!”
“這是我們為臣子的,最大的本分,最大的天理。”
“護禮派輸就輸在這裏,但我們又不能不支持他們,因為他們代表著公論。”
“隻是公論現在和聖意相悖,所以我們就需要一邊從公論罵王陽明、張永嘉等是奸臣,一邊又要遵從聖意。”
“畢竟,兩邊目前都不能對抗。”
顧清回道。
顧中立則問道:“可為何兩邊會相悖?”
“因為私欲難滅,天理難存。”
“本來,天下人是可以假裝天理易存,私欲能滅的,包括天子,這樣天子可以很容易成為聖君仁主,大臣也能很容易成為賢明君子。”
“可楊新都選的這位天子卻是真純良之君!”
“也就把所有人的麵具都撕破了!也就讓王陽明、張永嘉這些名教異類得到重用。”
由於顧中立已中第應天府鄉試,即將進京參加會試,成為家族新的官場領軍人物,顧清也就直言不諱地給他說起護禮派與議禮派鬥爭的本質來。
顧中立聽後越發不理解,問道:“為何王陽明、張永嘉會是名教異類?”
“因為他們主張天理即人欲,這意思就是說,他們覺得恪守天理不難,是人的本性,所以天下人如果做不到忠君愛民,不是因為人欲難滅,是因為本身不願意。”
“這就讓天下人本來還可以做表麵君子的,結果在他們看來,天下人連表麵君子都不能做,必須被打倒成真小人。”
“所以,他們在殺起縉紳來才毫不顧忌,他們隻覺得是在殺真小人。”
顧清說道。
顧中立不由得道:“這麽說,他們其實才是真君子?”
“你可以在心裏這麽認為,但你現在不能說出來。”
顧清沒有因此勃然大怒,而是淡然地囑咐了自己孫兒一句。
顧中立想了想問道:“是因為公論不允?”
“沒錯!”
顧清點了點頭,又道:“但你要知道,公論現在不允,不代表將來就會不允。”
顧中立拱手作揖:“請大父賜教!”
顧清則喝了一口茶說:“這世上事,總是難測風雲,所以我們要思變!”
“天子如今純良,勵精圖治,不代表將來就一定會!”
“天下民財有限,但人口卻是在不停滋生的,貴胄縉紳的數量也在不停滋長。”
“所以,天子無論怎麽勤政,都是在逼著大家節欲,早晚也還是要逼到他自己頭上,也就是說,這改革遲早都還是要革到他自己頭上才行。”
“這樣的話,他要麽放棄改製,要麽就真的六親不認、刻薄寡恩,但那樣的結果就會造成他身邊人會先忍不住讓他斷氣!”
“這次選駙馬的事,雖然賄選駙馬的人裏有外朝官員,但多是他自己家奴的情況,就可見一斑,他最親近的人也不會完全如聖人,甚至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若君父將來選擇放棄改製,成為偽君子真小人,那王陽明、張孚敬這些真君子也就與聖意相悖,不想讓天子奪太多天下之利的人自然也就會主動團結他們。”
“而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公論,那時你稱他們為君子賢臣,也就無可厚非了。”
顧清這麽說後,顧中立聽後頷首:“孫兒明白了!”
“看來,無論天子現在勵精圖治,還是將來墮落腐化,為臣者的確應該一直稱頌著,讚揚著,隻是要在公論與聖意間把握好度。”
顧中立回道。
顧清很滿意地點了點頭:“沒錯,我給你取名中立,就是要你在兩者之間不偏不倚。”
且說。
朱厚熜在賜宴候選駙馬後,就收到了朱希周彈劾周鬆的奏疏。
“不準士子北上,這是要謀反!”
“傳旨給周尚文,令他率勇衛營去南都,謹防有司不肯執行憲命,讓他從密旨之行,維護綱紀,對所有不從憲命者,四品以下格殺勿論,四品以上就地緝拿監押於營,等錦衣衛來交接!”
