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成都奪權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吾乃大乾北軍都伯李通,奉命從成都趕來勸降二位將軍。”李通身處敵營,卻依舊有恃無恐地微笑道。
曆史上其曾以遊俠聞名鄉野,後投靠曹操,被拜為汝南太守。
這一世由於何進的亂入,許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從劉辯朝過渡到現在的大乾,朝廷都始終維持了正常運轉,沒有失去過對於地方的控製。
所以如李通這般有俠氣的有誌之士,紛紛以投靠朝廷、建功立業為目標。
而北軍無論是在前漢還是如今的大乾都是絕對的中央軍,除了精銳程度遠超絕大多數部隊外,後勤保障與待遇也是當世第一的。
因此李通曾經趁著北軍擴軍的機會早早加入其中,後來憑借自身出眾的能力被提拔為管理百人的都伯。
當初甘寧奉何進之命率領一百精銳入益州,這一百人可不全是士卒,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都伯及以下如什長、伍長等基層軍官,其中僅都伯就有十餘名。
這支隊伍說是“特別行動小隊”也不為過,其中李通勇猛果毅,甘寧方才選中他來擔任如今這招降的任務。
“大乾?北軍?從成都而來?勸降我們?”一些關鍵的信息從楊懷高沛腦海中閃過。
盡管有所猜測,可一切太過突然與不可思議,使得即便李通就在麵前,二人卻多少還有些不敢相信。
“莫非大乾還派了一支大軍入益州?!”楊懷本能地懷疑起來,可隨即又馬上否定了這一想法“不可能,益州來往漢中的道路隻有兩條,我軍都有防備,難道還有我等不知道的小路?”
對於楊懷的疑惑,李通依舊是微笑不語,並沒有要開口回答的意思。
而其這副多少有些欠打的模樣也讓楊懷火氣飆升,但還未搞清實情的他卻又始終拿不定主意直接撕破臉皮。
要知道,包括他與高沛及益州多數將領的家眷都在成都,若麵前這李通真是從成都而來,那豈不是代表著成都已被大乾攻占?若如此,也難怪對方這般有恃無恐了。
楊懷雖身在主場卻落入被動,隻能繼續猜測道“不可能的,即便有我等不知道的小道,也不可能讓一支足以攻陷成都的大軍通過。”
“莫非是巴地的敵軍?難道嚴顏將軍都沒能擋得住?”一旁的高沛猛然想到。
盡管這種可能性非常小,畢竟米倉道乃小路,根據情報楊任僅有幾千兵馬,而嚴顏兵力則遠高於楊任,且又是巴地“地頭蛇”,對於地形十分熟悉,怎麽看都不至於失守。
奈何除此之外,高沛也實在無法再有別的解釋了,難道真能有大軍能飛入益州不成?
“二位將軍不必再猜了,成都的確是為我大乾所得,如今李嚴將軍已接管了成都防務,諸位的家人全都在我大乾的保護之下,二位不必擔心。”李通無意與二人廢話,直接說出實情。
並以保護之名暗示楊懷、高沛,說其家人皆在大乾手中,讓他們自行掂量。
同時為了讓二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李通從懷中摸出一塊印信,二將拿來仔細觀摩,的確就是刺史劉虞的私印,如此看來,成都與劉虞都的確被大乾掌控住了。
“敢問李將軍,大乾兵馬究竟如何進入益州,又是如何拿下的成都?”相信了李通所言,楊懷說話也客氣了許多。
同時也慶幸自己剛才沒有直接對其采取強製措施,否則所有家眷都得跟著自己倒黴。
但其心中又依舊對成都的易主極度好奇,隻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與全貌,他也才能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李通聞言微微一愣,不過馬上便明白了楊懷的打算,就是又想投降,又擔心大乾能不能守住成都,擔心被秋後算賬。
“哼,看似粗曠之人,竟也有一顆玲瓏之心。”麵對謹慎的楊懷,李通亦不禁想起十幾日前的那個夜晚。
當日甘寧拿到了請四郡主將入成都議事的蓋有刺史府大印的調令後,便趕回了張鬆府中,將調令交給了隨自己一同入川的精銳手上,並讓他們兵分四路出城請人,而李通就是其中一路的主將。
彼時四郡兵馬皆屯於成都以南,彼此相隔並不算遠,而李嚴的三千人馬亦屯於附近。
說是四郡主將,其實不過都是各郡負責領兵的都尉罷了,似他們這般“小人物”,哪裏知道成都之中所發生的一切?
