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十,癸未吉日,朝堂之上,風雲微動。
“陛下,微臣已遍查京城府庫,初步核算,賬麵之空虛,猶如滄海一粟,折銀竟達一百三十六萬餘兩之巨。”畢自嚴手執賬冊,立於朱由校之後,語氣凝重。
其側,戶部尚書李汝華默然相伴,氣氛凝重如鉛。
“南直隸境況如何?”朱由校一語中的。
畢自嚴聞言,不禁咋舌:“南直隸之賬,臣初窺之下,驚覺五成皆幻影,虛假難辨。”
“暫且擱置,靜待時機。”朱由校輕拍衣襟,起身而立,目光深邃,“南直隸盤根錯節,輕舉妄動恐生波瀾,當前應以北直隸為要務。”
“臣謹遵聖意。”畢自嚴躬身行禮,盡顯臣子之忠。
朱由校緩緩道:“朕初登大寶,對南直隸之事,尚需謹慎。彼地戶部,權責重大,鹽科、黃冊、稅賦,乃至三省賦稅皆歸其掌,大明半壁江山之錢糧,皆由此流轉。油水之地,難免滋生貪腐。”
言罷,朱由校命科道官員暗中查訪,力求真相大白,同時亦暗示:“若查無所獲,他日一並清算。”
“國家財政,不外乎開源節流四字。”朱由校話鋒一轉,“開源,即增稅之道,然遼餉已三增,民不堪負,再增恐生民變。”
李汝華聞此,連忙附和:“遼餉之重,已使百姓苦不堪言。京城上田,年產三石,扣除損耗,僅餘兩石,稅已近二十取一,加之徭役、丁口及雜稅,百姓生計維艱。”
朱由校從袖中取出一奏章,乃楊嗣昌所報淮北饑荒之事,未經戶部,直上龍案。
“南直隸可有奏報?”朱由校問。
李汝華搖頭:“南直隸或能控製局勢,故未上報。”
“能控便不報乎?淮北之災,朕竟需待戶部官員偶經方知!”朱由校怒而拍案,隨即下令都察院派員赴南直隸兼查淮北。
畢自嚴趁機奏請:“陛下,度支司事務繁雜,臣請設新餉司,專理遼餉。”
朱由校沉吟片刻,道:“餉司專為軍用,新設恐不妥。宋時轉運使之法可鑒,設遼東轉運司,專司物資轉運,品級定為正四品,人選便用楊嗣昌。”
“轉運司設立之事,細節由二位卿家商議決定。”朱由校語氣平和,卻不容置疑。
“遼東之困,非銀所能解,實為物資之缺。”朱由校補充道,“楊嗣昌入京後,朕欲親見,共商對策。”
言歸正傳,朱由校重申:“開源節流,田稅難再增,唯雜稅或可考量。李愛卿,回部後詳列雜稅條目,呈於朕覽。”
“臣領旨。”李汝華領命而退,朝堂之上。
聞語,李汝華拱手作別,朱由校輕揮袖袍,遣退二人,隨即展閱畢自嚴所呈奏章,細品其意。
“唉!”半晌,他輕歎一聲,將奏章置於一旁,命人抬出舊日黑板,決心加速改革步伐,誓將中央冗權自順天府中剝離,以還地方官府之清明。
“朕命周應秋擬題,可曾備好?”言罷,朱由校提筆揮毫,忽而轉頭詢問劉時敏。
“回陛下,周尚書尚未複命。”劉時敏躬身答道,朱由校聞言,眉宇微蹙,心中暗忖:五日之久,區區試題竟未出爐,閹黨之效率,可見一斑。
“速備宣紙,取《到任須知》、《算經》及《大明律》來。”朱由校吩咐道,劉時敏應聲而去,籌備妥當。
坐於龍案之前,朱由校憶及前世考公之苦,不禁苦笑,旋即甩頭摒棄雜念:“吾乃出題之人,非解題之輩。”自我慰藉一番後,他提筆疾書,於紙上勾勒試題輪廓。
“未食豬肉,亦觀豬行。”他心中默念,此番選拔低級官員,重實用而輕文采,遂將試題分為律、政、算三科,每科各設選擇題、判斷題、應用題若幹,末了附以論述題,以分數製評定,摒棄科舉舊習之等級製。
有人或言分級製優,朱由校笑而不語:分級之製,古已有之,科舉閱卷,圈、尖、點、直、叉,豈非分級乎?
他自書中擷取實例,依前世經驗轉化為題,僅兩時辰,便創製出世間首張新式試卷,望著自己心血結晶,滿意頷首。
“喚能書太監數人,依朕版式謄錄此卷,速呈於朕。”朱由校再下旨意,“明日,召內閣輔臣、六部九寺長官齊聚南海子。”
“奴婢領旨。”劉時敏躬身領命,心中暗自揣度:陛下此番又欲何為?