朱厚熜現在在京師有威武營坐鎮,在南方有勇衛營,自然不擔心勇衛營在南方執法時,京師和九邊有變。
所以,他也就在收到這奏疏後,毫不猶豫地將這種行為直接定性為謀反!讓周尚文率勇衛營直接去南京,配合朱希周等行權。
東南總督朱希周、總兵周尚文、錦衣衛朱七便成了他安排去南都的三顆棋子。
東南總督朱希周具體負責執行王命,節製東南各級官員。
周希文則維護綱紀,對凡事不聽命和犯綱紀而亂命的行為進行鎮壓,而朱七則在暗中監督朱希周和周尚文有沒有盡忠盡責。
作為一個已經有兵權的皇帝,朱厚熜自然不用再對南方士族進行談判與妥協。
所以,朱厚熜不但直接將這事定性要謀反,就連湯昶、華偉、華邦瑞也因為參與賄選駙馬的胥吏也被定性欺君謀大逆,直接淩遲處死。
禮部等參與賄選駙馬的官員也被處以淩遲極刑。
這些人的家族也都被發配東萊挖金礦。
除此之外。
對於金坤這些汙蔑親軍衛的也被處以淩遲極刑。
而其家族也都被流放東萊挖金礦。
徐璘也因為被南直巡按禦史馬錄彈劾心懷否側、暗藏不忠之心,故偏信鄉裏謠言,而附和誹謗勇衛營,也被朱厚熜下旨流放東萊去挖金礦。
朱厚熜現在是盡量把這些人往東萊趕,以爭取在西夷侵占這裏之前,讓東萊盡快從漢人流放地變成漢文化興盛地。
且說。
因為朝廷官方急遞更快的緣故,所以朱厚熜給周尚文的急遞旨令與徐璘等發配東萊的旨令幾乎同時到達了南直。
周尚文自然立即整軍乘船往南京而來。
江南發達的水係交通和商業,給勇衛營的行軍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糧草與藥材這些軍需之物,很多都可以通過在各地市鎮采購而獲得。
不少徽商甚至帶著商船就跟在勇衛營後麵,充當起有償的後勤供應隊伍。
盡管他們和南直士族一樣,對勇衛營待在江南頗為不滿,但在看見吳廷舉、馬錄這些官僚都不支持他們後,他們也就不滿歸不滿,生意歸生意了。
“公好歹請看在我嬸娘和從弟的份上,想辦法救我回來,我這輩子就沒有去過那麽遠的地方啊!”
“還要漂洋過海,也不知道會不會葬身魚腹!嗚嗚!”
徐璘在顧清等送他時,哭了起來,還跪著求顧清幫幫他。
如今的徐家還不算鬆江府的頭等士族。
顧家才是鬆江府的大士族,而徐家也主意還依附著顧家的勢。
畢竟他們徐家的新進士徐階還在翰林院熬資曆,而顧清已經有南京禮部尚書的官銜在身上。
所以,徐璘特地求起顧清來。
“不要說這不吉利的話!”
“不少同鄉早就去了那裏,你跟著去也不會孤單,且好好挖礦吧,挖足了數,自然就會回來的。”
“我會盡量為你想辦法,讓你提前被放回來。”
顧清對徐璘說了起來。
徐璘聽後含淚點頭,然後就拜別了自己父母妻兒與眾親眷,而上了船。
而勇衛營這邊。
周尚文沒有直接坐船到南京下船,而是在鎮江提前下船上岸。
為的是避免驟到南京引起混亂,而打算先上岸在鎮江休整,且親自帶騎兵先來與南京守備府接觸,確立營地。
朱希周這裏已開始和陳元亨等準備北上副榜士子接觸,表示支持他們北上大明實政學堂。
而朱希周在得知這些北上副榜士子因為各處船行受士族指使不準他北上而一時竟坐不了船北上後,還特地行文南京操江提督應城伯孫鉞,讓其調運糧把總指揮僉事戚景通先用運糧官船送這些副榜士子進京。
應城伯孫鉞則在拿到行文後,故意把這份調令放在了書房裏最明顯的地方,然後在出門時,卻對自己的心腹家奴薛俊吩咐說:“我有事出去一套,我的書房任何人都不準進。”
薛俊拱手稱是,特地來了孫鉞的書房,看見了這份調令,然後就把這份調令泄露了出去。
待孫鉞把這份調令下放到戚景通手裏後,新科舉子方杲等就都知道了副榜士子陳元亨等要乘運糧官船北上的消息。
所以,當戚景通剛帶著官船來,接到陳元亨等副榜士子時。
方杲、潘鴻業等中第舉子就已經先攔住了陳元亨等副榜士子。
“不準走!”
戚景通還聽到方杲在這時說了這麽一句。
戚景通見此大喊一聲:“你們幹什麽!”