且得益於負責人張鬆的刻意隱瞞,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李嚴並未受邀。
畢竟同為成都南邊幾郡的人馬,不知道劉虞調令真相的話,誰也不會有此懷疑。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名都尉僅各自領著幾位親兵便跟著李通等人踏上了前往成都的“不歸路”。
這些地方上的都尉及親兵,在占據人數優勢的北軍精銳麵前,又是對方有心算無心之下,幾乎沒有掀起任何一絲風浪便被統統解決在路上,並就地掩埋。
而城內的劉璝也好不到哪裏去,其雖有幾分勇力,然而甘寧手持刺史府請柬邀,其根本想不到對方會是敵軍內應。
毫無防備之下,在前往刺史府的路上被甘寧從背後一刀解決。
劉璝死的太過突然,還沒等其親衛反應過來,甘寧便與同行的幾名北軍精銳迅速將其解決。
而當時已經入夜,成都宵禁,並未有路人看見這簡單粗暴的一幕,至於他們的屍首,也被甘寧幾人拖到角落簡單掩蓋處理。
與之相反的是李嚴則堂而皇之地領兵自南門進入成都,守城士卒之前便見刺史府的人(北軍喬裝)手持調令出城,如今李嚴“奉命”進城,他們根本就未懷疑。
於是李嚴第一時間便領兵包圍了刺史府,並親自入府去見劉虞。
劉虞久等四郡主將與劉璝不到,卻等來了李嚴。大驚之下,當即質問起來,而李嚴與張鬆也不再隱瞞,直接攤牌並要求劉虞向大乾投降。
劉虞忠於漢室當然不會同意,當即便大罵二人,尤其是張鬆,他無法相信當初支持自己趕走劉璋掌握益州的心腹居然也投靠了何進。
張鬆並不辯解,他對劉虞以及刺史府太過熟悉了,見後者不願投降,張鬆直接從劉虞書房內找出成都的兵符交給李嚴。
成都乃益州州治,兵權全部掌握在刺史府手中,即便是劉璝,也要手持兵符才能指揮得了成都守軍。
如今兵符為李嚴所得,至於刺史府的印信也皆在書房內,李嚴想要多少詔令張鬆都可以寫得出。
有此兵符與詔令在手,李嚴當即便領人前往城中軍營,準備接管成都守軍。
至於刺史府這邊,有甘寧與張鬆在,李嚴又留了一千人馬繼續保持對刺史府的圍困,可保無虞。
不出意外的是,一夜時間,成都的守軍與防備全部都落入了李嚴之手。
而這還不算完,張鬆又親自起草了幾份詔令並直接用印,命令四郡兵馬繼續就地駐紮,等候刺史府下一步調令。
隨著四名都尉身死,四郡兵馬之中軍職最高者也不過是軍侯、曲都,群龍無首之下,隻能各自堅守營地。
且他們攜帶的糧草也在抵達成都後幾日便吃完,一應吃喝都全由成都供給,哪裏還翻得起風浪。
而李嚴在掌控了成都兵權之後,又於第二日一早便派親信將劉虞之子劉和以及其餘成都官員一並控製住並軟禁於刺史府中,至此,成都局麵才算暫時被穩住…
當然,這一切李通自不會告訴楊懷與高沛,反而冷冷說道“二位將軍不必再多問,此事絕不有假!如今關外有徐晃將軍大軍在,而成都也不會再有一粒糧草送來白水、葭萌二關,如此局麵,二位當速作決斷,且莫耽誤了自己…”
曆史上其曾以遊俠聞名鄉野,後投靠曹操,被拜為汝南太守。
這一世由於何進的亂入,許多事情都發生了改變,從劉辯朝過渡到現在的大乾,朝廷都始終維持了正常運轉,沒有失去過對於地方的控製。
所以如李通這般有俠氣的有誌之士,紛紛以投靠朝廷、建功立業為目標。
而北軍無論是在前漢還是如今的大乾都是絕對的中央軍,除了精銳程度遠超絕大多數部隊外,後勤保障與待遇也是當世第一的。
因此李通曾經趁著北軍擴軍的機會早早加入其中,後來憑借自身出眾的能力被提拔為管理百人的都伯。
