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效勞的對象,無關緊要,核心在於他能否擔當重任,力挽狂瀾。
楊懷忠話音未落,範進雄淡然擺手,一語道破:“若論貢獻,邊陲蠻族如建奴,四十萬石糧草皆由我輩輸送,此等壯舉,若非暗流湧動,早已昭告天下。”
“然則,為何我等頭顱至今安然無恙?皆因我輩乃利益之舟,能載金銀,穩渡風雨。”
他言辭間,盡顯自信與從容,“昔日李成梁雄踞遼東,糧草物資,皆仰仗我等周轉;宣府、大同、廣寧,邊軍之需,亦賴我等供給。”
言畢,範進雄輕提茶壺,為眾人續茶,繼續說道:“官場宮廷,皆是口字上下堆砌,其本質不過是對財富的渴求。隻要我們價值猶在,何懼秋後算賬?”
此言一出,眾人皆點頭稱是,靳良玉更是舉杯附和:“價值所在,便是安全之基。”
隨後,靳良玉提議:“應尋劉正陽探風,力求麵見幕後貴人,鞏固我方地位。”
楊懷忠應允,並豪言:“若得貴人青睞,每年五十萬兩銀子,不過舉手之勞。”
此言一出,滿座嘩然,深知此舉雖豪氣幹雲,卻也是割肉之痛,晉商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範進雄歎道:“症結在於漕運受阻,新官趙於逵鐵腕治軍,私貨難行,北運之路幾近斷絕。”
此言如晴天霹靂,讓楊懷忠意識到肩上責任之重。
京城喧囂,天津亦不遑多讓。
通州倉糧足民安,而天津百萬倉卻在關鍵時刻啞火,袁可立怒不可遏:“百萬倉無糧,此乃奇恥大辱!”
麵對糧倉空置的尷尬,他深知天津與通州,一衣帶水,唇亡齒寒,穩定糧價,刻不容緩。
\"竟敢在漕糧上動手腳,這世間還有何等膽大包天之事他們不敢為?!\"
\"東翁,息雷霆之怒,莫讓怒氣傷了身體。\"
師爺立於堂中,見袁可立氣得麵如紫茄,急忙勸慰。
\"此事非同小可,關乎漕運衙門之根基,若要徹查,必先稟明聖上。\"
\"吾知之矣。\"
袁可立一揮衣袖,怒氣衝衝地坐下,椅子似也承受不住其威。
\"漕運之困,非一朝一夕,三十載間,北上之糧逐年遞減,至萬曆四十六年,竟難敷京師之需。\"
\"陛下遣我來津,旨在保障遼東糧餉,然今觀天津衛糧倉,空空如也,京師百姓尚缺糧,何談遼東之供給?\"
\"東翁所言極是,但症結仍在漕運衙門。\"
師爺望著袁可立,搖頭苦笑,雙肩微聳。
\"漕運之弊,竊以為乃漕軍夾帶私貨所致,北上途中,公私不分,損耗國帑。\"
\"欲解漕運之困,必先斬斷私貨之源流。\"
\"東翁所想,莫非那幾大家族?\"
袁可立聞言,捋須沉思,目光如炬。
\"隻怕牽一發而動全身。\"
師爺拱手,麵露難色。
\"此地大戶、漕將、關隘官吏、四方商賈,皆涉其中,錯綜複雜。\"
\"漕運之弊,曆久彌深,而朝堂之上,竟無人提及,莫非京中官吏皆閉目塞聽乎?\"
\"私欲可容,國事不容輕忽!\"
袁可立怒不可遏,一掌拍桌,震響滿堂。
\"速備筆墨,吾將上疏聖上,請其定奪。\"
說罷,袁可立欲提筆書奏,卻見師爺猶立未動。
\"東翁,眼下或應先顧朝廷新鹽政
\"哦?此言何意?\"
袁可立眉宇微蹙,不解其師爺何以頻出此言。
\"陛下宮中鹽場,革新經營,產量激增,且朝廷已定各府官商售鹽之製。\"
師爺言及此,神色微妙,似有深意。
鹽之流通,猶如滴水穿石,曆經三關:首為鹽場,大明初定之鹽戶已難供萬民之需,私場主應運而生,辛勤勞作,然收益微薄;次為鹽商,持鹽引遊走四方,私鹽混雜,亦稱私鹽販子;此二者,皆乃勞苦之輩也。
一者沉淪於煎鹽之苦役,一者則奔波勞碌以求鹽利。