次日,南海子校場上,大明最高權力機構之眾臣,麵對桌上試題,麵麵相覷,茫然無措。唯周應秋等親民官及徐光啟等西學之士,答題如行雲流水;而翰林係官員如韓爌、孫如遊等,則苦思冥想,難以適應此新題型。
朱由校則遠離此間喧囂,心中盤算著九十四台省之缺額,巡撫、藩司、臬司之空缺。
\"哎呀,這朝堂之上,怎的如此官員稀缺?\"朱由校緊蹙眉頭,望著吏部卷宗上各省官員的稀疏分布,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眩暈。曆史明鏡在前,天啟帝即位後東林黨勢力驟增的緣由,此刻竟恍然大悟——王安與東林,實乃乘勢而起,而官位空缺之廣,令人咋舌。
\"哼,萬曆老兒,你這蟲豸在位,兩京十三省官員匱乏至此,大明豈能安然無恙?\"朱由校怒拍臉頰,恨不能即刻將萬曆掘地三尺。
正焦慮間,\"陛下,\"劉時敏攜奏本而至,打破了這份凝重,\"代石柱宣撫使秦誥命,已率精兵三千五百,八月抵達襄陽,懇請朝廷補給糧餉。\"
\"嗯?秦良玉?秦誥命?\"朱由校猛然回頭,眼神淩厲,\"她竟已出川?\"
劉時敏謹慎稟報,述及石柱土司先前援遼壯舉及神宗旨意,聽得朱由校倒吸一口冷氣,急召兵部尚書黃克瓚。
大堂之上,朱由校心急如焚,轉步徘徊,心中暗歎:\"屋漏偏逢連夜雨,我這大明盛宴,怎堪賓客盈門而無佳肴以待?\"
黃克瓚覲見,未及行禮,便被朱由校急問:\"川中土司,兵馬調動幾何?\"
黃克瓚稍作思索,詳細匯報石柱、酋陽土司援遼之事,朱由校聽後,怒火中燒,萬曆之政弊盡顯無遺。
\"奢崇明敢逆,皆因川中空虛!\"朱由校拍案而起,即刻下旨召回川兵,並急召秦良玉輕裝簡從,速赴京師,同時命其子馬祥麟率精銳三百隨行。
黃克瓚勸諫,恐傷軍心,且遼東急需兵力。朱由校冷笑,以遼東局勢與楊應龍之亂為鑒,指出若川中再亂,朝廷將無兵可派,重蹈覆轍。
\"不求戰功赫赫,但求國家安穩。\"朱由校一字一頓,盡顯帝王無奈與堅決,\"我大明,已無力再添波瀾。\"
黃克瓚躬身領命,心中暗自讚同,皇帝深謀遠慮,穩中求勝,乃國家之福。
揮手間,黃克瓚退去,朱由校手中奏章輕拍,目光堅定——川中,不容有失。
“陛下,微臣已遍查京城府庫,初步核算,賬麵之空虛,猶如滄海一粟,折銀竟達一百三十六萬餘兩之巨。”畢自嚴手執賬冊,立於朱由校之後,語氣凝重。
其側,戶部尚書李汝華默然相伴,氣氛凝重如鉛。
“南直隸境況如何?”朱由校一語中的。
畢自嚴聞言,不禁咋舌:“南直隸之賬,臣初窺之下,驚覺五成皆幻影,虛假難辨。”
“暫且擱置,靜待時機。”朱由校輕拍衣襟,起身而立,目光深邃,“南直隸盤根錯節,輕舉妄動恐生波瀾,當前應以北直隸為要務。”
“臣謹遵聖意。”畢自嚴躬身行禮,盡顯臣子之忠。
朱由校緩緩道:“朕初登大寶,對南直隸之事,尚需謹慎。彼地戶部,權責重大,鹽科、黃冊、稅賦,乃至三省賦稅皆歸其掌,大明半壁江山之錢糧,皆由此流轉。油水之地,難免滋生貪腐。”
言罷,朱由校命科道官員暗中查訪,力求真相大白,同時亦暗示:“若查無所獲,他日一並清算。”
“國家財政,不外乎開源節流四字。”朱由校話鋒一轉,“開源,即增稅之道,然遼餉已三增,民不堪負,再增恐生民變。”
李汝華聞此,連忙附和:“遼餉之重,已使百姓苦不堪言。京城上田,年產三石,扣除損耗,僅餘兩石,稅已近二十取一,加之徭役、丁口及雜稅,百姓生計維艱。”
朱由校從袖中取出一奏章,乃楊嗣昌所報淮北饑荒之事,未經戶部,直上龍案。
“南直隸可有奏報?”朱由校問。
李汝華搖頭:“南直隸或能控製局勢,故未上報。”
“能控便不報乎?淮北之災,朕竟需待戶部官員偶經方知!”朱由校怒而拍案,隨即下令都察院派員赴南直隸兼查淮北。
畢自嚴趁機奏請:“陛下,度支司事務繁雜,臣請設新餉司,專理遼餉。”
朱由校沉吟片刻,道:“餉司專為軍用,新設恐不妥。宋時轉運使之法可鑒,設遼東轉運司,專司物資轉運,品級定為正四品,人選便用楊嗣昌。”
“轉運司設立之事,細節由二位卿家商議決定。”朱由校語氣平和,卻不容置疑。