當初甘寧奉何進之命率領一百精銳入益州,這一百人可不全是士卒,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都伯及以下如什長、伍長等基層軍官,其中僅都伯就有十餘名。
這支隊伍說是“特別行動小隊”也不為過,其中李通勇猛果毅,甘寧方才選中他來擔任如今這招降的任務。
“大乾?北軍?從成都而來?勸降我們?”一些關鍵的信息從楊懷高沛腦海中閃過。
盡管有所猜測,可一切太過突然與不可思議,使得即便李通就在麵前,二人卻多少還有些不敢相信。
“莫非大乾還派了一支大軍入益州?!”楊懷本能地懷疑起來,可隨即又馬上否定了這一想法“不可能,益州來往漢中的道路隻有兩條,我軍都有防備,難道還有我等不知道的小路?”
對於楊懷的疑惑,李通依舊是微笑不語,並沒有要開口回答的意思。
而其這副多少有些欠打的模樣也讓楊懷火氣飆升,但還未搞清實情的他卻又始終拿不定主意直接撕破臉皮。
要知道,包括他與高沛及益州多數將領的家眷都在成都,若麵前這李通真是從成都而來,那豈不是代表著成都已被大乾攻占?若如此,也難怪對方這般有恃無恐了。
楊懷雖身在主場卻落入被動,隻能繼續猜測道“不可能的,即便有我等不知道的小道,也不可能讓一支足以攻陷成都的大軍通過。”
“莫非是巴地的敵軍?難道嚴顏將軍都沒能擋得住?”一旁的高沛猛然想到。
盡管這種可能性非常小,畢竟米倉道乃小路,根據情報楊任僅有幾千兵馬,而嚴顏兵力則遠高於楊任,且又是巴地“地頭蛇”,對於地形十分熟悉,怎麽看都不至於失守。
奈何除此之外,高沛也實在無法再有別的解釋了,難道真能有大軍能飛入益州不成?
“二位將軍不必再猜了,成都的確是為我大乾所得,如今李嚴將軍已接管了成都防務,諸位的家人全都在我大乾的保護之下,二位不必擔心。”李通無意與二人廢話,直接說出實情。
並以保護之名暗示楊懷、高沛,說其家人皆在大乾手中,讓他們自行掂量。
同時為了讓二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李通從懷中摸出一塊印信,二將拿來仔細觀摩,的確就是刺史劉虞的私印,如此看來,成都與劉虞都的確被大乾掌控住了。
“敢問李將軍,大乾兵馬究竟如何進入益州,又是如何拿下的成都?”相信了李通所言,楊懷說話也客氣了許多。
同時也慶幸自己剛才沒有直接對其采取強製措施,否則所有家眷都得跟著自己倒黴。
但其心中又依舊對成都的易主極度好奇,隻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與全貌,他也才能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李通聞言微微一愣,不過馬上便明白了楊懷的打算,就是又想投降,又擔心大乾能不能守住成都,擔心被秋後算賬。
“哼,看似粗曠之人,竟也有一顆玲瓏之心。”麵對謹慎的楊懷,李通亦不禁想起十幾日前的那個夜晚。
當日甘寧拿到了請四郡主將入成都議事的蓋有刺史府大印的調令後,便趕回了張鬆府中,將調令交給了隨自己一同入川的精銳手上,並讓他們兵分四路出城請人,而李通就是其中一路的主將。
彼時四郡兵馬皆屯於成都以南,彼此相隔並不算遠,而李嚴的三千人馬亦屯於附近。
說是四郡主將,其實不過都是各郡負責領兵的都尉罷了,似他們這般“小人物”,哪裏知道成都之中所發生的一切?