方杲沒有理會戚景通,隻對陳元亨等副榜士子道:“你們真要投奸黨,我們隻能不客氣!”
“把這些書生先抓起來!不要讓他們耽誤我們行船!”
戚景通見此吩咐了一聲。
“是!”
戚景通麾下官兵立即開始抓起方杲等人來。
方杲則在被抓時拚命掙紮著大喊道:“我乃新科舉子,你們運糧官兵不能無故抓我!”
潘鴻業等舉子也跟著拚命掙紮著。
戚景通沒有說什麽,他知道這裏麵涉及什麽紛爭,但他難道多問,他隻是想盡快完成任務,把這些副榜士子運到清江浦。
“住手!”
但這時。
操江提督應城伯孫鉞走了來,大喊了一聲。
戚景通見此隻得來拱手道:“不知提督有何吩咐?”
啪!
孫鉞直接給了戚景通一鞭子。
“胡鬧!”
“新科舉子,你也敢拿?”
孫鉞喝了一聲後問道。
戚景通忍痛道:“他們阻撓末將執行都堂鈞令,末將隻能先把他們抓起來。”
“把他們放了!”
孫鉞吩咐道。
戚景通微微一怔。
接著。
戚景通解釋道:“可是他們會阻止末將執行都堂鈞令的。”
“我自會向都堂交待。”
戚景通隻得從命,下令放了方杲等人。
而方杲見應城伯孫鉞站在自己這邊,又惡戚景通一味聽從他們眼中的奸臣朱希周之憲命,也就在這時說道:
“此武臣欺侮我等孝廉,還請公為我等伸張,不然我等隻能去都察院狀告南京官軍!”
“給他們跪下磕頭道歉,請這些文曲星們原諒。”
孫鉞有意助長這些舉子氣焰,也就在這時吩咐了起來。
方杲等自己都很感意外,而張大了嘴。
當然。
戚景通自己也非常不解。
話說,雖然隆慶以後,武將地位是下降到了連總兵這種大將都要在禦史麵前下跪,乃至武官見士子都會下跪的情況也常有,以及戚繼光這種高級武將都自稱首輔門下走狗的地步。
但現在還沒到武將需要給新科舉子下跪的地步。
要知道,曆史上王陽明之子任漕運總兵時,都還隻是跟時任漕運總督一起平起平坐的。
“沒聽見嗎?”
孫鉞問了戚景通一句。
接著。
孫鉞還威脅道:“別以為老子革不了你的世職!你運糧延期三個月的事,還沒上報呢!”
官大一級壓死人。
為了保住世職,戚景通隻得咬牙屈膝跪了下來,雙手重重地攤開,放在了冰涼的江邊沙地上。
戚景通麾下士兵見此皆怒火填胸,同時又忍不住淚水盈眶。
咚咚!
咚咚!
大量騎兵手持旗牌出現在了這裏。
孫鉞見此不禁麵色淒惶,而自言自語道:“該死,他怎麽來了!”
南京勳貴應城伯孫鉞為何選擇逼戚景通下跪,下文有解釋。這裏也簡單說一下,熟悉明史的都知道,這個時候的勳貴大部分已經不如祖宗了,尤其是南京的,早就和當地士族同流合汙,所以曆史上,他們基本上全部投降了滿清。他們對文貴武賤這事其實不反對,相反而歡迎的很,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有新的武勳出現,與他們產生競爭。他們隻想把再封公侯的車門給焊死。張岱在《陶庵夢憶》裏有一篇小品文側麵反映過當時南京勳貴醉生夢死、無視國家危機、隻和文臣士大夫積極交往的情況。所以,我這裏選擇了寫應城伯孫鉞沒有支持改製,而《明實錄》上,也記載了此人對軍事任務不積極,甚至拒絕執行軍事任務的記錄。
“隻準他們燒架閣庫,不準天子派人清丈田畝?”
“沒有這樣的道理!”
“我們南直士族可以不讚同改製,但不能真的行不忠之事,那會得不償失的!”
“理學之所以強調忠君,不是因為甘為君役,而是大悟後才明白此乃天理,不可不從。”
“我要上疏彈劾他這個理學名臣!居然自己先不忠君,簡直妄為大儒!”
朱希周說後便立即上疏彈劾南京翰林院掌院周鬆阻撓朝、擅迫副榜解額。
顧中立聽後則回了鬆江,將這事告訴給了顧清。
顧清因而道:“還是他朱希周明白啊!”
