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帝再次掃了一眼麵色各異的眾臣子,對著宋沛年出聲道,“無礙。”
宋沛年立馬躬身道恩,“謝皇上體諒。”
【嗚嗚嗚,這麽大氣的皇帝怎麽生出了這麽小氣的皇子,等三皇子回京,皇帝真的應該去驗驗親。】
仁和帝聽到這話,忍不住咬了咬牙齒,他很想收回剛剛的‘無礙’二字。
與其擔心我的妃子給我戴綠帽,不如擔心你娘給你爹戴綠帽。
畢竟三皇子不是真的小氣,你是真的蠢!
仁和帝又想起建朝時禪一國師留下的預言,腦子亂成一團,看著下方因為憋笑止不住顫抖的臣子們,出聲道,“散朝,各閣老尚書丞相,還有太子留下。今日之事,無需多言。”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大臣聽清了皇帝的話外音,紛紛行禮跪安。一臉懵的宋沛年跟著行禮,還不忘繼續吐槽。
【這就完啦?戶部侍郎怎麽處置?不抄家?還無需多言,我還指望他抄家的銀子發......】
隨著宋沛年走出殿外,這聲音也戛然而止。
宋沛年等著身後校書郎,見他走出來,湊上前去,“趙校書,今日你夫人為你準備早食了嗎?”
還不忘搓著雙手,滿臉期待地看著他。
又見校書郎紅著一張臉,額角還有汗珠,麵上的表情也頗為怪異,不解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手帕遞給他,“您老咋了?犯病了?”
校書郎狠狠喘了兩口氣,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感受到自己蓬勃的心跳才感覺到自己活著,抬眸見四周怪異的神色,對著宋沛年強扯出一抹笑,“今天穿的有點多,熱了。”
“那您老身體還挺好,我都感覺要凍僵了,您還感覺熱,了不起。”說著就朝校書郎伸出一個大拇指。
校書郎笑而不語,同時也在疑惑怎麽聽不到心聲了呢?難道他現在所說就是他所想?
四周三五成群的臣子也站在原地沒有走,看似在與同僚閑聊,其實是想要偷聽宋沛年的心聲,還有意無意打量著宋沛年。
這對於他們來說可太新奇了,太刺激了,這可比看鬼怪話本子更有趣!
而更刺激更怪異的,也是他們最不解的便是,皇帝竟然沒有將他給關起來!沒有將他當怪物!當妖孽!
一群人有意無意跟著宋沛年走,卻一句心聲都沒有聽到,眼看一路都跟到了翰林院也還是一句都沒有聽到。
難道早上是一場夢?又看了看左右的同僚,不應該啊,不可能一殿的人都在做夢吧,應該是宋待詔現在什麽都沒有想。
--------
太和殿,皇帝與大臣們的議事廳內。
仁和帝率先坐在主位,又給下麵的大臣們和太子賜坐,便一言不發看著下首的人。
除了宋沛年親爹兵部尚書,所有大臣的表情都很自然。
仁和帝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下麵這些大臣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不管暗地跟了哪個皇子,但明麵上都是純粹的保皇黨。
思慮片刻,這才說道,“今早宋待詔的心聲你們都聽到了?”
眾大臣還沒有反應過來,宋沛年的親爹率先出列跪下行禮,“皇上恕罪啊,臣也不知道為何犬子的心聲會被眾人聽到。臣一家對皇上絕對忠心耿耿,小兒雖蠢笨,但對皇上也是絕無二心!”
宋尚書唯一慶幸的便是自家孽子沒有說什麽大逆不道的話,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該如何求情了。
現在唯有表忠心,皇帝最在意的是什麽?除了臣子的能力,便是臣子的忠心。
仁和帝看著老狐狸宋尚書誠惶誠恐的模樣,微微揮手,“你先起來。”
接著又看向老神自在的老丞相,問道,“丞相,你怎麽看。”
被點名的丞相站起身來,朝著仁和帝一拜,回道,“臣也未見過此等奇事。”
本以為宋待詔是自以為是的蠢,沒有想到是真的蠢,看來他的蠢還救了他一家子。
皇帝前幾日剛剛升起的懷疑種子,現在應該被滅了。
“你們呢,也沒有見過?”仁和帝又問向其他臣子,而眾人都紛紛回話表示未曾有此等見聞。
仁和帝又突然出聲問道,“你們覺得將戶部侍郎派到儋州做知縣如何?”
