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說完後,邵喜和顧仕隆這些勳戚皆喜笑顏開起來。
因為皇帝給的這三條路,對他們當中的人而言,其中有一條的確是發財的好路子!
盡管他們認為的那一條發財好路並不相同。
鎮遠侯顧仕隆決定選擇請旨去朝鮮開鐵礦。
他不怕辛苦。
因為作為武勳世家的他,別的沒有,就是投在他家為家奴的軍戶和匠戶多。
所以,他完全可以帶這些人去開礦,然後還能順便在邊鎮讓自家子弟靠家丁立些軍功。
對他而言,這比在國內得罪縉紳或者為一些工程跟外戚這種與皇家關係更親近的人爭利強。
“臣願開礦,雖說辛苦些,但作為武臣,自當為國撫邊,監視藩邦!”
顧仕隆也就在這時起身,叩首拜在朱厚熜麵前,說了起來。
“很好!”
“顧卿家到底是寶刀未老,有祖上風範!”
“朕心甚慰!”
朱厚熜頷首,隨後就看向其他勳戚:“你們呢?”
昌化伯邵喜和玉田伯蔣輪這倆跟朱厚熜關係最近的外戚互相看了看。
然後,邵喜就先開口道:“臣還是留在京師撲買西郊和南郊的地開發房子為好,主要是因為臣老邁,去別的地方也經不起折騰。”
“臣也一樣,臣就想留在太後和陛下身邊,時不時的能進宮請請安。”
蔣輪跟著回道。
朱厚熜點頭:“這樣也好!”
他也看得出來,自己這舅公和舅父作為新生代外戚,知道自己除了跟皇帝關係近一些外,在朝中根基都比不上別的勳戚,所以就還是不怎麽敢出去爭利,隻敢在皇帝跟前,依托著皇帝和後宮太後的庇護做些爭利的事。
而朱厚熜也怕這倆外戚出去做些太過分的事,整的將來不好收場,在自己跟前由自己帶著發財,還能隨時盯著,所以也就允了他們的請求。
接著,朱厚熜又看向張鶴齡和張延齡這對活寶:“兩位國舅呢?”
“臣想了想,還是請陛下賜下準臣等開錢莊的憑證,讓臣等去南方開錢莊。”
張鶴齡回道。
張延齡跟著道:“沒錯,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造福南方的百姓,臣和兄長也應該願意繼續去南方放更多的低息貸。”
“你們倆不怕得罪縉紳?”
朱厚熜問道。
“不怕!”
兩人幾乎不約而同地回答起來。
張鶴齡和張延齡的確不怕。
主要是從弘治朝開始,他們就不知道得罪縉紳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被代表縉紳利益的文官們罵多少次了。
怎麽說呢?
兩人從一開始的憤怒,漸漸的早已變成無所謂了。
甚至,對現在的二人而言,每年每月要是沒文官彈劾他們一兩次,他們還有些不自在了。
張鶴齡最近就有這樣的感受。
因為邵喜、蔣輪這倆新外戚,開始更加得文官們的注意,而讓更多文官願意盯著這倆新外戚彈劾後,張鶴齡就有種自己不再是大明第一檔外戚的感覺,而有種自己已經失勢的感覺。
這讓他頗為不舒坦。
張延齡也有這種感覺,為此還專門故意做了些惹文官們不高興的事,比如因為看哪個文官不順眼,就唆使家丁直接上門叫罵,或者故意當著文官的麵,挑釁某文官,還打某文官的家奴。
但讓張延齡失望的是,很多文官都非常能忍,不怎麽積極彈劾他們倆,與弘治、正德兩朝的文官群體完全不一樣。
文官們其實也被這倆人整的很煩。
他們不再盯著這張家兄弟彈劾,自然是因為他們大多還是護禮派,而要護禮就得尊張太後,尊張太後就得減少張家兩兄弟的負麵輿論,以免讓更多日子黨不再護禮。
另外,也有不少文官比較顧全大局,知道現在的皇帝跟張家兄弟不算至親,也怕彈劾張家兄弟,讓皇帝厭惡張太後,致使後宮不寧。
而想刷名聲的文官,自然也知道現在彈劾邵、蔣這倆新外戚更容易彰顯自己的不畏權貴,彈劾張家兄弟反而會被人說是在趨炎附勢,知道張家現在不比以前才故意在這個時候針對張家。
所以,文官們現在對張家兄弟是能避就避,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張家兄弟因此反而愛招惹他們,自然也就讓文官們很煩。
張鶴齡和張延齡既然不怕得罪縉紳,甚至巴不得縉紳們多關注關注他們,自然就更願意去南方開錢莊,繼續放低息貸。
畢竟去南方放低息貸,可以持久高利潤不說,還不用那麽辛苦,比去白山黑水那天寒地凍的地方采礦強。
朱厚熜也樂見其成。
他巴不得這倆活寶去得罪更多文官縉紳。
在他看來,既然很多文官縉紳也同張太後一樣,想護住這兩人,那就多承受一下這兩人帶給自己的痛苦。
於是。
朱厚熜也就在這時撫掌而讚:“很好!兩位國舅到底是兩代先帝調教過的,愛民之心,不比外朝許多君子差啊!”
