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降臨,南海子校場上,千餘人環聚於熊熊篝火之畔,觥籌交錯。
朱由校端坐小馬紮,凝視著烈焰中翻滾的無頭麋鹿,喃喃自語:“罪過難逃,此宴何辜?”
心中暗自思量,這珍饈或為國家禁臠,一言既出,麋鹿遭劫。
“麋鹿,四不像之名遐邇,大衛神父鹿之稱卻顯贅餘,略去不提。”
他心中暗忖。
昔日,此靈獸遍布東亞,然因天時人禍,東漢末年已近絕跡。
史書記載,其大規模現身於陽平關之戰夜,助曹公破敵,此後蹤跡漸稀。
直至元末,麋鹿僅存,竟被獵手擄至皇家獵苑——南海子,以供權貴享樂。
大明君王雖不嗜狩獵,然南海子內麋鹿繁盛,六群共舞,數量逾兩千。
前幾日清點,猶曆曆在目。而清初驟減至兩三百,一則戰亂摧殘,二則清廷自詡騎射立國,頻繁遊獵,麋鹿豈能幸免?
“陛下請品嚐。”
肉香四溢時,小太監奉盤而至。
朱由校揮手示意:“將士優先。”其言慷慨。
“末將等叩謝陛下天恩!”
眾將齊聲響應,篝火旁歡聲雷動。
朱由校淡然擺手,示意開宴。
四將英勇,半日之間,箭無虛發,斬獲麋鹿二十一。
雖人均僅得小塊,卻足以令自遼東歸來的將士們欣喜若狂。
麋鹿之肉,罕見至極,即便是中級將領秦邦屏,亦是初見。
鹽花輕撒,白粥相配,此乃天子恩賜,無上榮耀。
朱由校親為徐婉兒割肉之時,劉時敏正率眾太監穿梭於攤位間,搜集鹿尾——宮中拂塵之珍材,豈容流失?
“陛下尚武崇文,謙遜待士,真乃明君風範。”
孫如遊於篝火邊緣,目睹帝後和諧,對孫承宗低語,“南海子練兵,頗有武宗得江彬輔佐,京城再掀尚武之風之勢。”
孫承宗聞言,微微頷首,以示讚同。
孫承宗輕嚼鹿肉,聞言僅微微頷首,未置一詞,此等態度豈是帝師兼邊疆重臣所宜?
江彬何人?
大同遊擊,武宗軍權之鑰,邊軍與京營互調之先驅,正德心腹也。
然武宗仙逝後,江彬旋即遭楊廷和與張太後之手除之,而世宗嘉靖對此人,卻始終未置可否,耐人尋味。
再者,楊、張二人於嘉靖朝亦非善終,此情此景,教我如何表態?
見孫承宗默然,孫如遊眼珠一轉,另起話端:“孫公雖未上講堂,陛下卻已博覽群書,通曉古今。”
言罷,他笑吟吟地探究:“不知孫公昔日啟蒙聖上時,所授何典?”
“自然是四書五經、春秋左傳之屬。”
孫承宗眼神微動,語氣淡然,似含深意:“莫非孫尚書以為,吾乃涉獵旁門左道之庸才乎?”
“豈敢,豈敢。”
孫如遊連忙擺手,心中暗忖,大明庶吉士,怎會是無學之輩?
孫承宗之言,雖似未言而言,實則已明其誌:陛下博雜之學,非其過也。
二孫交談間,朱由校將鹿肉贈予徐婉兒,笑語盈盈:“麋鹿之味,卿可曾嚐鮮?”