儋州,蠻荒之地,但那也是他永濟的國土,不能不管。
仁和帝突然覺得那宋待詔說的挺在理,與其殺了,不如榨幹他最後的價值。
若是將儋州管理的好就留他一條狗命,自己手上也少沾點兒血。
仁和帝想到這突然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變得越來越仁慈了。
丞相率先表態,“臣覺得此法可行。”
隨著丞相表態,又跟著幾個臣子也表示讚同。但也有臣子不讚同,不過明眼人都看出皇帝同意,所以爭執了幾句也就作罷了。
仁和帝見底下今天一天都沒有發言的戶部尚書此刻有些躍躍欲試想要發言,於是出聲道,“陳尚書,可是有事啟奏。”
戶部尚書走上前來,對著仁和帝一拜,“稟皇上,戶部侍郎此案,微臣疏忽,也難逃其責,請皇上降罪。”
接著又跪下說道,“不過宋待詔提起的給商人賣虛職這事,臣覺得可行。”
仁和帝左手搭在扶手上,手指有意無意點著,略過詢問下麵其他大臣的意見,直接回道,“這事你拿個章程出來。”
“臣遵旨。”
仁和帝揮手讓眾臣子退下,隻留太子一人在殿內。
太子雖然一頭霧水但還是等著自家父皇發話,仁和帝看著麵前長得像皇後的兒子,心中柔軟幾分,突然道,“當年太祖建朝時,禪一國師曾批言我朝百年而亡,如遇怪事,降福將,國祚綿延。今年乃是建朝第九十七年。”
太子聽聞這話瞬間跪在地上,雙手行禮,“父皇,這......”
太子很想說禪一國師的話不可信,但禪一國師之所以為國師就是因為他的批言都應驗了。小到國家災害,大到誰為君,這些都在冥冥之中應驗了。
太子的一顆心如鼓點在跳,抬起頭看著仁和帝,“父皇,所以您覺得宋待詔是福將?”
“福不福將不知道,但這卻是怪事,或許通過他可以找到福將。”仁和帝癱坐在椅子上,隻能安慰自己國師百年而亡論不可信,可是真的不可信嗎?他不想這個國家在他的手中滅亡,他也不想成為亡國之君。
若宋沛年是福將更是一件好事,若聰明之人為福將,不知道這皇朝還是不是姓宮。
仁和帝雙眼微眯,攥緊了手中的玉佩,若是福將想要奪他宮家的天下,他偏要殺了這福將!更要與天鬥!
父子兩人陷入沉默,一直候在殿外的太監總管進來稟告,“啟稟皇上,宋待詔現在翰林院抄寫文書,但周圍之人無人聽到宋待詔心中所想。此外,自宋待詔走出殿外就無人知曉他的心聲。”
仁和帝點了點頭,像是下了極大的決心,出言道,“傳朕旨意,兵部尚書之子宋沛年性資敏慧,其父其兄為國盡忠,為示皇恩浩蕩,彰顯國之威儀,封七品編修。”
宋沛年立馬躬身道恩,“謝皇上體諒。”
【嗚嗚嗚,這麽大氣的皇帝怎麽生出了這麽小氣的皇子,等三皇子回京,皇帝真的應該去驗驗親。】
仁和帝聽到這話,忍不住咬了咬牙齒,他很想收回剛剛的‘無礙’二字。
與其擔心我的妃子給我戴綠帽,不如擔心你娘給你爹戴綠帽。
畢竟三皇子不是真的小氣,你是真的蠢!
仁和帝又想起建朝時禪一國師留下的預言,腦子亂成一團,看著下方因為憋笑止不住顫抖的臣子們,出聲道,“散朝,各閣老尚書丞相,還有太子留下。今日之事,無需多言。”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大臣聽清了皇帝的話外音,紛紛行禮跪安。一臉懵的宋沛年跟著行禮,還不忘繼續吐槽。
【這就完啦?戶部侍郎怎麽處置?不抄家?還無需多言,我還指望他抄家的銀子發......】
隨著宋沛年走出殿外,這聲音也戛然而止。
宋沛年等著身後校書郎,見他走出來,湊上前去,“趙校書,今日你夫人為你準備早食了嗎?”
還不忘搓著雙手,滿臉期待地看著他。
又見校書郎紅著一張臉,額角還有汗珠,麵上的表情也頗為怪異,不解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手帕遞給他,“您老咋了?犯病了?”
校書郎狠狠喘了兩口氣,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感受到自己蓬勃的心跳才感覺到自己活著,抬眸見四周怪異的神色,對著宋沛年強扯出一抹笑,“今天穿的有點多,熱了。”
“那您老身體還挺好,我都感覺要凍僵了,您還感覺熱,了不起。”說著就朝校書郎伸出一個大拇指。
校書郎笑而不語,同時也在疑惑怎麽聽不到心聲了呢?難道他現在所說就是他所想?
四周三五成群的臣子也站在原地沒有走,看似在與同僚閑聊,其實是想要偷聽宋沛年的心聲,還有意無意打量著宋沛年。
這對於他們來說可太新奇了,太刺激了,這可比看鬼怪話本子更有趣!
而更刺激更怪異的,也是他們最不解的便是,皇帝竟然沒有將他給關起來!沒有將他當怪物!當妖孽!
