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賠罪糧本意是向受倭患影響的百姓進行撫恤賠償之用的,如今如果賜還,那沿海被倭寇奸淫擄掠的百姓不就白受傷害了嗎?”
刑部尚書張璁這時問向了吳一鵬。
吳一鵬則答道:“戶部不是已經撫恤了嗎?”
戶部尚書席書怒極反笑著回道:“戶部是撫恤了,但那是花的國庫原本該用作其他支出的錢,這個虧空,總得補吧?”
“這是你們戶部的事,與我們禮部無關,我們禮部隻管表自己的態。”
吳一鵬回道。
吳一鵬知道兩百萬石糧食是很大一塊肉,但他身為禮部尚書,管著禮部,是直接負責外番事務的人,他是真擔心這樣會增加外番的不滿和不安,而造成外來朝貢使臣頻繁減少,而不利於禮部官員從中取利。
另外,他也擔心因為朝廷可以對外索賠取利,而會有官僚轉變對外策略,支持乃至暗地裏教唆本國士民反抗外番使臣帶來的一些的欺壓,且主動與來朝外番使臣製造衝突,這樣到頭來就會增加外交事件,而給他禮部帶來麻煩。
所以,哪怕他知道這樣不會讓天子高興,但他也得為禮部官吏說話,不然他指揮不動自己禮部的官吏,也無法保證禮部的利益。
畢竟禮部是因重禮而存在,更是朝廷中樞層麵,因守內虛外而天然的靠禮交外邦而取利,或者說靠禮外邦而自重的部衙。
因而,作為禮部的代表,吳一鵬天然的有維護守內虛外方略的動力。
“離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
“禦四海而哀蒼生,心為之傷。”
這時。
朱厚熜從文華殿後廳走到了廷議現場來,且隨口念起了他腦海中很有印象的一句話。
廷議大臣們聽後都心驚膽顫起來,心想陛下這是又要立愛民人設了,但他們現在都很怕嘉靖立愛民人設。
因為嘉靖是真愛民啊,不是隻立牌坊那種!
“大宗伯!”
朱厚熜念完後,還喚了吳一鵬一聲。
吳一鵬忙匍匐在地,且直接叩首回道:“臣在!”
“朕是天子,是天下人的君父,故常因愛天下子民而憂,你為朕的九卿大臣,也當替朕解憂,方是你為臣子的本分。”
朱厚熜這時坐在禦座上,對其說了起來。
“臣明白!”
“臣正因體察聖心,為民而慮,才鬥膽言賜還之意。”
“望陛下明鑒!”
吳一鵬回道。
朱厚熜淡淡一笑,道:“你說番怨可畏,那民怨就不可畏嗎?”
“倭寇殺我子民,掠我家園,卻還要禮還其賠償。”
“受倭寇侵害的士民必會有怨,而對朝廷不滿!”
“這是其一。”
“其二!”
“這樣一來,朝廷撫恤百姓的錢糧還是朝廷自己掏,但朝廷的錢糧也是民脂民膏,倭寇給國朝造成的損失,國朝隻能自己拿國帑去彌補,那無疑意味著,倭寇每侵犯我國朝一次,我國朝就百姓就得受兩次損失!長此以往,國庫虧空必然因而加劇,百姓必然因此負擔加重,進而民怨增加。”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怨越來越大後,江山社稷還護得住嗎?”
朱厚熜問起吳一鵬來。
吳一鵬叩首而答:“臣!”
吳一鵬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就隻吐了一口字,就又凝噎住了。
“除非,你真能保證賜還後,倭寇真不會再犯我華夏。”
“如果能保證,朕就賜還。”
“如果不能,朕隻能在將來治你欺君誤國之罪,你吳氏一族得為你身為禮部尚書而誤國誤民承擔代價!”
朱厚熜看著吳一鵬,不怒自威而道。
吳一鵬咬了咬牙:“回陛下,臣不能保證!”
吳一鵬這話一出,在場參加廷議的大臣皆愕然看向了吳一鵬,有的還露出了譏笑之色。
“你既不能保證,那還說這樣的話,做什麽?”
“你是朝廷的禮部尚書,不是倭人的禮部尚書,不要雖無賣國之名,卻有賣國之實!”
“身為九卿,更不要拿你們禮部的小賬,來算朝廷的大賬,還說什麽國庫虧空隻是戶部的事,跟你們禮部無關,但天下興亡的責任,難道就隻是戶部的責任嗎?”
朱厚熜飭訓起吳一鵬來。
吳一鵬聽後已是額頭見汗、脊背發涼,忙叩首道:“臣愚鈍迂腐,認識狹隘,實在不配為禮部尚書,臣乞休,萬望陛下成全!”
說著。
吳一鵬就叩首啜泣起來。
朱厚熜倒是更加嚴厲:“你這是要挾朕?”
“臣不敢,臣是真愧怍於心,不敢誤國誤民!”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吳一鵬回道。
“朕要是你在廷議上說的不對就準你乞休,天下人會怎麽看朕,豈不是意味著朕不讓人說真話?”