至於那第三道難關,便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窩主”們。
這群人物,專擅“承上啟下”之道,既食上家之餌,又啖下家之利。
他們於鈔關碼頭布下“引岸之網”,向過往鹽商廣收鹽引,轉手間鹽粒成金;又於鹽場邊緣暗設“巢穴”,與鹽丁灶戶暗中交易,勾銷鹽引,手法嫻熟。
窩主們手握鹽場產鹽的“獨門秘籍”,此等權勢,非官商勾結之果不可得。
他們上下其手,低價吸納,高價拋售,財富如潮水般湧來,直教人瞠目結舌。
其背後之官員,亦是受益匪淺,滿麵春風,仿佛油光可鑒。
“聞戶部侍郎袁世振於兩淮之時,以保甲之法整飭鹽丁,令其巡察鹽場,嚴打私鹽,此舉實為高明。”
師爺麵露異色,望向袁可立,語含深意。
“故有兩淮鹽稅之繁榮景象。”
“陛下已賜東家掌管長蘆等鹽場部分盈利之權,然漕運之弊,積重難返,非朝夕可解。”
“今朝鹽製革新,各府專商售鹽,吾等手握鹽源,何不聯手鹽商,一舉鏟除窩主之患?”
師爺言罷,手輕輕劃過頸側,一抹殺意隱現。
“此輩於漕運中根深蒂固,若欲整頓漕運,必先除其羽翼。”
“此言甚善。”
袁可立聞言,緩緩頷首,眸中閃過一抹決然。
此乃“擒賊先擒王”之策,以一點之突破,帶動全局之變革。
\"袁可立亦欲插手漕運乎?\"
朱由校輕撫奏章,眉頭緊鎖,倚椅沉思。
盡管師爺力薦袁可立先取鹽業,然其漕運之誌,終化為一紙奏疏,呈於禦前。
朱由校摩挲下頜,思緒萬千。
漕運之弊,竟需總督與巡撫聯名上奏,其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在那無鐵軌、海運未興的時代,大運河猶如大明之血脈,至關重要,亦是權貴斂財之利器。
一旦受阻,國本動搖,非同小可。
自永樂以降,九邊軍需,六成仰仗漕運,海運既廢,更增至九成。
二百年風雨,漕運網絡錯綜複雜,勢力盤根錯節,南北名城皆依河而生。
朝廷特設漕運、河道兩總督,足見其戰略地位之顯赫。
“小試鋒芒尚可,大動幹戈則需智取,四兩撥千斤之策方為上選。”
朱由校沉吟片刻,終是決斷,“駁回此議。”
言罷,輕揮衣袖,奏章落入劉時敏之手,後者躬身而退。
“此事棘手,猶如虎吞天,無從下口。”
朱由校輕歎,轉而翻閱趙於逵之奏章。
當下漕運,幾為東林所控,前河道總督王佐、前漕運總督李三才,皆出自東林門下,把持漕運三十年,卻換來年年虧損,戶部屢遭壓榨。
深思熟慮後,朱由校毅然決然:“備便服,朕欲微服私訪。”
令下即行,眾人迅速籌備,朱由校喜著便服出遊,眾人亦習以為常。
一行人悄然離宮,直奔興旺銀號對麵酒樓,皇恩浩蕩,酒樓自當恭迎聖駕。
“公子駕到,小的有失遠迎。”
店內眾人畢恭畢敬。
朱由校詢問馮祝:“近日,興旺銀號可有漕運商賈存銀?”
意在掌握渠道,以言代權。商賈帝王、船王之名,他亦不以為忤,銀號、礦場之外,再添漕運一役。
馮祝沉思未果,搖頭以對:“回皇爺,漕運多為漕軍掌控,外人難以涉足。”
“尋一能者,朕有大計。”
朱由校吩咐,馮祝不敢有絲毫怠慢,匆匆退下。
“今日,且在市井中走走。”
朱由校未因未得人而沮喪,轉而帶領丁修等人漫步街頭。
行至正西坊外大興糧行,隻見門庭冷落,名聲受損,皆因宮闈醜聞,米中摻沙,細糧滯銷。
正此時,一精明小二疾步入內,喚醒假寐的興於世:“掌櫃的,貴客臨門,速去迎接。”
興於世被拉起,不悅中聽聞來客身份,忙整衣冠而出。隻見店內“普通人”皆非等閑之輩,臂力過人,顯是權貴之鷹犬。
“爾乃大興糧行掌櫃興於世?”朱由校輕描淡寫,目光如炬。
興於世拱手行禮,小心探問:“不知貴人尊姓大名?”