“謝陛下隆恩。”
徐婉兒輕啟朱唇,接過碗盞,細語道:“婉兒未嚐此味。”
輕嚐一口,秀眉微蹙,心中暗道:此肉雖細嫩鮮美,然陛下此番烤炙,實乃暴殄天物,僅佐以鹽粒,未施孜然之香。
“若不合口,勿須強咽。”
朱由校察言觀色,溫言撫慰,摟其入懷。
徐婉兒出身富貴,此等粗獷之食,自是難以下咽。
環視四周,見眾將領拘謹進食,朱由校無奈輕歎:“朕倦矣,欲先歇息。諸位將軍,酒水佳肴,盡可享用,以慰勞苦。”
“末將等叩謝陛下賜宴。”
張良策等人聞令而起,拱手致謝。
朱由校擺手示意,攜徐婉兒翩然離去。群臣見狀,皆躬身送行。
\"末將等,恭送聖駕,心懷敬畏,唯恐微末之失,驚擾龍顏。\"
天公亦憐此情,眾將神色緊張之狀,可見一般,生怕有不速之客,衝撞天威。
皇帝親臨,固為殊榮,然時也勢也,場合需得相宜。
隨著朱由校攜徐婉兒步入舊衙門深處,校場之上,喧囂漸起,猶似春風拂過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實乃君威在側,眾人難展歡顏,宴樂難盡興也。
歸至舊衙,徐婉兒細心服侍下,朱由校解甲歸田,酣然入夢,一夜安寢於斯,京城之返,恐生波瀾,故留此間,以避夜行之擾。
晨曦初露,帝後二人,於虎賁衛之護衛下,悠然返回西苑,宛如龍鳳呈祥,天際生輝。
京城之內,聞訊而動,喧囂四起,改製之風吹遍京城,已成定局。
朱由校欽點使臣,六部共鳴,他言皆成定論,餘者皆成過往雲煙。
孫如遊星夜兼程,返京未歇,即遣使遍布北直隸,深入鄉間,廣而告之:聖上重啟科舉,廣開才路。
至於波瀾與否,朱由校淡然處之,笑言:“未明事理,何言動蕩?明朝文官,地方清流,各成派係,猶如棋盤之局,錯綜複雜。”
地方派,自知縣至尚書,如畢自言、周應秋之輩,多屬齊楚浙黨或中立之地;清流一脈,則以翰林庶吉士為翹楚,方從哲、葉向高、韓爌、劉一燝等東林才俊,科第出身,仕途直通六科都察,兩派分立,各領風騷。
地方遣尚書,清流任輔臣,二者製衡,繪就大明政治風雲圖。
地方派務實穩健,執六部之牛耳,確保大明機器運轉無虞,猶如舵手穩掌航向。
清流派則如鷹隼之眼,監察百官,誓除貪腐,為大明肌體剔除疾患。
皇帝行事,若得六部鼎力,清流輔臣縱有千般計,亦難撼其決策之基。
張居正昔日推行考成法,內閣督六科,六科察六部,層層嵌套,實乃清流出身者之智謀,意在緊握六部之轡,製衡地方,否則清流孤掌難鳴。
而天子行事,無此羈絆,可越內閣而直取六部,盡顯帝王之威。
地方才俊雖能進京,卻鮮有愚鈍之輩,敢於挑釁皇權。
至於皇帝此舉,是否激起文官嘩然,乃至集體掛冠而去?
實乃多慮。
大明文官,猶如雙腿並行,地方派力盡而止於六部尚書,入閣之夢遙不可及。
故而內閣,幾成清流派之代名詞,以都察院、六科郎為馬首是瞻。
至於政事推行,更無須憂慮。丞相之職已廢,聖旨之權威,全係於司禮監之印,非內閣詔書所能及。
次日,西苑之內,朱由校細閱袁可立連夜草就,參考周應秋等意見之天津政改奏章,沉吟片刻,揮毫批“準”,複以金印鈐之。
隨即便遣人速送內閣,轉而審視劉一爆之請罪疏。
“賜卿體麵。”
朱由校筆下留情,書“禮部尚書銜準其致仕”,搖頭輕歎。
內閣之中,韓爌孤影,方從哲則在家“抱恙”。
朱由校深知韓爌謹慎,加之馮顧之禍,豈敢輕舉妄動?
方從哲雖未退,然天子一語,便可令其“康複”歸朝。
韓爌豈敢自尋死路,與天子相抗?
