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
楊一清大喝一聲。
“你要跟老夫講祖製,老夫現在就跟你講祖製!”
“別給老夫說開恩的話,要開恩就去找太祖給你開恩!”
說著。
楊一清就嗬嗬冷笑起來。
杜慶則閉眼叩首,咬牙說道:“閣老,大家都是士大夫,何必如此,再說,您老將來也會歸鄉,難道也想等將來掌權者對您錙銖必較嗎?”
“老夫不會落到被有司錙銖必較的地步!”
“不然,老夫也不可能入閣為執政。”
楊一清冷聲回道。
杜慶聽後,直到被俞大猷帶人拖出去,也沒有再說話。
但這一幕,倒是給了才二十來歲的俞大猷極大震撼。
他是真沒想到這京裏來的楊閣老會使如此霹靂手段,暗想到底是京裏來的大學士,又是在邊鎮立過軍功的邊臣,果然有鐵腕!
杜慶被拖出去時,正好被候在外麵的福建巡撫樊繼祖、提督海防汪鋐等福建要員給撞見。
樊繼祖還忙攔住俞大猷,問了一下情況。
俞大猷拿出楊一清給他的天子禦箋票擬,說明了情況。
樊繼祖和汪鋐等聽後忙來了楊一清這裏。
畢竟杜慶是致仕文臣,與他們同屬於士大夫階層,又是地方大鄉宦,平時也會一起唱和往來,他們自然是要為之求求情的。
“閣老,杜公說了什麽話,讓公以通夷罪殺之?”
樊繼祖在見到楊一清後就先問了一句。
楊一清則眯著眼,反問起樊繼祖來:“中丞覺得,是殺他重要,還是讓船政學堂建立起來,更重要?”
“下僚明白了。”
樊繼祖回了一句,就沒再多言。
楊一清則站起身來,拍了拍外凸的大腹:“很多時候,做事就得死人,不死人做不了事!諸公是朝廷派來這裏的官,所以要明白,諸公的烏紗帽是誰給的。”
“可作為父母官,民意也不能不聽吧?”
左布政使張祐這時回了一句。
“說的好!”
楊一清笑了笑,然後冷眼看向了張祐。
張祐見此,打了個寒噤,垂下了首,忙行了一禮:“下僚冒昧!”
“隻是,他杜慶代表不了民意。”
“另外,一個縣有一個縣的民意,一個府有一個府的民意,一個布政司也有一個布政司的民意。”
“而整個朝廷,也有著整個天下的民意。”
“老夫是代天子來這裏督辦船政諸事的,自然隻能聽一聽天下的民意。”
“所以,老夫不能拿一個地方的民意,去代替整個天下的民意;也不能用一個地方的小賬去算朝廷的大賬。”
“伱們要在乎,情有可原,但要記住,在兩者不能兼得時,當從天下而屈地方,不然你們的官就做不長遠!”
楊一清擺了擺手,隨後就說了一句。
然後,楊一清就往走了去。
眾官僚看著這一幕,久久未語。
汪鋐這時先跟了過來,追上楊一清,說道:
“閣老剛才的話,令下僚醍醐灌頂,以下僚愚見,按照閣老這話的意思,是不是天子即天下民意,而當今天子不再守內虛外,也是因為天下民意有變?”
楊一清駐足聽汪鋐這麽說後,頷首一笑。
“多謝閣老解惑!”
“眼下閩粵大員縉紳,的確對佛朗機人的態度頗為不惕!但下僚認為,西夷既然能萬裏而來,若非為利而來,當無此恒心!”
“所以,下僚一直有意識了解他們的船舶、火器,還有地理風俗,乃至備兵防禦;且也認為,加強我國水師力量可謂迫在眉睫,也非如此不足以使其恭順和合,不然,這些佛朗機人就會露出獠牙,欺我漢人!”
汪鋐說後,楊一清便看向了他:“僉憲能這麽想,就說明公的造化當不止於此。”
汪鋐拱手:“閣老謬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下官作為天子之臣,自當著眼長遠,而不能同於本地鄉宦,隻為眼前之利所惑。”
“為此……”
“下官有一事想請教閣老。”
汪鋐說後就拱手朝楊一清一拜。
楊一清扶住了他:“但請直言。”
“下官想上疏招撫沿海本國海寇入伍為水師力量,促使水師盡快壯大。”
“一則,眼下海疆,防夷當重於防本國之寇,故當對本國之寇以招撫為主,對夷以清剿為主!”