“不過京城一宅之主,手下略有人馬罷了。”朱由校笑而不答,轉而提及米中摻沙之事,言辭間透露出對大興糧行困境的關切。
\"本公子特來視察一番。\"
\"豈敢豈敢,皆為陛下分憂,些許微資,不足掛齒。\"
興於世雖內心惋惜,麵上卻波瀾不驚。
\"吾有一樁買賣,需一得力之人掌舵,不知足下意下如何?\"
\"敢問是何等買賣?\"
興於世心存謹慎,未敢貿然應允,實因對方身份成謎。
\"乃販糧之業。\"
朱由校輕搖折扇,目光如炬,直視興於世。
\"朝廷出資,君為執牛耳者,自民間購糧,囤積以備不時之需。\"
\"遵命。\"
興於世聞言,不假思索,頷首應允,此業於他而言,猶如探囊取物。
\"此策略書,望君依計行事。\"
朱由校袖中取出一卷文牘,遞與侍從,轉而對興於世言。
\"卿為商海宿將,用人之權,本公子不幹涉,唯遣賬房一名,專司財務。\"
\"殿下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所有開支,皆由殿下承擔,臣唯專心經營,以報聖恩。\"
\"功成之日,朝廷自有嘉獎,或可賜爵加官。\"
\"草民叩謝皇恩浩蕩!\"
興於世聞言,感激涕零,匍匐於地,連連叩首。
\"咦?卿何以識破朕之真身?\"
朱由校麵露訝異,審視著跪拜的興於世。
不待興於世答話,近身侍衛丁修輕聲提醒:
\"陛下,您忘了換履,龍紋舄已露。\"
朱由校聞言,恍然大悟,提袍露舄,九龍緞紋。
\"傳旨,將那疏忽職守,備便服之太監,調往鄭貴妃處服役。\"
楊懷忠話音未落,範進雄淡然擺手,一語道破:“若論貢獻,邊陲蠻族如建奴,四十萬石糧草皆由我輩輸送,此等壯舉,若非暗流湧動,早已昭告天下。”
“然則,為何我等頭顱至今安然無恙?皆因我輩乃利益之舟,能載金銀,穩渡風雨。”
他言辭間,盡顯自信與從容,“昔日李成梁雄踞遼東,糧草物資,皆仰仗我等周轉;宣府、大同、廣寧,邊軍之需,亦賴我等供給。”
言畢,範進雄輕提茶壺,為眾人續茶,繼續說道:“官場宮廷,皆是口字上下堆砌,其本質不過是對財富的渴求。隻要我們價值猶在,何懼秋後算賬?”
此言一出,眾人皆點頭稱是,靳良玉更是舉杯附和:“價值所在,便是安全之基。”
隨後,靳良玉提議:“應尋劉正陽探風,力求麵見幕後貴人,鞏固我方地位。”
楊懷忠應允,並豪言:“若得貴人青睞,每年五十萬兩銀子,不過舉手之勞。”
此言一出,滿座嘩然,深知此舉雖豪氣幹雲,卻也是割肉之痛,晉商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範進雄歎道:“症結在於漕運受阻,新官趙於逵鐵腕治軍,私貨難行,北運之路幾近斷絕。”
此言如晴天霹靂,讓楊懷忠意識到肩上責任之重。
京城喧囂,天津亦不遑多讓。
通州倉糧足民安,而天津百萬倉卻在關鍵時刻啞火,袁可立怒不可遏:“百萬倉無糧,此乃奇恥大辱!”