京城之內,朱筆批紅;洛陽城外,司禮監太監李永貞已抵福王府。
王府巍峨,影壁巍峨,二龍戲珠朝南,皇恩浩蕩麵北。
承運殿內,福王跪接聖旨,內容關乎其舅家法度之事。
李永貞宣旨完畢,福王非但未怒,反覺釋然。
在侍從的攙扶下,福王緩緩起身,塵埃落定。
片刻沉寂後,他輕放手中毛筆,那筆尖尚沾著親筆撰寫的奏章墨香。
接過貼身太監遞來的金印,福王鄭重其事地鈐上,隨後交付給司禮監李永貞,言辭懇切:
“煩請欽差大人轉告聖上,骨肉之情雖重,然國法無私,既已觸犯律條,自當嚴懲不貸。小王懇請陛下,勿因私情而徇私枉法,務必依律而行。”
“遵命。”
李永貞躬身領命,接過奏章,即刻離去,步履匆匆,不留絲毫遲疑。
福王立於堂中,目送李永貞背影遠去,眼神逐漸深邃而迷離。
良久,他才緩緩挪動身軀,於侍從扶持下,緩緩坐回那漆紅金蟠螭鑲嵌的王座,心中一塊大石終得落地。
釋然之餘,福王暗自慶幸,皇權之下,母舅一族既遭嚴懲,自己或可免於無妄之災。
自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先皇駕崩以來,福王心緒難寧,恐遭新君猜忌,更懼文官攻訐。
兄王繼位未久即逝,幼主登基,朝局動蕩,他更是如履薄冰。
天啟登基未幾,京中風雲突變,宮內清洗,母子音訊隔絕,令福王膽寒。
幸而風波漸息,兩月安寧。直至上月,母妃鄭貴妃被遣雲霧山,消息傳來,他幾欲癱軟,惶恐至極。
福王非愚鈍之人,深知母妃或有不軌之舉,憂慮自身安危,日夜難安。
他懼京城錦衣衛突至,王府淪為囚籠,更憂文臣借故發難,累及全府。
皇位之爭,他本已無望,更不願成為侄兒登基路上的絆腳石。
朱棣之例,乃天縱奇才,非尋常可比。他深知,在這皇權更迭的旋渦中,唯有明哲保身,方能求得一線生機。
福王朱常洵心中暗喜,口中輕吐:“安穩矣,終得片刻安寧。”
他揮手屏退侍從,掌心輕擊案幾,發出沉穩之音,繼而感慨:“吾侄之謀,非同小可,皇學之深,猶勝乃兄朱常洛。”
在皇權的遊戲規則中,他深知,懼非雷霆之怒,而畏靜默之淵。
稍頃,目光被桌上聖旨牢牢牽引,年號“泰昌”、“天啟”在唇齒間反複咀嚼,往昔與皇兄的國本之爭如畫卷般鋪展,不禁令福王朗聲大笑,笑至淚眼婆娑,盡顯豪邁。
笑罷,他收斂神色,輕拭眼角,沉吟起古語:“道德傳頌三皇五帝,功名銘記夏後商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秦漢更迭轉瞬即過。”
言罷,他頹然坐於王位,目光投向遙遠的北方,低聲吟誦:“青史留名幾多時,北邙山下荒塚多。前塵往事成雲煙,龍爭虎鬥皆成空。”
語調中既有對曆史滄桑的感慨,亦含對權力鬥爭的淡然超脫。
朱由校端坐小馬紮,凝視著烈焰中翻滾的無頭麋鹿,喃喃自語:“罪過難逃,此宴何辜?”
心中暗自思量,這珍饈或為國家禁臠,一言既出,麋鹿遭劫。
“麋鹿,四不像之名遐邇,大衛神父鹿之稱卻顯贅餘,略去不提。”
他心中暗忖。
昔日,此靈獸遍布東亞,然因天時人禍,東漢末年已近絕跡。
史書記載,其大規模現身於陽平關之戰夜,助曹公破敵,此後蹤跡漸稀。
直至元末,麋鹿僅存,竟被獵手擄至皇家獵苑——南海子,以供權貴享樂。
大明君王雖不嗜狩獵,然南海子內麋鹿繁盛,六群共舞,數量逾兩千。
前幾日清點,猶曆曆在目。而清初驟減至兩三百,一則戰亂摧殘,二則清廷自詡騎射立國,頻繁遊獵,麋鹿豈能幸免?
“陛下請品嚐。”
肉香四溢時,小太監奉盤而至。
朱由校揮手示意:“將士優先。”其言慷慨。
“末將等叩謝陛下天恩!”
眾將齊聲響應,篝火旁歡聲雷動。
朱由校淡然擺手,示意開宴。
四將英勇,半日之間,箭無虛發,斬獲麋鹿二十一。
雖人均僅得小塊,卻足以令自遼東歸來的將士們欣喜若狂。
麋鹿之肉,罕見至極,即便是中級將領秦邦屏,亦是初見。
鹽花輕撒,白粥相配,此乃天子恩賜,無上榮耀。
朱由校親為徐婉兒割肉之時,劉時敏正率眾太監穿梭於攤位間,搜集鹿尾——宮中拂塵之珍材,豈容流失?
“陛下尚武崇文,謙遜待士,真乃明君風範。”
孫如遊於篝火邊緣,目睹帝後和諧,對孫承宗低語,“南海子練兵,頗有武宗得江彬輔佐,京城再掀尚武之風之勢。”
孫承宗聞言,微微頷首,以示讚同。
孫承宗輕嚼鹿肉,聞言僅微微頷首,未置一詞,此等態度豈是帝師兼邊疆重臣所宜?
江彬何人?