“大父,孫兒卻是不明白。”
顧中立這時回了一句。
顧清笑問道:“你不明白什麽?”
“孫兒不明白,我們為何要一麵對王陽明、張永嘉等議禮派改製的行為進行順從和配合,一麵又要罵他們是奸臣,蒙蔽了視聽。”
顧中立回道。
顧清問道:“總不能直接罵君父吧?”
顧中立一怔。
“君父不但不能罵,還要尊敬!”
“這是我們為臣子的,最大的本分,最大的天理。”
“護禮派輸就輸在這裏,但我們又不能不支持他們,因為他們代表著公論。”
“隻是公論現在和聖意相悖,所以我們就需要一邊從公論罵王陽明、張永嘉等是奸臣,一邊又要遵從聖意。”
“畢竟,兩邊目前都不能對抗。”
顧清回道。
顧中立則問道:“可為何兩邊會相悖?”
“因為私欲難滅,天理難存。”
“本來,天下人是可以假裝天理易存,私欲能滅的,包括天子,這樣天子可以很容易成為聖君仁主,大臣也能很容易成為賢明君子。”
“可楊新都選的這位天子卻是真純良之君!”
“也就把所有人的麵具都撕破了!也就讓王陽明、張永嘉這些名教異類得到重用。”
由於顧中立已中第應天府鄉試,即將進京參加會試,成為家族新的官場領軍人物,顧清也就直言不諱地給他說起護禮派與議禮派鬥爭的本質來。
顧中立聽後越發不理解,問道:“為何王陽明、張永嘉會是名教異類?”
“因為他們主張天理即人欲,這意思就是說,他們覺得恪守天理不難,是人的本性,所以天下人如果做不到忠君愛民,不是因為人欲難滅,是因為本身不願意。”
“這就讓天下人本來還可以做表麵君子的,結果在他們看來,天下人連表麵君子都不能做,必須被打倒成真小人。”
“所以,他們在殺起縉紳來才毫不顧忌,他們隻覺得是在殺真小人。”
顧清說道。
顧中立不由得道:“這麽說,他們其實才是真君子?”
“你可以在心裏這麽認為,但你現在不能說出來。”
顧清沒有因此勃然大怒,而是淡然地囑咐了自己孫兒一句。
顧中立想了想問道:“是因為公論不允?”
“沒錯!”
顧清點了點頭,又道:“但你要知道,公論現在不允,不代表將來就會不允。”
顧中立拱手作揖:“請大父賜教!”
顧清則喝了一口茶說:“這世上事,總是難測風雲,所以我們要思變!”
“天子如今純良,勵精圖治,不代表將來就一定會!”
“天下民財有限,但人口卻是在不停滋生的,貴胄縉紳的數量也在不停滋長。”
“所以,天子無論怎麽勤政,都是在逼著大家節欲,早晚也還是要逼到他自己頭上,也就是說,這改革遲早都還是要革到他自己頭上才行。”
“這樣的話,他要麽放棄改製,要麽就真的六親不認、刻薄寡恩,但那樣的結果就會造成他身邊人會先忍不住讓他斷氣!”
“這次選駙馬的事,雖然賄選駙馬的人裏有外朝官員,但多是他自己家奴的情況,就可見一斑,他最親近的人也不會完全如聖人,甚至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若君父將來選擇放棄改製,成為偽君子真小人,那王陽明、張孚敬這些真君子也就與聖意相悖,不想讓天子奪太多天下之利的人自然也就會主動團結他們。”
“而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公論,那時你稱他們為君子賢臣,也就無可厚非了。”
顧清這麽說後,顧中立聽後頷首:“孫兒明白了!”
“看來,無論天子現在勵精圖治,還是將來墮落腐化,為臣者的確應該一直稱頌著,讚揚著,隻是要在公論與聖意間把握好度。”
顧中立回道。
顧清很滿意地點了點頭:“沒錯,我給你取名中立,就是要你在兩者之間不偏不倚。”
且說。
朱厚熜在賜宴候選駙馬後,就收到了朱希周彈劾周鬆的奏疏。
“不準士子北上,這是要謀反!”
“傳旨給周尚文,令他率勇衛營去南都,謹防有司不肯執行憲命,讓他從密旨之行,維護綱紀,對所有不從憲命者,四品以下格殺勿論,四品以上就地緝拿監押於營,等錦衣衛來交接!”
