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兩白旗悄然襲向嬡陽堡?\"


    遼陽經略府內,熊廷弼接獲毛承祿密信,一時如墜雲霧,不解其意。


    戰雲密布,次年烽火將燃,建奴此刻分兵,實乃蹊蹺之舉。


    \"經略大人,莫非賊酋欲行圍魏救趙之策?\"恰逢述職的趙率教亦感困惑,出聲揣測。


    熊廷弼沉吟片刻,搖頭分析:\"不然,嬡陽堡地勢險峻,丘陵連綿,非大軍征伐之地。昔日楊鎬分兵,皆因邊外溝壑縱橫,糧道艱難。集兵一處,反易被敵斷其後路,自亂陣腳。\"


    言罷,他放下信件,目光深邃:\"吾至遼東,整軍經武,定遼右衛乃精銳之師。毛文龍坐鎮嬡陽,以靜製動,兩旗之力,料難撼其根基。\"


    踱步至輿圖前,熊廷弼忽有所悟:\"吾憂建奴另有所圖,或欲侵擾朝鮮,掠取資財。\"


    趙率教聞言,眉頭緊鎖,對遼東地理尚存陌生:\"建奴能越鴨綠天塹乎?\"


    熊廷弼篤定回答:\"能。冬令時節,河川冰封,人馬皆可通行,鴨綠江亦不例外。\"


    趙率教憂慮更深:\"若建奴得逞,朝鮮必求救於朝廷,京城又將風起雲湧。\"


    熊廷弼點頭認同,轉而提及正事:\"陛下召你入京,吾因遼東事務已誤你行程多日。今托你帶書一封,上達天聽。\"


    趙率教拱手應命,言辭懇切:\"家叔祖捐軀沙場,吾孤身逃歸,得經略寬宥,感激不盡。今既有命,自當效犬馬之勞。\"


    熊廷弼寬慰道:\"薩爾滸之敗,實乃倉促應戰,非戰之罪。趙總兵忠勇可嘉,何談治罪?\"


    隨即,他揮毫潑墨,書信中詳述對建奴動向之分析,而後謄清加印,鄭重交付趙率教,並親自送至府外。


    望著趙率教遠去的背影,熊廷弼又提及一樁朝廷任命:\"楊鎬將赴遼東,主持廢衛設府之事,此乃安定後方之要舉。\"


    對於皇帝的決斷,熊廷弼表示信任,心中暗自盤算著未來的戰局與部署。


    難掩憂慮之心,對於楊鎬之才,吾曾親眼目睹其施展。


    薩爾滸之挫,實非熊廷弼之過,乃時局所迫。


    朝廷頻頻催戰,熊公自歎難及楊鎬昔日之功,然楊鎬雖屢遭挫敗,猶能堅守,抵禦建奴首輪攻勢,未致全盤皆輸,實屬難能可貴。


    且論當下,除定遼右衛外,廣寧諸衛皆成老弱之軍,精銳盡被抽調,楊鎬縱有翻天之能,亦難掀民亂之波。


    趙率教於軍務交接後,攜家丁隊南行,沈陽為暫憩之地,繼而西向廣寧進發。


    京城之內,正當趙率教匆匆返京之際,皇帝正於南海子巡遊,不顧隆冬嚴寒,大興土木。


    雖成本倍增,士卒禦寒之資耗銀五萬,然皇心急如焚,錢糧不吝,唯期速成。


    “宮有製經濟,成效初顯。”朱由校望著城建營士卒手中錚亮鐵鎬,心中暗喜,趙爽商才,堪當大任。


    魏忠賢陪侍在側,笑言監管甚嚴,貪墨之徒無所遁形。


    言及冬日築基之難,魏忠賢娓娓道來:“冬土凍結,地基不穩,故先掘溝填鐵粉,就地燒磚備用。南海子六窯齊開,待春融土解,即可砌牆。”