“二則,出海為寇的本國之民,多是迫於無奈,官紳豪右逼迫所致,不見得就是忠良泯滅,招募為兵,嚴加訓導,不一定就不能改正為忠勇之卒;”
“三則,衛所官軍已腐朽不堪,多不習水戰,甚至水性也不熟,軍官已轉為縉紳,或與縉紳聯姻,而軍戶則已隻會耕作,大多一時不能用;而流竄各海域的本國之寇,多為疍戶,水性本就極好,能吃苦耐勞,自當適合招募訓練為新軍,同時也能製衡衛所中不德者。”
“不知閣老以為如何?”
汪鋐問道。
招安海寇是一個很容易招罵的主意。
因為大明朝主張守內虛外的文官為大多數,所以素來講究的就是對本國之寇強勢鎮壓,對外懷柔示仁,隻以驅趕為主。
所以,汪鋐不敢擅自上奏,但又覺得眼下新天子即位後,風向似乎真的在變,也就鬥膽向楊一清提了出來。
楊一清聽後點了點頭:“此乃妥當之策,公不妨擬成奏本,我與你聯名上疏。”
“是!”
汪鋐聽後大喜,忙拱手應了一聲。
他要的就是這句話。
有楊一清這種執政領銜上奏,就算出了差錯,也能有為自己擔事的執政元老,自然能減少風險。
這時。
嗒嗒的馬蹄聲從前方的青石板路上傳來。
“有諭旨!”
楊一清和汪鋐,以及跟來的樊繼祖等官僚聽後忙跪了下來。
“敕諭:昔日太祖懲民,本為移風易俗,端正民風,而非令子民負卑賤之累,為勢豪盤剝壓榨,因而使其離鄉背祖,飄零天下……如今,國朝定鼎百五十年,民風大改,朕又欲施仁布德於民,故怎能再使歸為賤民者,不能改業從良乎,故著天下凡習俗相沿,不能振拔者,鹹以自新之路,所有賤民,皆除賤籍,疍戶可上岸居住,也可讀書改業……以為勵廉恥,而廣風化,全太祖之德也!”
但來騎念完聖旨,將諭旨遞到了楊一清麵前:“陛下口諭,請閣老接旨,鹹使聞知。”
楊一清已眼湧熱淚,而道:“陛下仁愛如天,老臣不勝感佩,為萬民涕零領旨!”
說著。
楊一清就起身接過了諭旨。
然後,楊一清就轉身對樊繼祖和汪鋐等官僚說道:“傳達聖諭去吧!”
諸官稱是。
這樣一來,諸官也都明白,楊一清在福州做事,天子是真的會百分百支持,甚至還主動配合,直接把賤籍廢除了事。
汪鋐更是欣喜自己剛剛沒有白表態,從京裏來的閣臣的確更清楚聖意。
隻是杜慶比較倒黴,如果他早一點聽到這聖旨也不會如此。
但現在,他已被押去了城門集市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梟首當場,血水直接染紅了青石板。
汪鋐連夜擬好了請招安海寇的本後,就請楊一清過了目。
楊一清在略微指正了一下後,就與之聯名上了這道奏疏。
與此同時,沿海疍戶在得知自己被天子下旨給予良民身份,允上岸居住讀書改業後,皆流涕而哭。
海澄疍戶黃木就因此背著自己的母親羅氏上了岸,而對母親羅氏說:“娘,縣衙布告說,皇上廢了賤籍,允許我們上岸了,您可以在陸地上找個舒適的地方養病了!”
羅氏笑道:“這敢情好,沒想到老了病了,還能遇到這麽好的皇上!”
同黃木一樣,許多疍戶都因此旨上了岸,甚至有做海寇的疍戶也主動回來,登岸找活幹。
且說,嘉靖四年炎夏時節。
在禦書房裏吃著冰鎮西瓜的朱厚熜,就從費宏、王瓊這裏知道了楊一清和汪上的關於招安海寇的奏疏。
“這道奏疏非同尋常啊!”
“這意味著朝廷對夷寇和本國之寇的對待問題要有個大的轉變。”
朱厚熜因此說了起來,然後看向王瓊:“王閣老,你現在兼管兵部,你怎麽說?”