“傳旨,賜兩位國舅朕親筆手書的‘仁愛親民’金匾一道!”
“讓兩位國舅拿回家供在祠堂,同時也複刻為匾,掛在錢莊,以表朕給兩位國舅開錢莊憑證所寄予的厚望。”
朱厚熜說道。
張鶴齡和張延齡聽到“金匾”就兩眼放光,忙叩首道:“謝陛下隆恩,臣等必不辜負陛下厚望!”
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自然是歡喜不已。
已經在放低息貸中吃到甜頭的他們,現在得到皇帝背書,允許他們去南方放更多低息貸,他們就仿佛已經看到南方很多的錢在向他們招手。
而他們雖說是外戚,但也是知道南方多富足的,放貸市場有多大的。
何況,還有一個金匾,他們倆對名譽什麽的不在乎,但對這種實實在在的金銀之物,自然是毫無抵抗力。
所以,兩人早已是合不攏嘴,內心裏越發覺得當今皇上比自己那已經去世的姐夫外甥都要好。
雖然張鶴齡和張延齡很高興,但顧仕隆和邵喜和蔣輪並不羨慕。
因為他們都知道去南方放低息貸,會有什麽後果,看看梁家和袁家被針對成什麽樣就知道了,據聞都沒有同階層的士族願與他們結親了。
而他們都還沒那個膽子去得罪縉紳。
即便是邵喜和蔣輪也因為才成為顯貴外戚,自然也還沒那個膽子,畢竟文官們已經盯著他們罵了,如果他們再去他們的地盤奪食,那文官們隻會罵的更凶。
所以,他們都不羨慕。
朱厚熜則在問完這些勳戚各自的選擇後,就問道:“所以,朕給了你們這些路子後,你們還不願意給朕給朝廷繳稅嗎?”
“臣再不願意,那就真的不忠不義了,就是陛下抄了臣的家,株連臣的九族,臣也不冤的!”
顧仕隆忙回道。
邵喜也跟著回道:“是啊,陛下為臣等考慮,給臣等那麽大的恩,把自己宮裏的地都拿出來撲買給我們經營,我們再不體諒陛下,那還是人嗎?”
“臣也是這個意思,如果再不配合朝廷,那真是連人也不要做了。”
“陛下說的沒錯,他熊浹其實也是一片忠心,也說不上是有什麽大錯,而且臣還看見他是真的沒收小民的鈔關稅,在認真執行陛下的新稅政,可見不但是個忠臣,還是個愛民不貪財的好官。”
玉田伯蔣輪甚至還為熊浹說起好話來。
張鶴齡和張延齡等也跟著附和,都表示會老實按照新稅政繳納鈔關稅。
“很好,你們能體諒朝廷,不隻朕高興,兩宮太後也會高興的。”
朱厚熜因此說了一句,接著就道:“皇長子病還未徹底好,朕得再去看看,就不留你們飯了,回去吧。”
這些勳戚便告退離開了乾清宮。
與之前來時,怒氣洶湧不同,這些勳戚眼下離開後都笑容燦爛的很,乃至互相還恭喜對方發財,但也會互相挖苦一下,都說對方選擇的財路不怎麽明智,將來會後悔,而都認為自己才是最聰明最有眼光的。
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一想到皇帝賜了自己金匾,更是把嘴都咧到了腦後,而胸膛也挺得更加筆直,且昂著頭,朝其他勳戚露出了不屑的眼神。
他們也不明白,其他勳戚怎麽膽子那麽小,不就是得罪縉紳嘛,又有什麽,不過是被罵幾句,又不掉塊肉,不挨罵能叫外戚嗎?居然因此不敢去南方放低息貸發財。
朝臣們也知道了這些勳戚因為鈔關稅新稅政的事進了宮,要在皇帝麵前大鬧,所以都來了東華門,準備看看情況。
不少也對鈔關稅不滿的朝臣們,更是希望這些勳戚真能讓皇帝因為不好對自家親戚和國家功臣子弟下狠手,而放棄新稅政,所以很多朝臣還因此探頭探腦地宮裏看。
“咦!”
“這些勳戚們怎麽這麽開心?”
很多朝臣因而看見這些勳戚在出宮時滿臉高興的樣子,也就一臉詫異。
有朝臣更是也滿懷期待地笑道:“不會是陛下因為他們大鬧,把新稅政撤了,所以才這麽高興吧?”