麵對糧倉空置的尷尬,他深知天津與通州,一衣帶水,唇亡齒寒,穩定糧價,刻不容緩。
\"竟敢在漕糧上動手腳,這世間還有何等膽大包天之事他們不敢為?!\"
\"東翁,息雷霆之怒,莫讓怒氣傷了身體。\"
師爺立於堂中,見袁可立氣得麵如紫茄,急忙勸慰。
\"此事非同小可,關乎漕運衙門之根基,若要徹查,必先稟明聖上。\"
\"吾知之矣。\"
袁可立一揮衣袖,怒氣衝衝地坐下,椅子似也承受不住其威。
\"漕運之困,非一朝一夕,三十載間,北上之糧逐年遞減,至萬曆四十六年,竟難敷京師之需。\"
\"陛下遣我來津,旨在保障遼東糧餉,然今觀天津衛糧倉,空空如也,京師百姓尚缺糧,何談遼東之供給?\"
\"東翁所言極是,但症結仍在漕運衙門。\"
師爺望著袁可立,搖頭苦笑,雙肩微聳。
\"漕運之弊,竊以為乃漕軍夾帶私貨所致,北上途中,公私不分,損耗國帑。\"
\"欲解漕運之困,必先斬斷私貨之源流。\"
\"東翁所想,莫非那幾大家族?\"
袁可立聞言,捋須沉思,目光如炬。
\"隻怕牽一發而動全身。\"
師爺拱手,麵露難色。
\"此地大戶、漕將、關隘官吏、四方商賈,皆涉其中,錯綜複雜。\"
\"漕運之弊,曆久彌深,而朝堂之上,竟無人提及,莫非京中官吏皆閉目塞聽乎?\"
\"私欲可容,國事不容輕忽!\"
袁可立怒不可遏,一掌拍桌,震響滿堂。
\"速備筆墨,吾將上疏聖上,請其定奪。\"
說罷,袁可立欲提筆書奏,卻見師爺猶立未動。
\"東翁,眼下或應先顧朝廷新鹽政
\"哦?此言何意?\"
袁可立眉宇微蹙,不解其師爺何以頻出此言。
\"陛下宮中鹽場,革新經營,產量激增,且朝廷已定各府官商售鹽之製。\"
師爺言及此,神色微妙,似有深意。
鹽之流通,猶如滴水穿石,曆經三關:首為鹽場,大明初定之鹽戶已難供萬民之需,私場主應運而生,辛勤勞作,然收益微薄;次為鹽商,持鹽引遊走四方,私鹽混雜,亦稱私鹽販子;此二者,皆乃勞苦之輩也。
一者沉淪於煎鹽之苦役,一者則奔波勞碌以求鹽利。
至於那第三道難關,便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窩主”們。
這群人物,專擅“承上啟下”之道,既食上家之餌,又啖下家之利。
他們於鈔關碼頭布下“引岸之網”,向過往鹽商廣收鹽引,轉手間鹽粒成金;又於鹽場邊緣暗設“巢穴”,與鹽丁灶戶暗中交易,勾銷鹽引,手法嫻熟。
窩主們手握鹽場產鹽的“獨門秘籍”,此等權勢,非官商勾結之果不可得。
他們上下其手,低價吸納,高價拋售,財富如潮水般湧來,直教人瞠目結舌。
其背後之官員,亦是受益匪淺,滿麵春風,仿佛油光可鑒。
“聞戶部侍郎袁世振於兩淮之時,以保甲之法整飭鹽丁,令其巡察鹽場,嚴打私鹽,此舉實為高明。”
師爺麵露異色,望向袁可立,語含深意。
“故有兩淮鹽稅之繁榮景象。”
“陛下已賜東家掌管長蘆等鹽場部分盈利之權,然漕運之弊,積重難返,非朝夕可解。”
“今朝鹽製革新,各府專商售鹽,吾等手握鹽源,何不聯手鹽商,一舉鏟除窩主之患?”