王瓊忙拱手道:“回陛下,臣認為,可以招撫,但不能直接給軍籍,而應該另編為一支水軍營,讓立功者才能入軍籍。”
“因為,朝廷有時候施恩不能太厚,否則會使之輕視朝廷之恩,如同名器不肯濫封一樣!”
“何況,陛下如今有意貴軍籍,自當慎給新招安和新除賤籍之人,以最貴之籍。”
“有理!”
“那就明諭楊一清、汪鋐,可以招安,但招安隻先編為水師海備營,待有立功者,再轉入水師正兵營。”
朱厚熜吩咐道。
“陛下聖明!”
接下來。
朱厚熜又問道:“朝鮮使臣到了沒有?”
為了開發朝鮮北境鐵礦,朱厚熜特派大臣降諭朝鮮,令其派可全權代表其國王的使臣來華。
而現在海邊諸事妥當,隻等水師練成,他自然要關注一下北方,問問朝鮮使臣的事。
費宏這時回道:“禮部奏,已到薊州。”
朱厚熜聽後頷首。
此時。
薊州兵備副使楊應鳳就正在招待朝鮮國王李懌所遣陪臣鄭允謙等三十餘人,而說道:“諸位可知陛下召貴藩派使臣來是為何事?”
鄭允謙會意,便立即起身拱手道:“正要請兵憲解惑!”
說著。
鄭允謙就將一份禮單遞給了楊應鳳的隨從。
楊應鳳笑了笑:“貴藩客氣!我也不是為了這些東西要泄情於你們,而是為了我皇明不至於因此生怨於藩邦!”
“陛下這次召你們來,是因為要在你們國境內開礦,鎮遠侯被派去代替郤永鎮守遼東,就是為了這事!”
楊應鳳說道。
鄭允謙等聽後大驚失色,紛紛議論起來。
最後,在這些人安靜下來後,楊應鳳就對鄭允謙說道:“想必諸位知道應該怎麽做!”
“知道!”
“自然是主動請旨,讓上國派人來我朝鮮開礦裕民!”
楊應鳳聽後很是意外地沉下臉來。
楊一清大喝一聲。
“你要跟老夫講祖製,老夫現在就跟你講祖製!”
“別給老夫說開恩的話,要開恩就去找太祖給你開恩!”
說著。
楊一清就嗬嗬冷笑起來。
杜慶則閉眼叩首,咬牙說道:“閣老,大家都是士大夫,何必如此,再說,您老將來也會歸鄉,難道也想等將來掌權者對您錙銖必較嗎?”
“老夫不會落到被有司錙銖必較的地步!”
“不然,老夫也不可能入閣為執政。”
楊一清冷聲回道。
杜慶聽後,直到被俞大猷帶人拖出去,也沒有再說話。
但這一幕,倒是給了才二十來歲的俞大猷極大震撼。
他是真沒想到這京裏來的楊閣老會使如此霹靂手段,暗想到底是京裏來的大學士,又是在邊鎮立過軍功的邊臣,果然有鐵腕!
杜慶被拖出去時,正好被候在外麵的福建巡撫樊繼祖、提督海防汪鋐等福建要員給撞見。
樊繼祖還忙攔住俞大猷,問了一下情況。
俞大猷拿出楊一清給他的天子禦箋票擬,說明了情況。
樊繼祖和汪鋐等聽後忙來了楊一清這裏。
畢竟杜慶是致仕文臣,與他們同屬於士大夫階層,又是地方大鄉宦,平時也會一起唱和往來,他們自然是要為之求求情的。
“閣老,杜公說了什麽話,讓公以通夷罪殺之?”
樊繼祖在見到楊一清後就先問了一句。
楊一清則眯著眼,反問起樊繼祖來:“中丞覺得,是殺他重要,還是讓船政學堂建立起來,更重要?”
“下僚明白了。”
樊繼祖回了一句,就沒再多言。
楊一清則站起身來,拍了拍外凸的大腹:“很多時候,做事就得死人,不死人做不了事!諸公是朝廷派來這裏的官,所以要明白,諸公的烏紗帽是誰給的。”
“可作為父母官,民意也不能不聽吧?”
左布政使張祐這時回了一句。
“說的好!”