朱厚熜現在在京師有威武營坐鎮,在南方有勇衛營,自然不擔心勇衛營在南方執法時,京師和九邊有變。
所以,他也就在收到這奏疏後,毫不猶豫地將這種行為直接定性為謀反!讓周尚文率勇衛營直接去南京,配合朱希周等行權。
東南總督朱希周、總兵周尚文、錦衣衛朱七便成了他安排去南都的三顆棋子。
東南總督朱希周具體負責執行王命,節製東南各級官員。
周希文則維護綱紀,對凡事不聽命和犯綱紀而亂命的行為進行鎮壓,而朱七則在暗中監督朱希周和周尚文有沒有盡忠盡責。
作為一個已經有兵權的皇帝,朱厚熜自然不用再對南方士族進行談判與妥協。
所以,朱厚熜不但直接將這事定性要謀反,就連湯昶、華偉、華邦瑞也因為參與賄選駙馬的胥吏也被定性欺君謀大逆,直接淩遲處死。
禮部等參與賄選駙馬的官員也被處以淩遲極刑。
這些人的家族也都被發配東萊挖金礦。
除此之外。
對於金坤這些汙蔑親軍衛的也被處以淩遲極刑。
而其家族也都被流放東萊挖金礦。
徐璘也因為被南直巡按禦史馬錄彈劾心懷否側、暗藏不忠之心,故偏信鄉裏謠言,而附和誹謗勇衛營,也被朱厚熜下旨流放東萊去挖金礦。
朱厚熜現在是盡量把這些人往東萊趕,以爭取在西夷侵占這裏之前,讓東萊盡快從漢人流放地變成漢文化興盛地。
且說。
因為朝廷官方急遞更快的緣故,所以朱厚熜給周尚文的急遞旨令與徐璘等發配東萊的旨令幾乎同時到達了南直。
周尚文自然立即整軍乘船往南京而來。
江南發達的水係交通和商業,給勇衛營的行軍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糧草與藥材這些軍需之物,很多都可以通過在各地市鎮采購而獲得。
不少徽商甚至帶著商船就跟在勇衛營後麵,充當起有償的後勤供應隊伍。
盡管他們和南直士族一樣,對勇衛營待在江南頗為不滿,但在看見吳廷舉、馬錄這些官僚都不支持他們後,他們也就不滿歸不滿,生意歸生意了。
“公好歹請看在我嬸娘和從弟的份上,想辦法救我回來,我這輩子就沒有去過那麽遠的地方啊!”
“還要漂洋過海,也不知道會不會葬身魚腹!嗚嗚!”
徐璘在顧清等送他時,哭了起來,還跪著求顧清幫幫他。
如今的徐家還不算鬆江府的頭等士族。
顧家才是鬆江府的大士族,而徐家也主意還依附著顧家的勢。
畢竟他們徐家的新進士徐階還在翰林院熬資曆,而顧清已經有南京禮部尚書的官銜在身上。
所以,徐璘特地求起顧清來。
“不要說這不吉利的話!”
“不少同鄉早就去了那裏,你跟著去也不會孤單,且好好挖礦吧,挖足了數,自然就會回來的。”
“我會盡量為你想辦法,讓你提前被放回來。”
顧清對徐璘說了起來。
徐璘聽後含淚點頭,然後就拜別了自己父母妻兒與眾親眷,而上了船。
而勇衛營這邊。
周尚文沒有直接坐船到南京下船,而是在鎮江提前下船上岸。
為的是避免驟到南京引起混亂,而打算先上岸在鎮江休整,且親自帶騎兵先來與南京守備府接觸,確立營地。
朱希周這裏已開始和陳元亨等準備北上副榜士子接觸,表示支持他們北上大明實政學堂。
而朱希周在得知這些北上副榜士子因為各處船行受士族指使不準他北上而一時竟坐不了船北上後,還特地行文南京操江提督應城伯孫鉞,讓其調運糧把總指揮僉事戚景通先用運糧官船送這些副榜士子進京。
應城伯孫鉞則在拿到行文後,故意把這份調令放在了書房裏最明顯的地方,然後在出門時,卻對自己的心腹家奴薛俊吩咐說:“我有事出去一套,我的書房任何人都不準進。”
薛俊拱手稱是,特地來了孫鉞的書房,看見了這份調令,然後就把這份調令泄露了出去。
待孫鉞把這份調令下放到戚景通手裏後,新科舉子方杲等就都知道了副榜士子陳元亨等要乘運糧官船北上的消息。
所以,當戚景通剛帶著官船來,接到陳元亨等副榜士子時。
方杲、潘鴻業等中第舉子就已經先攔住了陳元亨等副榜士子。
“不準走!”