一群人有意無意跟著宋沛年走,卻一句心聲都沒有聽到,眼看一路都跟到了翰林院也還是一句都沒有聽到。
難道早上是一場夢?又看了看左右的同僚,不應該啊,不可能一殿的人都在做夢吧,應該是宋待詔現在什麽都沒有想。
--------
太和殿,皇帝與大臣們的議事廳內。
仁和帝率先坐在主位,又給下麵的大臣們和太子賜坐,便一言不發看著下首的人。
除了宋沛年親爹兵部尚書,所有大臣的表情都很自然。
仁和帝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下麵這些大臣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不管暗地跟了哪個皇子,但明麵上都是純粹的保皇黨。
思慮片刻,這才說道,“今早宋待詔的心聲你們都聽到了?”
眾大臣還沒有反應過來,宋沛年的親爹率先出列跪下行禮,“皇上恕罪啊,臣也不知道為何犬子的心聲會被眾人聽到。臣一家對皇上絕對忠心耿耿,小兒雖蠢笨,但對皇上也是絕無二心!”
宋尚書唯一慶幸的便是自家孽子沒有說什麽大逆不道的話,要不然他都不知道該如何求情了。
現在唯有表忠心,皇帝最在意的是什麽?除了臣子的能力,便是臣子的忠心。
仁和帝看著老狐狸宋尚書誠惶誠恐的模樣,微微揮手,“你先起來。”
接著又看向老神自在的老丞相,問道,“丞相,你怎麽看。”
被點名的丞相站起身來,朝著仁和帝一拜,回道,“臣也未見過此等奇事。”
本以為宋待詔是自以為是的蠢,沒有想到是真的蠢,看來他的蠢還救了他一家子。
皇帝前幾日剛剛升起的懷疑種子,現在應該被滅了。
“你們呢,也沒有見過?”仁和帝又問向其他臣子,而眾人都紛紛回話表示未曾有此等見聞。
仁和帝又突然出聲問道,“你們覺得將戶部侍郎派到儋州做知縣如何?”
儋州,蠻荒之地,但那也是他永濟的國土,不能不管。
仁和帝突然覺得那宋待詔說的挺在理,與其殺了,不如榨幹他最後的價值。
若是將儋州管理的好就留他一條狗命,自己手上也少沾點兒血。
仁和帝想到這突然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變得越來越仁慈了。
丞相率先表態,“臣覺得此法可行。”
隨著丞相表態,又跟著幾個臣子也表示讚同。但也有臣子不讚同,不過明眼人都看出皇帝同意,所以爭執了幾句也就作罷了。
仁和帝見底下今天一天都沒有發言的戶部尚書此刻有些躍躍欲試想要發言,於是出聲道,“陳尚書,可是有事啟奏。”
戶部尚書走上前來,對著仁和帝一拜,“稟皇上,戶部侍郎此案,微臣疏忽,也難逃其責,請皇上降罪。”
接著又跪下說道,“不過宋待詔提起的給商人賣虛職這事,臣覺得可行。”
仁和帝左手搭在扶手上,手指有意無意點著,略過詢問下麵其他大臣的意見,直接回道,“這事你拿個章程出來。”
“臣遵旨。”
仁和帝揮手讓眾臣子退下,隻留太子一人在殿內。
太子雖然一頭霧水但還是等著自家父皇發話,仁和帝看著麵前長得像皇後的兒子,心中柔軟幾分,突然道,“當年太祖建朝時,禪一國師曾批言我朝百年而亡,如遇怪事,降福將,國祚綿延。今年乃是建朝第九十七年。”
太子聽聞這話瞬間跪在地上,雙手行禮,“父皇,這......”
太子很想說禪一國師的話不可信,但禪一國師之所以為國師就是因為他的批言都應驗了。小到國家災害,大到誰為君,這些都在冥冥之中應驗了。
太子的一顆心如鼓點在跳,抬起頭看著仁和帝,“父皇,所以您覺得宋待詔是福將?”
“福不福將不知道,但這卻是怪事,或許通過他可以找到福將。”仁和帝癱坐在椅子上,隻能安慰自己國師百年而亡論不可信,可是真的不可信嗎?他不想這個國家在他的手中滅亡,他也不想成為亡國之君。
若宋沛年是福將更是一件好事,若聰明之人為福將,不知道這皇朝還是不是姓宮。
仁和帝雙眼微眯,攥緊了手中的玉佩,若是福將想要奪他宮家的天下,他偏要殺了這福將!更要與天鬥!
父子兩人陷入沉默,一直候在殿外的太監總管進來稟告,“啟稟皇上,宋待詔現在翰林院抄寫文書,但周圍之人無人聽到宋待詔心中所想。此外,自宋待詔走出殿外就無人知曉他的心聲。”
仁和帝點了點頭,像是下了極大的決心,出言道,“傳朕旨意,兵部尚書之子宋沛年性資敏慧,其父其兄為國盡忠,為示皇恩浩蕩,彰顯國之威儀,封七品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