楊一清笑了笑,然後冷眼看向了張祐。
張祐見此,打了個寒噤,垂下了首,忙行了一禮:“下僚冒昧!”
“隻是,他杜慶代表不了民意。”
“另外,一個縣有一個縣的民意,一個府有一個府的民意,一個布政司也有一個布政司的民意。”
“而整個朝廷,也有著整個天下的民意。”
“老夫是代天子來這裏督辦船政諸事的,自然隻能聽一聽天下的民意。”
“所以,老夫不能拿一個地方的民意,去代替整個天下的民意;也不能用一個地方的小賬去算朝廷的大賬。”
“伱們要在乎,情有可原,但要記住,在兩者不能兼得時,當從天下而屈地方,不然你們的官就做不長遠!”
楊一清擺了擺手,隨後就說了一句。
然後,楊一清就往走了去。
眾官僚看著這一幕,久久未語。
汪鋐這時先跟了過來,追上楊一清,說道:
“閣老剛才的話,令下僚醍醐灌頂,以下僚愚見,按照閣老這話的意思,是不是天子即天下民意,而當今天子不再守內虛外,也是因為天下民意有變?”
楊一清駐足聽汪鋐這麽說後,頷首一笑。
“多謝閣老解惑!”
“眼下閩粵大員縉紳,的確對佛朗機人的態度頗為不惕!但下僚認為,西夷既然能萬裏而來,若非為利而來,當無此恒心!”
“所以,下僚一直有意識了解他們的船舶、火器,還有地理風俗,乃至備兵防禦;且也認為,加強我國水師力量可謂迫在眉睫,也非如此不足以使其恭順和合,不然,這些佛朗機人就會露出獠牙,欺我漢人!”
汪鋐說後,楊一清便看向了他:“僉憲能這麽想,就說明公的造化當不止於此。”
汪鋐拱手:“閣老謬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下官作為天子之臣,自當著眼長遠,而不能同於本地鄉宦,隻為眼前之利所惑。”
“為此……”
“下官有一事想請教閣老。”
汪鋐說後就拱手朝楊一清一拜。
楊一清扶住了他:“但請直言。”
“下官想上疏招撫沿海本國海寇入伍為水師力量,促使水師盡快壯大。”
“一則,眼下海疆,防夷當重於防本國之寇,故當對本國之寇以招撫為主,對夷以清剿為主!”
“二則,出海為寇的本國之民,多是迫於無奈,官紳豪右逼迫所致,不見得就是忠良泯滅,招募為兵,嚴加訓導,不一定就不能改正為忠勇之卒;”
“三則,衛所官軍已腐朽不堪,多不習水戰,甚至水性也不熟,軍官已轉為縉紳,或與縉紳聯姻,而軍戶則已隻會耕作,大多一時不能用;而流竄各海域的本國之寇,多為疍戶,水性本就極好,能吃苦耐勞,自當適合招募訓練為新軍,同時也能製衡衛所中不德者。”
“不知閣老以為如何?”
汪鋐問道。
招安海寇是一個很容易招罵的主意。
因為大明朝主張守內虛外的文官為大多數,所以素來講究的就是對本國之寇強勢鎮壓,對外懷柔示仁,隻以驅趕為主。
所以,汪鋐不敢擅自上奏,但又覺得眼下新天子即位後,風向似乎真的在變,也就鬥膽向楊一清提了出來。
楊一清聽後點了點頭:“此乃妥當之策,公不妨擬成奏本,我與你聯名上疏。”
“是!”
汪鋐聽後大喜,忙拱手應了一聲。
他要的就是這句話。
有楊一清這種執政領銜上奏,就算出了差錯,也能有為自己擔事的執政元老,自然能減少風險。
這時。
嗒嗒的馬蹄聲從前方的青石板路上傳來。
“有諭旨!”
楊一清和汪鋐,以及跟來的樊繼祖等官僚聽後忙跪了下來。
“敕諭:昔日太祖懲民,本為移風易俗,端正民風,而非令子民負卑賤之累,為勢豪盤剝壓榨,因而使其離鄉背祖,飄零天下……如今,國朝定鼎百五十年,民風大改,朕又欲施仁布德於民,故怎能再使歸為賤民者,不能改業從良乎,故著天下凡習俗相沿,不能振拔者,鹹以自新之路,所有賤民,皆除賤籍,疍戶可上岸居住,也可讀書改業……以為勵廉恥,而廣風化,全太祖之德也!”