師爺言罷,手輕輕劃過頸側,一抹殺意隱現。
“此輩於漕運中根深蒂固,若欲整頓漕運,必先除其羽翼。”
“此言甚善。”
袁可立聞言,緩緩頷首,眸中閃過一抹決然。
此乃“擒賊先擒王”之策,以一點之突破,帶動全局之變革。
\"袁可立亦欲插手漕運乎?\"
朱由校輕撫奏章,眉頭緊鎖,倚椅沉思。
盡管師爺力薦袁可立先取鹽業,然其漕運之誌,終化為一紙奏疏,呈於禦前。
朱由校摩挲下頜,思緒萬千。
漕運之弊,竟需總督與巡撫聯名上奏,其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在那無鐵軌、海運未興的時代,大運河猶如大明之血脈,至關重要,亦是權貴斂財之利器。
一旦受阻,國本動搖,非同小可。
自永樂以降,九邊軍需,六成仰仗漕運,海運既廢,更增至九成。
二百年風雨,漕運網絡錯綜複雜,勢力盤根錯節,南北名城皆依河而生。
朝廷特設漕運、河道兩總督,足見其戰略地位之顯赫。
“小試鋒芒尚可,大動幹戈則需智取,四兩撥千斤之策方為上選。”
朱由校沉吟片刻,終是決斷,“駁回此議。”
言罷,輕揮衣袖,奏章落入劉時敏之手,後者躬身而退。
“此事棘手,猶如虎吞天,無從下口。”
朱由校輕歎,轉而翻閱趙於逵之奏章。
當下漕運,幾為東林所控,前河道總督王佐、前漕運總督李三才,皆出自東林門下,把持漕運三十年,卻換來年年虧損,戶部屢遭壓榨。
深思熟慮後,朱由校毅然決然:“備便服,朕欲微服私訪。”
令下即行,眾人迅速籌備,朱由校喜著便服出遊,眾人亦習以為常。
一行人悄然離宮,直奔興旺銀號對麵酒樓,皇恩浩蕩,酒樓自當恭迎聖駕。
“公子駕到,小的有失遠迎。”
店內眾人畢恭畢敬。
朱由校詢問馮祝:“近日,興旺銀號可有漕運商賈存銀?”
意在掌握渠道,以言代權。商賈帝王、船王之名,他亦不以為忤,銀號、礦場之外,再添漕運一役。
馮祝沉思未果,搖頭以對:“回皇爺,漕運多為漕軍掌控,外人難以涉足。”
“尋一能者,朕有大計。”
朱由校吩咐,馮祝不敢有絲毫怠慢,匆匆退下。
“今日,且在市井中走走。”
朱由校未因未得人而沮喪,轉而帶領丁修等人漫步街頭。
行至正西坊外大興糧行,隻見門庭冷落,名聲受損,皆因宮闈醜聞,米中摻沙,細糧滯銷。
正此時,一精明小二疾步入內,喚醒假寐的興於世:“掌櫃的,貴客臨門,速去迎接。”
興於世被拉起,不悅中聽聞來客身份,忙整衣冠而出。隻見店內“普通人”皆非等閑之輩,臂力過人,顯是權貴之鷹犬。
“爾乃大興糧行掌櫃興於世?”朱由校輕描淡寫,目光如炬。
興於世拱手行禮,小心探問:“不知貴人尊姓大名?”
“不過京城一宅之主,手下略有人馬罷了。”朱由校笑而不答,轉而提及米中摻沙之事,言辭間透露出對大興糧行困境的關切。
\"本公子特來視察一番。\"
\"豈敢豈敢,皆為陛下分憂,些許微資,不足掛齒。\"
興於世雖內心惋惜,麵上卻波瀾不驚。
\"吾有一樁買賣,需一得力之人掌舵,不知足下意下如何?\"
\"敢問是何等買賣?\"
興於世心存謹慎,未敢貿然應允,實因對方身份成謎。
\"乃販糧之業。\"
朱由校輕搖折扇,目光如炬,直視興於世。
\"朝廷出資,君為執牛耳者,自民間購糧,囤積以備不時之需。\"
\"遵命。\"
興於世聞言,不假思索,頷首應允,此業於他而言,猶如探囊取物。
\"此策略書,望君依計行事。\"
朱由校袖中取出一卷文牘,遞與侍從,轉而對興於世言。
\"卿為商海宿將,用人之權,本公子不幹涉,唯遣賬房一名,專司財務。\"
\"殿下放心,微臣定不辱使命,所有開支,皆由殿下承擔,臣唯專心經營,以報聖恩。\"
\"功成之日,朝廷自有嘉獎,或可賜爵加官。\"
\"草民叩謝皇恩浩蕩!\"
興於世聞言,感激涕零,匍匐於地,連連叩首。
\"咦?卿何以識破朕之真身?\"
朱由校麵露訝異,審視著跪拜的興於世。
不待興於世答話,近身侍衛丁修輕聲提醒:
\"陛下,您忘了換履,龍紋舄已露。\"
朱由校聞言,恍然大悟,提袍露舄,九龍緞紋。
\"傳旨,將那疏忽職守,備便服之太監,調往鄭貴妃處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