“要是朕駁斥一次,你們就乞休一次,那朕這個天子還怎麽當,是不是以後還不能駁斥了?”
朱厚熜連聲問道。
吳一鵬道:“陛下恕罪,臣未考慮得周全,願收回剛才之言!”
“起來吧。”
“朕不但不因你言語失智不謹而罰你,還會因你願意在廷議時說真話而賞你。”
“傳旨,賜銀五百元!”
朱厚熜說後就吩咐了起來。
讓廷議的大臣暢所欲言,朱厚熜決定還是應該鼓勵一下的。
畢竟他還要靠他們做事,如果連廷議不鼓勵其說真話,哪怕是不好聽的真話,那執行起相應政策來,就會大打折扣。
隻是廷議時,可以大膽發言,但廷議一旦決定,還敢陽奉陰違或者明著阻撓國策,那就不能客氣了。
吳一鵬這裏剛站起身來,聽朱厚熜這麽說,自然惶恐驚訝地忙又下拜謝恩:“臣領旨謝恩!”
同時,吳一鵬心中倒是真有些愧疚起來。
而在場諸臣則愕然不已,接著,在看向天子時,也多了些敬服之色。
朱厚熜除了不想讓廷議變成隻會揣測聖意而隻說天子愛聽之言的決議機構而沒有準允吳一鵬乞休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朝廷成功派出船隊巡視東洋,意味著成功推行了皇商製度,那意味著朝廷收入會大增,如此,接下來就有財力進一步改革整頓內部。
隻是改革整頓方麵,朱厚熜打算這次先從吏部著手。
吏部關係著天下官僚的推舉任免,是吏治的核心,吏治不清,別的整頓都會變質。
關鍵是,他也不能再靠換一個吏部尚書來保證吏治清明,而是應該從吏製根本上動手。
畢竟將來難免會有不靠譜的人做吏部尚書,不從根本上動手的話,那此人對天下吏治就會產生新的麻煩,比如為了追求表麵上的公平和避免更多的非議,而整個抽簽選官製度,那就真會讓天下吏治看上去更公平,但卻造成更大的危害。
而要動吏部,自然得先穩住其他部衙,以免被其他部門的事牽扯精力。
所以,朱厚熜也基於這個原因,讓吳一鵬留了下來。
“你們繼續議吧。”
廷議諸臣拱手稱是,接著,閣臣林俊就提議道:“既如此,臣認為,這兩百萬石糧,還是按兵部的提議比較好。”
“臣附議!”
“臣附議!”
首輔楊一清、刑部尚書張璁等皆附和起來。
刑部尚書張璁這時問向了吳一鵬。
吳一鵬則答道:“戶部不是已經撫恤了嗎?”
戶部尚書席書怒極反笑著回道:“戶部是撫恤了,但那是花的國庫原本該用作其他支出的錢,這個虧空,總得補吧?”
“這是你們戶部的事,與我們禮部無關,我們禮部隻管表自己的態。”
吳一鵬回道。
吳一鵬知道兩百萬石糧食是很大一塊肉,但他身為禮部尚書,管著禮部,是直接負責外番事務的人,他是真擔心這樣會增加外番的不滿和不安,而造成外來朝貢使臣頻繁減少,而不利於禮部官員從中取利。
另外,他也擔心因為朝廷可以對外索賠取利,而會有官僚轉變對外策略,支持乃至暗地裏教唆本國士民反抗外番使臣帶來的一些的欺壓,且主動與來朝外番使臣製造衝突,這樣到頭來就會增加外交事件,而給他禮部帶來麻煩。
所以,哪怕他知道這樣不會讓天子高興,但他也得為禮部官吏說話,不然他指揮不動自己禮部的官吏,也無法保證禮部的利益。
畢竟禮部是因重禮而存在,更是朝廷中樞層麵,因守內虛外而天然的靠禮交外邦而取利,或者說靠禮外邦而自重的部衙。
因而,作為禮部的代表,吳一鵬天然的有維護守內虛外方略的動力。
“離九霄而膺天命,情何以堪。”
“禦四海而哀蒼生,心為之傷。”
這時。
朱厚熜從文華殿後廳走到了廷議現場來,且隨口念起了他腦海中很有印象的一句話。
廷議大臣們聽後都心驚膽顫起來,心想陛下這是又要立愛民人設了,但他們現在都很怕嘉靖立愛民人設。
因為嘉靖是真愛民啊,不是隻立牌坊那種!
“大宗伯!”
朱厚熜念完後,還喚了吳一鵬一聲。
吳一鵬忙匍匐在地,且直接叩首回道:“臣在!”
“朕是天子,是天下人的君父,故常因愛天下子民而憂,你為朕的九卿大臣,也當替朕解憂,方是你為臣子的本分。”
朱厚熜這時坐在禦座上,對其說了起來。
“臣明白!”
“臣正因體察聖心,為民而慮,才鬥膽言賜還之意。”
“望陛下明鑒!”
吳一鵬回道。
朱厚熜淡淡一笑,道:“你說番怨可畏,那民怨就不可畏嗎?”