但來騎念完聖旨,將諭旨遞到了楊一清麵前:“陛下口諭,請閣老接旨,鹹使聞知。”
楊一清已眼湧熱淚,而道:“陛下仁愛如天,老臣不勝感佩,為萬民涕零領旨!”
說著。
楊一清就起身接過了諭旨。
然後,楊一清就轉身對樊繼祖和汪鋐等官僚說道:“傳達聖諭去吧!”
諸官稱是。
這樣一來,諸官也都明白,楊一清在福州做事,天子是真的會百分百支持,甚至還主動配合,直接把賤籍廢除了事。
汪鋐更是欣喜自己剛剛沒有白表態,從京裏來的閣臣的確更清楚聖意。
隻是杜慶比較倒黴,如果他早一點聽到這聖旨也不會如此。
但現在,他已被押去了城門集市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梟首當場,血水直接染紅了青石板。
汪鋐連夜擬好了請招安海寇的本後,就請楊一清過了目。
楊一清在略微指正了一下後,就與之聯名上了這道奏疏。
與此同時,沿海疍戶在得知自己被天子下旨給予良民身份,允上岸居住讀書改業後,皆流涕而哭。
海澄疍戶黃木就因此背著自己的母親羅氏上了岸,而對母親羅氏說:“娘,縣衙布告說,皇上廢了賤籍,允許我們上岸了,您可以在陸地上找個舒適的地方養病了!”
羅氏笑道:“這敢情好,沒想到老了病了,還能遇到這麽好的皇上!”
同黃木一樣,許多疍戶都因此旨上了岸,甚至有做海寇的疍戶也主動回來,登岸找活幹。
且說,嘉靖四年炎夏時節。
在禦書房裏吃著冰鎮西瓜的朱厚熜,就從費宏、王瓊這裏知道了楊一清和汪上的關於招安海寇的奏疏。
“這道奏疏非同尋常啊!”
“這意味著朝廷對夷寇和本國之寇的對待問題要有個大的轉變。”
朱厚熜因此說了起來,然後看向王瓊:“王閣老,你現在兼管兵部,你怎麽說?”
王瓊忙拱手道:“回陛下,臣認為,可以招撫,但不能直接給軍籍,而應該另編為一支水軍營,讓立功者才能入軍籍。”
“因為,朝廷有時候施恩不能太厚,否則會使之輕視朝廷之恩,如同名器不肯濫封一樣!”
“何況,陛下如今有意貴軍籍,自當慎給新招安和新除賤籍之人,以最貴之籍。”
“有理!”
“那就明諭楊一清、汪鋐,可以招安,但招安隻先編為水師海備營,待有立功者,再轉入水師正兵營。”
朱厚熜吩咐道。
“陛下聖明!”
接下來。
朱厚熜又問道:“朝鮮使臣到了沒有?”
為了開發朝鮮北境鐵礦,朱厚熜特派大臣降諭朝鮮,令其派可全權代表其國王的使臣來華。
而現在海邊諸事妥當,隻等水師練成,他自然要關注一下北方,問問朝鮮使臣的事。
費宏這時回道:“禮部奏,已到薊州。”
朱厚熜聽後頷首。
此時。
薊州兵備副使楊應鳳就正在招待朝鮮國王李懌所遣陪臣鄭允謙等三十餘人,而說道:“諸位可知陛下召貴藩派使臣來是為何事?”
鄭允謙會意,便立即起身拱手道:“正要請兵憲解惑!”
說著。
鄭允謙就將一份禮單遞給了楊應鳳的隨從。
楊應鳳笑了笑:“貴藩客氣!我也不是為了這些東西要泄情於你們,而是為了我皇明不至於因此生怨於藩邦!”
“陛下這次召你們來,是因為要在你們國境內開礦,鎮遠侯被派去代替郤永鎮守遼東,就是為了這事!”
楊應鳳說道。
鄭允謙等聽後大驚失色,紛紛議論起來。
最後,在這些人安靜下來後,楊應鳳就對鄭允謙說道:“想必諸位知道應該怎麽做!”
“知道!”
“自然是主動請旨,讓上國派人來我朝鮮開礦裕民!”
楊應鳳聽後很是意外地沉下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