因為皇帝給的這三條路,對他們當中的人而言,其中有一條的確是發財的好路子!
盡管他們認為的那一條發財好路並不相同。
鎮遠侯顧仕隆決定選擇請旨去朝鮮開鐵礦。
他不怕辛苦。
因為作為武勳世家的他,別的沒有,就是投在他家為家奴的軍戶和匠戶多。
所以,他完全可以帶這些人去開礦,然後還能順便在邊鎮讓自家子弟靠家丁立些軍功。
對他而言,這比在國內得罪縉紳或者為一些工程跟外戚這種與皇家關係更親近的人爭利強。
“臣願開礦,雖說辛苦些,但作為武臣,自當為國撫邊,監視藩邦!”
顧仕隆也就在這時起身,叩首拜在朱厚熜麵前,說了起來。
“很好!”
“顧卿家到底是寶刀未老,有祖上風範!”
“朕心甚慰!”
朱厚熜頷首,隨後就看向其他勳戚:“你們呢?”
昌化伯邵喜和玉田伯蔣輪這倆跟朱厚熜關係最近的外戚互相看了看。
然後,邵喜就先開口道:“臣還是留在京師撲買西郊和南郊的地開發房子為好,主要是因為臣老邁,去別的地方也經不起折騰。”
“臣也一樣,臣就想留在太後和陛下身邊,時不時的能進宮請請安。”
蔣輪跟著回道。
朱厚熜點頭:“這樣也好!”
他也看得出來,自己這舅公和舅父作為新生代外戚,知道自己除了跟皇帝關係近一些外,在朝中根基都比不上別的勳戚,所以就還是不怎麽敢出去爭利,隻敢在皇帝跟前,依托著皇帝和後宮太後的庇護做些爭利的事。
而朱厚熜也怕這倆外戚出去做些太過分的事,整的將來不好收場,在自己跟前由自己帶著發財,還能隨時盯著,所以也就允了他們的請求。
接著,朱厚熜又看向張鶴齡和張延齡這對活寶:“兩位國舅呢?”
“臣想了想,還是請陛下賜下準臣等開錢莊的憑證,讓臣等去南方開錢莊。”
張鶴齡回道。
張延齡跟著道:“沒錯,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造福南方的百姓,臣和兄長也應該願意繼續去南方放更多的低息貸。”
“你們倆不怕得罪縉紳?”
朱厚熜問道。
“不怕!”
兩人幾乎不約而同地回答起來。
張鶴齡和張延齡的確不怕。
主要是從弘治朝開始,他們就不知道得罪縉紳多少次了,也不知道被代表縉紳利益的文官們罵多少次了。
怎麽說呢?
兩人從一開始的憤怒,漸漸的早已變成無所謂了。
甚至,對現在的二人而言,每年每月要是沒文官彈劾他們一兩次,他們還有些不自在了。
張鶴齡最近就有這樣的感受。
因為邵喜、蔣輪這倆新外戚,開始更加得文官們的注意,而讓更多文官願意盯著這倆新外戚彈劾後,張鶴齡就有種自己不再是大明第一檔外戚的感覺,而有種自己已經失勢的感覺。
這讓他頗為不舒坦。
張延齡也有這種感覺,為此還專門故意做了些惹文官們不高興的事,比如因為看哪個文官不順眼,就唆使家丁直接上門叫罵,或者故意當著文官的麵,挑釁某文官,還打某文官的家奴。
但讓張延齡失望的是,很多文官都非常能忍,不怎麽積極彈劾他們倆,與弘治、正德兩朝的文官群體完全不一樣。
文官們其實也被這倆人整的很煩。
他們不再盯著這張家兄弟彈劾,自然是因為他們大多還是護禮派,而要護禮就得尊張太後,尊張太後就得減少張家兩兄弟的負麵輿論,以免讓更多日子黨不再護禮。
另外,也有不少文官比較顧全大局,知道現在的皇帝跟張家兄弟不算至親,也怕彈劾張家兄弟,讓皇帝厭惡張太後,致使後宮不寧。
而想刷名聲的文官,自然也知道現在彈劾邵、蔣這倆新外戚更容易彰顯自己的不畏權貴,彈劾張家兄弟反而會被人說是在趨炎附勢,知道張家現在不比以前才故意在這個時候針對張家。
所以,文官們現在對張家兄弟是能避就避,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張家兄弟因此反而愛招惹他們,自然也就讓文官們很煩。
張鶴齡和張延齡既然不怕得罪縉紳,甚至巴不得縉紳們多關注關注他們,自然就更願意去南方開錢莊,繼續放低息貸。
畢竟去南方放低息貸,可以持久高利潤不說,還不用那麽辛苦,比去白山黑水那天寒地凍的地方采礦強。
朱厚熜也樂見其成。
他巴不得這倆活寶去得罪更多文官縉紳。
在他看來,既然很多文官縉紳也同張太後一樣,想護住這兩人,那就多承受一下這兩人帶給自己的痛苦。
於是。
朱厚熜也就在這時撫掌而讚:“很好!兩位國舅到底是兩代先帝調教過的,愛民之心,不比外朝許多君子差啊!”