“遼東之困,非銀所能解,實為物資之缺。”朱由校補充道,“楊嗣昌入京後,朕欲親見,共商對策。”
言歸正傳,朱由校重申:“開源節流,田稅難再增,唯雜稅或可考量。李愛卿,回部後詳列雜稅條目,呈於朕覽。”
“臣領旨。”李汝華領命而退,朝堂之上。
聞語,李汝華拱手作別,朱由校輕揮袖袍,遣退二人,隨即展閱畢自嚴所呈奏章,細品其意。
“唉!”半晌,他輕歎一聲,將奏章置於一旁,命人抬出舊日黑板,決心加速改革步伐,誓將中央冗權自順天府中剝離,以還地方官府之清明。
“朕命周應秋擬題,可曾備好?”言罷,朱由校提筆揮毫,忽而轉頭詢問劉時敏。
“回陛下,周尚書尚未複命。”劉時敏躬身答道,朱由校聞言,眉宇微蹙,心中暗忖:五日之久,區區試題竟未出爐,閹黨之效率,可見一斑。
“速備宣紙,取《到任須知》、《算經》及《大明律》來。”朱由校吩咐道,劉時敏應聲而去,籌備妥當。
坐於龍案之前,朱由校憶及前世考公之苦,不禁苦笑,旋即甩頭摒棄雜念:“吾乃出題之人,非解題之輩。”自我慰藉一番後,他提筆疾書,於紙上勾勒試題輪廓。
“未食豬肉,亦觀豬行。”他心中默念,此番選拔低級官員,重實用而輕文采,遂將試題分為律、政、算三科,每科各設選擇題、判斷題、應用題若幹,末了附以論述題,以分數製評定,摒棄科舉舊習之等級製。
有人或言分級製優,朱由校笑而不語:分級之製,古已有之,科舉閱卷,圈、尖、點、直、叉,豈非分級乎?
他自書中擷取實例,依前世經驗轉化為題,僅兩時辰,便創製出世間首張新式試卷,望著自己心血結晶,滿意頷首。
“喚能書太監數人,依朕版式謄錄此卷,速呈於朕。”朱由校再下旨意,“明日,召內閣輔臣、六部九寺長官齊聚南海子。”
“奴婢領旨。”劉時敏躬身領命,心中暗自揣度:陛下此番又欲何為?
次日,南海子校場上,大明最高權力機構之眾臣,麵對桌上試題,麵麵相覷,茫然無措。唯周應秋等親民官及徐光啟等西學之士,答題如行雲流水;而翰林係官員如韓爌、孫如遊等,則苦思冥想,難以適應此新題型。
朱由校則遠離此間喧囂,心中盤算著九十四台省之缺額,巡撫、藩司、臬司之空缺。
\"哎呀,這朝堂之上,怎的如此官員稀缺?\"朱由校緊蹙眉頭,望著吏部卷宗上各省官員的稀疏分布,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眩暈。曆史明鏡在前,天啟帝即位後東林黨勢力驟增的緣由,此刻竟恍然大悟——王安與東林,實乃乘勢而起,而官位空缺之廣,令人咋舌。
\"哼,萬曆老兒,你這蟲豸在位,兩京十三省官員匱乏至此,大明豈能安然無恙?\"朱由校怒拍臉頰,恨不能即刻將萬曆掘地三尺。
正焦慮間,\"陛下,\"劉時敏攜奏本而至,打破了這份凝重,\"代石柱宣撫使秦誥命,已率精兵三千五百,八月抵達襄陽,懇請朝廷補給糧餉。\"
\"嗯?秦良玉?秦誥命?\"朱由校猛然回頭,眼神淩厲,\"她竟已出川?\"
劉時敏謹慎稟報,述及石柱土司先前援遼壯舉及神宗旨意,聽得朱由校倒吸一口冷氣,急召兵部尚書黃克瓚。
大堂之上,朱由校心急如焚,轉步徘徊,心中暗歎:\"屋漏偏逢連夜雨,我這大明盛宴,怎堪賓客盈門而無佳肴以待?\"
黃克瓚覲見,未及行禮,便被朱由校急問:\"川中土司,兵馬調動幾何?\"
黃克瓚稍作思索,詳細匯報石柱、酋陽土司援遼之事,朱由校聽後,怒火中燒,萬曆之政弊盡顯無遺。
\"奢崇明敢逆,皆因川中空虛!\"朱由校拍案而起,即刻下旨召回川兵,並急召秦良玉輕裝簡從,速赴京師,同時命其子馬祥麟率精銳三百隨行。
黃克瓚勸諫,恐傷軍心,且遼東急需兵力。朱由校冷笑,以遼東局勢與楊應龍之亂為鑒,指出若川中再亂,朝廷將無兵可派,重蹈覆轍。
\"不求戰功赫赫,但求國家安穩。\"朱由校一字一頓,盡顯帝王無奈與堅決,\"我大明,已無力再添波瀾。\"
黃克瓚躬身領命,心中暗自讚同,皇帝深謀遠慮,穩中求勝,乃國家之福。
揮手間,黃克瓚退去,朱由校手中奏章輕拍,目光堅定——川中,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