且得益於負責人張鬆的刻意隱瞞,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李嚴並未受邀。
畢竟同為成都南邊幾郡的人馬,不知道劉虞調令真相的話,誰也不會有此懷疑。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名都尉僅各自領著幾位親兵便跟著李通等人踏上了前往成都的“不歸路”。
這些地方上的都尉及親兵,在占據人數優勢的北軍精銳麵前,又是對方有心算無心之下,幾乎沒有掀起任何一絲風浪便被統統解決在路上,並就地掩埋。
而城內的劉璝也好不到哪裏去,其雖有幾分勇力,然而甘寧手持刺史府請柬邀,其根本想不到對方會是敵軍內應。
毫無防備之下,在前往刺史府的路上被甘寧從背後一刀解決。
劉璝死的太過突然,還沒等其親衛反應過來,甘寧便與同行的幾名北軍精銳迅速將其解決。
而當時已經入夜,成都宵禁,並未有路人看見這簡單粗暴的一幕,至於他們的屍首,也被甘寧幾人拖到角落簡單掩蓋處理。
與之相反的是李嚴則堂而皇之地領兵自南門進入成都,守城士卒之前便見刺史府的人(北軍喬裝)手持調令出城,如今李嚴“奉命”進城,他們根本就未懷疑。
於是李嚴第一時間便領兵包圍了刺史府,並親自入府去見劉虞。
劉虞久等四郡主將與劉璝不到,卻等來了李嚴。大驚之下,當即質問起來,而李嚴與張鬆也不再隱瞞,直接攤牌並要求劉虞向大乾投降。
劉虞忠於漢室當然不會同意,當即便大罵二人,尤其是張鬆,他無法相信當初支持自己趕走劉璋掌握益州的心腹居然也投靠了何進。
張鬆並不辯解,他對劉虞以及刺史府太過熟悉了,見後者不願投降,張鬆直接從劉虞書房內找出成都的兵符交給李嚴。
成都乃益州州治,兵權全部掌握在刺史府手中,即便是劉璝,也要手持兵符才能指揮得了成都守軍。
如今兵符為李嚴所得,至於刺史府的印信也皆在書房內,李嚴想要多少詔令張鬆都可以寫得出。
有此兵符與詔令在手,李嚴當即便領人前往城中軍營,準備接管成都守軍。
至於刺史府這邊,有甘寧與張鬆在,李嚴又留了一千人馬繼續保持對刺史府的圍困,可保無虞。
不出意外的是,一夜時間,成都的守軍與防備全部都落入了李嚴之手。
而這還不算完,張鬆又親自起草了幾份詔令並直接用印,命令四郡兵馬繼續就地駐紮,等候刺史府下一步調令。
隨著四名都尉身死,四郡兵馬之中軍職最高者也不過是軍侯、曲都,群龍無首之下,隻能各自堅守營地。
且他們攜帶的糧草也在抵達成都後幾日便吃完,一應吃喝都全由成都供給,哪裏還翻得起風浪。
而李嚴在掌控了成都兵權之後,又於第二日一早便派親信將劉虞之子劉和以及其餘成都官員一並控製住並軟禁於刺史府中,至此,成都局麵才算暫時被穩住…
當然,這一切李通自不會告訴楊懷與高沛,反而冷冷說道“二位將軍不必再多問,此事絕不有假!如今關外有徐晃將軍大軍在,而成都也不會再有一粒糧草送來白水、葭萌二關,如此局麵,二位當速作決斷,且莫耽誤了自己…”