戚景通還聽到方杲在這時說了這麽一句。
戚景通見此大喊一聲:“你們幹什麽!”
方杲沒有理會戚景通,隻對陳元亨等副榜士子道:“你們真要投奸黨,我們隻能不客氣!”
“把這些書生先抓起來!不要讓他們耽誤我們行船!”
戚景通見此吩咐了一聲。
“是!”
戚景通麾下官兵立即開始抓起方杲等人來。
方杲則在被抓時拚命掙紮著大喊道:“我乃新科舉子,你們運糧官兵不能無故抓我!”
潘鴻業等舉子也跟著拚命掙紮著。
戚景通沒有說什麽,他知道這裏麵涉及什麽紛爭,但他難道多問,他隻是想盡快完成任務,把這些副榜士子運到清江浦。
“住手!”
但這時。
操江提督應城伯孫鉞走了來,大喊了一聲。
戚景通見此隻得來拱手道:“不知提督有何吩咐?”
啪!
孫鉞直接給了戚景通一鞭子。
“胡鬧!”
“新科舉子,你也敢拿?”
孫鉞喝了一聲後問道。
戚景通忍痛道:“他們阻撓末將執行都堂鈞令,末將隻能先把他們抓起來。”
“把他們放了!”
孫鉞吩咐道。
戚景通微微一怔。
接著。
戚景通解釋道:“可是他們會阻止末將執行都堂鈞令的。”
“我自會向都堂交待。”
戚景通隻得從命,下令放了方杲等人。
而方杲見應城伯孫鉞站在自己這邊,又惡戚景通一味聽從他們眼中的奸臣朱希周之憲命,也就在這時說道:
“此武臣欺侮我等孝廉,還請公為我等伸張,不然我等隻能去都察院狀告南京官軍!”
“給他們跪下磕頭道歉,請這些文曲星們原諒。”
孫鉞有意助長這些舉子氣焰,也就在這時吩咐了起來。
方杲等自己都很感意外,而張大了嘴。
當然。
戚景通自己也非常不解。
話說,雖然隆慶以後,武將地位是下降到了連總兵這種大將都要在禦史麵前下跪,乃至武官見士子都會下跪的情況也常有,以及戚繼光這種高級武將都自稱首輔門下走狗的地步。
但現在還沒到武將需要給新科舉子下跪的地步。
要知道,曆史上王陽明之子任漕運總兵時,都還隻是跟時任漕運總督一起平起平坐的。
“沒聽見嗎?”
孫鉞問了戚景通一句。
接著。
孫鉞還威脅道:“別以為老子革不了你的世職!你運糧延期三個月的事,還沒上報呢!”
官大一級壓死人。
為了保住世職,戚景通隻得咬牙屈膝跪了下來,雙手重重地攤開,放在了冰涼的江邊沙地上。
戚景通麾下士兵見此皆怒火填胸,同時又忍不住淚水盈眶。
咚咚!
咚咚!
大量騎兵手持旗牌出現在了這裏。
孫鉞見此不禁麵色淒惶,而自言自語道:“該死,他怎麽來了!”
南京勳貴應城伯孫鉞為何選擇逼戚景通下跪,下文有解釋。這裏也簡單說一下,熟悉明史的都知道,這個時候的勳貴大部分已經不如祖宗了,尤其是南京的,早就和當地士族同流合汙,所以曆史上,他們基本上全部投降了滿清。他們對文貴武賤這事其實不反對,相反而歡迎的很,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有新的武勳出現,與他們產生競爭。他們隻想把再封公侯的車門給焊死。張岱在《陶庵夢憶》裏有一篇小品文側麵反映過當時南京勳貴醉生夢死、無視國家危機、隻和文臣士大夫積極交往的情況。所以,我這裏選擇了寫應城伯孫鉞沒有支持改製,而《明實錄》上,也記載了此人對軍事任務不積極,甚至拒絕執行軍事任務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