“倭寇殺我子民,掠我家園,卻還要禮還其賠償。”
“受倭寇侵害的士民必會有怨,而對朝廷不滿!”
“這是其一。”
“其二!”
“這樣一來,朝廷撫恤百姓的錢糧還是朝廷自己掏,但朝廷的錢糧也是民脂民膏,倭寇給國朝造成的損失,國朝隻能自己拿國帑去彌補,那無疑意味著,倭寇每侵犯我國朝一次,我國朝就百姓就得受兩次損失!長此以往,國庫虧空必然因而加劇,百姓必然因此負擔加重,進而民怨增加。”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民怨越來越大後,江山社稷還護得住嗎?”
朱厚熜問起吳一鵬來。
吳一鵬叩首而答:“臣!”
吳一鵬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也就隻吐了一口字,就又凝噎住了。
“除非,你真能保證賜還後,倭寇真不會再犯我華夏。”
“如果能保證,朕就賜還。”
“如果不能,朕隻能在將來治你欺君誤國之罪,你吳氏一族得為你身為禮部尚書而誤國誤民承擔代價!”
朱厚熜看著吳一鵬,不怒自威而道。
吳一鵬咬了咬牙:“回陛下,臣不能保證!”
吳一鵬這話一出,在場參加廷議的大臣皆愕然看向了吳一鵬,有的還露出了譏笑之色。
“你既不能保證,那還說這樣的話,做什麽?”
“你是朝廷的禮部尚書,不是倭人的禮部尚書,不要雖無賣國之名,卻有賣國之實!”
“身為九卿,更不要拿你們禮部的小賬,來算朝廷的大賬,還說什麽國庫虧空隻是戶部的事,跟你們禮部無關,但天下興亡的責任,難道就隻是戶部的責任嗎?”
朱厚熜飭訓起吳一鵬來。
吳一鵬聽後已是額頭見汗、脊背發涼,忙叩首道:“臣愚鈍迂腐,認識狹隘,實在不配為禮部尚書,臣乞休,萬望陛下成全!”
說著。
吳一鵬就叩首啜泣起來。
朱厚熜倒是更加嚴厲:“你這是要挾朕?”
“臣不敢,臣是真愧怍於心,不敢誤國誤民!”
無錯版本在69書吧讀!6=9+書_吧首發本。
吳一鵬回道。
“朕要是你在廷議上說的不對就準你乞休,天下人會怎麽看朕,豈不是意味著朕不讓人說真話?”
“要是朕駁斥一次,你們就乞休一次,那朕這個天子還怎麽當,是不是以後還不能駁斥了?”
朱厚熜連聲問道。
吳一鵬道:“陛下恕罪,臣未考慮得周全,願收回剛才之言!”
“起來吧。”
“朕不但不因你言語失智不謹而罰你,還會因你願意在廷議時說真話而賞你。”
“傳旨,賜銀五百元!”
朱厚熜說後就吩咐了起來。
讓廷議的大臣暢所欲言,朱厚熜決定還是應該鼓勵一下的。
畢竟他還要靠他們做事,如果連廷議不鼓勵其說真話,哪怕是不好聽的真話,那執行起相應政策來,就會大打折扣。
隻是廷議時,可以大膽發言,但廷議一旦決定,還敢陽奉陰違或者明著阻撓國策,那就不能客氣了。
吳一鵬這裏剛站起身來,聽朱厚熜這麽說,自然惶恐驚訝地忙又下拜謝恩:“臣領旨謝恩!”
同時,吳一鵬心中倒是真有些愧疚起來。
而在場諸臣則愕然不已,接著,在看向天子時,也多了些敬服之色。
朱厚熜除了不想讓廷議變成隻會揣測聖意而隻說天子愛聽之言的決議機構而沒有準允吳一鵬乞休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朝廷成功派出船隊巡視東洋,意味著成功推行了皇商製度,那意味著朝廷收入會大增,如此,接下來就有財力進一步改革整頓內部。
隻是改革整頓方麵,朱厚熜打算這次先從吏部著手。
吏部關係著天下官僚的推舉任免,是吏治的核心,吏治不清,別的整頓都會變質。
關鍵是,他也不能再靠換一個吏部尚書來保證吏治清明,而是應該從吏製根本上動手。
畢竟將來難免會有不靠譜的人做吏部尚書,不從根本上動手的話,那此人對天下吏治就會產生新的麻煩,比如為了追求表麵上的公平和避免更多的非議,而整個抽簽選官製度,那就真會讓天下吏治看上去更公平,但卻造成更大的危害。
而要動吏部,自然得先穩住其他部衙,以免被其他部門的事牽扯精力。
所以,朱厚熜也基於這個原因,讓吳一鵬留了下來。
“你們繼續議吧。”
廷議諸臣拱手稱是,接著,閣臣林俊就提議道:“既如此,臣認為,這兩百萬石糧,還是按兵部的提議比較好。”
“臣附議!”
“臣附議!”
首輔楊一清、刑部尚書張璁等皆附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