“傳旨,賜兩位國舅朕親筆手書的‘仁愛親民’金匾一道!”
“讓兩位國舅拿回家供在祠堂,同時也複刻為匾,掛在錢莊,以表朕給兩位國舅開錢莊憑證所寄予的厚望。”
朱厚熜說道。
張鶴齡和張延齡聽到“金匾”就兩眼放光,忙叩首道:“謝陛下隆恩,臣等必不辜負陛下厚望!”
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自然是歡喜不已。
已經在放低息貸中吃到甜頭的他們,現在得到皇帝背書,允許他們去南方放更多低息貸,他們就仿佛已經看到南方很多的錢在向他們招手。
而他們雖說是外戚,但也是知道南方多富足的,放貸市場有多大的。
何況,還有一個金匾,他們倆對名譽什麽的不在乎,但對這種實實在在的金銀之物,自然是毫無抵抗力。
所以,兩人早已是合不攏嘴,內心裏越發覺得當今皇上比自己那已經去世的姐夫外甥都要好。
雖然張鶴齡和張延齡很高興,但顧仕隆和邵喜和蔣輪並不羨慕。
因為他們都知道去南方放低息貸,會有什麽後果,看看梁家和袁家被針對成什麽樣就知道了,據聞都沒有同階層的士族願與他們結親了。
而他們都還沒那個膽子去得罪縉紳。
即便是邵喜和蔣輪也因為才成為顯貴外戚,自然也還沒那個膽子,畢竟文官們已經盯著他們罵了,如果他們再去他們的地盤奪食,那文官們隻會罵的更凶。
所以,他們都不羨慕。
朱厚熜則在問完這些勳戚各自的選擇後,就問道:“所以,朕給了你們這些路子後,你們還不願意給朕給朝廷繳稅嗎?”
“臣再不願意,那就真的不忠不義了,就是陛下抄了臣的家,株連臣的九族,臣也不冤的!”
顧仕隆忙回道。
邵喜也跟著回道:“是啊,陛下為臣等考慮,給臣等那麽大的恩,把自己宮裏的地都拿出來撲買給我們經營,我們再不體諒陛下,那還是人嗎?”
“臣也是這個意思,如果再不配合朝廷,那真是連人也不要做了。”
“陛下說的沒錯,他熊浹其實也是一片忠心,也說不上是有什麽大錯,而且臣還看見他是真的沒收小民的鈔關稅,在認真執行陛下的新稅政,可見不但是個忠臣,還是個愛民不貪財的好官。”
玉田伯蔣輪甚至還為熊浹說起好話來。
張鶴齡和張延齡等也跟著附和,都表示會老實按照新稅政繳納鈔關稅。
“很好,你們能體諒朝廷,不隻朕高興,兩宮太後也會高興的。”
朱厚熜因此說了一句,接著就道:“皇長子病還未徹底好,朕得再去看看,就不留你們飯了,回去吧。”
這些勳戚便告退離開了乾清宮。
與之前來時,怒氣洶湧不同,這些勳戚眼下離開後都笑容燦爛的很,乃至互相還恭喜對方發財,但也會互相挖苦一下,都說對方選擇的財路不怎麽明智,將來會後悔,而都認為自己才是最聰明最有眼光的。
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一想到皇帝賜了自己金匾,更是把嘴都咧到了腦後,而胸膛也挺得更加筆直,且昂著頭,朝其他勳戚露出了不屑的眼神。
他們也不明白,其他勳戚怎麽膽子那麽小,不就是得罪縉紳嘛,又有什麽,不過是被罵幾句,又不掉塊肉,不挨罵能叫外戚嗎?居然因此不敢去南方放低息貸發財。
朝臣們也知道了這些勳戚因為鈔關稅新稅政的事進了宮,要在皇帝麵前大鬧,所以都來了東華門,準備看看情況。
不少也對鈔關稅不滿的朝臣們,更是希望這些勳戚真能讓皇帝因為不好對自家親戚和國家功臣子弟下狠手,而放棄新稅政,所以很多朝臣還因此探頭探腦地宮裏看。
“咦!”
“這些勳戚們怎麽這麽開心?”
很多朝臣因而看見這些勳戚在出宮時滿臉高興的樣子,也就一臉詫異。
有朝臣更是也滿懷期待地笑道:“不會是陛下因為他們大鬧,把新稅政撤了,所以才這麽高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