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夔不得不慌忙出朝班,在任維賢懊喪不已地退回到朝班後,而立即跪了下來:


    “陛下!臣冤枉,臣沒有暗示過許守愚害壽寧侯。”


    朱良則在這時插話說:“陛下,他自己說的,他有暗示,並以此沾沾自喜,大有覺得壽寧侯遇害有他一份功勞的意思,且還說,因他一番指示促成此事後,還能讓陛下和太後生隙,而使天家開始不睦,陛下後宮開始不寧!”


    朱厚熜聽後沉下了臉。


    但他心裏卻是樂開了懷。


    因為,他現在開始看見,這些代表縉紳大戶利益的反對派官僚開始互相撕咬了。


    而這一切,都與他表現出了強大的皇權震懾力有關。


    朱良擔心他這個皇帝會像處理河南等地的欽差遇害案一樣,對付浙地縉紳大戶,而選擇了背刺自己同年好友王學夔。


    為鄉黨利益選擇了犧牲朋黨。


    這讓朱厚熜在查緝謀害張鶴齡真凶與震懾各地不滿張鶴齡的縉紳大戶的事上,無疑省去了很多麻煩。


    他不用再以耗損大量錢糧為代價,而調兵去浙江了。


    同時!


    縉紳大戶們也會因此進一步注意到,他們除非在本地謀害張鶴齡這些人,否則就別想著在別人的地盤做這事,不然就要冒著被背刺的風險,可在自己本地謀害,又得小心天子一怒之下,直接處罰當地整個縉紳大戶群體。


    不單獨對付你某個具體的縉紳大戶,而是把你當地的縉紳大戶當成一個整體來懲治。


    這就是天子!


    這就是皇權!


    你隻能對付某一個具體的人,但人家能對付你整個階層!


    所以,朱厚熜對此非常高興。


    “有沒有,查一查就知道。”


    朱厚熜說到這裏就對王學夔吩咐說:“自去詔獄待著吧,別怪朕沒給你體麵。”


    “是!”


    王學夔含淚應了一聲。


    接著。


    朱厚熜這裏則也開口說道:“刑部朱良沒有說錯!壽寧侯和建昌侯在南方放低息貸助民,讓許多縉紳大戶不滿,但朕願意相信,不滿的隻是少部分縉紳大戶,畢竟天下縉紳大戶,不少當家人都是熟讀聖賢書,隻得君子當重義輕利的道理!”


    “所以,朕相信,大部分縉紳大戶應該是支持兩位國舅放低息貸而使民間利息降低、使小民不再因荒年利高而最終不得不賣田賣地、賣兒鬻女的。”


    “諸卿以為然否?”


    朱厚熜說著就問起諸朝臣來。


    諸朝臣,無論是真心的,還是違心的,皆在這時不約而同地回答說:“陛下聖明!”


    朱厚熜聽後站起身來:“所以呀,朕對接下來大明越來越強盛、百姓越來越富足的中興願景能否實現的事,是越來越有信心!”


    “因為,國朝已立百五十年,也崇聖人教化也有百五十年,天下讀書之聲已遍及四海,知禮好仁之縉紳數量也遠超國初可比,可謂人人知禮!要不然也不會連帶著兩位國舅也好以助民為樂,如此,朕也就相信天下會越來越興旺發達。”


    “朕也希望諸卿也有這份自信!”


    “相信朝廷是眾正盈朝,相信天下多君子,相信自己正逢中興之世!”


    “不要因為看見朝廷既強禁軍,又惠宗室,還停告納,免竹木抽分與匠銀,擴增官員,就覺得朝廷財政開支太大,而勢必讓這樣的中興盛世之業不能長久。”


    “但事實上是,這才剛剛開始。”


    “因為朕剛收到霍、張所報,國朝新得之石見銀山,足可年產銀千萬兩以上!”


    “因而,朕也決定,在將來放更多銀元去民間,於民方便,促民經營生產,使天下更加繁榮!”


    “所以,朕才讓你們要自信!”


    “要相信,天下之大,將不會隻有一個石見銀山,所以,今朝也並不會隻是恢複到古之堯舜時的盛景,或許還會遠盛於古!”


    朱厚熜後麵的話,沒幾個朝臣在認真聽。


    因為當朱厚熜說出“有年產銀千萬兩以上的銀山,還要放更多銀元以低息貸的方式到民間後,朝臣們都被這話給震懵了。


    欲國家大盛者,自然是震驚之餘,感到欣喜不已,心裏對朝廷能不能持續增加收入的擔憂頓時消失不見。


    而本就不滿天子讓張家兩外戚在南方放低息貸而奪縉紳大戶之利使其不能兼並小民產業、逼更多小民為奴的朝臣們,則在震驚之餘,更為憤懣懊惱。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如果是以前那種模式,即朝廷因為沒有強大財力而組建強大水師進行對外擴張,也不能對外壟斷海貿,更不能助力小民越過越好,使其一直隻維係在一個基本的生存線上,而稍微遇見天災人禍就得賣田賣地、賣兒鬻女、賣身為奴的話,那他們縉紳大戶就可以壟斷海貿,同時通過控製大量廉價的國內勞動力,而把這大量的石見白銀都賺到自己手裏!


    然後,他們可以再用這些白銀在國內繼續兼並,兼並到富可敵國!到足可以收買整個國家的官僚的地步,到能用財勢控製整個國家為止!


    而在聽到石見銀山產銀量這麽高後,他們相信自己縉紳大戶是能靠這個做到這點的。


    因為本來大明歲入白銀也就四百萬兩!


    四百萬兩甚至還隻是理論上,大多時候能有個三百多萬兩進太倉就不算逋賦嚴重了。


    所以,他們知道真要是用原來的統治模式,他們沒準真能有不少縉紳大戶可以在幾年或者十幾年內達到富可敵國的地步。


    但可惜的是,現在不是這種模式。


    現在這銀山是在朝廷手裏,海貿也在朝廷手裏,而皇帝也正打算把大量白花花的銀子低息放到窮人手裏去。


    這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在造孽!


    他們不敢想象,這麽多白銀到了百姓手裏,會是什麽後果。


    無疑是,小規模的天災人禍不足以讓百姓家業大敗,大規模的天災人禍也不足以讓其賣兒鬻女、餓殍遍野。


    可這樣一來……


    隻想悠閑瀟灑地當老爺而不用費心經營的地主們,還怎麽用有限的財富得到大量婢仆?


    怎麽還能利用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去享受那種平民在自己麵前放棄自尊卑躬屈膝的人上人生活?


    所以……


    站在縉紳大戶角度、自私自利的朝臣們越想越覺得這種情況要是在將來實現會非常可怕!


    他們寧願沒有出現這座銀山,而讓朝廷盡快出現入不敷出的境地!


    但這麽多白銀,對於支持改革和出身小地主和自耕農小商販家庭的官員而言,卻是他們繼續支持朝廷這樣改革的強心劑。


    他們的確更有信心的去支持天子這樣做了!


    他們也更願意相信,自己可以不用去貪汙受賄、不用溜須拍馬、不用舍棄良知,而隻用靠自己寒窗苦讀以來所養成的勤勉習慣,與在各級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天分,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優渥富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嘉靖承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渡清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渡清江並收藏嘉靖承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