    朱由校頷首,又問及布局之事。


    魏忠賢詳陳規劃,六部及都察院等衙署分列蕪殿行宮左右,府庫居南,北地留白以備後用。


    護坊河已近竣工,官員家眷及太監宮女居所亦已規劃妥當。


    魏忠賢鬥膽諫言,宮女居所特設於行宮兩側,以防不測,朱由校聞之大悅,讚其思慮周全。


    大明官城之貌,漸露崢嶸,朱由校對魏忠賢之組織能力,頗為嘉許,實乃朝廷之幸也。


    萬曆四十八年歲末,泰昌元年初啟,十一月望日之時,大明宮廷靜謐,大朝會之影未曾顯現。


    然,為維係朝綱之威嚴,朱由校於南海子悄然召開小廷議,匯聚六部九寺之棟梁,尚書侍郎,正卿少卿,濟濟一堂。


    此番聚首,實乃畢自嚴一石激起千層浪。


    畢公在核查賬目之際,驚覺地方稅務之弊,猶如千口一詞,皆以缺官為由,怠於征繳。


    憤而上書,力主重燃考成法之火,以正綱紀。


    “陛下,遼東烽火連天,臣設度支司掌錢糧,卻察南直隸及鄰省戶部令追稅,地方皆以官缺為辭,推諉不前。”


    畢公言辭懇切,直擊要害。


    廷議伊始,畢自嚴即拋磚引玉,詢及南直隸查稅使者之回音。


    朱由校未即應之,目光卻轉向了都察院,尋求答案。


    “稟陛下,時至隆冬,道路險阻,消息自緩。”張問達應聲而答,道出實情。


    朱由校微微頷首,遂將話題引向考成法重啟之議。


    群臣早有默契,利弊得失,心中自有計較。


    韓爌首陳其利,言課吏治、信賞罰、一號令,可令大明國庫充盈,國勢昌盛。


    然話鋒一轉,又言時局不宜,恐重典之下,官員愈缺。


    張問達亦附和之,更揭考成法之弊,言官吏為政績所迫,酷比百姓,民不聊生。


    朱由校聞之,麵色微變,深知地方官吏貪酷之弊,深惡痛絕。


    此時,周應秋挺身而出,為考成法辯護,言其雖有酷比之嫌,然利大於弊。國庫空虛,地方官府責無旁貸。


    並提出明旨申飭,以防苛待百姓。


    張問達反唇相譏,直指地方官吏缺員乃賦稅欠缺之根源,應先補官再言稅事。


    周應秋不甘示弱,反彈劾張問達屍位素餐,都察院監察不力。兩人針鋒相對,氣氛驟緊。


    朱由校見狀,出言製止,斥其勿以私怨誤國事。並言朝廷已下令抽調官員補齊州府,然成效不彰。


    隨即展示所讀《到任須知》及《大明會典》之心得,欲行官吏分流、科舉入官之策,以圖根本解決之道。


    一瞬之間,朱由校以雷霆萬鈞之勢,為大明官吏短缺之困局定下變革基調。


    “吾大明學子,皆乃國家棟梁,何分軒輊,論忠孝賢良,皆在人心。”


    他言辭鏗鏘,擲地有聲。


    畫布鋪展,構架圖現,朱由校指點江山,對眾臣言道:“朕與孫傳庭知縣一番深談,方知縣域治理,實賴佐貳小吏之力。”


    言罷,他力排眾議,提出官吏合流之壯舉。


    自古以來,官與吏,雙軌並行,官者科舉出身,位高權重;吏者則默默無聞,處理瑣務。


    而今,朱由校欲打破此界,令吏員亦有青雲之路。


    “陛下此議,驚雷貫耳!”朝堂之上,群臣嘩然,恐此舉將觸動士人根本,引發軒然大波。


    “祖宗成法,豈可輕改?”韓爌等眾臣跪地力諫,然朱由校心意已決,毅然站起,目光如炬。


    “大明二百餘載,積弊深重,非變法無以圖強。官吏合流,正乃破冰之舉!”


    他引古喻今,言猶在耳:“陳蕃有雲,丈夫誌在四方,朕卻以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士人若僅知詩書,不諳實務,何以治國平天下?”


    於是,他宣布新規:秀才入縣衙曆練,舉人赴州府實習,進士則於省道起步,皆從最基層做起。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仿佛春雷炸響,震撼人心。


    “陛下聖明,然此事關乎國本,懇請開大廷議,共商對策。”韓爌等人雖知難阻聖意,仍欲爭取一線生機。


    然朱由校斷然拒絕,言辭決絕:“天下之事,朕意已決,無需多議。爾等速速籌備,呈上條陳。”


    一語既出,滿朝寂靜,隻餘朱由校那不可動搖的帝王之音,回蕩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