大同遊擊,武宗軍權之鑰,邊軍與京營互調之先驅,正德心腹也。
然武宗仙逝後,江彬旋即遭楊廷和與張太後之手除之,而世宗嘉靖對此人,卻始終未置可否,耐人尋味。
再者,楊、張二人於嘉靖朝亦非善終,此情此景,教我如何表態?
見孫承宗默然,孫如遊眼珠一轉,另起話端:“孫公雖未上講堂,陛下卻已博覽群書,通曉古今。”
言罷,他笑吟吟地探究:“不知孫公昔日啟蒙聖上時,所授何典?”
“自然是四書五經、春秋左傳之屬。”
孫承宗眼神微動,語氣淡然,似含深意:“莫非孫尚書以為,吾乃涉獵旁門左道之庸才乎?”
“豈敢,豈敢。”
孫如遊連忙擺手,心中暗忖,大明庶吉士,怎會是無學之輩?
孫承宗之言,雖似未言而言,實則已明其誌:陛下博雜之學,非其過也。
二孫交談間,朱由校將鹿肉贈予徐婉兒,笑語盈盈:“麋鹿之味,卿可曾嚐鮮?”
“謝陛下隆恩。”
徐婉兒輕啟朱唇,接過碗盞,細語道:“婉兒未嚐此味。”
輕嚐一口,秀眉微蹙,心中暗道:此肉雖細嫩鮮美,然陛下此番烤炙,實乃暴殄天物,僅佐以鹽粒,未施孜然之香。
“若不合口,勿須強咽。”
朱由校察言觀色,溫言撫慰,摟其入懷。
徐婉兒出身富貴,此等粗獷之食,自是難以下咽。
環視四周,見眾將領拘謹進食,朱由校無奈輕歎:“朕倦矣,欲先歇息。諸位將軍,酒水佳肴,盡可享用,以慰勞苦。”
“末將等叩謝陛下賜宴。”
張良策等人聞令而起,拱手致謝。
朱由校擺手示意,攜徐婉兒翩然離去。群臣見狀,皆躬身送行。
\"末將等,恭送聖駕,心懷敬畏,唯恐微末之失,驚擾龍顏。\"
天公亦憐此情,眾將神色緊張之狀,可見一般,生怕有不速之客,衝撞天威。
皇帝親臨,固為殊榮,然時也勢也,場合需得相宜。
隨著朱由校攜徐婉兒步入舊衙門深處,校場之上,喧囂漸起,猶似春風拂過湖麵,泛起層層漣漪。
實乃君威在側,眾人難展歡顏,宴樂難盡興也。
歸至舊衙,徐婉兒細心服侍下,朱由校解甲歸田,酣然入夢,一夜安寢於斯,京城之返,恐生波瀾,故留此間,以避夜行之擾。
晨曦初露,帝後二人,於虎賁衛之護衛下,悠然返回西苑,宛如龍鳳呈祥,天際生輝。
京城之內,聞訊而動,喧囂四起,改製之風吹遍京城,已成定局。
朱由校欽點使臣,六部共鳴,他言皆成定論,餘者皆成過往雲煙。
孫如遊星夜兼程,返京未歇,即遣使遍布北直隸,深入鄉間,廣而告之:聖上重啟科舉,廣開才路。
至於波瀾與否,朱由校淡然處之,笑言:“未明事理,何言動蕩?明朝文官,地方清流,各成派係,猶如棋盤之局,錯綜複雜。”
地方派,自知縣至尚書,如畢自言、周應秋之輩,多屬齊楚浙黨或中立之地;清流一脈,則以翰林庶吉士為翹楚,方從哲、葉向高、韓爌、劉一燝等東林才俊,科第出身,仕途直通六科都察,兩派分立,各領風騷。
地方遣尚書,清流任輔臣,二者製衡,繪就大明政治風雲圖。
地方派務實穩健,執六部之牛耳,確保大明機器運轉無虞,猶如舵手穩掌航向。
清流派則如鷹隼之眼,監察百官,誓除貪腐,為大明肌體剔除疾患。
皇帝行事,若得六部鼎力,清流輔臣縱有千般計,亦難撼其決策之基。
張居正昔日推行考成法,內閣督六科,六科察六部,層層嵌套,實乃清流出身者之智謀,意在緊握六部之轡,製衡地方,否則清流孤掌難鳴。
而天子行事,無此羈絆,可越內閣而直取六部,盡顯帝王之威。
地方才俊雖能進京,卻鮮有愚鈍之輩,敢於挑釁皇權。
至於皇帝此舉,是否激起文官嘩然,乃至集體掛冠而去?
實乃多慮。
大明文官,猶如雙腿並行,地方派力盡而止於六部尚書,入閣之夢遙不可及。
故而內閣,幾成清流派之代名詞,以都察院、六科郎為馬首是瞻。
至於政事推行,更無須憂慮。丞相之職已廢,聖旨之權威,全係於司禮監之印,非內閣詔書所能及。
次日,西苑之內,朱由校細閱袁可立連夜草就,參考周應秋等意見之天津政改奏章,沉吟片刻,揮毫批“準”,複以金印鈐之。
隨即便遣人速送內閣,轉而審視劉一爆之請罪疏。
“賜卿體麵。”
朱由校筆下留情,書“禮部尚書銜準其致仕”,搖頭輕歎。
內閣之中,韓爌孤影,方從哲則在家“抱恙”。
朱由校深知韓爌謹慎,加之馮顧之禍,豈敢輕舉妄動?
方從哲雖未退,然天子一語,便可令其“康複”歸朝。
韓爌豈敢自尋死路,與天子相抗?
京城之內,朱筆批紅;洛陽城外,司禮監太監李永貞已抵福王府。
王府巍峨,影壁巍峨,二龍戲珠朝南,皇恩浩蕩麵北。
承運殿內,福王跪接聖旨,內容關乎其舅家法度之事。
李永貞宣旨完畢,福王非但未怒,反覺釋然。
在侍從的攙扶下,福王緩緩起身,塵埃落定。
片刻沉寂後,他輕放手中毛筆,那筆尖尚沾著親筆撰寫的奏章墨香。
接過貼身太監遞來的金印,福王鄭重其事地鈐上,隨後交付給司禮監李永貞,言辭懇切:
“煩請欽差大人轉告聖上,骨肉之情雖重,然國法無私,既已觸犯律條,自當嚴懲不貸。小王懇請陛下,勿因私情而徇私枉法,務必依律而行。”
“遵命。”
李永貞躬身領命,接過奏章,即刻離去,步履匆匆,不留絲毫遲疑。
福王立於堂中,目送李永貞背影遠去,眼神逐漸深邃而迷離。
良久,他才緩緩挪動身軀,於侍從扶持下,緩緩坐回那漆紅金蟠螭鑲嵌的王座,心中一塊大石終得落地。
釋然之餘,福王暗自慶幸,皇權之下,母舅一族既遭嚴懲,自己或可免於無妄之災。
自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先皇駕崩以來,福王心緒難寧,恐遭新君猜忌,更懼文官攻訐。
兄王繼位未久即逝,幼主登基,朝局動蕩,他更是如履薄冰。
天啟登基未幾,京中風雲突變,宮內清洗,母子音訊隔絕,令福王膽寒。
幸而風波漸息,兩月安寧。直至上月,母妃鄭貴妃被遣雲霧山,消息傳來,他幾欲癱軟,惶恐至極。
福王非愚鈍之人,深知母妃或有不軌之舉,憂慮自身安危,日夜難安。
他懼京城錦衣衛突至,王府淪為囚籠,更憂文臣借故發難,累及全府。
皇位之爭,他本已無望,更不願成為侄兒登基路上的絆腳石。
朱棣之例,乃天縱奇才,非尋常可比。他深知,在這皇權更迭的旋渦中,唯有明哲保身,方能求得一線生機。
福王朱常洵心中暗喜,口中輕吐:“安穩矣,終得片刻安寧。”
他揮手屏退侍從,掌心輕擊案幾,發出沉穩之音,繼而感慨:“吾侄之謀,非同小可,皇學之深,猶勝乃兄朱常洛。”
在皇權的遊戲規則中,他深知,懼非雷霆之怒,而畏靜默之淵。
稍頃,目光被桌上聖旨牢牢牽引,年號“泰昌”、“天啟”在唇齒間反複咀嚼,往昔與皇兄的國本之爭如畫卷般鋪展,不禁令福王朗聲大笑,笑至淚眼婆娑,盡顯豪邁。
笑罷,他收斂神色,輕拭眼角,沉吟起古語:“道德傳頌三皇五帝,功名銘記夏後商周,春秋戰國群雄逐鹿,秦漢更迭轉瞬即過。”
言罷,他頹然坐於王位,目光投向遙遠的北方,低聲吟誦:“青史留名幾多時,北邙山下荒塚多。前塵往事成雲煙,龍爭虎鬥皆成空。”
語調中既有對曆史滄桑的感慨,亦含對權力鬥爭的淡然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